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贾樟柯(记录时代的电影诗人)(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袁园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袁园所著的《贾樟柯(记录时代的电影诗人)(精)》一书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技巧分析出发,结合导演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详细论述了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天注定》等8部影片在电影作品层面的过人之处及其所折射的时代文化。

作者对贾棹柯电影文本的艺术性进行了细致的影音分析,将影片的解读拉回到影片的事实层面,提出贾棹柯电影的影片本身即是丰富的肌理、饱满的影音表意张力、复调性的多层次叙事技巧、现实主义和后现代“自反性”反思交错的巧妙融合。

本书并对贾樟柯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接近本真地理解作为电影人的贾樟柯及他的作品对影片艺术的贡献。

内容推荐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家乡山西汾阳县城作为他绝大多数剧情作品的地点,以独特的观察视角、饱满的生命体悟和精致的影音语言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出独特的中国故事。

由袁园所著的《贾樟柯(记录时代的电影诗人)(精)》一书正是以贾樟柯电影艺术形式的肌理解读为主体,摆脱主题先行、人云亦云的贾氏电影研究窠臼。本书从贾氏电影意涵丰富的影音语言的条分缕析切入,以电影艺术的语言创新和贾樟柯在每部影片中的自我突破作为主要观察视角,进而带入艺术表意形式背后的文化分析,力求使抽象文化意涵的评述紧密贴合在具体影音表意形式的佐证之上。

目录

第一章 横空出世的《小武》

第二章 追忆似水年华:《站台》

第三章 荒废空间中的“逍遥”青春:《任逍遥>

第四章 “世界”之中与世界之外:《世界》

第五章 废墟上走钢索的人:《三峡好人》

第六章 回眸“厂矿中国”的集体感伤:《二十四城记》

第七章 海上帝国的传奇与魅影:《海上传奇》

第八章 亡命之徒的侠与义:《天注定》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部聪明的作品

《小武》是贾樟柯的第一个剧情长片,拍摄于1998年。在它的片头上赫然出现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品”。这是贾樟柯和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成员们为毕业而拍摄的纪念作品,也是他们的第一部实验短片《小山回家》在参加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后获得经费鼓励而得以进行继续拍摄的作品。不过,在香港的那次电影短片竞赛中,贾樟柯最重要的收获还不是奖项和奖金,而是结识了志同道合、有共同艺术眼光的香港摄影师余力为,从此他们便成为一对配合默契的老搭档。

事实上,《小武》是一个“计划外”的产物。根据贾樟柯的自我陈述,当时他正在写和打算拍的剧本叫《夜色温柔》,讲一对青年男女的故事。但是当他在1997年从念书的北京回家乡汾阳的时候,被家乡的巨大变化所震撼。这些变化包括物理环境的,比如一个原本卖衣服的服装市场,突然变成了卡拉OK一条街;这些变化也包括人情世态的,比如儿时的哥们之间关系破裂、夫妻关系破裂。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钱”。这种空间环境、人情关系的变化和崩解给贾樟柯的冲击特别大,而这些变化也同时给了他以强烈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决定放弃《夜色温柔》的拍摄计划,改拍《小武》。

《小武》在贾樟柯创作剧本的时候,名字叫作《靳小勇的朋友,胡梅梅的靠山,梁有长的儿子:小武》。这个特别长的剧本名字,放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中来看,都是十分怪异的,但却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贾樟柯结构这部影片的叙事框架。为一部影片命名的方式,其实显示的正是创作者定义和定位一部影片的方式。面对这似乎一瞬间忽然冒出来的各种“粗暴的”变化,贾樟柯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富有艺术天分的新兴导演格外敏锐的嗅觉和概括现实的能力。

