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灯火夜微明(京城书店岁时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田海遥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你勾勒五彩斑斓的生活,描摹肆意随性的青春,回望孤独率性的脚印:请关注“朗朗书房·轻阅读”系列。

四季变换中,和你一起,流连于26个风格迥异的书店,守望精神家园。

田海遥的《灯火夜微明(京城书店岁时记)》与你分享北京书店里的故事和传闻,述说爱书人的快乐和烦恼。

行走书店,岁月飞逝。成长带走梦幻,迎来真实。《灯火夜微明》所记录的书店影像与文本,轮廓清晰,风格独具,青年一代的独立思考与率真性格展露无遗。

内容推荐

田海遥著的《灯火夜微明(京城书店岁时记)》是关于京城书店的影像和文字,全书记录了让作者难以忘怀的26个书店。清新的语言透露出有深度的思考,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高中生对北京的热爱、对文化的信仰和对书店的痴迷。精美的书店摄影作品亦出于作者之手。迷恋北京文化以及有书店情结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徜徉于浓郁的北京文化氛围中。这更是一个18岁高中女生成长的见证,是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

目录

愿善始不终 自序

三味书屋 开篇

时尚廊 立春

朴道草堂 雨水

雅之琦缘书店 惊蛰

彼岸书店 春分

鲁博书屋 清明

正阳书局 谷雨

旁观书社 立夏

斑马书店 小满

豆瓣书店 芒种

Page One 书店 夏至

井观书房 小暑

内观堂 大暑

来薰阁书店 立秋

前流书店 处暑

书的设计店 白露

读易洞 秋分

单向空间 寒露

万圣书园 霜降

人文考古书店 立冬

三联韬奋书店 小雪

蜜蜂书店 大雪

库布里克书店 冬至

今日美术馆书店 小寒

涵芬楼书店 大寒

有禾里书店 尾声

我的读者是真爱 附录

犹如故人归 冷皓辰 后记

试读章节

拍了二十多家书店,这过程中经常有人跟我说,你一定要去三味书屋看看。

按着地址,一拐进佟麟阁路,便是三味书屋了。面对西单,临长安街,这样的地段竟也能容下一家书店,实在令人诧异。有居北京年头久的读者说,这一带天翻地覆,奇了这书店安安静静,一开就是二十几年。

店里安静,行走其问,脚步自会慢上三分。到四点多,读者陆续多了些,大概就是这些在书架间缓步慢行的人,让三味书屋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吧。店里鲜有装饰,只安安静静的十几架书,却别有一番谦恭温厚的意味。老板也是个不多话的人,除非读者要找某一部作品,平素就坐在一边读书,倒也很合书店的整体气氛。可能是因为开店年久,三味书屋处处透出一种老派的从容气度,这一点就是万圣也要稍逊一筹。

午后,店里只老板在柜台后读书,不放音乐,亦无文艺气息浓厚的咖啡厅。这样纯粹地卖书,在北京的书店里也是不多见的。所幸书店选书水平过硬,且似是对“与书有关的书”特别偏爱,诸位京城藏书家的访书笔记都可寻到。我在店里找到了黄裳的《来燕榭集外文钞》,甚喜。另外有很多柯卫东和谢其章的小册子,这二位的谈书小集我也基本收齐,尤其喜欢谢其章,谈起书来天—马行空,掌故信手拈来,文风也内敛深厚。

店里有不少先前读者留下的赠语,能看到谷林、许觉民、方成等名字,可见书店在文艺界的地位。以前我去鲁博书屋的时候,店长看到我爱读周作人和止庵,特意推荐了谷林的《上水船甲集》和《上水船乙集》。回家开卷,文风果然极其端庄典雅,非极纯粹的读书人,不能为之。

很惊喜看到了曹辛之老先生的金文题词,写的是‘‘读者作者之家”。我有一次去模范书局的时候,跟店长聊起曹辛之,正巧店里还藏有一枚老先生亲自设计的藏书票。对于对装帧感兴趣的读者,《曹辛之集》值得一看,先生的装帧设计真可谓是典雅明丽,极富书卷气。

