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纯情游走(殷健灵文学作品精选)/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分类
作者 殷健灵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殷健灵,1989年起发表作品,以青少年文学为主,创作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幻想文学、文学评论等。曾获冰心图书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新世纪儿童文学奖、第四届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等奖项。本书收录了殷健灵的经典文学作品。本书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大部分是儿童文学,小部分是散文。儿童文学又分散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三种。

内容推荐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殷健灵的一些精选作品。

目录

序/刘绪源

第一辑

金色的手指

亲爱的人

微风拂窗棂

茶杯里的风波

背上的目光

妈妈,你是我的陌生人

莲花般的女孩

孤独是什么东西

第二辑

丢弃的日子

表达空白

青春心境的终止

无目的旅行

无谓的倾诉

纸飞机

真情

气味,记忆的触角

方浜中路××号

第三辑

天米和廖廖

画框里的猫

回家的路

碎镜子

第四辑

米兰公寓

哭泣精灵

纸人

试读章节

我一直很想讲讲芦苇和她母亲的故事。一对平常的母女,有着平常的烦恼,这烦恼关于各自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

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人独处时的寂寞和惆怅,而是身处人群中,或者面对熟悉的人,却无法倾听与表达。就像一个流落于荒岛的人,远远看见渐近的航船,歇斯底里地呼喊求教,却无济于事。航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海的尽头,只剩浪涛拍岸……这之后的才是深刻的孤独,侵入骨髓,并伴随着萧瑟的绝望。

当然,我并不希望你们过早地体味孤独的滋味,但未必说,你们一辈子都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经历。只要是精神丰富的成长着的人,往往难逃这样的阶段,重要的是懂得排遣与释放。

眼下,芦苇和她的母亲就遇上了这恼人的麻烦。

我和芦苇的认识

我和芦苇的认识极富戏剧性。两年前,我的长篇幻想小说《纸人》再版,出版社约请我和其他一些作者去上海西区某校和学生座谈。

那是一所民办中学,借用的是某进修学院的校舍,校门口挂着好几块牌子。乍一看,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校园不大,红砖楼房,也许是刚刚考完试的缘故,里面冷冷清清,透着点蓬勃的落寞。

会议室里已坐了好些人,女生居多,男生三三两两地插在其中。看到我们进来,依旧说话喧闹,丝毫没有生分的拘谨。座谈开始,惯常地自我介绍,提问,讨论。气氛不算热烈,问题也不痛不痒,不知不觉已到尾声。

这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一个女生举起手,然后提了个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她的表达并不流畅,也不明确,语速仿佛被思考阻塞着,说着说着,眼睛红了,禁不住地流泪。看得出,她正被某种压力纠缠着,身处混沌,且难以自拔。但又出于自尊,无法鲜明地描述她的处境,这使得她的话听起来有点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我忍不住要注意她。她穿一件小红格子衬衫,米色短裤,天然卷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束,白皙的脸上架一副黑边窄框眼镜,略显忧郁和神经质,竟有一股女哲人的气质。也许是出于恻隐之心,在座的每位作家都针对她的问题说了两句,因为目标不明,那些话也大多没有说在点上。我也说了,大意是当你走过人生更多的岁月以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沟坎是过不去的,眼前遇上的难题其实未必有想象中那样严峻,不如看淡了它。也是泛泛之谈。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生活又恢复了忙碌单一的状态,偶尔,我的脑中会飘过那女孩的影像,会停下来想一想她。我在回忆,在她那个年纪,我有没有过相似的苦恼和折磨?答案是没有。苦恼虽有,但不足以深刻到盘桓心灵,挥之不去。又过些时日,我也就将那女孩彻底地忘了。

没有落款的信和无名电话

大约过了大半年,我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没有落款,字迹有些天马行空的意思。那信也和信封的风格一致,简单一张白纸,多用短句。开门见山说,给我写信想了很久,终于还是决定做这件以前不齿的事情。因为在她以前看来,给作家写信表达敬慕很是小儿科,所以给我写信在她是破例是意外。但是她真的喜欢我的《纸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况且那天见到我,我的劝慰尤其令她心暖。于是,在她无法排遣孤独的时候,想到了我。

