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身影
分类
作者 诸平
出版社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诸平著的《身影》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教育,内容包括教育随笔、时评、书评等。在这个教育变得日趋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时代,这样一本清新的教育"闲话" 虽谈不上是激烈的针砭时弊,但该书的意义在于"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一个知识分子读书、思考、求索的身影",启发读者冷静思考教育,静下心来办教育。 其中《定位》《温馨校园》《让学校有的可"爱"》《万类霜天竞自由》《高端中学从哪里来》等几篇文章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推荐

《身影》是诸平老师对自己多年工作及生活的一个总结与归纳,主要分为“闲话教育”、“闲言碎语”、“正论教育”三个章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读书、思考、求索的身影。

目录

 

闲话教育

 性格老师

 从不撒谎开始

 身影

 定位

 特色·风格

 被高度“计划”和“管理”的童年

 起点与终点

 也谈“学生该不该写作”

 呵护尊严

 温馨校园

 让学校有的可“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话考试

 2004年高考新闻集萃

 遭遇“禁止乱收费”

 地火

 可贵的选择

 不了情

 素质教育大家谈

 “一流之争”与“状元大战”

 先来“一百杀威棒”

 高考:无法改变的是规律

 高考:没有改变的是观念

 万类霜天竞自由

 英雄不论出处

 从做旗袍看做教育

 教子的困惑

 高端中学从哪里来

 奥数——一代人受过的倒霉蛋儿

 自主招生——“哥”玩儿的是行为艺术

 “别人家的孩子”

 期盼——在儿子成人仪式上的发言

闲话碎语

 另眼看“人民公仆”

 遭遇潜规则

 向往源于内在丰盈的幸福

 接触伟大的灵魂

 “一样”与“不一样”

 看《卡拉是条狗》

 又见越南

 做个好人

 买的不如卖的“精”

 读《无目的美好生活》

 “心得”的心得

 羡慕洪晃

 性格不合

 云南印象

 四川感想

 不该逝去的往事

 哪儿有“total women”

 祭奠爷爷

 唯美主义者的共鸣

 秘书好苦恼

 万物复苏的感觉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集结号》观后

 坟场的颜色

 新生代

 读领导写的书——由《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想到的

 “那很重要吗?”

 由眼镜的讨论看知识分子的性格

 “农民企业家”速写

 遇俞敏洪

 浪漫及其误读——《血色浪漫》观后

 怀旧的一天

 说“自在”

 求医一日游

 张辉飞速升迁的背后

 重游苏州园林

 前半生与后半生——读《我的前半生》

 为了孩子 为了母亲

 看《光荣岁月》的感受

 老年人的另一种孤独——说说《关于施密特》

 探访神农架

 公布省长手机算是进步吗

 重读《鹿鼎记》

 相信你还是相信它,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诗意红海滩

 “傻女”从政

 我所见证的京剧变革——观《赤壁》有感

 《藏谜》印象

 公布财产申报——政治清明的关键一步

 “权威性”之争——五一长假之变

 “追求”之痛:爱普里和许三多

 也谈神木医改

 一个金钱收获爱情的故事——电视剧《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随感

 “厉害”的胡晴舫——读《办公室》有感

 堵车

 轮回——读《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有感

 石榴树上结樱桃——正常的荒诞结果

 我们为什么总是缺乏“人才”——有感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从《让子弹飞》想到复旦学生

 代沟——同看《让子弹飞》

正论教育

 关于“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解决基础教育痼疾,推进素质教育

 英国“学校自评报告书”对我国督导评价工作的启示

 芬兰教育督导管理考察报告

 创新督导评价 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关于发展教育产业的讨论——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伟教授

 认真分析国情,寻找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途径

 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五十年回顾

 也谈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改革科技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试读章节

算了,话出如风,现在也无法挽回。她跟尤安神父处得还算好。他曾是伊万的老师,以神父而言,算是相当有学识的人。“告诉神父,他的弟子会在晚餐时到家。”摩根说完,随即意识到她又说漏嘴了。她知道马琳妮正想着要告诉神父,所以响应了马琳妮的思绪,而不是回应她说出的话。摩根走出房间,留下瞪着眼的少妇。

