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人(美绘插图本第2辑共5册)》邀请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玲霞、朱秀芳、林月娥、李玉屏、曾淑芳以故事形式完成,写法新颖,情节分章清楚、饶富趣味,从名人的生平入手,语言通俗易懂,适合老师在课堂上说故事运用。也适合家长亲子共读。
以历史的观点,详细描述该人物的成长,并搭配相关时代的重要事件与影响。让孩子可以清楚认识时代的演进,以及人生成长历程的变化,容易让孩子对影响世界的名人的成长产生共鸣。让孩子追随伟人的轨迹,以成就为目标,以挫败为戒,作为未来人生的参考。
图文并茂,既有历史照片,每章还配有手绘插图,形式活泼,能吸引孩子阅读。
每本书都配备知名专家学者导读。
《影响世界的人(美绘插图本第2辑共5册)》邀请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玲霞、朱秀芳、林月娥、李玉屏、曾淑芳台湾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讲述名人故事,生动新颖,饶富趣味。
权威专家学者精彩导读。追随伟人的轨迹,以成就为目标,以挫败为镜鉴。为未来人生之参考。
适合小学中年级以上孩子阅读。
适合老师上课时讲述,也适合家长亲子共读。
手绘插图,双色印制,软皮精装,值得珍藏。
理查德和威廉
圣诞节的一场戏,让威廉和理查德成了斯特拉特福的名人,大家都说他们演得好,两个男孩也因演戏的关系,拉近了彼此的友谊。空闲的时间,两个人喜欢到埃文河畔的树荫下'静静地聊天。
“威廉,你将来要做什么?”理查德问。
“我觉得演戏是件很有趣的事,你想想,本来对耶稣诞生的事,我只当作是神话,可是演玛利亚的时候,尤其当我们跪在地上祈祷的时候,我觉得神话已经变成真的了。”
“你喜欢玛利亚这个角色?”理查德笑着说。
“我不是喜欢这个角色,我是说,如果我演医生,我就会想医生该做的事;演国王,我可以真的像国王;演乞丐,我就会有乞丐的心情……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很好玩的游戏。”
理查德想了想,说:“虽然是好玩,但万一转变得不好,就什么都不像了!”
理查德比威廉年长三岁,懂得比较多。
“威廉,如果你真的喜欢演戏,可以去找牧师。我觉得牧师什么都懂,他又喜欢你,一定对你有帮助。”
理查德的话,打动了威廉,他想了想,高兴地说:“我们一起去!”
之后,一有空闲,两人就到圣三一教堂去找牧师。牧师知道威廉爱听故事、爱演戏,便建议他读《圣经》。牧师的道理是:“《圣经》里全是故事,而且,借着读《圣经》,可以认字。”
牧师把《圣经》拿出来给他们看,理查德好奇,翻开《圣经》,仔细看看:“啊,这么厚—本《圣经》,全是用手写的!”
牧师笑着说:“这叫手抄本,是修道院里的修士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原本《圣经》抄写出来的!”
“那要花好多时间啊!”理查德睁着大眼,敬佩地说。
牧师笑笑,又说:“听说有一个德国人,名叫古登堡。,是个珠宝工人,精于雕刻。他把字母一个一个地刻在小铅块上,再把刻着字母的小铅块,按照《圣经》上的句子和段落,排列组合后,只要用油墨一刷,刹那间,一整页的文字,就印出来了…‘‘”
理查德没有听懂,又问:“这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种机器比起修道士的抄写,快速又方便,而且可以重复地印。有了这种印刷机,以后,大家都可以拥有《圣经》,都可以读到好书。”
“牧师,你怎么知道?”理查德仍有疑问。
“在伦敦,已经有人开始用这种机器印书了!”
“将来,我要到伦敦去印书!”理查德豪迈地说。
“将来,我要到伦敦去演戏!”威廉跟着说。 牧师说:“伦敦是商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你们要去伦敦,要先把基础打好,才有前途。”
“怎么打?!”两个男孩异口同声地问。
“跟我读《圣经》!”
