朱永新主编的《读书多么好的一件事》为朱寅年先生所著,是一部讲述作者对阅读的所思、所感和所悟的作品。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阅读何为”,即什么是阅读和为什么要阅读;第二部分阐述“阅读教育”,笔者从教育的多方位角度对阅读进行深入解读,包括亲子共读、师生共读、阅读对教育和写作的作用、教师阅读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为“管中窥书”,作者另辟蹊径,从阅读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多样体悟中,讲述一些人生的小哲理及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第四部分为“新阅读之思”,总结了笔者对读书的多方位解读,最后一部分,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向读者展示了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情况。全书内容详实,笔者对“阅读”的解读或深或浅,但都紧扣主题“读书,多么好的一件事”,通俗易懂。
朱寅年著、朱永新主编的《读书多么好的一件事》是一部讲述作者对阅读的所思、所感和所悟的作品。全书分为“阅读何为”“阅读教育”“新阅读之思”“管中窥书”四个部分,就阅读本身以及营造阅读环境、学校教育中的阅读问题、学生与教师阅读状况等主题进行思考,对一些优秀书籍作了评介。
阅读重要吗?
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关注,是一种传播,是一种滋养,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愉悦幸福;同时,也是一种耐心,是一种苦求,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评判,是一种挑剔,是一种辗转折磨。
有教育界网友说不要夸大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没有那么重要。对此,我想说阅读那些公认的经典和好书,是人类经验和精神不断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在我们的学校中,真正的阅读其实是相当缺乏的(学校中学习习题之类包括一些功利性的文字阅读,其实称不上是真正的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谈“阅读不重要”是本末倒置且不合实际的。谈阅读的作用确实不能过分夸大,但现在还不是说不要夸大阅读作用的时候。
爱阅读的孩子更容易有好品质,这是大家能够普遍接受的事实。爱读书的孩子具有的特征如下:视野更开阔,知识量更大;求知欲更旺盛,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强;涉猎领域更多,兴趣爱好更丰富;更善于思考,思考更有逻辑性、更有质量;更热爱生活,更憧憬未来;待人更有感情,情感更加细腻;更愿意与人交流,交流内容更有意义;对身边人或对后代更有影响。
谈阅读的好处,人所共知。真正让老师、孩子和学校通过阅读得到的成长,往往难以用语言说得详尽,无非是“就是好来就是好”。而不重视阅读的教育,我们还应该去重视什么呢?很多教师往往自己本身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又如何能培养孩子呢?
曾问过许多教师、校长,他们对应试教育很苦恼,他们对自己以及学生的阅读现状往往很悲观。很多人认为,校园里阅读之风气太弱。虽然如今孩子们不愁升学,但人们总还是感叹有学历没知识、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思想、有思想没道德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看看身边很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则可知其是否有阅读习惯。
一些校长认为,阅读是教师们的事情。一些理科教师会认为,文科教师才更需要阅读。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才需要阅读。孩子们认为他们每天在课堂上阅读的够多了。总之,所有的人都是向外看的。
全民阅读,特别是校园内的阅读,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正如朱永新教授那段广为流传的阅读名言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营造一个美好的阅读环境,在今天越发显得重要。事实上,我们的阅读环境虽有所改善,家庭和学校阅读意识逐渐浓厚,但仍不容乐观。图书馆罕见,图书借阅数量、质量不高;实体书店日子不好过甚至纷纷关门;教辅、“快餐书”、成功学图书招摇过市;粗制滥造的图书质量差;家庭藏书量可怜;农村阅读不彰;图书销售价格战损害创作积极性;民间阅读推广缺乏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阅读推广人群的出现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特别是幼儿和小学阶段的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才得以红红火火地开展。
在我们看来,推广阅读有三个重要阶段,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为什么重要,阐发阅读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让人们认识到进行阅读的紧迫性,倡导人们关注阅读;二是告诉人们应该阅读哪些书籍,选择和推荐哪些重要的图书,指导不同人群找到自己可以阅读的书籍;三是告诉人们怎样去读好那些书,研究和推广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让每个人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在阅读研究和推广方面,新教育实验团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从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营造书香校园”,到进行“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及小学低段“读写绘”实验,从儿童书包公益捐助到学生与教师书目的研制,特别是自2010年起,新阅读研究所开始了针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父母等人群的基础阅读书目研制,引起了阅读推广领域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有了书目,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认同和努力。目前中国孩子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在新阅读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分析》中,“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家里或学校图书少占18.85%,缺少读书气氛占33.06%,作业多没时间占32.36%。而调查中,关于家庭藏书、阅读时间、阅读指导等方面,多数数据显得极为可怜。这说明,我们的阅读推广任重而道远。