我之所以认为《小武》是一部聪明的作品,一个方面是因为贾樟柯非常聪明地抓住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变,并以此作为电影表现的主题。黄土高原上的家乡汾阳不要说对于世界,哪怕是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既悠久又陌生的存在,用电影艺术来表现这个具有浓厚“地方性”特色的城镇本身以及发生在其中戏剧性变革的真正的现实是一个“舍我其谁”的最具差异化的表意策略,更何况这个起初可能并未被贾樟柯所意识到的“策略”其实就是他本人的历史、经验和感受。这就使这个临时诞生的计划具有了深厚的现实根基和情感内核。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历史”的变化本身抓住了贾樟柯,所谓“人是历史的人质”,历史需要讲述它自身。

另一个方面,成为主题的历史还需要恰当而精准的艺术表现形式。聪明地意识到时代的“巨变”主题并不难,善用镜头语言的导演也并不少,为什么贾樟柯可以这么幸运地凭平生第一部剧情长片《小武》就一炮而红,备受瞩目?新现实主义,非职业演员,同期声录音,长镜头等等这些被电影艺术界视为“实验”的先锋技术手段,并不是贾樟柯得以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虽然这些技术手段恰到好处地成为实现导演整体表意意图的具体工具,但是贾樟柯绝不是这些技术手段的开创者。以作为“第一部”的处女作来看,也未必是用得最好的人。很多对贾樟柯电影的讨论,过于纠结在这些表现工具上,其实并不能充分地解释一个原本未来没有着落的小混混,一个原本打算靠美术工作谋生的待业青年,一个好不容易考进电影学院却只能待在文学系“曲线救国”圆导演梦的青年导演,为何得以超越他那些导演系的精英同学们而被誉为亚洲电影最为闪耀的新星。事实上,从艺术电影的脉络来看,“作者电影”对导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编剧和导演合一,才能保证一部艺术影片真正成为导演的作品,导演才真正是这部作品的“作者”。(P003-005)

序言

前言

贾樟柯与我们这个时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他用家乡山西汾阳县城作为他绝大多数剧情作品的地点,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饱满的生命体悟和精致的影音语言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出独特的中国故事。

这出中国故事由于强烈的地域特征而引人入胜,故事讲述的地点不是占据了国家“对外宣传前台”的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是贾樟柯自己的故乡——中国内陆省份山西的古老县城汾阳。在全球化的事实已经从政治、经济层面逐渐深入到个人生活层面和人生选择的时候,当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象征着“美好前途”的大城市时,贾樟柯用“故乡”的故事击中了我们,也击中了世界。

贾樟柯电影的魅力一言难尽。自从以《小武》一片一鸣惊人地横空出世开始,他就被冠以“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新星”而受到国际影坛的广泛关注。此后贾樟柯以几乎两年拍一部电影的速度,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横扫各类奖项无数。他的影片以巴赞推崇的长镜头、现实主义等风格,接续了欧洲新浪潮以来艺术电影人文化、文学化的传统,却又以细腻饱满的人生经验浸透着中国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和当下现实。因此,贾樟柯的影片既拥有西方观众能够看得懂的艺术电影的视听语言,又饱含每个当代中国人都心领神会的生活细节和人生感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贾樟柯的作品本身就是当代中国文化最大的意识形态症候,是当代中国文化最为集中的代表和最具典范性的表意文本。

因此,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贾樟柯电影成为一处言说不尽的话题场域。无论是电影艺术学科还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的人士,都因在他的影片中集中发现当代中国的主要文化议题而惊喜。这些议题包括:本土与全球,故土与他乡,乡愁与迁徙,真实与仿真,现实与超现实,纪实与虚构,底层与主流,批判与自省……