我很容易地记起了她,那个有哲学家气质的女孩子。信里并没有具体内容,只是抒发情绪,且无落款,我也只能搁在一边。又过几天,转进来一个电话,那头是陌生的女孩子的声音,她说:“我给你写过信,现在我就在你楼下,可不可以上来看你?”我问:“前几天,有个女孩打来电话,说到一半就挂了,是不是你?”那边吞吞吐吐了一会儿,说“是”。我说:“我当时问你是不是那个提问的女孩,为什么否认?”那边不置可否,犹豫了一会说:“对不起,我撒了谎。”心想实在不忍让那女孩尴尬,便请她赶快上来了。

很快,她就出现在我面前,和我印象中的已是判若两人。倒不是她长了个子,抑或变了长相,而是她的发型和打扮。原先的马尾辫不见了,代之以一头寸发,黑色T恤和短裤,全然男孩子的模样。待她坐下,我才第一次看清她的脸,很白净,没有戴眼镜,但那双无神的眼睛还是透露了她视力的缺陷;鼻梁挺直,人中比较长,笑容有点紧张,说话时不敢与人对视。

我很容易地联想到她上回的痛苦处境,问她困难过去了没有,有意没问具体是什么困难。她含糊地说,没事了,已经过去,现在一切还好。尽管她表情轻松,我仍然感觉她正被无形的难题困扰着。就这么不成不淡地聊了一会儿,她就起身告辞,说还要去美术馆看展览。我也不再留她。这次交谈使我加深了对她的印象,我感觉她是个智慧不俗的女孩,读书不少,文史哲都懂一些,尤爱艺术。知识面和思考的深度都在同龄女孩之上,我在她那个年纪仍是懵懂不知,被一派美好的想象浸润着。而她,要比我那时活得更现实,当然,也更矛盾。

她就是芦苇。

芦苇的故事

也许觉出我对她的欣赏,自此,芦苇常常成为我办公室的不速之客。即便我不在的时候,桌上也会留下一些她的痕迹,比如一张字迹潦草的便条,一条德芙巧克力,一只玩具斑点狗……都有创意。有时,忽然地就吸着奶茶出现在我面前,依然是漫不经心的表情,用漫不经心的口气讲述她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我破碎地了解到她的情况,再断断续续地拼接起来,芦苇的背景大致如此:上小学和初中时她还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学生,热爱学习,踌躇满志。中考时却出了意外,掉出重点线老大一截,父母努了很大的力让她进了现在这所民办中学。可心高气傲的她实在不能同这里的环境相适应,她不喜欢这里懒散的学风,自己却时常逃学;不满足老师课堂上的教授,不读课本,却徜徉于课外书的海洋;别人选她做了班长,她偏偏弃“官”不做,宁愿做个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分子;明知父母爱自己,却不能按他们的意愿行事……所有的言行矛盾地集结于她一身,难怪她那么焦灼恍惚。“我的身体里总有两个人在说话。”她说。

我理解她内心的矛盾与冲撞。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即便成长了的人,身体里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声音。善与恶,背叛与顺从,饥渴与满足,平静与焦灼……总是时时刻刻相克相生,相依相伴。然而,所有的起点与归宿都决定于我们的选择。我记得《哈里·波特与密室》中魔法学校的校长便有一段经典之言:“使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而困扰芦苇的,恰恰是关于“选择”。她的成熟在于她比别人更早地体悟到选择的重要,但她无法获得左右自己的选择的能力。烦恼与痛苦便因此而生。

我说的所有的道理,芦苇都明白。但这些道理无法切实融入她的血液,为她真实地接受,她必须靠自己的能力来摸索和判断。可是,这需要怎样一个过程呢?未可知,或许短暂,或许漫长。

我知道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女孩的信任和依赖。我尽着我微薄的力量。但这无济于事,她的孤独来自她内心的深处,无处排解。

