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编著的这本《酱香随笔集》是一个蜗居江南小县城的读书人,对人文、文章、书籍、汉语、书画,乃至对人生的有感而发。以文化为酵母,以所感所读所思所念为原料,私酿白酒,以图自醉。
全书分六辑:“人文仰望、文章测绘、书香近嗅、书画遥感、汉语CT、人生标高”等。其中,“人文仰望”标举值得尊崇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生标高”一辑是“知天命”后对人生的体认和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酱香随笔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一直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一直编著的这本《酱香随笔集》是一个蜗居江南小县城的读书人,对人文、文章、书籍、汉语、书画,乃至对人生的有感而发。以文化为酵母,以所感所读所思所念为原料,私酿白酒,以图自醉。 全书分六辑:“人文仰望、文章测绘、书香近嗅、书画遥感、汉语CT、人生标高”等。其中,“人文仰望”标举值得尊崇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生标高”一辑是“知天命”后对人生的体认和理解。 内容推荐 范一直编著的这本《酱香随笔集》共分六辑:人文仰望、文章测绘、书香近嗅、书画遥感、汉语CT、人生标高。话题广泛、识见挺拔、文字雅洁、表述活泼,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如酱香型白酒般馥郁,令人寻味且回味。 目录 人文仰望 “第一流”和“一个人” 群居不依,独立不惧 “个人因素”驱使的学术 天下公器 “不仅仅是科学” 谁得奖与什么得奖 鲁迅情结 “我们没有鲁迅” 鲁迅买药记 鲁迅遭窃记 群行群止看识见 精神之“钙” “捧钱”记偏 老实得像火腿 青鱼沉底鲢鱼浮 笨是治学的本钱 致敬和对得起 向艾青致敬 先贤的粉丝 仿“钱学森之问” 文章测绘 自己的脑袋 老辣文章 厚味文章 “四清”文章 无水不文章 脚底板下出文章 “三通一平”话文章 战战兢兢地写作 专业写作和业余作文 言之有文,行之不远 读比写重要 作文习惯症 写作不能承受之“快” “饿”而后工 简单文化再生产 文笔境界 “古意人”的故事 三喜三怕读散文 书香近嗅 读其书,想其人 书生与理想的人 “读书种子”赞 好书如屋可住人 精神“偏食”症 不读热闹的书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普及有方,功德无量 读古书和服中药 小孩的尿赛如药 厕上书香 “人间”长驻有“书话” 安得藏书上万卷 “不散之散”和“大散若藏” 语文CT “的的不休”可休矣 成语不“成”和俗语不“俗” 语文和爱国 虚词情结 时时处处有语文 语文上的无知 帮倒忙的编辑 “服时请摇晃” 有趣的语文读物 现世相的神髓 求精求细,避俗避滥 遇人不“速” 文字是肉做的 与语言“肉搏” 高雅的“荤话” 豪语和慷慨党 书画遥感 书画艺术和文化自信 余墨为文饶有味 懒人无孬活,笔简春意多 笔墨的“把玩”和“激扬” 知艺且知人,识才更荐才 有德有才者爱才 “知己有恩”话知音 由名家板书说起 是真佛只说家常 “画不坏”和“好好画” 读书图中“不”读书 美丽的错误 于无声处演大音 聊借画图怡倦眼 翰墨棋缘 用心“听”画 广陵非复旧时城 “人不知而不愠” 艺坛五题 乡村书法轶事 人生标高 “慈济”心和竞善力 志愿礼赞 志愿者无分青壮 报恩和感恩 尊重他人即伦理 山河澄正气 “小确幸”,大恩典 清浅且快乐着 “作甚是甚” 英气人生 老法男人 坚净人生 执着如厉鬼 逐鹿者不顾兔 幸福就是父母健在 幽默之根 性情中人 人有俗气的权利 化无聊为有益 人生药酒“泡”有成 胜负谁先 棋人名言与人生哲理 人生“三七开”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流”和“一个人” 被誉为“第一个占领近代科学重要位置的中国人”——数学大师陈省身,在逝世前两年(2002年)答记者问时说:“大家都鼓吹交流,讲科学需要合作,需要相互帮忙,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真正好的工作,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一个人的创见是自己努力和灵感的结晶,很少是一群人讨论的结果。”想起钱穆曾说:“学问之事,贵能孤往。”(“孤云”是其为数不多的笔名之一)而钱锺书所谓“学问是荒江野岭中几个素心人彼此间的事”流布甚广。一个国际顶尖的数学家,一个“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一个有“文化昆仑”之誉的“学者中的学者”,在业内无疑都是“第一流”。但无论从这三位的夫子自道看,还是其一生的治学历程,其“第一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说“是一个人做出来的”。“第一流”的业绩和“一个人”的“孤往”,大有关系存焉。 无论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探索,抑或文学写作、艺术创作,真正能传世的、堪称经典的一流精神产品,几乎都是靠当事人“一个人”独自“闷头闷脑”地“闷”出来的。抗战时陈省身随西南联大南迁,在昆明的煤油灯下“闷”出两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数学权威杂志《数学纪事》上,业内方家认为达到“优异数学水准”。1943年,32岁的陈省身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凭个人的“努力和灵感”,“闷”出了“一个人的创见”——关于高斯一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由此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 同样和西南联大有关,钱穆亦南迁到昆明,但他有意在省城外围的小县择居而住,有课务才赶到昆明,平时便在此独居著书,近50万字的《国史大纲》历时一年而成。