“读《圣经》,就可以打基础哦?”威廉疑惑地问。
“读《圣经》,可以帮助你们认识神,坚定你们的宗教信仰;读《圣经》,可以帮助你们认识文字。你们两个一个要学印刷,一个要演戏,都是与文字书籍有关的行业,在你们去伦敦前,先到我这里读书认字。”
这一天,理查德和威廉怀着希望,满怀信心地离开教堂。这时候的他们,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两人真的都在伦敦发展,理查德是印刷厂的老板,威廉则是有名的诗人兼剧作家,而威廉的第一本长诗,就由理查德·菲尔德印行。
拉丁文
按照约定时间,两个男孩兴致勃勃去教堂认字读书了。
牧师拿出《圣经》,翻到第一页念了几句,全是外国文字,两个男孩听得一头雾水。
“牧师,我们听不懂!”威廉先说。
牧师笑起来说:“你们当然听不懂,这是拉丁文。”
“为什么要学拉丁文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还没有英文版的《圣经》,所有的《圣经》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第二,拉丁文是目前欧洲的共通语言,学好拉丁文,可以读懂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会对你们帮助很大。尤其是威廉!”
“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跟我有什么关系?”威廉问。
“当然有关系啦。譬如说,你喜欢演戏,你知道吗,戏剧的发源地就是希腊罗马。”
“真的?”威廉觉得越来越有趣了。P6-8
常逛诚品书店的读者应该会发现,在店里头能够占整座书架的作者,除了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之外,几乎很难有第二位;我们通常可以在这样的书架上头,看到莎士比亚的传记、评论、入门书、不同版本的中英文剧本、影音DvD、莎剧导演及演员的经验谈等等,琳琅满目;而每一年,全世界以莎士比亚为名,所出版的学术论著、所召开的学术会议、所改编的艺术作品,甚至于相关的网站,更是不计其数,无怪乎人们早已称此为“莎士比亚工业”(shakespeare Industry),如果莎翁后裔或者是斯特拉特福的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之类的部门或组织,对这些“工业产品”抽取版税的话,其总金额想必非常可观!
不过讽刺的是,即使有整架的莎士比亚,但在几个文学作品类型当中,剧本的出版与阅读差不多算是最差劲的,人们喜欢看演出的故事(这几年可能更喜欢看“街头”实际演出的政治剧与社会剧),或小说、电影叙述出来的故事,却不喜欢剧本“对话”与“行动”出来的故事,剧本就像乐谱、舞谱、字帖一样,只有想要演奏、扮演、临摹或研究的人,才会去找采看。
或许剧本、乐谱、舞谱、字帖等,都属于比较专业的人士才会找来欣赏或研究的,但是传记类作品的出版与阅读在台湾,还算有不错的成绩,毕竟我们都有想看别人成败经验或八卦逸闻的欲望。在传记里头,我们常常可以读到智慧、勇气、格局,当然也可以读到愚蠢与懦弱;我们在当中寻找一些成功的典范,当然也希望能够记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本新鲜上市的莎士比亚传记,作者李玉屏将莎士比亚的生平切分成三大块:斯特拉特福时期、伦敦时期、重返斯特拉特福,可以看出作者用了技巧性的描述文字,将公认的“莎士比亚消失行踪记录的七年”(1585--1592)给顺渡过去,像是“他有些离隋依依,但是他更爱戏剧,他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家乡”(43页)、“威廉跟着女王剧团到各乡镇巡回演出,最后回到伦敦”(44页)等,还有“在剧团里。他什么事都认真地做……等到空闲时间,他就埋头念他的书”(44—45页),读者或许已经在电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里看过马克。诺曼(Marc Norman)和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处理过这一段消失的行踪,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方式,反正在那一段时间里,莎士比亚就是离开斯特拉特福,跟着剧团巡回演出,认真学习剧团事务,埋头苦读、充实自己。
老实说,要写一本莎士比亚的传记真是不简单。四百多年来,根据许多学者的考证,莎翁留有“相当数量的财产协议文件,婚姻证书,宗教受洗记载,几份有莎士比亚名称在内的演员表,几张纳税单,些许法律性书面陈述文件,付费账单,以及一份有趣的遗嘱”(莎学权威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语),他并没有留下日记、手稿或书信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可能都在1613年的环球剧院大火中付之_炬),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评语则是毁誉参半,除此之外,就是那三十几部旷世剧作和诗歌创作;所以历代以来的莎翁传记作家,除了掌握这些基本资料之外,就要发挥极高的想象力和推理力了。