我知道冯亦代先生,是因了北岛的一篇散文《听风楼记》。听风楼是冯亦代先生从前的居室,如此命名盖此屋坐南朝北又把着楼角,冬日西北风肆虐,鬼哭狼嚎不及也。本该是不堪其扰,冯先生却说听窗外风潮澎湃,能助其思潮起伏,文思泉涌。屋子狭窄,却未命名成“听风旮旯”,仍要用一个“楼”字,这种开阔心境也是少见。如今偶然在三味书屋买到冯亦代先生的散文集《龙套泪眼》,见其中有一篇《记听风楼》,遂找出北岛的文章共读,有故人远道而归之感。紧接着《记听风楼》,便是《辞听风楼》。可以说,听风楼于冯亦代,如缘缘堂于丰子恺,皆是托身寄梦之所在。而丰子恺亦在1939年写过一篇《辞缘缘堂》,动人心魄,至今不能忘怀。两人的文章都冲淡,一见一别的寻常叙述中却自有一片深情。

我常常犹豫要不要买一本董桥的书搁在书架上,主要是他的书,装帧实在精致。这话绝无恶意,虽然我明确表示过不喜欢董桥的文风,但这种不喜欢与不喜欢梁文道、陶杰和批评董桥的冯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董桥炼字功夫下得太过,几句看来还好,却撑不起长篇,往往小品文千字极限,一长就发飘。然而话说回来,虽然董桥文字甜得发腻,主题也局限,却总还是能看到一点温良谦恭的意思。至于批评他的冯唐,除了一点哗众取宠的小聪明和一点刻意装出来的痞气,一副空壳而已。

看到这个角落完全说不出话来。想起从前读杨显惠的作品,那样的淋漓鲜血和砭骨寒意,却是那样平静的叙述。从来没读到过任何一个作者,可以这样细致而残忍地记录下绝境中的人性。杨显惠绝对可以列入那种一提起便让人肃然起敬的作家。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记录者。

我很喜欢黄裳的文章,喜欢到他的书见一本买一本,翻都不翻,因为已划为免检产品。比较有意思的是,我读到的第一篇黄裳的文章是《蠹鱼篇》,绝对一读倾心,可黄裳的书集了个差不多,一直都没在其中读到过《蠹鱼篇》,最后竟然在这本《来燕榭集外文钞》找到。三载阔别,在三味书屋重逢。

放这张照片就要表达一个意思,请去读唐诺的《尽头》。第一,从来没见过一篇读书笔记能写三万字的,一个引子一路说下去,结尾还能一个圈兜回来,实在不易。第二,现在楼上随便掉点东西都能砸着一个写书评的,但里面读过很多书且还在认真读书的,基本上没有。《尽头》的可贵在于,它是一位专业读者尽心竭力提供的一份成熟、准确而有体系的读书笔记。P4-9

序言

我记不起究竟在书店里度过了多少时日。

外面长街寂寂,天光如细雨,自铅灰色的云间缓缓落下。而那一道门中,灰尘正安静地腾起,转瞬已顺着一个方向聚成圆形,慢慢流荡在熹微的晨光里。此景岂不可比作王世襄老先生笔下那一盘一盘的灰鸽子?若兴致起了,不妨再吹上几口气,便见鸽群三起三落之态了。于是店堂可做院落,旁侧的书箱可拟作鸽舍,逢短信音,也可勉强为鸽哨声。沈复《浮生六记》里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此种趣味,我大抵也曾识得一二。有时候旁人问我:读书之乐何在?大概除了}肖磨长日,便是能有些幻想的素材和一点于荒旷处赏山水的情致吧。