陈寅恪到此访友,叹道:“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经病不可。”后来钱穆回苏州,借耦园隐居一年,撰成50万言《(史记)地名考》。晚年他回忆这两段经历,自称“生平最难获得之两年”。其“孤往”之深,连陈寅恪也为之叹服。而钱锺书凭着那罕有其匹的书生痴气,无与伦比的个人学识和不着尘埃的“素心”,“闷”出一部《管锥编》。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园之东》中说:“群体从来不会发明任何东西。珍宝藏在一个人的孤独的心灵中。”善哉!“一个人”。 “第一流”和“一个人”,例证多多。仅以百年中国来说,缟衣枯形的弘一法师之于南山律宗,少年时只身去国的吴清源之于围棋,沿街卖艺的瞎子阿炳之于二胡演奏,晚年“著书只为颂红妆”的陈寅恪,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于莫高窟,长期贫病潦倒的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全译,艰难困厄中的顾准之于真理探求,“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的木心在海外之于文学写作,日常生活中“低能”的陈景润之于哥德巴赫猜想,湖南双峰县那位自号“田园宰相”的画家王憨山之于中国画,在文学圈外乐当散兵游勇的王小波之于小说创作……“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诚不我欺也。 当然,这里的“工作”有特定含义,指那些可由“一个人”来做,而且当由“一个人”来做的个体创造性精神劳动。如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基础研究、文史哲研究、非综合性的文艺创作等。而另一类“第一流的工作”,像“两弹一星”、“神舟六号”之类的宏大项目,需要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无名英雄的团队协作。至于像“三农”问题等兹事体大的国家要务,则是和党政官员、知识分子,乃至普通公民都相关的事情。 如今人们重交际、讲公关、拉关系,且不说社会上俗吏、奸商和小市民们的庸俗关系学,就是所谓的教授、博导、作家、诗人或别的什么专门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勾肩搭背、拉帮结派,弄成一个“小圈子”,以便打造声势或相互标榜,或弄出一点后台喝彩,再不济也要在场面上混个脸熟。这种人最关心的是自己在业内外的名气、地位和收入是否“第一流”,至于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第一流”已无心问之。于是,“第二流”、“第三流”乃至“不入流”俯拾即是,随时可遇到“一群人”、“一伙人”,越来越难看到“第一流”和“一个人”。放眼文坛,像王小波那样踽踽独行的“一个人”安在? 当然,团队合作是必要的。如陈省身所说:“大家都鼓吹交流,讲科学需要合作,需要相互帮忙,这有一定道理。”但“真正好的工作,第一流的工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信不信由你,至少我是信的。 (原载于《联谊报》2007年3月17日) P3-5 后记 《酱香杂记——地方文化随笔集》(一)出版后,我曾说:“事实上我自己更看重的文章大多没收入此书,因为它们和安吉无关。”《酱香杂记》(二)仍冠以同样的副标题。本书总算挣脱了“地方文化”的紧身衣,乃个人1993年“换笔”后所写随笔之选集。敝帚自珍或显矫情,念兹在兹倒是实话。 如果说笔者研讨地方文化,多少带一点基层理论工作者“职务行为”的色彩,或有乡土情怀寄托,那么,本书大抵是一个蜗居江南小县城的读书人,对人文、文章、书籍、汉语、书画,乃至对人生的有感而发。以文化为酵母,以所感所读所思所念为原料,私酿白酒,以图自醉。倘有人品出几分酱香风味,则甚幸。 全书分六辑:“人文仰望、文章测绘、书香近嗅、书画遥感、汉语CT、人生标高”等。因2014年秋已出版《酱香杂文集》,故针砭类文章甚少编入。 “人文仰望”标举值得尊崇的文化价值取向。“文章测绘”乃个人作文体会。“书香近嗅”系闲读杂感。“汉语CT”是语文癖对母语的认知。“书画遥感”以局外人眼光打量画坛艺苑。 “人生标高”一辑是“知天命”后对人生的体认和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只是多年来“一直”执着于读写之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俞樾晚年有联“到老不离文字事,所居合在水云乡”,颇合吾意。 平时对励志类读物避犹不及。“纸上得来终觉浅”,生活本身才是最好的老师。所谓“人生标高”,只是表达了自以为是的价值取向。与其循循善诱,不如咄咄逼“己”。故无意摆出政治辅导员架势,用鸡零狗碎的想法对他人耳提面命,更无意借此标榜自我。王小波有一段话颇获我心:“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汇编此书,让我多少重温了“提升自己”的自惕和自勉。 世上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仅“识得几个字”的我辈,喜欢和汉语言文字“玩”。一辈子和文字谈恋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亦乐乎?木心说:“写作是快乐的,醉心于写作的人,是个抵赖不了的享乐主义者。”他还说:“我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享乐主义者。”于此心有戚戚焉。 书中文章历年来散见于各地报刊,多谢相关编辑不弃!编书时若干旧文略有改动。 不当处,请批评指正。(zjajfyz@163.com) 范一直 2015年7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