作为我们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艺术文本,他的影片被无数的研究者们以各种形式讨论过。不过,大多数针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方法都是以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去分析文本的政治意涵和文化意涵,大多是从影片情节的角度进行的文化研究式分析。研究者们要么在后冷战东西方对峙思维惯性下,认为贾樟柯影片选择相对落后的县城来讲中国故事是对西方的有意谄媚;要么认为贾樟柯是靠非常聪明地讲述“中国故事”而获得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地位……可是,研究者们却对贾樟柯影片中丰富的影音语言和作为艺术表意实践的诗意部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事实上,贾樟柯多年征战国际影坛,获得赞誉无数,通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终奠定的“大师”身份,并不在于对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式解读,更多的在于他影片本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肌理、饱满的影音表意张力、复调性的多层次叙事技巧、现实主义和后现代“自反性”反思交错的巧妙融合。这些在电影艺术层面上的开疆辟土将中国艺术电影推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个高度足以让电影这门诞生在欧洲的技术和艺术,在中国找到与之匹敌的代表。放眼亚洲,二战后世界电影新浪潮在日本的高峰是小津安二郎;在中国,台湾的代表是侯孝贤,在大陆,我们幸运地拥有贾樟柯,却从未真正耐心地从影片的艺术贡献角度理解过他。

这本小书正是以贾樟柯电影艺术形式的肌理解读为主体,摆脱主题先行、人云亦云的贾氏电影研究窠臼。本书从贾氏电影意涵丰富的影音语言的条分缕析切入,以电影艺术的语言创新和贾樟柯在每部影片中的自我突破作为主要观察视角,进而带入艺术表意形式背后的文化分析,力求使抽象文化意涵的评述紧密贴合在具体影音表意形式的佐证之上。

在此之前,仅有美国电影研究学者白睿文著述的《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一书,以影片分析的形式研究过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三部作品。白睿文作为西方学者,其外部视角的观察在某些地方的解读上难免有点隔靴搔痒,但毕竟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用严肃负责的电影研究方式解读贾樟柯作品的基础性研究路径。本书沿着这条电影基础研究的路径,将以一个具有“中国故事”内部经验的视角再探贾樟柯电影魅力的奥妙。希望能够为真正解读、理解和研究贾樟柯做点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本书从贾樟柯1997年震惊世界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小武》开始,以他2013获戛纳编剧奖的《天注定》结束,总共分析了贾樟柯的八部艺术性剧情/纪录长片。这7年的创作可以视为贾樟柯导演生涯的第一个具有相对总体意义的时段。这个带有较强烈的知识分子诉求的职业时段以《山河故人》开启的明确商业诉求而暂告一个段落。《山河故人》上映两天的票房突破1000万元,创下贾樟柯在国内上映电影的票房纪录,也意味着贾樟柯的导演生涯将与时俱进地进入下一个与“中国故事”共舞的新时期。

在理解当下“时代”的意义上,“贾樟柯”三个字成为一个话题性的言说装置,他以这八部影片的序列向整个世界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在投身于不断行进时代中的“个人”或“导演”意义上,“贾樟柯”三个字远未完成。因此,这本解读贾樟柯电影的书,并非是要对作为导演的贾樟柯盖棺定论,对我而言,理解和解读贾樟柯,其实就是在以一种既诗意又警醒的方式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理解我们的时代。进而在这个日益发达的消费主义建构的“完美”现实表象之下,更为真实而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

如果读者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找到进入贾樟柯电影奥妙世界的捷径,并在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上得到重新反思和定位我们身份的启示,这也正是这本电影研究小书的根本目标所在。

后记

后记

为什么是贾樟柯?

第一次与贾樟柯相遇应该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18岁,在家乡湖南的省会长沙念大学。当时念英语文学系的我,谈不上是中国艺术电影的发烧友,但作为地道的文科生和一窝文艺女青年宿舍的一分子,偶尔会在长沙本地同学的带领下去定王台书市中某些“隐秘”的摊位去淘碟。在那一堆堆浩渺无边的碟海中,2000年最新拍出来的《站台》,应该是摊主向我推荐的,它当时已经得了好几个国际大奖,成为这个顾客群中的热片。然而记忆中清晰的不是得奖的名目,而是那碟套的封面。封面是一辆载着三人的自行车“背影”:一个人骑着,一个人坐在前梁上张开双臂比出欲要展翅飞翔的样子,演过“小武”的王宏伟面对我们,潦草地倒坐在后座上,随着车行的轨迹百无聊赖地“随车逐流”。那百无聊赖的样子,在那写满70年代记忆的美术场景和服装道具的映衬下,格外显现了一股浓郁的青春颓废与故土乡愁。这个画面似乎在一个瞬间就轻易地抓住了我,隐隐地,我觉得里面可能会倒映出一个我想要了解的世界。

