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师方技和数术的结合体。方技数术之学的悖论在于,它既是图腾,又是禁忌;既是神圣的叙述,又是荒诞的表达。于是,我们自身的判断和立场、胸怀和眼光就显得尤为关键。
传统方术好比一所祖上传下的大宅子,里面有“鱼翅”,有“鸦片”,甚至还有一群“姨太太”。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丛书以中国的人物、阶层、古迹、风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现象为选题,在高度视觉化的图文形式中再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文化因子,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纳最高等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保持阅读的趣味性,全面解读中国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的经典图文读本。
古往今来,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其实大同小异,最主要的两条就是通风好、采光好。用风水学的观点看,空气不流通会导致“恶气”凝滞,可整天“穿堂风”不断又会把“旺气”吹跑,清风送爽、吹面不寒就最合适不过了。同样,阳光不足会导致“阴气”过重,鬼魅妖孽便会乘机作祟。如果暂将“恶气”、“旺气”、“阴气”等话头抛开不论,单凭本能和常识,人们也会挑选通风好、采光好的住宅,原因很简单——住着舒服。在这一点上,风水术只是人类常识的拔高和发挥罢了。
人的住所不仅仅要遮风挡雨,关键还要隐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以老北京的四合院为例,进门就有一个照壁(影壁),将院子与外界隔开。这一方面是为了“藏风聚气”,一方面也为了遮挡闲杂人等的视线,让你一眼看不穿,这样内院就显得隐蔽有安全感了。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绝对是大师,他搞的菊儿胡同住宅群,在建筑风貌上是很成功,可他把四合院搞成了两层楼,当中的院子几家合用,四合院独门独户的优点就没有了。底层的住家连一点隐蔽性都没有,楼下的人干什么,楼上的人一目了然。这就谈不上任何私密性和安全感,与千百年来的风水观是不合拍的。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公寓生活也有弊端,私密性是有了,人情味却淡了。如何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也许才是“顾问”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风水术还认为,四合院里的水不能直着流出来,而要拐两个弯,因为水就是财,这样做可以笼住财气。据说,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港中银大厦时,曾设计过一股泉水,从后门进去,前门出来。后来有人告诉他水就是财,不能往外流,否则会破财的。贝聿铭采纳了这个意见,将流水改为水池,池中养鱼,这样就象征能把财蓄住。贝聿铭显然不会相信“水就是财”的说法,但他仍从善如流,显示了一个建筑大师对民俗传统和民众心理的尊重。也许,这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让那些“介意”风水的人笑逐颜开,感觉到生活的希望,有了向上的动力。
将传统风水文化运用于后现代社会,意味着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安全、惬意的居家环境,意味着让人得到一丝淡淡的满足与安慰,意味着“诗意地栖居”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其他方术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亦可作如是观。
P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