可以看得出来李玉屏在这些基础之上,还想办法以兰姆姐弟(Charles and Mary Lamb)说“莎士比亚故事”的方式,将细密编织而成的十几部莎翁剧作,化繁为简,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包括《亨利六世》、《裘利斯·凯撒》、《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历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瑟罗》等四大悲剧,以及《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名剧。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作者为了要树立一点自己的叙述风格,还把《李尔王》的故事重新组装,先介绍葛罗斯特爵士的父子关系,然后才回到剧本原来的顺序,介绍李尔王与女儿的关系;最特别的是,她从头到尾,都未提李尔王与弄臣之间的关系。
对我来说,传记的书写与阅读,除了传主是主体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时代氛围的塑造与刻画。这个部分是最难的,也最能够看出传记作者的功力。毕竟人的生命历程与存在状态,多半都是应对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所做出的各种抉择,或有成功,或有失败,但最后这些都会成为宝贵的经验与智慧。
大学,我主修的是英国文学。
教我们“莎士比亚”的是余光中教授。
每周三个小时的课,课堂里总是多了一些外来客,他们大都是仰慕教授的大名和风采而来旁听,我们本科系的同学,却是认真记录教授的精辟解说、典雅语辞,以及朗诵剧本时那种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音韵。
好多年后,儿子到英国深造,我也顺便到伦敦住上一段时日。曾经,我们开着车到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旅游参观。还特地买了票,坐在莎士比亚剧场里,看了一段《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相会的演出,听了一位演员吟唱《世界是个大舞台》。
之后,又过了好久,我接到联经出版公司的邀约信,为“影响世界的人’系列,撰写《莎士比亚》。于是,我把大学时读过的《莎士比亚全集》找出来,边查字典、边作笔记。儿子说:“妈妈,你不年轻了,还需要这么用功吗?”话是这么说,不久,他为我买来五大本梁实秋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我到杭州度假时,心里仍然挂着这位剧作家。下飞机的第二天,我就逛到新华书店,看到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我搬回了整套剧本,然后跟自己订下游戏规则:每日上午读剧本六个小时,下午游西湖吃美食,晚上写稿。
提起笔,才知道难!这么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剧作家,该从哪个角度来诠释他?
想来想去,我想到莎土比亚的朋友,也是敌人的英国大文豪本.琼森说:“要认识莎士比亚,就读他的剧本!”好吧,那就以剧本为主,来介绍这位伟大的剧作家。
一个月后,回到台湾,把这份八万多字的草稿传给出版公司主编,请她给个意见。
主编的意见是:“我们要的是莎士比亚一生的故事。”
莎士比亚未出名时,没有留下重要资料;出名后,虽有资料,1613年的一场大火,寰球剧院和莎士比亚的手稿记录,全部烧成灰烬……
没办法,我只得到图书馆里去找,只要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或是与他同时代文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仔细去发现,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这样,我把这位永远的剧作家完完整整地描绘了出来。
这段经历,令我难忘。但是,对我来说,莎士比亚这个人.物,经过广泛的阅读、深度的思考,以及文字的反复琢磨后,给了我追根究底的阅读乐趣,以及少许的成就感。而且,莎士比亚的一生,正印证了: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分,酚之九十九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