我在这座城市里长大,是千千万万受益于它那遍布街巷的小书铺的读者之一。而我也曾以为那些书店不移不易,以为它们会在我离开这里之后仍长久地存在,就好像它们安静地走过了我未曾参与的漫长岁月一样。然而那些一度星罗棋布的小书店,却忽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常常会回想起来,最后一次去那家书店,看到空荡荡的书架如骷髅般立着,覆着灰的书杂乱地堆在一旁,一只小白猫在山一样的书堆间漫无目的地游荡。而我看见书店老板,那个我在认字时就认识了的人,将裙子提到膝盖,绕过阻塞过道的书,无声地走过来。我记不起她的神情,只记得她说:“我很抱歉。”而彼时我尚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她是如何兴奋地同我说,开书店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后来潇水堂宣布要关店,送别、捡漏的人挤满了冷清了好几年的小屋。再后来时尚廊要搬迁,又是一波热闹……我会刻意避开这样的时刻。想想也很残忍,开书店是他们的夙愿,而在这样的日子里,这梦想灰飞烟灭。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记不起具体谈些什么了,我说善始善终很好,而他沉吟片刻答道:善始不终更好。我做这个摄影项目,也是抱着这样一点愿望,希望凭我的一点努力,能帮助它们留下。而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能再推开它们的门,却不是为了送别。

以上这些拉拉杂杂的片段,大概便是这个摄影项目的源起。记录下书店的影像,是想着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的美,知道它们于这城市的意义。开书店是逆流而上,在这城市里争得一片立足之地已是万分艰辛,而这个摄影项目,和这本由之而来的小书,权且算作我个人的一点微小的贡献吧。

起初,所有的照片都发在一个叫“聿日”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这名字是繁体的“害”字拆开,也是起名时偷懒。那时候完全源自一种对独立书店的喜欢,以及对它们没落的惋惜。书店拍得多了,听了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故事,苦乐酸辛,五味陈杂。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这些努力究竟有无意义,是否真的在逆流而行。我对纸质书,对实体书店,是毫无疑问地喜欢;但若问我是否对它们的未来抱有信心,我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我对独立书店抱着十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但同时,我需要它们,也出于一种纯粹实用的考虑。书店有它所不能为网购所替代的好处。就比如我若想寻与鲁迅先生有关的研究资料,就会顺着胡同溜达到鲁博书屋;若是想看看电影理论,则要走进斑马书店的小院。我在这些选书极其专精、独立的小书店里,寻到了许多在各个网站都没能找到的心仪之书。这些书在网上往往是不卖的,因为需求量太小。但这样的需求却始终存在着,于是就有了小书店。

或者说,即便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妨随时走进一个小书店转转。书店不同于网购,许你四处流连,随意翻看,于是常能撞见不经意的惊喜。就好比女人买衣服,去商场往往不是为了明日出不了门的应急,而是“随便看看”。但如果不常常“随便看看”,难免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衣橱空空。

于我个人而言,与书有关的乐趣并不限于读书本身,也在于四处寻访的过程。所谓淘书的乐趣,全在一个“淘”字。我书架上的书,其实没什么珍贵的善本。说起来这些书真要拿出去卖给中国书店,实际上也收不了几个钱,然而这种费心寻访四处积聚的心思,却是不宜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之所以特别珍视,是因为那上千册书是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本一本,从各种各样的地方,因为各种各样的机缘聚起来的,有些甚至来自别的城市、别的大洲。在藏书以求升值的人看来,我这些书实在是太普通了,然而于我,却是千金不换的看重。比如,你若抽出一本《等待戈多》,我就可以告诉你那是个很冷的秋天,我在万圣书园吃了蛋汁培根意面,这本书,在里侧书架的第二层,我拿下来时店里的黑猫趴在边上,而若你想知道,那只猫已经快十岁了,名字叫平安。

常有人批评这个时代的浮躁,责备人们不读经典。其实很古的时候大概还不如现在,毕竟识字的人就有限。而再近一些的年代,也永远是被流行文学占据的,所以,在读经典这方面,现代人倒没必要过度自卑。所谓大众不读严肃著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成为我们不需要书店的理由。万圣书园里写了一句话: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点亮一盏灯。我们并不处在千年不遇的光明或黑暗里,但我们永远需要点灯的人。

