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国方略(精)/中学图书馆文库
分类
作者 孙中山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孙中山编著的《建国方略(精)/中学图书馆文库》主要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并特别收录了《建国大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总理遗嘱》这三篇民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孙文学说》从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实业计划》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十万多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把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

内容推荐

  《中学图书馆文库: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目录

建国方略之一

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

自序

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

第二章 以用钱为证

第三章 以作文为证

第四章 以七事为证

第五章 知行总论

第六章 能知必能行

第七章 不知亦能行

第八章 有志竟成

建国方略之二

实业计划(物质建设)

纽约英文版自序

中文版序

篇首

第一计划

第二计划

第三计划

第四计划

第五计划

第六计划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

卷一 结会

卷二 动议

卷三 修正案

卷四 动议之顺序

卷五 权宜及秩序问题

试读章节

第三章 以作文为证

今更以中国人之作文为“行易知难”之证。

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然以其文论,终不能不谓为富丽殊绝。夫自庖羲画卦,以迄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今日中国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旅,亦皆号日“同文”。以文字实用久远言,则远胜于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之死语。以文字传布流用言,则虽以今日之英语号称流布最广,而用之者不过二万万人,曾未及用中国文字者之半也。盖一民族之进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国,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虽今日新学之士,间有偶废中国文字之议,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

夫前章所述机器与钱币之用,在物质文明方面,所以使人类安适繁华,而文字之用,则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顾古来之研究,非可埋没。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夫文字为思想传授之中介,与钱币为货物交换之中介,其用正相类。必废去中国文字,又何由得古代思想而研究之?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数据,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彼欧美学者于埃及、巴比伦之文字,国亡种灭,久不适于用者,犹不惮搜求破碎,复其旧观,亦以古人之思想足资今入学问故耳。而我中国文字,讵反可废去乎?

但中国文言殊非一致。文字之源本出于言语,而言语每随时代以变迁。至于为文,虽体制亦有古今之殊,要不能随言语而俱化。故在三代以前,文字初成,文化限于黄河流域一区,其时言语与文字当然一致,可无疑也。至于周代,文化四播,则黄河流域以外之民,巴、庸、荆、楚、吴、越、江、淮之族,受中国之文字所感化,而各习之以方言,于是言文始分。及乎周衰,戎狄四侵,外来言语羼入中原;降及五胡,乃至五代、辽、夏、金、元,各以其力蚕食中国,其言语亦不无遗留于朔北,而文字语言益以殊矣。汉后文字,踵事增华,而言语则各随所便,于是始所歧者甚仅,而分道各驰,久且相距愈远。顾言语有变迁而无进化,而文字则虽仍古昔,其使用之技术实日见精研。所以中国言语为世界中之粗劣者,往往文字可达之意,言语不得而传。是则中国人非不善为文,而拙于用语者也。亦惟文字可传久远,故古人所作,模仿匪难。至于言语,非无杰出之士妙于修辞,而流风余韵无所寄托,随时代而俱,故学者无所继承。然则文字有进化,而言语转见退步者,非无故矣。抑欧洲文字基于音韵,音韵即表言语,言语有变,文字即可随之。中华制字,以象形、会意为主,所以言语虽殊,而文字不能与之俱变。要之,此不过为言语之不进步,而中国人民非有所阙于文字。历代能文之士,其所创作突过外人,则公论所归也。盖中国文字成为一种美术,能文者直美术专门名家,既有天才,复以其终身之精力赴之,其造诣自不易及。惟举全国人士而范以一种美术,变本加厉,废绝他途,如上所述,斯其弊为世诟病耳。

P35-P38

序言

孙中山(1866—1925年),字逸仙,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894年组织兴中会。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三作汇编而成。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三个重要方面,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从孙中山先生这部重要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其中关于社会建设的一些设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17年4月初版发行,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实业计划》用英文写成,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部分章节曾于1918年在中外报纸上发表,1920年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全书英文本。中译文最早发表在1919年3月7日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0月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中文全译本。《实业计划》后被孙中山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孙文学说卷一“行易知难”》出版于1919年春夏间,原拟的卷二《三民主义》和卷三《五权宪法》后未续出。《孙文学说“行易知难”》于1919年5月发行初刊本,今见最早版本为上海华强印书局1919年6月所出版本。后被孙中山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1922年春,孙中山订正此三著作文字,调整部分内容,编汇成《建国方略》一书,交付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这一首版迄今未见)。孙中山在校订民智书局发行再版时于全书总目录亲笔增添“(四)国家建设(续出)”一项,本拟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五权宪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国防计划》八册,但其后仅完成前三册,并未再以《建国方略》名义发行。

本次所出版的《建国方略》,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六卷《建国方略》为底本,参上海孙中山故居藏改正本《建国方略》(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6月再版)、台湾《国父全集》(台北1973年6月版)及黄彦主持校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之《建国方略》等,予以校勘。改动包括:更正一些异体字,改正个别错字,一些标点符号略有改动。其中改正字,置于〔 〕内;增补脱字,置于〈 〉内;衍文加〔 〕,此三项均以明显讹误者为限。史实正误或文字通顺与否则不在校勘之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