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是一个移民区。20多年前,贺兰山下这片荒滩的景色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如今,闽宁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闽宁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闽宁镇的诞生与兴起,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伟大缩影。那些果敢先行的决策者,那些背井离乡的拓荒者,以及接力开发建设的后来者,将智慧创造和理想坚守,深深地印刻在了这里的草木山水间。
为了保存闽宁镇建设的历史资料,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记录,杨占武编著了这本《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介绍了福建与宁夏的对口合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闽宁镇是一个移民区。20多年前,贺兰山下这片荒滩的景色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如今,闽宁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闽宁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闽宁镇的诞生与兴起,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伟大缩影。那些果敢先行的决策者,那些背井离乡的拓荒者,以及接力开发建设的后来者,将智慧创造和理想坚守,深深地印刻在了这里的草木山水间。 为了保存闽宁镇建设的历史资料,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记录,杨占武编著了这本《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介绍了福建与宁夏的对口合作。 内容推荐 福建与宁夏是对口支援的省份,闽宁镇由福建省投资建设,宁夏南部山区的居民先后移民至此处。杨占武编著的《苏醒的荒漠戈壁(闽宁镇发展纪实)》介绍了福建与宁夏的对口合作,以及闽宁镇的建立、发展情况,见证了闽宁镇从一个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发建设成为移民村落,从移民小村发展到今天宁夏沿黄特色小城镇的艰难过程,显示了闽宁对口帮扶协作的巨大成就。 目录 第一章 贺兰山下的荒漠戈壁 第二章 新主人 西海固 “吊庄” 玉泉营 坐等天明的寒夜 移民们 搬家的日子 十年搬迁 第三章 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1991~1997年) 拓荒岁月 搬得出、稳得住 “民以食为天” 培育生存的基础 百业初兴的时期 为了明天的希望 吊庄的管理 第四章 闽宁合作的新篇章 闽宁合作 属地管理 闽宁镇的成立 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打造特色村镇 闽宁协作扶贫产业园 特色产业的形成 优秀共产党员李双成 第五章 安居塞上 从贫困走向小康 更好地接受现代文明 和谐样板 追逐梦想 闽宁镇大事记(1990~2014年) 附录 西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双百扶贫攻坚计划”加快玉泉营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意见》 中共永宁县委、永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永宁县关于加快闽宁镇产城一体化步伐倾力打造闽宁协作移民扶贫示范镇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永宁县闽宁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意见》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闽宁镇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在闽宁镇蹲点调研的几点思考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新主人 西海固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E成立,现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其中包括2个县级市、9个市辖区、11个县。宁夏地处祖国西北、黄河中.上游,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 宁夏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灌区,南部为山区,南北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北部为宁夏平原,占宁夏区域面积的41%,有14个县(市、区)。自然条件良好,年均温9.2℃,积温达3300℃以上,日照超过2900小时,无霜期大于165天,且坡降适度,土层较厚。黄河流经北部平原,引黄灌溉的条件得天独厚,开发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南部山区占宁夏面积的59%,属于黄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地带,有8个县(市、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这里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南部山区的西吉、海源、固原曾建立过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另含宁夏的隆德县和甘肃的静宁、靖远两县的部分地区),人们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统称为“西海固”。这里处于黄土高原及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内部又可以分为三大区块:灵(武)盐(池)台地南缘的干旱地带,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多风沙而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困难,旱作农业十年九不收;黄土丘陵区,地貌以断块山地、黄土丘陵为主,地势高下悬殊,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多数地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3000~7000吨/平方千米),生态环境脆弱;六盘山麓阴湿低温区。年均气温仅5℃,无霜期只有100天,且旱、涝、冻、雹等 自然灾害频繁。 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严重缺水。当地的民谣说:“三年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有资料显示,公元前104年至1949年的2053年中,西海固共发生大旱250次,平均8年一次大旱。关于对水的缺乏与渴望,摄影家王征曾在互联网上有一篇文章《最后的西海固》这样描述: 在西海固,几乎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给你讲叙一段他们生命中与水相关的故事。在这里人们永远地渴水盼水,水几乎成了每一个西海固人最揪心的字眼。西海固多数的人们,饮水是靠一种叫作窖的容器来收集的,这容器是一锹一锹地在黄土地上挖出来的。打窖要向地下挖一个8米左右的大坑,再一锹一锹地把它向外控大,等到约摸着到了可以盛下二三十方水的时候,把一个个棒状的胶泥砸进窖底窖壁,砸得瓷瓷实实,以保证将来不渗入土里一滴水去,再用棚板盖住上口,这窖才算是打戍了。人们企盼着夏日里来场暴雨,只有这样灌选窖的水才可以多一点,如果夏日旱了没下暴雨,那就要等到冬日背尽山凹里的积雪,来年化作一窖浊水便养活一家人的性命。在以前,家里的殷实程度主要是靠储水量来体现,媒人到了婆家要看的家底,就是看看这家存没存下几窖水,没有存下水的家户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女儿嫁过去一定是要受苦的。天实在是旱了,旱到了一滴水也不肯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乡亲们便要十里八里地去排队等上很久很久,到几十米的大沟深处去打点苦水来活命。这苦水很苦,苦得连牲口都不肯喝,骗着牲口喝水的方法,是在苦水上撒一层牲口爱吃的麸子,牲口喝掉一层抬头看看,人们再撒上一层……每年初冬时节,你经常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人们带着口罩背着背斗去沟底里捞水,因为刚刚开始结冰的水,最先冻住的冰碴儿一定是水中最纯洁的部分,捞上来化开了便是甜水。苦水的矿化度很高,一般在5~7度之间,最高的地方水的矿化度达到了10度以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饮用水标准。就是这样的水,也不是每一个村子的沟底里都能冒出来的,有苦泉的村子人口也往往比没有苦泉的村子人口要多了许多。在西海固有关水的故事太多太多,人们的现实愿望和希冀也大多与水有关,海涛、泉有、水生、水花等的人名比比皆是,旱天岭、一碗泉、水断头、喊叫水这样的村名让人看来心颤。