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师
喜欢照相,喜欢将自己美美地定格在一瞬间的光影里。特别是过了花季,自觉愈来愈成熟的年岁里,照相似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时不时挑几张满意的照片放进博客、微信里摆摆美,自己开心,朋友也夸好。这样一来,先生便成了我的专职摄影师。
每逢假日,我们总会去外面走走,不管距离远近,无论地点重复,先生总是很乐意地拿起傻瓜相机,尽可能满足我那一点小小的心思。
尤其,当网上购得了那件古味浓浓的织锦棉袍时,没等两天,就拽着他跑向了虞山。在他面前的我可爱又调皮,即便古装在身,也还如小燕子一样叽叽喳喳。他让我好好的笑,我一不小心,咧着嘴乐开了怀;他让我严肃一点,我收敛起笑容,一本正经地等待,谁知等他按下快门,又熬不住眨了眨眼睛。我嘟着嘴,嗔怪他太慢。他一点不生气,又让我重摆姿势。说到照相摆姿势,的确是个难题,摆过了不行,不到位也不行,直接影响到照片的“美丽度”。还好,拍照不过是过过瘾,无拘无束,随心随意,摆不好也无妨。
或许是如此的天真和随性,照片中的我才更自然生动。一张张相片赢得了朋友的赞赏,连同这个“专职”摄影师也被公开了身份,夸他手艺越来越有长进。有个朋友是正儿八经的专职摄影家,见到照片,知道我有此爱好,便邀我闲时做他的模特,重妆亮相,拍一组。我暗暗思忖:若是摄影家拍,岂不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倘若那样,效果岂不更好?然,不免也有些担忧,爱人面前自在活泼的笑颜,别人面前不会有吧?这么一转念,便婉拒了朋友的好意。
但是,平日里,想把自己的影像永恒定格的念头并未就此打住,更何况今年想给自己圆个本命年的相册留念呢!在姐妹们面前一说,呵。不可开交地热闹。影楼不太想去,我喜欢本真的自己。有个叫周华的姐妹,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同学二胡,四年下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渐渐成了好朋友。她热心地向我介绍她的同事——一位业余摄影家,还将他的作品发我欣赏。看我很满意业余摄影家的作品,便帮我们约好了照相的时间。
就这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姐妹开车载着我,去接那位素不相识的摄影师了。
二、又见曾园
姐妹问我,去哪儿?我不假思索地答:曾园。
选择曾园,不只是曾园的环境美,还因为静谧。已是初冬的虞山上只残留些枫红叠翠,然而曾园依然有着春意盎然之感,曲桥池畔的亭台、楼榭,依旧古朴而雅致;曾经消遣悠闲的山下茶苑多了份喧嚣和热闹,怎容我独自良久徘徊。而曾园因为曾经与她的相遇很美,所以,今儿又见她时,已如恋人般相偎相依了。
伴我左右的是热情的姐妹,还有她可爱的儿子。为我留影的是一位中等个子、清清爽爽的中年摄影师。等得他来,问候之后道了声,辛苦你啦!师傅笑笑说,不用客气哩,一有空便会跑出来摄影,喜欢的事不辛苦的。
如此,初冬的晨光还未将寒气退去,我,便成了曾园怀里的一个小女子。此刻,鸟儿奏着晨曲相迎,红鲤扭着腰肢欢舞。柳枝脱去了秋的戎装,疏疏落落地垂着,守着一泓清池,在无风无雨的日子里,相望着彼此在四季轮回里的倩影。我轻轻倚栏,抚一抚岁月沧桑里越发精神的雕花古木;又悄然坐下,摸一摸时光隧道下亘古不变的一砖一石。走在迂回曲折的长廊下,望天地间一方胜景,和着穿透紫藤的光与影,心花怒放。
静静的我忽又倍感羞涩,会不会我此刻的独享,让曾园觉得太过自私?亦是她也喜欢有这样的赏者?纯净、安然与相知。
我将最欢喜的红色旗袍和绣花棉袍换穿在身。我知道,配这园子,当!不论假山池沼还是亭台楼榭,不管山水相依还是树木葱茏,穿越回古,相融与今,典雅大方都是与此映衬的。曾经的那个冬天,我将曾园一览无余在我的心底,而今,我与她融为一体,共同演绎着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和。未曾想过,我如此有缘地成了她风景中的风景,眼眸里闪着光亮的江南女子。
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位头发花白的老头儿。他手里拿着个相机,笑眯眯的脸上略带一丝羞涩。待我们转过曲桥,他仍然跟着,还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纳闷地问:“大爷,您?”老先生神情激动起来:“姑娘,能不能让我——拍下你?”原来这样,呵呵,有点突然,又有些窃喜。“当然可以呀!”我站在池边,随意将手轻搭在酒红色的栏杆上,微笑着,任眼前这位可爱又专注的老先生摆弄手里的相机,一次次按下快门。
阳光将我温暖,美景将我包围,身旁的姐妹和孩子的欢声笑语也时时萦绕着我。我已淡然摄影师的存在,随意漫步,撩起额头的秀发,理理垂下的披肩,微笑着,感受着眼前一丝一毫的幸福。冬,是为了下一个春,才这么坚韧成熟的吧,如我,是为了那个更美的自己,才闪着亮光么?