学校和阅读机构的探索,也值得关注。比如我了解的浙江萧山银河实验小学、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学校这两所中、小学的阅读实践,分别是通过阅读的手段进行德育教育和课外阅读的探索。而立人乡村图书馆、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的探索,则是民间公益机构进行阅读推广的努力。正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创始人李英强先生所说,他们是将阅读作为“立人教育”的基础,在他看来,教育主要就是“从游”与“阅读”两个方面。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倡导者安庆华女士则说,她发现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独立思考。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的办法很简单,即由志愿者随身携带经典绘本或玩具书,给偶遇的孩子读书,志愿者在哪里,他们的图书馆就在哪里。这让人想起当年由“旅友”们发起的“多背一公斤”活动,他们走到哪里都多带上一公斤的东西(多是书籍)给他们相遇的乡村孩子。除了这些机构外,很多基金会也在开展阅读支持活动,比如新教育基金会给学校捐助的“童书馆”项目,比如真爱梦想基金会捐助学校的“真爱梦想图书室”等等。P7-9
研究阅读,推广幸福——写在《新教育文库·领读者系列》出版之际
我经常说,阅读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怎样去说也许都不为过。只有良好的阅读,我们每个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近些年来,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这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分不开,也是无数阅读推广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近十年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父母;无论是专业机构,还是民间组织;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出版人;无论是长篇专著的研讨,还是博文帖子的交流……很多人从喜爱阅读走上推广阅读的道路,从纯粹自得其乐的读者成长为阅读推广人。
尤其是从儿童阅读、亲子阅读为路径开始着手的阅读推广工作,从优秀童书引进推介、亲子阅读以及组织读书会等方面人手,把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父母、教师等汇聚起来,行动起来,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这样的一个群体又逐渐引发来自图书馆、绘本馆、书店、阅读研究等专业机构的关注和互动,这样通过“实战”而成长起来的一批阅读推广人,更是一支新的生力军。他们热心于让人们读到好书,孜孜不倦地告诉人们该怎样去开展阅读活动,而且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阅读推广新生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包括很多成人受益于阅读。
新教育实验非常重视阅读,在实验推行的十大行动中,“营造书香校园”为十大行动之首。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更没有新教育。新阅读研究所是新教育专门成立的阅读研究机构,自2010年9月成立至今,先后推出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企业家基础阅读书目”,受到媒体和专家广泛的赞誉,随后还将继续推出中学生、大学生、教师和父母等书目。新阅读研究所已经获得了“全国阅读推广机构”“年度致敬阅读推广机构”等多项大奖。
阅读既是个体的成长,也铸就民族的魂魄。因此,阅读研究是一项越来越细致的事情,阅读推广是一项越来越专业的活动,如何让阅读指导更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如何让阅读实践更有技术含量和可操作性,如何让阅读事业更加深入人心,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新阅读研究所推出的这套‘‘领读者’’系列,主要邀请了国内和港台地区优秀的阅读专家和阅读推广人撰写,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学者、教师、官员、阅读推广人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领读者”。作为《新教育文库》的重要内容,我们将不定期地陆续推出他们的作品。构建阅读理论,交流阅读指导,创新阅读活动,是这套书的主旨。
阅读,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领读者,是一个最美丽的身份。阅读推广,是一件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工作。只有阅读,才能建设精神的家园。我相信,这套“领读者”系列将成为许多阅读推广人的一个小小家园;我也相信,这套书不仅能帮读者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也会帮更多人更好地建设汶个世界。
这本小书所选的文章,多数是最近几年在网上所写的文字。在网上著文或为网络而写东西,文字上难免随意,缺乏润色和修饰。这次整理成书,辛苦了出版社编辑,在此先行谢过。
近些年,阅读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与学界和民间倡导和推广阅读密切相关。与早些年读书讨论还是知识界小圈子的书事雅趣相比,阅读确实更接地气一些,虽然至今阅读问题在我们国家仍不容乐观。
作为从东北乡村走出来的“70后”,虽然很早便被乡亲们称为“书呆子”,被戏言“见到书就挪不动步”,但长大后常常会叹息那时获得书籍之不易,由此造成的先天不足,长大后即使疯狂补充仍感遗憾多多。正因此,才更愿意喋喋不休地劝人多读书。
有两种人在读书问题上常常“好为人师”,一种是饱读诗书的人,因为他体会到读书之妙而更愿与人分享美好;另一种是先天读书不足后天有所悔悟,担心别人重蹈覆辙。我应该就属于后者。
从前,我算是默默读书的人,一直把读书当作个人之事,至多无非三两书友交流读书心得而已。在做教育媒体记者时,常对人说爱读书的编辑记者更有潜力,也更容易有新闻理想。
后来,进人新教育团队,跟随朱永新老师做新教育实验。新教育重视阅读,并将其视为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突破口,将“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各项教育行动之首,重视儿童阅读,重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重视教师专业阅读基础上的专业发展。朱永新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包括设立阅读节在内的各种阅读提案和建议。新教育团队自身对阅读及阅读基础上的教育研究极为重视。可以说,新教育实验这些年来对中国的阅读推广有着较大的贡献。
2010年新教育团队成立新阅读研究所,专门进行阅读研究与推广,开始研制系列基础阅读书目,开展阅读公益和培训活动,从此,对阅读问题的关注,成为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对我而言,阅读不再是私人之事,而是重要的公共倡导之事。于是,讨论阅读为什么重要、讨论应该阅读哪些书、讨论该怎样去阅读那些书,渐渐成了我最关心的事情。
这本小书中那些鄙陋的文字,不断言说的是书籍如何美妙,阅读如何美好,虽然未免絮絮叨叨,但我仍乐此不疲。作为阅读推广人为阅读鼓与呼,虽然不容易,但深感幸福,因为阅读让人愉悦,让更多人喜欢上阅读同样让人高兴。如果这本小书没有让大家失望,读后能够有丝毫收益,我心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