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达,新浪微博、公众号:连达画古建。
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自1999年起自费徒步考察明长城和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用写生的方式记录那些鲜为人知、倾颓濒危、行将消逝的乡野古建筑,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在偏远山乡奔走,以干粮凉水充饥,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乡村古建筑的现状,人称“破庙专业户”。著有《寻访山西古庙》《斗栱飞檐画古建:图解古建形制与写生》等。事迹多次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网、一条等多家媒体报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连达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连达,新浪微博、公众号:连达画古建。 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自1999年起自费徒步考察明长城和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用写生的方式记录那些鲜为人知、倾颓濒危、行将消逝的乡野古建筑,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在偏远山乡奔走,以干粮凉水充饥,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乡村古建筑的现状,人称“破庙专业户”。著有《寻访山西古庙》《斗栱飞檐画古建:图解古建形制与写生》等。事迹多次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网、一条等多家媒体报道。 后记 山西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积淀让我迷醉多年,无法割舍 ,不能自拔,最后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在浩荡的黄河之 滨、厚重的黄土高原和巍峨的群山之间是中华文明诞生的 地方,是这个不屈民族成长的故土,也是我内心深处仿佛 写入了遗传基因里一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有缥缈远去 的前尘往事,有激动人心的金戈铁马与动情吟唱,有英烈 豪杰的雄强怒吼,也有鸿儒大家的挥斥方遒,更有无数平 凡之人生生不息的劳作与创造,为今天遗留下了丰厚的精 神财富和建筑瑰宝。如果说山西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巨著, 经过几千年的风霜雨雪和沧桑荡涤传到我们手中,这部书 真的已经凋零残破了。当我把它展开,轻轻拂拭积尘的时 候,那些书页已是几近破碎,还有许多残片散落四周,或 许一阵风吹过,就要永远地消失无存。而我们的传统文化 和古代建筑正是这般情形,尤其散布于乡野村镇中的庙宇 殿堂和民居牌坊,就好比那些散落的残片,它们所承载的 文化信息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悄然消失在历史里。我 们的文明经受了太多的挫折磨难与浩劫,早已伤痕累累, 达到了濒危的境地,古建筑是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 ,是时空的交错和历史的诉说,当一座古建筑凋零消逝, 就如同在我们这部厚重的史书上撕掉一页,每一页都是不 可或缺的巨大损失。 我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走在与我来说很遥远的三晋大 地上,但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是紧紧地与山西联系在 一起的,思绪纵贯五千年,割舍不下沧桑衰老的一砖一瓦 ,因为这就是我的祖国,我们文化的根脉所系,我作为一 个中国人的精神归属之处。我想为我们的老中国和失落的 文明做些事情。尽这一代人应尽的传承责任。以绘画写生 进行记录是我所能选择的方式,也是一种无奈,甚至可以 说是执笔四顾心茫然。我记录了许多濒危和残破的古建筑 现状以及看起来似乎并不体面的窘境与问题,有的时候还 被人误解和反对,但我想客观真实的记录是一种责任和良 知,也是对未来的一个交代,多年的积累和近乎徒劳的奔 走都只是为了给我们的古建筑留下当代的记忆,足矣! 