第一次打开《站台》来看的情形,我依然记忆深刻。应该是在大学暑假里某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一家人吃完饭,我挑了这张从封面来看算是老少成宜的片子,就放了起来。父母吃过饭,也正好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影片一开场是那段颇有年代特征的舞台剧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摄影机架在了观众席的后场,于是画框内外的观众瞬时都成了这台舞台剧的主动/被动观众。我对这一段的演出是比较漠然的,然而老两口兴奋起来了,“文革”的记忆正是父母那代人的青春,“呀,这就跟我们那时看演出一样的呢”,“是呀,我们那个时候也唱过这首歌”……

关于身揣红宝书、跳忠字舞、唱红歌的记忆,就这样被点燃、复活。我也因此第一次听爸妈讲起他们那个时代的青春“潮流”故事。不过,没有看文艺片经验和兴趣的他们,很快就散开了,只留下我还坚守在“看完这部作品”的岗位上。我坚持着看完了,并不觉得无聊,但也并未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有趣。我只是被影片的情绪基调引导着,也算“猎奇”地浏览了一遍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没有到过的地点(北方县城汾阳)中的陌生事物。和父母一样,刚上大学的我还算不得受过训练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也就一个高中文化水平吧,很难对它说出个所以然来。

光阴流转到2005年,等到我考上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影视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最为热门和时髦的研究文本。以“文化研究”的眼光来看,“文本”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文本,电影作为当代传播最为广泛的“文本”成为“文化研究”者的新宠。作为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非常幸运地可以享受到电影文化研究大家戴锦华教授的精彩的影……新的“市场主体”意识的意义上,展开他个人的影像制作生涯。

得失成败,未来的时间自有定论。然而,这并不是关键意义所在。真正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以诚恳体验、理解、表达当代中国现实而著称的导演,新的出发,似乎是在以一种“真人秀”的方式注解着当下中国的另一种“现实”。

从“电影类型”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贾樟柯”这块文化招牌的意涵发生了变化,但从“讲述”和“表达”“中国故事”之“真实性”的意义上来看,贾樟柯不仅没有变,甚至更为激进地跳入这远未完成的“中国故事”之河中,选择了一个浪尖上“弄潮儿”的位置,用一种生命史与艺术创作史重合的方式继续进行着他的独特“讲述”。

如果将一个人的生命实践理解成一出一次性的“行为艺术”,那么,贾樟柯不仅聪明而富有艺术魅力,而甚至正是从“暖流文化”开始,前所未有地阐释了“真实”的力量。

此刻,我的童年“家园”也已经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后重焕新生。据说,衡阳市珠晖区将在这附近建一座超级大的生态公园,而新的高架公路的设计也将从家门口穿过。曾经一度人口外流的小区来了很多职业技校的青年人,他们是补充工厂生产岗位的新鲜血液,他们更带来了社区的热闹和活力。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所有远去的历史注定将一去不回。在那曾经的迷茫挣扎中,有一个站在电影监视器后的青年人曾经怀抱着满腔激情,以一种深沉而灵动、世故又诗意的方式记录着这段并不愉悦、前路不明,却深刻地刻写了我们每个人个体生命经验的独特历史。光影错落的流转间隙,他对时代、对个体注定要经历的丧失和蜕变之痛进行了极为敏锐、郑重、饱满而又富于理解的表达。

那影像物景之明灭幽暗深处,隐隐闪耀的,是我在当代中国电影中曾被深深触动的丰满与优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