这两日我整理这些照片和文字,想想这个摄影项目开始时的磕磕绊绊,和如今这一点令我很欣喜的成绩,也颇有些感慨。单向街书店的创始人之一许知远曾经说:背对盛世中国,追寻内在自由。这话我很喜欢,大概是因为任何一个时代,辉煌也好衰落也罢,总望能有一些甘愿背对的人,有一些特立独行的灵魂。我常常在想,这城市对书店的需要,多过了我们的想象。而想想这些书店坚持过的这些日子,为了给我们一个深夜里的去处,又忍受了多少痛苦,便会陡然生出深深的敬意。

这本小书中,一共收录了二十六家京城书店。城市广阔,时日有限,还有许多没能到访的,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补上。三味书屋是京城第一家民营书店,故以之为开篇;有禾里方歇业,惋惜不已,为尾声。另外二十四家书店,按我个人对书店的感觉,分别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一来纪念我走访书店的一年时光,二来,也怀着一点四季有书的期许。

这个项目能够开始,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默默支持。第二是我的课外活动导师Randall Crismond,若不是他长久的敦促和建议,“聿日”不会有今日这一点成就。另外,“聿日”公众平台是与三位朋友——蔡钰洁、潘理航、张天一一同创立的,如果没有当时的共同努力,也不会有“聿日”的存在。纵然我的文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的同学朋友们却一直点赞、转发,“聿日”的读者们也常常在后台写极用心的回复。我也通过这些回复,认识了几位很投缘的朋友,其中一位还为此书写了后记。感谢这些人帮助“聿日”成长。

而这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朗朗书房的努力,与总编呼延华先生初次沟通还得到了一大摞赠书,实在是很不好意思。我的责任编辑佳碧为这本书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以时间为主线串起这些书店。当时因为拍摄斑马书店认识了店长明华,而她现在也成了这本书的策划,不得不说是很有趣的缘分。这本书的版务雨薇(她自称是“跨界的万能青年”),也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另外感谢各个书店的老板们允许我拍摄,也感谢“聿日”的读者们一直以来的阅读和评论。

书店如今逆流而行,希冀着在未来改变潮水的方向。如果说这些书店筑起了一座堡垒,来守护我们的自由,那我便以这本小书,为它添上一块砖吧。

后记

说起书和书店,我本该说些什么,可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已经忘记第一次读书是在什么时候了。似乎在能够到处乱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和一本《古文观止》度过。现在它已经发黄了,默默躺在书架的角落里,许久没再被翻开。

后来上了高中,因为竞赛的关系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包里的《数理方法》取代了《野草集》,桌上的《电动力学张量分析难题集萃》取代了《大师和玛格丽特》。但每到一个新城市培训,我总是会在还没安顿好的第一天下午跑去当地最大的书店,然后拎回一袋子书。室友总是问我:你看这些有什么用?能帮你拿金牌?能帮你上清华北大?我总是无言以对。也许作为一个理科生,确实不该放不下文学。可是,每当我在一堆昏天黑地的微分方程中抬起头时,总是会想起那座《城堡》,会想起那本《沙之书》,会想起飘着雪的爱尔兰,会想起“迅哥”笔下一个个沉重的灵魂,也会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次拷问。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想来我当时要是照照镜子,没准能把自己丑哭了吧。

后来,在一个早晨,我正准备爬起来去实验室和分光计做最后的斗争,突然班里的一个女生在微信上和我说:“诶,要不介绍个很棒的人给你吧?”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了“聿日”这个名字,也第一次认识了它后面的那个女孩子。说起来缘分真是个很好玩的东西,如果我那天没有睡过头,也许就不会知道这个公众号,也不会认识田海遥了。