目录 前言 霍太山下存古邑 霍州鼓楼 霍州祝圣寺 霍州署大堂 赵家庄观音庙 杨枣村普照寺 洪赵大地映飞虹 洪洞县关爷楼 广胜下寺 水神庙 广胜上寺 早觉村北门楼 早觉村二郎庙 坊堆村碧霞圣母宫 石桥村泰云寺 辛南村女娲庙 辛北村玉皇庙 马牧村华严寺 西李村观音庙 贺家庄玉皇殿 铁炉庄千佛阁 韩家庄玉皇楼 韩家庄魁星楼 万安镇石牌坊 王绪村东岳庙 万圣寺 西昌村文昌楼 东梁村元武楼 西义村玉皇楼 伏珠村弥勒寺 赵城镇文庙大成殿 赵城镇龙彰世显石坊 北马驹村三义庙 元曲余音绕平阳 魏村镇牛王庙 东羊村后土庙 王曲村东岳庙 临汾市铁佛寺 金襄陵与银太平 襄陵镇城隍庙 襄陵镇文庙大成殿 西徐村三教庙 福寿村魁星楼 京安村钟楼 古城镇关帝庙牌坊 汾城镇古建筑群 城隍庙 文庙 文昌祠 学前塔 鼓楼 关帝庙 社稷庙 洪济桥 古堡门 尉村后土庙 西中黄村春秋楼 北膏腴村善慧寺砖塔 北贾坊村魁星阁 德西毛村节孝坊 史威村普净寺 上北梁村灵光寺琉璃塔 陶寺村关帝楼 敬村魁星楼 敬村观音庙 丁村古民居 曲沃侯马寻旧迹 曲沃县四牌楼 白冢村碑楼 曲村大悲院 牛村董氏砖雕墓 上马村贾氏节孝坊 张少村卫氏节孝坊 三晋故都探新绛 绛州三楼 绛州署大堂 绛州龙兴寺 绛州天主堂 绛州文庙 三官庙 后稷故乡访稷山 杨赵堡阎家举人院 武城村段氏节孝坊及碑楼 太杜村社稷庙牌坊 稷山县稷王庙 南阳村法王庙 马村青龙寺 上费村李氏兄弟散粟义行碑亭 上费村李家大院 白家庄玉壁古城 勋重村王氏节孝坊 萦回跋涉黄河津 河津市台头庙 河津市真武庙 连伯村高禖庙 西梁村双碑楼 上山下乡闯故绛 灌底堡景云宫 乔寺村碑楼 东下吕村文昌阁 横东村成汤庙 绛县文庙 张上村太阴寺 南柳村泰山庙 南樊镇石牌坊 桐乡浅寻亦闻喜 东镇保宁寺塔 闻喜县文庙 郭家庄石牌坊碑楼群 温公桑梓禹都夏 司马温公祠 上冯村圣母庙 夏县武庙 夏县文庙 万荣圣迹耀河东 万荣县飞云楼 万泉乡文庙 南阳村寿圣寺塔 平原村薛瑄家庙 太赵村稷王庙 中里庄八龙寺塔 荣河镇秋风楼 临晋猗氏觅塔影 临猗县妙道寺双塔 闾原头村永兴寺塔 临晋县衙大堂 临晋镇文庙 中条巍巍屏永济 董村戏台 东姚温村牌坊 中条山尧王台 中条山万固寺 中条山栖岩寺塔林 蒲州普救寺 蒲津渡唐代铁牛铁人 崇宁宫阙照解州 解州镇关帝庙 唐元瑰宝荟芮城 芮城县永乐宫 龙泉村广仁王庙 芮城县城隍庙 跋 精彩页 |城隍庙| 汾城镇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两组古建筑群就是城隍庙和文庙了,两座庙一前一后都建在西城墙附近,城隍庙位于文庙后身,两庙间被一条狭窄的小巷隔开。 在这条小巷上有东西相对的两座木牌坊,都是面阔三间歇山顶的四柱结构,下部建于左右分列的石台基上,只有明间可以通行,前后设抱鼓石和戗柱以稳固。明间顶上覆以巨大的歇山顶,好似张开了苍老的伞盖,把两次间的小悬山顶也遮蔽于下,檐底的斗栱繁复炫目,精巧的做工令人叹为观止。在正中央都镶嵌有巨大的木匾,东侧牌坊上为“鉴察坊”,西边的是“翊镇坊”,这是在阐述城隍老爷的作用,既是人间道义的鉴察神,也是黎民百姓的保护神。两座牌坊的造型古朴敦厚,周身不施彩画,裸露出凝重的原木本色,与城隍庙的牌楼式正门以及对面破败的琉璃影壁相呼应,把这条狭窄寂静的小巷点缀得古香古色,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遥远的明清时期,如果没有那些无处不在的电线,这里真是个拍摄历史剧的绝佳场景。 城隍庙创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重修于天启七年(1627),现在布局保存完整,由庙门、倒坐戏楼、献亭、正殿、东西配殿、厢房以及钟、鼓双楼等建筑组成。城隍的本意是指旧时保护城市的城墙和城壕,在冷兵器时代,一座城市想要得以保全,基本上都会高筑墙,深挖壕,这在战乱时期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全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最后保障,城墙的修筑传统从夏、商时代起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仍然有许多地方在对城墙进行修缮,这几乎是相伴于中国历史始终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修筑城墙的同时自然也倾注了人们对于平安的渴望,于是逐渐将城隍演化成了一座城市的保护神。早在东汉末年时就已经有了城隍神供奉,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城隍神逐渐被道教吸纳和完善,尊为保佑一方安宁、消除水旱灾害和疾病、惩恶扬善、阴司鉴察的大神,后来就演化为一座城市的阴间最高长官,通常都由本地的名宦先贤或者忠烈之士来充当。 