我没有想到,有一个人,其实比芦苇更痛苦。

P23-26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颙、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增加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一起编为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精选版,亦称第一辑,于2001年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让人万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数年前不幸被暴徒杀害,而唯一的亲人女儿远在国外,当时找不到版权代理人,仍无法加入她的作品。

现在,我们又编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去掉了“校友”两字,而算作第二辑。入选者不再限于校友,作品也不再限于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过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联系上了她女儿作为版权代理人,并请吴教授编选和作序。六二级的王晓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级的格非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1年,后赴清华大学任教授。前两次编选时因我们拘泥于校友范围,没有请他们参加,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先后毕业离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罗、殷健灵,是这次才请他们加入的;朱晓琳虽不是本校毕业,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们觉得这第二辑里的作品,由于不拘体裁,不问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显得多姿多彩,可能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按照规范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里总是稍有疑问,觉得不能说得过死。现代社会的知识者分工很细,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文学创作,确有相对独立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可以各司其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也确实主要适合于作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学术训练,而作家却要得力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浸润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天赋,非课堂和书本可以造就。但是,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人,与从事其他专业如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如理论思辨能力等,又不应只有那种素养;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难以仅仅用逻辑思维和冷静的理性来解释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样懂得人的心灵,一样善于感悟人的情感,一样敏于体验现实的人生,并且要略有一点情感抒发、形象描绘等文学表达能力和习性。如果一个文学理论人才,一生只知孜孜君乞石乞,皓首穷“经”,在理论概念和推理中打转,于实际人生、人情、人性,漠然无所感受,难有会心,甚至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缺乏阅读的渴望和鉴赏的兴味,那是有点可悲的,他实际上还徘徊在文学的堂奥之外。朱光潜曾说:“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美的本质’。”他不客气地嘲笑一位美学理论文章的作者,竟然会“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研究美学不应如此,研究与美学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学理论当然也不应如此。五四初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文学理论书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了,并逐渐成为小说巨匠。他后来之所以同时从事创作,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评论别人,自己不创作,难免要遭人议论。我们今天或者会认为他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但我感到这无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学家的心态和对于文学的真知。文学创作毕竟是文学的根本。鲁迅也是先写文学论文,尔后主要从事创作的。有些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闻名的学者,则在搞理论和研究之前,曾写过很出色的小说和诗,如我校已故的施蛰存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们过去听他的谈吐,现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会深深感到理论和创作,在他那里几乎是分不开的。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也相类似,只不过其中有的人过去的创作,现已不大为人知道罢了。高校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作家,不必说是学校里教学的成功,却是很值得庆幸的好事。他们的存在,会给周围众多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启示他们不忘文学的根本,懂得文学的真谛,从而使他们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不至于与文学相隔离,真正能给读者和作家以启发。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以我的浅见,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从特殊性上说,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当时,赵丽宏、孙颞、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又如周佩红,是在这期间打下根基,而于毕业后起步,写出了许多相当优秀的散文。还有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级学生,他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比较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本,至今乐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观。

现在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级的,比较分散。他们毕业有先后,成名有迟早,名声也有大小,但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我们把他们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并觉得现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我们期望也许有一天,在华东师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系,会形成一个新的作家群。

写于2008年4月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付梓前

后记

出这样的作品集,对我来说,总觉得为时尚早。我很少回头读自己的作品,一旦出了书,更情愿把它们放在一边沉睡,它们只属于青涩幼稚的过去。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他们的邀请,使得我有机会忝列“华东师大作家群”,成为曾经激励过我的人中的一员——他们是我年少时的梦想,因为有他们,当年我才会对华东师范大学情有独钟,哪怕去读一个与文学无关的专业;也让我重新有机会审视创作的足迹,整理一下步伐,想一想如何继续往前走。