孩子手中也举着个相机,一会跑左一会跑右,嘴里还自语,这回作文有题材啦,我得取个什么名好呢?妈妈叫他安静些,他不听,一溜烟跑远了。穿过“涵虚天境”,是一墙之隔的赵园,我想去目睹下残荷满池的情形,却已被孩子道出了遗憾。“我和妈妈上次来还有的。”原来他早顺着小道跑在了前头。望着一池清泓,我能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时的壮观,加之这低低的石桥,行于上,定是宛若荷花仙子凌驾于仙宫清池呢!
荷于夏的烂漫,人人欢喜;荷于秋的静默,我已懂得。褪去缤纷与繁华,在风雨中消了红颜,折了身姿,非是落寞与孤寂,而是真实与从容。像个亭亭玉立,出水芙蓉似的少女经历了风雨和磨折,成长得更加丰韵和成熟,即便孤寂,也已看见整个世界。那枯枝败叶,不是秋的萧索,而是生命本真的熠熠生辉。此刻的我,容得下花开的绚丽,亦心存花落的可敬。然而,眼前唯有碧波一湖,树影满池。或许,眼中少了许多,心里才更会有这么多遐想吧!
P2-5
这是我继第一本散文集《心有菩提》之后又创作的一部新作。
平凡的日子哪怕再忙碌,我都会努力寻找触动内心的点点滴滴。经历过风雨,心已宁静平和;找寻着幸福,便更珍惜真情暖爱。生活纵使简单,也会因为心的美好而生发出更多的美好;视野纵使浅显,亦阻隔不了人世间恒久的真情。这是岁月给我的礼物,是与我关联的生命给予的力量。我将这些真诚与美好融进岁月,让岁月如花绽放;献给生命,让生命熠熠生辉;写成文字,让文字温暖更多的心灵。
继而,从自己和身边小事出发,从感动和生活感悟出发,我写下了一篇篇真实又朴素的散文,几年来,有的被发表,有的几经润色,在第一本散文集《心有菩提》出版发行之后,我将余下的新旧散文再次整理修改,诞生了第二本散文集。
我将书名定为《掬云得月》。
世间的美好,不是因为没有痛苦,恰是历经风雨的洗礼才更有蓝天白云的风度。心中的美好,不是因为避开丑陋,却是纯真善良的本性流露才更具清风明月的情怀。我愿自己,愿一切的生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财富,是心灵的宁静和纯真,是追寻真善美的脚步和眼眸里永远的微笑。
感谢书中提及的亲人和朋友,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些感动的故事。感谢关心、鼓励我的读者和书友,没有你们,或许就没有这份继续挑战自己的勇气。还有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关心我的学长、老师,朋友们,我将怎样感谢你们给我的这份精彩呢!唯恐文字太拙,语句偏颇,辜负了你们一片真心啊!
请允许我在这儿向几位特别的先生致谢吧!著名作家金曾豪先生不辞辛苦,为是书写了篇序言;年逾古稀的李元生先生辗转波折来到我的学校,只为看到我的《心有菩提》,不仅细读,还将许多语句摘录下来,让我钦佩。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给我来信,向我祝贺并道出了读后的感动,如我至今未见过面的徐鸣峰先生。还有给予我指导、帮助的陈武先生,让我相信带着情感的文字即便不华丽,也一样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
2015年4月2日于常熟
博物馆举行葛丽萍捐赠书法作品的小型活动,因为书作的内容是我的《常熟赋》,我也被邀请了。
展开小楷长卷《常熟赋》,先是见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江南,而后是一缕有春蚕吐丝之妙的工稳俊逸的静气。想:书者是一位文静的女子吧?