历朝历代都曾修建有城隍庙,但最为隆盛还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城隍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于洪武二年(1369)下明旨将天下城隍按都、府、州、县分为四级,城隍神的爵位则依王、公、侯、伯列为四等,各县城以上都必须设有城隍庙,由各级地方的主管官员岁时祭祀,希望通过此举达到“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教化目的,于是天下城隍庙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留存至今的也为数不少。县级城隍神被封为四品显佑伯,至今汾城城隍庙正门上“显佑伯”的巨匾仍然保存完好。 城隍庙的正门是一座高耸的木牌楼,左右向外伸出八字歇山顶抱厦,因为身处狭窄的巷子里,想看山门雄姿只能极力仰视,却只见檐下斗栱如花,昂头层叠,木雕装饰极尽奢华之态,给人以惊艳之感,更增加了这组建筑的神秘气息。 庙门内是一座高大的三开间悬山顶穿心殿堂,下部建在高度足有1.5米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砖石台基上,明间为进出城隍庙的通道,四周环以雁翅形回廊,向正殿方向凸出有重檐歇山顶倒坐戏台,檐下的斗栱木雕以及柱础石雕都造型繁多,技艺精湛,力求全方位无死角地将装饰进行到底。虽然岁月已经将飞檐斗栱上的铅华洗尽,但其裸露的木质本色更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沧桑之美和历史的真实感,让流逝的岁月触手可及。当年每逢庙会,便将戏台下的通道顶上搭设木板,在上面为正殿里的城隍老爷演戏,庙门内这座殿堂实际上就是演出时的后台,当然这已经是很久远的往事了。 在戏台和正殿之间是宽阔的院子,两旁有长长的配殿和廊房,院子最北端是供奉城隍爷的正殿,此殿体量宽大,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的建筑,内部采用减柱造,只用两根金柱撑起一条粗硕内额的做法颇有元代遗风,前檐下设有一排宽阔的回廊,正面中央位置建有献亭一座。 献亭为四柱式十字歇山顶结构,十分小巧精致,是祭祀城隍老爷时,供奉和献礼的场所,这种主殿之前单设献亭的布局形式在晋省的古庙宇中比较常见,我在晋东南一带就画过多处。这座献亭不但具备了城隍庙其它建筑的华美装饰,又将庙宇中轴线点缀得不显空旷和单调,堪称整组建筑群中的点睛之笔。 在正殿东西两侧还建有钟、鼓楼各一座,两座楼的结构一致,平面为正方形,下部都是砖石修筑的十字穿心门洞,顶上为重檐十字歇山顶木楼阁,檐下出回廊,造型敦厚,形如巨伞,好像两尊神将护持于正殿两旁,与高耸的庙门和戏台相呼应,使整座城隍庙建筑群显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这一幅是我来到庙外侧东北角上所画的钟楼,斑驳的老墙,古朴的造型,沧桑的气质,凝重的历史感瞬间感染了我。 庙东侧是一片荒废的大院子,除了废弃的厂房就是满地的碎砖瓦和荒草,正好有一个铁皮顶子的车棚建在钟楼的旁边,我看天色阴沉,形势不妙,担心会有雨,就躲在车棚里来画钟楼,果然不久雨水即倾泻而下了。 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汾城镇城隍庙了,上一次来还是6年前,不过文管所的董大叔仍然记得我 导语 125处晋南土木华章,157幅精美古建手绘图,带你一窥巍巍华夏之木构匠心、窟寺烟云和历史浮沉。 一本不容错过的古建筑读本,知识与旅行趣味兼备,专业制图与野外写生创作的完美结合。 看一个人对理想20年的坚持,爱山西的东北人、“破庙专业户”连达晋南野外奔走、匠心妙笔再记录。 行迹与心迹相辉映,读者不仅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以给当下的建筑业人士和建筑系学子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借鉴。 连达的画介于专业制图和写生创作之间,既“神似”,又“形似”。看得出来,连达对古代建筑知识了解得很深,他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还有学术。带有艺术性的速写中,没忘记准确描绘那些斗栱、鸱吻、直棂窗、普柏枋、阑额、悬山、雀替……笔笔不误。《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还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古建进行“轻松愉快的考证”,既不烦琐枯燥,又不失严谨,仔细读来,满有道理。 序言 我们历史悠久的祖国以自身独特的文明形式屹立于东 方,建筑艺术更是独步世界。城市的面貌由建筑来体现, 中式建筑两千多年来传承延续不断发展,乃至影响了整个 东亚地区的城市形态和构造理念,曾经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但却随着近代化的来临和西风东渐的冲击而走向了消亡 。