曾经有一个陌生的少女读者发E-mail给我,信中说:“三年前,你的长篇小说《纸人》使我痴迷,小说中独特的笔调和细腻的情感使我深深为之动容和产生共鸣。当别人热衷于《哈利·波特》或网络小说时,我一直沉浸于你的文学世界,当别人一味地追求潮流的文学作品时,在我‘最喜爱的作家’一栏里写着你的名字。我希望你能永远保持如此的写作手法和风格。我读了你的《米兰公寓》和《轮子上的麦小麦》,我感到你在向现代流行的小说靠拢,但我依旧相信你那年轻的心……”

这样的信,时常会收到一些。我知道,在我思考的同时,读者也在帮我一起思考。在这样一个文学边缘化的异质年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除了有一颗热爱的心与禀赋之外,又多了许多额外的东西,比如清醒、定力、淡泊等等。从事纯粹的写作,恐怕没有哪个年代比当今更嘈杂、更纷扰。

不管怎样,我依然庆幸自己选择了写作,写作也选择了我。

我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一路走来的与写作相关的种种细节,构架小说和造词造句时的苦思冥想,在散文与小说、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纵情游走,以及真实或虚幻的某些片段与场景、那些储存在记忆里的人。

在职业而外,写作几乎成为我业余生活的全部。虽然短暂,细数,前后也有十余年光景。眼看自己从幼稚而成熟,从摇摆而坚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风云变幻的文坛,时至今日,我渐渐明白自己要做的是怎样的文字:无愧于艺术的,无愧于真实的人性的,无愧于自己的心灵的。即便寂寞终生,却始终能拥有丰饶踏实的内心。

收在这里的文字,大多写于近年,把早期被我视为练笔习作之类的文字舍弃了。在整理时,我曾经想再做一下细心的修饰,最终还是作罢——让那些朴拙与瑕疵真实地留下吧。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从中辨认出我往前走的痕迹。

这本作品集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大部分是儿童文学,小部分是散文。儿童文学又分散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三种。

在被别人问到“为什么写儿童文学”时,我总会回答“纯净、开心”,然后,问的人也会颔首,似乎觉得是那么回事。他们往往饶有兴趣地探究,你怎么知道孩子们的事情,因为你早已不是孩子了。但是,我觉得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大人都曾经做过小孩子,有的人成了大人后,就和儿童时代彻底告别了,而我却迟迟不肯告别,或者说,告别的时间延续得特别长(甚至终生)。确切地说,我深深迷恋的是青春期,觉得它是人的一生中最矛盾纠缠表达空间最丰富的一段时期。它开拓了我现实世界之外的第二个世界,我的生命几乎停滞在了这个时期。

而那些女性题材的散文,则与我曾经的职业有关。编辑女性杂志时,接触的大量女性的人生故事使我对女性命运充满了兴趣,作为青春的延续,我只是在凡间生活里提炼与咀嚼。因为大多曾应报章约请而作,它们显得短促而不够舒展。

它们两者给我的创作体验是全然不同的,创作儿童文学时,我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想象之旅能否给小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后者,则似乎可以更无拘无束地表达;前者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通体充满快意,后者则因与现实的过分接近,让我看到更多的生活的真实。两者矛盾交错,使我的写作也富有了节奏和韵律。

将它们拼凑在这里,不知道会否令读者觉得怪异,但这还大体称得上是我创作的主要面目。在我这样的年龄,总结性的回顾其实是不合时宜的,该做的是想想怎样更好地往前走,这也是当我将这些文字呈现在这里时深感惶恐的原因。还好,自己尚年轻。

就在整理文字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里面说到“文学抱负”问题,他说“假若您坚持不断地写作和发表作品,您将很快发现,作家能够获奖、得到公众认可、作品畅销、拥有极高知名度,都有着其独特的走向,因为有时这些名和利会顽固地躲避那些最应该受之无愧的人,而偏偏纠缠和降临到受之有愧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只要把名利看作对自己抱负的根本性鼓励,那就可能看到梦想的破灭,因为他可能混淆了文学抱负和极少数作家所获得的华而不实的荣誉和利益。文学抱负的基本属性是,有抱负的人如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是对这一抱负的最高奖励……”

这是我此时读到的最有价值的话。

殷健灵

2009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