整个冬天多雨多雪,风暴不断来袭,没有任何旅人到访。她不敢纺纱,纺纱太容易打开神思恍惚的大门,但现在织布似乎也有同样的效果。她勤奋地缝制全家老小的衣服,从尤里安的到马琳妮刚出生的宝宝的,但细致的针线活对她的眼睛而言太吃力,冬天她又无从取得新鲜的植物和药草来熬煮膏药或药汁。没人跟她做伴——她的侍女都是尤里安部属的妻子,比马琳妮还要无趣,甚至无法清楚地从《圣经》中引述半句话;她们对摩根能读书写字,还懂些拉丁文跟希腊文,感到震惊不已。她也不能老坐在竖琴旁,所以她整个冬天只能处于无聊和不耐烦之中,快要发狂了……

……她想,更糟的是,总是有股诱惑让她想坐着纺纱、让心思飘到远处,追踪在卡米洛的亚瑟,或正在实施计划的阿克隆——她想到三年前,应该让阿克隆在宫廷里待久一点,这样他就能取得亚瑟的了解与信任。阿克隆手上有阿瓦隆的蛇形刺青,或许这会成为他与亚瑟之间无可取代的联系。她对阿克隆的思念如同连绵不绝的疼痛。在他面前,她永远都是他眼中的样子——对自己、对目标都充满信心的最高女祭司。但那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在这漫长孤独的季节里,摩根经常陷入不断来袭的怀疑和恐惧当中:她会不会就像尤里安所想的那样,只是个日渐年老的孤单王后,身体、心智和灵魂都逐渐枯萎凋零?

但她仍旧坚定地掌控着这个家,掌控着乡间百姓和城堡居民,让他们都惯于征询她的意见与智慧。周围各地的人都说:王后很睿智,连国王也事事都问她。她知道,部落的人和古老民族都近乎敬拜她,即使她不敢经常出现在古老的祭典中。

此刻她在厨房里准备晚宴——但在漫长冬季将尽、道路冰封之时,恐怕很难摆出什么盛宴。摩根从上锁的食物柜里拿出一些她储存的葡萄干和干果,还拿了一些香料来烹煮最后一点培根。马琳妮会告诉尤安神父,伊万将出席晚宴。她则会亲自告诉尤里安这个消息。

她上楼来到他的寝室。他正懒懒地在里面与一名侍卫玩骰子。房间里空气不流通,感觉很闷,散发着污浊陈旧的味道。他今年冬天患了肺炎,卧病许久,至少意味着我不必与他同床。摩根冷冷地想,或许阿克隆这个冬天一直待在卡米洛、待在亚瑟身边也挺好,否则我们可能会冒太大的风险而被发现。

尤里安放下骰子,抬头看她。他跟病痛搏斗了这么长的时间,明显瘦了些。有好几次摩根以为他活不下去了,但她用尽全力挽救他的性命,一部分是因为尽管她心里有诸多不满,她还是很喜欢他这个人,不希望他过世,一部分则是因为他一死,阿瓦洛齐就会继承他的王位。

“摩根,我一整天都没看到你。我一个人好孤单,”尤里安责备道,语气里有一丝烦躁,“哼,休这家伙没有你一半好看。”

“是吗?”摩根用尤里安喜欢的开玩笑的口气说,“我故意留下你一个人,是以为你到这把年纪会变得喜欢年轻男人……夫君,如果你不喜欢他,那可以把他让给我吗?”

P17-18

序言

朋友心血之作将要付梓,嘱我为之作序。笑曰:有否搞错。

“序"者,书之首,首者,为大、为高。所以从来为书作序者,非名流即师长;或界中翘楚,或学有建树之同仁。以我,名不见经传,自己都没有著作,怎可为人作序。

然朋友执意。

如此特立之友,何妨与之同行。于是,欣然应允。

诸平与我乃大学同窗,那是1978年,所谓“80年代新一辈"。那时的青年,心追挥斥方道的革命前辈,也颇有点风发意气。后来“77届”、“78届”成为专有名词,意同“老三届"之提法,其中多数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成为骨干,如今这些人也都陆续退休了。30余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中国人心的变化,地覆天翻。当年一首颇为流行的通俗歌曲中有一句词: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这一个“愧”字,大约现在的国人语汇中很少用了。如今,回首往事,我觉只有两字:难说。

难说,也得说。朋友此著,便在说。且说得不俗,说得有个性。虽非字字珠玑,然确句句真情。非无厘头调笑,非无心肠风花,非自以为是狂评,非故作深沉矫情,而是有理、有情、有思考,深以为是一本对自己负责任,传之于人亦不心愧的专集。