今天当我环顾四周林立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时 不仅感到疑惑,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哪儿?我们赖以自 豪的文明古国到底还留下了些什么?怎样才能够找到作为 中国人的精神归属感?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方向, 并且幸运地找到了保存着诸多古老村镇和庙宇以及精美城 阙楼阁的如同诺亚方舟般保护着中国古建筑精华的地方, 那就是山西。 山西省的外形好像一片狭长的叶子,东侧是太行山, 西边有吕梁山,黄河沿着吕梁山一路南下又往东一挑勾勒 出了叶子的大致轮廓。这片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古老土地是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上古神话中女娲造人、黄帝战蚩尤 的地方,尧、舜、禹在这里垂拱治天下,稷王于此处劝导 稼穑农耕,叔虞执桐叶以创唐国,重耳据此地以成霸业。 秦赵长平之战,刘邦白登之围,五胡乱华,北魏肇兴,李 唐起事,五代割据,杨家将抗辽,三晋的历史紧紧联系着 中华的兴衰。拥有如此深厚积淀的山西因而遗留下了众多 的文物古迹,这里元代以前古建筑的保有量超过全国总量 的70%,明清两代的古迹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计数,拥有这 样无可比拟的优势,想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风采只能是非山 西莫属了。 所以我只要有闲暇时间便会往山西跑,并且尽可能深 入到更偏僻的地方,追寻那些未被更多扰动,仍保持着沧 桑原貌的古老建筑。这些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屋不 仅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结构,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古朴魅力, 也是其所处时代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诸 多方面的一个反映与一种记载。有许多古建筑除了自身的 构造外还附带保存有年代久远的珍贵壁画和雕刻、碑碣等 文物,一些早已被社会遗忘或者消失了的宗教崇拜和艺术 形式也会有所遗存,因而具有相当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 研究价值,甚至就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的地方。 实地寻访既能感受建筑本身之美,更多地则是感受历史, 追寻已经远去的华夏文明的点滴记忆,从精神上找到作为 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找到自己的根。 我多年来已经习惯用钢笔写生的形式将寻访到的古老 建筑描绘和记录下来,并乐此不疲。其实我的工作和画古 建筑并没有关系,为什么画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古建筑喜 爱到无以表达的程度,即使我围着一座庙转多少圈,拍多 少张照片都不能让我觉得尽兴,如果仅仅是拍照留念然后 离开,那么我千里迢迢赶来和这座庙宇相聚的时间就只是 拍摄照片的一会儿工夫,实在觉得于心不安,于是尝试着 拿起笔来画一画。因为绘画是个比较耗时的过程,需要集 中精力观察写生对象的每一处细节,也就等于认真地盯着 古建筑看了很久,最后几乎牢牢地印在脑海之中,甚至能 够感觉到与写生对象在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将自己对古 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深爱用绘画形式表达和释放出来。 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 存古建筑多,跨越年代长,涵盖形式广,古建筑密度大, 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堪称 古建筑的宝库。我多次来到这里寻访古迹遗存,进行写生 描绘,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建筑独特之美和无穷魅力, 探究其中的历史和故事,记录许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筑现状 ,并加以整理分享给广大读者朋友。 