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势:谁是谁的谁?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有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现场提问,看谁先得出答案)
正确答案是,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有些人能很快得出答案而有些人却答不出来呢?这就是心理定势的效应。按照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如果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习惯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走其他“捷径”,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在人际交往、认识他人等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启发思考:在日常训练生活中,如何避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
超限效应:你“被"饱和了吗?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lO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部队教育中时常发生。如: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达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到最后连队组织教育,如果不分重点和主次,不分对象和时机,不停地讲着相同的内容,刚开始官兵听着感觉还挺有道理,引人思考,官兵会从心里接受。但一次、二次、三次,这种相同内容的不断重复使官兵从开始的接受变得不耐烦,反感,最后到厌烦,产生你越讲我越不听的逆反心理。如对一个犯错误的战士,反复进行批评,最后导致该战士由最初的内疚到不安,最后产生抗拒心理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超限效应”反映了几个问题:没有注意方式和方法、没能注意“度”的把握、没有换位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注意力能保持2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容易焦虑,因此教育时间不宜过长,要在前几分钟就抓住听众。在教育中,应该抓住重点信息,运用自由联想、自我暗示和想象放松技术转移注意力,过滤重复信息,避免信息超载。
启发思考:我们该如何利用超限效应?
“自己人”效应:你是“自己人”吗?
新兵小王入伍不久,女朋友就来信要和他分手。此时正值新兵训练最艰苦的时期,小王很压抑,每天不吃不喝,训练心神不宁,后来干脆说自己病了不参加训练。私下里他和战友说想回家去和女朋友在一起,不想当兵了,觉得当兵没意思。指导员找他谈心,也没什么效果。万般无奈之际,指导员找到他的一个老乡,让他帮忙去做小王的思想工作。训练之余,老乡将他拉到一边聊起了家常,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感情问题。这位老乡说:“记得我刚入伍不久,因为新兵连管理很严,那时候电话很少,打电话不方便,写信来回时间长,有些话说不清楚,时间长了我和女朋友之间就产生了误解,闹起了别扭,最后她提出了分手。”小王听到这里,一时觉得知心人就在眼前,接着这位老乡讲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从痛苦不堪和心灰意冷中振作起来的,并介绍了一些方法。小王听后感触很深,心结打开了,很快走出了失恋的阴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了新兵训练之中。
P8-P9
著名文学家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有如下两段文字: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历了很多艰辛,但是一直没能得到同事的理解,没有领导给予肯定,难免会心存沮丧。然而我们这时是否想过,在我们无力改变别人看法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淡泊名利的心态、笑看风云的豁达,摆脱纠缠于心的羁绊呢?为什么不勇敢突破禁锢自己的内心藩篱,摆脱利己存私的心念,只问奉献、不求索取,让健康的生命闪烁灿烂的光泽呢?
换一种心态,不要让悲伤在自己的眉宇间播下忧愁的种子。不要总以为自己始终生活在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要相信明天的太阳依然灿烂。换一种心态,看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当心灵的脚步沿着既定的道路越走越崎岖的时候,就该是考虑换一条道路行走的时候了。路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所以选择要自己来做。
无论什么年纪的人,都要学习调整心态,学会换位思考,以和平心感悟人生,不喧闹浮躁、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呻吟。即使自认为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不去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大多是肤浅偏激的行为。要用和平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在受挫折时心怀不乱,从容大度;在显赫时月盈若亏,不骄不狂。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呢?一是遗传的影响;二是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有聪明与愚笨、身高与身矮、俊俏与丑陋之分,这些差别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比如,生理上具备天生丽质者,在心理上也更容易产生优势;生理资质不良者,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遭受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困扰。有些人据此以为某些人具有转向心理病态的天然条件,实则不然:生理条件差别再大,也是生理因素,而不是心理现实。严格地说,生理条件只是为心理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它本身并不是心理,而只是一种潜在影响。这是分析心理健康问题时的首要出发点。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认为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还是环境因素。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工作场所中的社会环境。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人。其实,人的心理中很重要的是社会心理,因为不论从心理加工的对象还是环境来看,人的心理都是离不开社会因素的。人的很多心理问题就是源于不能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就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有些人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但却受到极大的困扰;有些人虽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却仍然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其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比如,某人有轻微的强迫倾向,每次出门后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已经锁好了门。如果走出不远,实在受不了时,转回头来再检查一遍也就安心了。但若一下子出差到外地,则在整个出差过程中都会心神不安,难受得不得了。另一人同样也有上述倾向,但由于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知道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故他通过几次抽查发现自己每次确实已经将门锁好之后,以后再有该强迫现象出现,他就用理智说服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甚至形成了将钥匙放在手包的某个位置以证实门确已锁好的习惯,来帮助自己克服自寻的烦恼。
其次,要掌握一些心理支持资源。人的心理也是一种流动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存在,它不但从外界吸纳信息,也需要不断向外排出代谢物,如怨气、喜乐和多余的精力等。但不同于动物的生理排泄和植物释放二氧化碳这种不借助外物的方式,心理能量对外输出多需要借助于环境、活动和他人等外在的心理支持资源。例如,没有倾听者,倾诉者心中的苦恼就很难宣泄;没有适当的运动场所和爱好,人多余的精力就不好消耗。因此,普通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掌握必要的心理支持资源,如有一两位谈得来的朋友、两三项正当的娱乐或爱好、三四个爱去的场所等,心理一旦有了需要排解的需求,就可以通过诉求于这些资源,使心理得到平衡。
再次,采用必要的心理保健措施和方法。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或工作、避免不良嗜好或沉迷网络、保持适当的社会交往、拥有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人生态度、满足正当的生理需求及保证基本的身体健康条件等。常用的方法莫过于宣泄心中不快、分享人生喜乐、回避对自己有心理威胁的人和事、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以及简化自己的思想(莫胡思乱想)等。对具体的个人来讲,实际掌握的措施和方法不一定要多复杂、高深,只要能实际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
本书内容均和生活密切相关,虽不是面面俱到,但编者从不同角度剖析各种心理的形成和调适。文字通俗易懂,紧跟时代特色,没有传统心理学读物的呆板和晦涩。
祝愿读到本书的朋友能做到心情愉快、心灵和谐!
心理学并非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为什么情绪影响健康?自我肯定有何心理学价值?怎样给自己施加好的意念?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焦虑?如何帮助自杀者等等,刘乐斌、于泱编著的《趣味心理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和解答。本书编写宗旨:培养积极情绪情感,形成健康心理习惯。
换一种心态,不要让悲伤在自己的眉宇间播下忧愁的种子。不要总以为自己始终生活在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要相信明天的太阳依然灿烂。换一种心态,看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当心灵的脚步沿着既定的道路越走越崎岖的时候,就该是考虑换一条道路行走的时候了。路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所以选择要自己来做。
刘乐斌、于泱编著的《趣味心理学》内容均和生活密切相关,虽不是面面俱到,但编者从不同角度剖析各种心理的形成和调适。文字通俗易懂,紧跟时代特色,没有传统心理学读物的呆板和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