这本集子中的大多数文字我都曾先睹,这些直面现实生活的文字,读之,我会常常想到“时弊"二字。时弊,时弊,时时存在之弊。时弊一般会遭遇三种态度,或则针砭,或则粉饰,或则无视。针砭乃中医用语,凡疾病初起,尚在表层,用针用砭或可治愈(针砭不伤健康肌体),倘错过这一时机,就得用汤药(是药三分毒),甚至更重的治法了(难免伤及健康肌体)。社会机体亦同人体,这便是“针砭时弊"这一成语的积极意义。倘若一个社会,时时有针砭时弊之人,处处有针砭时弊之风,上下有客针砭时弊之胸怀,那么这个社会是健康的。只是,社会并不理想,历史的大多时候,粉饰之风盛行,而无视当然是更难避免的,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凡社会盛行粉饰,普遍无视时,离出问题就不远了。

当然,无论在一个容得针砭时弊的社会,还是在一个粉饰盛行的社会,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能力、有力量、有担当地针砭时弊,但每一个人都一定可以有能力、有力量、有担当地不粉饰时弊、不无视时弊。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友人的这本书充满敬意,而不当为序强为序了。

不当为序而为序,只为友谊送馨香。

吴心

2011年6月

后记

本质上,这是一本出给自己的书。我知道,这个时代的出版物如果不是出自名门,没有炒家运作,又不涉及“哈佛”、“潜伏”之类教子成龙、职场厚黑等内容,一般很少有人问津。我只是想,读了一生书,写了大半辈子字,总得有个交代。

于是,我将拙作命以“身影”之名,不在于书中有篇“闲话”名“身影”,而在于这本书是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一个知识分子读书、思考、求索的身影。称自己为“知识分子”绝非托大,一来知识分子并不是中国大众向往的身份,清贫、矫情、百无一用一直是这类人的“公众形象”;二来成为知识分子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学富五车,更多地在于理性和社会良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首《一无所有》唱响中国时,我正在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我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听着崔健苍凉激越的“咆哮”声,我觉得像极了真理对知识分子的嘲笑:既无权,又无钱,人微言轻,我不会跟你走。自90年代初起,我开始从事政策研究,真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大致没有变化。那时,政府已经开始借助经费资助下达研究课题,用今天的话说叫做“购买服务”、“问计于民”。然而,很多人并非希望与知识分子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而很大程度上是想找个似乎有点公信力的代言人,借“学术之口”说“行政之话”。因此,一个课题下达至多家研究单位,哪家结果最“称心”就用哪家,我们戏称“三妻四妾”,至此才明白“献”与帝王家和主动做官府的小厮异曲同工。然而,依旧怀揣着中国文人“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我的确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些问题,直至现在。第三部分“正论教育”见证了我的求索。

时代令人眼花缭乱地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急吼吼”的时代,人们“急吼吼”地奔前程,“急吼吼”地抓钱,还“急吼吼”地“有话说”,“急吼吼”地听不完、没听懂别人的话就“抢着说”,稍不顺心就骚扰人家十八代祖宗。我也有了不知道写什么和写给谁读的惶恐。很多教育问题讨论过了,很多教育现象透着荒谬,不仅没有研究价值,甚至不值得讨论,加之自愿地走到第一线,再没有“做”文章的时间了。因此,只能“闲话”一番,信“笔”由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话话”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教育。第一部分“闲话教育”是近年的“侃”物。

不成想,自己很快就信“笔”由缰成性了,“闲话”竟越来越多,只得再开一栏“闲言碎语”,将时评、书评、影评等自己观世读人的想法统统塞进去,成就了此书的第二部分。

梁文道在其《常识》一书的自序中写道:“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和时间有关,它们的寿命就和它们所评的对象一样长,或者一样短。……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这正好道出本书选择篇目的原则,无论是学术讨论、政策研究、民众抱怨的高教规模、教育市场化、乱收费、择校热等教育问题,还是状元之争、高考之变、招生之乱等教育现象都像是打摆子,近年,甚至是近十年反复发作,同时反复被拎出来讨论,甚至被认为是“无解”的。遗憾的是,这些东西是曾经被认真研究、探讨过的,只不过被这个“噪音太多”、“官学太盛”的时代湮没了。

2011年1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