说到古建筑的现状真是喜忧参半,我想大多数人看古 建筑都会想看到它真实的本来面貌,也就是风尘仆仆地从 历史中走来的模样,但这种愿望经常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山西的古建筑为什么保存得多,一是古时候这里商业繁荣 ,比较富裕,有能力修建和修缮很多庙宇民居;再者山西 的乡亲们淳朴善良,对祖先敬畏对信仰虔诚,无论是信奉 佛道还是地方性神灵,都不是随便应付的,在建庙时候会 认真造出精品,平时维护起来也会尽心尽力,不敷衍了事 ,在战争和各种运动中都竭尽所能保护这些庙宇少遭破坏 ,因此今天山西留给我们的古建筑是全国最多最好的。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大量向城镇转 移,乡下人口日益稀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很多古 老宅院无人居住,逐渐就坍塌了;还有的村庄比较富裕, 盖起了大片新房子,传统的古民居或者被拆旧盖新,或者 被废弃。许多村中的庙宇也多是如此,无人维护,年久失 修,倾颓垮塌。再者现在的文物盗窃十分猖獗,从房顶的 琉璃,檐下的木雕、房基的柱础到石刻石兽,只要能搬走 的都有人偷,许多庙宇被偷得精光,连屋脊都光秃秃的。 再比如我看见许多建筑的柱础被撬走,仅以几块砖头一垫 了事,还有根本连砖头都不垫就强行拆走柱础的,可想而 知,没有了柱础的房子构架很快就会变形下沉坍塌,这种 仅为了一个价值并不高的柱础就不惜毁掉一座几百年古建 筑的杀鸡取卵式的疯狂偷盗情况越来越多,达到了令人发 指的恐怖程度。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富裕之后,也许是出于 好心对破败的庙宇或者古民居等古迹进行修缮,但由于缺 乏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理念和技术,没有专业的古建筑施工 队伍参与,仅凭一腔热情就开工,经常把庙宇刷得花红柳 绿,艳俗不堪,完全失却了文物本身应有的特征,和新建 的仿古建筑别无二致,这样的修缮对于文物本身来讲又是 一种伤害甚至等于毁灭。这些类情况见得多了,怎能不痛 心疾首深感忧虑。近些年也有许多古建筑得到了专业的修 缮,使一些濒临倒塌的古迹在尽可能保存自身文物信息的 情况下获得新生,这就是好事,我支持这种专业性的修缮 和保护,反对盲目胡乱的修缮。比如电视上曾经报导过山 西一些古建筑状况堪忧的事情,之后不久我正好去当地写 生,就看到好几处古建筑仓促上马,盲目开工,把红砖水 泥这样的现代建筑材料都用上了,把有明确修造年代题记 的旧木构件当垃圾给扔了,这种修缮实际上就是一种伤害 ,是我所不赞成的。有些古建筑在不具备修缮条件和资金 的情况下,先行加固做保守治疗保证不进一步毁坏就可以 了,没必要急于开工,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祖先 ,对当代还是对后人都是没法交代的。 所以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我只能尽量多走多看,抓紧记录,古建筑每一时刻的形象都很可能会成为它最后 的留念。这些辛苦奔波所得来的作品是我这个深爱着中国 传统文化的古建筑迷用所有的心血和真诚创作的,每一幅 都浸透着我的汗水和辛劳。无论酷暑暴晒还是大风降温, 我都会坚持完成作品;许多偏僻地方连人都没有,更不要 说吃饭,就是饿着肚子也要画;交通不便的地方,背着沉 重的行囊徒步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也决不退缩;吃过数不清 的闭门羹,听过那么多的冷嘲热讽,也得到过热心老乡温 暖的帮助,足迹踏遍了晋南的山山水水,这些经历和古建 筑本身一样让我难以忘怀。我热爱古建筑,描绘古建筑, 触摸历史感受沧桑之余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和叙述使更 多人能够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所面临的 严峻现状,为保护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尽一份绵薄 之力。 连达 内容推荐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形式之广,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一书中,作者连达用真诚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绘,将晋南124处古建之美展现给读者,记录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现状,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传统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同时,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