为了水,人们甚至要撕破脸皮要流血;为了水,人们会被挖窖时突然塌下来的黄土砸伤砸死;还是为了水,整村整村的人们荒废了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水源地和新的希望。 为改变西海固人严重缺水的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多项引水工程,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黄河中,分多级上扬,的确解决了一少部分台地平原的人畜饮水需要,但真正生活在土塬之上的山民们,收集雨后的地表水入窖,依然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水方式。 P6-8 序言 六盘山、陇山以西,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在地理上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在清代被称为“陇中”。这是一个文化地理与自然地理相统一的综合体,区域自然环境严酷,历史、物产、气候、人情、风俗、语言等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板块。陇中地区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的发源地,又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翻开一纸发黄的奏折,我们仿佛听到了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那一声叹息。唧使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仍然会出现这样的图景:小孩子寒冬腊月没有鞋穿,看见一泡冒着热气的牛粪,赶紧把长满冻疮的脚丫子往牛粪里一插;一家五口人,穷得只有两个碗,爹妈就在土炕上挖三个坑坑,野菜糊糊舀到坑里,三个娃娃就趴着炕沿吸溜溜地喝。3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据说丢下的也是一句绝望的话:“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83年,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中国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闽宁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发建设起来的。 闽宁镇是一个移民区。这个移民区肇始于1990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连湖农场划出一部分土地由西吉县作为吊庄基地。1997年4月,福建、宁夏两省区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在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移民点共建闽宁村,作为两省区合作的标志性工程。2001年1月18日和9月15日.移民吊庄地区从海原县和西吉县先后移交由永宁县实行属地管理。2000年12月7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研究批准,成立闽宁镇。 闽宁镇在发展中,得到了福建省的大力支持。1997年4月17日,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贺国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宁夏参加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1997年7月15日举行闽宁村奠基仪式时,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1998年,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同志在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期间,专程到闽宁村指导工作,考察了福建对口扶贫菌草技术援助项目,慰问困难群众,参加了闽宁中学的建成剪彩仪式。1998年5月26日,福建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黄建兴同志、脱贫办常务副主任林月婵同志受习近平同志的委托专门前来闽宁村调研指导工作,并转达了习近平同志对闽宁村今后的发展要求:“重视排洪工程,注入科技,污染的工业不可搞,起点要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闽宁地区的发展,分别于2009年10月19日、2010年11月9日连续两年在闽宁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2013年5月10日和9月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两次专程到闽宁镇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闽宁镇的发展问题,并提出闽宁镇要发展“种葡萄、养黄牛、育菌草、抓劳务、建园区”五大支柱产业和将闽宁镇打造成全区生态移民示范镇的目标。 在习近平同志和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闽宁镇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发建设成为移民村落,从移民小村发展到今天宁夏沿黄特色小城镇之一,闽宁镇的发展见证了闽宁对口帮扶协作的巨大成果,也显示了中国式脱贫致富的伟大成就。 20多年前,贺兰山下这片荒滩的景色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如今,闽宁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闽宁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97年的135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4亿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加到2014年的8469元,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移民群众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在闽宁镇的开发建设中,福建省直接投入对口协作资金2600多万元,同时投入大量的技术和人力,德隆集团等福建民营企业投资20多亿元进驻闽宁镇参与10万亩优质酿酒葡萄产业开发的建设,为移民群众提供规模稳定的就业机会,闽宁对口协作的效应持续发挥,为闽宁镇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闽宁镇的诞生与兴起,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伟大缩影。那些果敢先行的决策者,那些背井离乡的拓荒者,以及接力开发建设的后来者,将智慧创造和理想坚守,深深地印刻在了这里的草木山水间。从1983年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组织实施“三西”农业开发专项建设(1983~1993年)、“双百”扶贫攻坚(1994~2000年)、新世纪千村扶贫(2001~2010年)和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2011~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川济山”,引导贫困山区农民到黄灌区搞开发建设,改变贫困落后、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性措施。闽宁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起步的。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西扶贫协作战略,福建、宁夏两省区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谱写了省际对口扶贫协作的壮丽诗篇,闽宁镇就是两省区倾力协作、真心帮扶的硕果。1997年7月15日成立闽宁村(正科级单位,只有原闽贺、兰江两村)经济开发区。2000年9月15日移交永宁县属地管理。同时成立闽宁镇,编制9个村。2003年7月撤乡并镇后,原闽宁镇与海原县吊庄玉海经济开发区合并,成立新盼闽宁镇,编制为12个村67个组,面积7.6万亩。2005年11月合村后编制为6个村。 为了保存闽宁镇建设的历史资料,给后人留下一份历史记录,2014年,永宁县政协积极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永宁县政协主席段伏林,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闽宁镇党委书记钱冬,永宁县政协秘书长郭斌,闽宁镇原镇长马强,宁夏社科联科普处副处长牛有德等同志,都付出了辛劳。由于资料缺乏,时间又较匆忙,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对历史过程的一些叙述,也难免有不准确的地方,掛一漏万,也在所难免,肯请读者特别是闽宁镇的乡亲们予以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