葛丽萍谦谦地走进了会场,神情举止问果然透出一种冲淡沉静的气息。
清清神,淡淡妆,便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
之后读到了她的一些散文。这样文静的女子能写一笔散文,是可以预料的。读她的文章联想到她娟秀端庄的书法,也是自然的。没料到的是她通过她的文集责编陈武先生来请我写一篇她的散文集的序。序言是我很怕写的,但小葛是小同乡,陈先生是老朋友,我倒是难于推诿了。就把几点浅浅的感受写下来吧。
小葛的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居然和她的一场病有关。那是一场发生在她新婚后仅半月的大病,那是一场在生死边界上长时间折腾的大病。昼夜不分,生死一线,思绪绵绵,人生历历……
“知君此际情萧索”。人生跌宕,命运闪烁,人性便易袒露。在这样的病床上,有大块的时间用来回顾以往、思索人生,人是很容易靠近文学的。
寻常风月,在回想中总是那般的怡红快绿、一片明媚呢!当时以为琐琐碎碎的平庸日子,在回忆中竟是那般的温暖静好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葛丽萍就这样走近了文学。以这种形式走近文学的人灵台清明,悲欢切肤或许能更快地领悟到文学的人生本质和生命真谛。
小葛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宁静是因为宽容。看看作者丢了一把伞之后,是怎样从懊恼走向释然的。看看作者在曾园被人偷拍照片之后,是怎样以“自己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作解而生出了小小的开心的。听听作者对“过好日子”与“好好过日子”是怎样评点的……在作者的笔下,随处有淡泊明朗的风景,随时有祥和惬意的心境。作者的宁静有时甚至有了点任性,她说:“就如此坐着,就如此活着,此生亦足矣。”尽可能地容纳一切,以一颗干爽之心面对生活,感化周界,是快乐之源,更是天地之美。这样的美可以穿越古今。
小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欢愉。欢愉是因为对爱和美的敏感。儿子写的半文半白的“小古文”可以让作者欢欣雀跃。可以从朱自清的《背影》一路联想到丈夫是她的“一把伞”。摊一锅韭菜面衣与人分享,可以快乐小半天。在夫家洗过一次“艾澡”,便感觉自己不但被大自然沐浴过了,还被婆婆疼爱过了……作者简直成了一位倔强地抱着回忆取暖的人了。她对记忆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大多是亲爱和美好。
小葛在素朴中寻找精致。精致是因为对生活兴致、对世间万物的关注。乡下老家的小小的菜园,去外婆家的小路,还有妈妈腌的萝卜干……这些家居的庸常物事,在她的笔下无不漾溢曼妙的田园气息,和她“心向东篱”的那一份亲近乡土的情愫。穿着旗袍在荷塘边轻轻走过,作者居然产生了穿越岁月的感觉。而在服装店“邂逅”旗袍时,她这样写:“衣与人也是有缘的吧?每次试穿,我常觉得不是人在挑衣,而是衣在等人。”
小葛的写作少有功利,不事造作,笃定,从容,从善如流,任意西东。她笔下的事件大多是日常细事,却因为写得真诚灵动而饶有趣味、亲切感人。有时是明明亮亮地直指人心,说中一些读者心中有之而难于措辞的感触,有时把笔浅笑,写出些无关风雨月的“微雨花问闲昼”。这种随意的书写,淡淡的勾勒,怕是她自己也是说不清题旨为何的。其实人世问的情和事常是说不清的,就像我们不知道拂过的清风来自何处水湾,何处山谷。说不清又何妨呢,有会心一笑就好了。而且,可爱的日子不是值得与人分享的么?平安是福,平静是美,平淡是日常,是真。
疏离、飘忽和异化,特别是精神与情感的漂泊感,是现代人最深刻难言的疼痛,读一点淡静实在的文字,分享一束清宁舒朗的日子,或能掬云得月,补中益气呢。
寻常风月,在回想中总是那般的怡红快绿、一片明媚!当时以为琐琐碎碎的平庸日子,在回忆中竟是那般的温暖静好!
作者葛丽萍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宁静是因为宽容。在作者的笔下,随处有淡泊明朗的风景,随时有祥和惬意的心境。
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欢愉。欢愉是因为对爱和美的敏感。她对记忆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大多是亲爱和美好。
作者在素朴中寻找精致。精致是因为对生活兴致、对世间万物的关注。这些家居的庸常物事,在她的笔下无不漾溢曼妙的田园气息,和她“心向东篱”的那一份亲近乡土的情愫。
平安是福,平静是美,平淡是日常,是真。疏离、飘忽和异化,特别是精神与情感的漂泊感,是现代人最深刻难言的疼痛。翻开《掬云得月》一书,读一点淡静实在的文字,分享一束清宁舒朗的日子,或能掬云得月,补中益气。
《掬云得月》共收录作者葛丽萍散发在各类报刊上的精短散文、随笔,共计七十余篇,分“风荷留香”、“芳草心田”、“菩提树下”、“掬云得月”、“校园散板”、“如是我闻”、“相约旅途”七辑,是作者多年的精心打造之作。作者笔下的文字细腻、温情,无论写人、叙事,还是生活感悟、旅行心得、校园美景,都充满至美至情的爱意和人间烟火味,在许多篇幅中,作者的描写没有外来者的陌生感,也没有铺叙或夸大人世间的艰难、沧桑和困惑,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和普世的价值来看待和直面周遭的生活以及所面临的社会的复杂及生活的无奈,是一部贴地气、传精神、怡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