真的很喜欢海遥这个人啊。从喜欢的书到喜欢的作家到喜欢的歌,有太多太多的相似。当然,作为一个没看过什么中国古典名著,连古诗都背不下来几首的“文盲”,我依然遭到了无情的碾压。并且不光爱好相近,在她身上更能看到许多我没有的东西。比起一个可以说几乎从不挪窝,就在家、图书馆和实验室穿梭的死宅,她的身上,有太多的活力、太多的热情,让我想接近,又想退却。能坚持写一年的公众号,能跑到各种地方去淘书,能拍摄那么多的独立书店,这些都是我曾经想做却最终因为懒惰或者犹豫而没有做的事情。现在她要出书了,除了祝福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在同龄人里能让我如此佩服的,除了竞赛上碾压人类的那几个变态级人物,大概也只有海遥一个了。她总能在我觉得这个社会要完蛋而想要放弃的时候,让我看见一抹亮色。

说起来有一天,和她聊起文风问题。她说“聿日”总被别人吐槽没人气。其实我觉得还好,所谓的“没人气”,大概是说她太脱离于文本之外了吧,在许多文章里很难一下子看出她作为作者的影子。就像她所推崇的布朗肖一样,作者退出作品。但仔细读下去,会感到她对所提到的作家和作品充满着深深的爱。所以说,平淡中蕴含深情,是她所喜爱的文风,也是她自己的文风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了太多的历史书,我第一次看她的文章也感觉不是很有“人味”,但是时间久了才会发现字里行间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就像《史记》每一篇后的“太史公日”,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毫无感情,但其实早已是司马迁血泪浇筑的文字了。当然了,“聿日”的文章肯定没有那么“血腥”,我所看见的,多半是一个才气纵横的姑娘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而这或许也是我所缺乏的吧。

比起大格局大历史观,我所在意的,多半是些细碎的个人感情,所以,于我而言,明清小品要胜于汉魏词赋,《尤利西斯》要好过《战争与和平》。但看见大格局大气魄的人和文章,还是会赞叹,此吾不能为也。有天和她交谈,发生了很少见的分歧:我喜欢清诗的细腻,而她更喜欢唐诗的大气魄;我喜欢桐城派、韩愈等古文家的文气贯通酣畅淋漓,而她更喜欢汉魏词赋的华丽披靡。有时候她会把这种东西叫“三观不和”。其实哪里是三观呢?只是个人的审美罢了,就像我明明更喜欢“聿日”里的杂谈,可终究还是“书店巡礼”先出了书(耸肩)。但不管怎么样,我对她总是羡慕和喜欢的,羡慕她的才气,喜欢她的活力,也喜欢她偶尔的傲娇。有一次她和我说,她父母的一大怨念是没能把她培养成小公主。但这么活泼的田小姐,才更让人喜爱啊。

海遥会和朋友在聊得很嗨的时候讨论绝交时间和手段。这样的人,我还是头回见到,但是想一想还挺萌。我是向来信仰‘‘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可她说,善始善终就很好,如果已经没有聊天的欲望了,硬要聊的话,反而更难过。说得很有道理啊。可是,善始不终不是更好吗?就像“聿日”,就像许多许多的事情,我想我们渴望的,总是善始不终吧。

不管怎么说,从她的身上我总能看见更好的东西,在自惭形秽之余也会默默提升自己。所以,谢谢啦!

说起以前读《论语》的时候,看见孔子遇到楚狂,“终不得与之言”,特别难过。茫茫人海,能理解自己的人本就不多,遇到的概率就更小了,遇上了还不得与之言,放在我身上,那绝对要捶胸顿足自打二百耳光了。不过很开心,终于还是认识了呢!

在网上被用滥了的几句诗很适合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又或者是“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再比如“自首如新,倾盖如故”……虽然认识的时间并没多长,但确实越来越喜欢海遥这个人。田小姐,你很棒,并且请一直那么棒下去!

不管怎么说,扯了这么一堆,到底这是她的书。虽然到现在还没真正见过面,但就这样通过文字沟通不是也很棒吗?好像冥冥之中回到了那个只有书信和电报的年月一样。感谢麦克斯韦,感谢爱因斯坦,感谢发明手机的那些人。书店什么的,等我去了北京,一定会按照“聿曰”的路线都走一遍的。也很好奇,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成长起了田小姐这样的人呢?

还是很谢谢你啦,也祝开心,祝在国外幸福,祝书大卖!

未来还长,田小姐,请加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6: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