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1999年我们组织编写了《大学美育教程》,5年来这一教材受到许多高校师生的欢迎,许多同行也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了答谢各位同行的好意,我们对此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定名 《大学美育》)希冀仍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支持。
本教材的这次修订依然坚持科学性、普及性、简明性、可读性的特点,要求观点科学而精当,内容完整而简明。为适应普通高校学生审美素质提高的需要,本书有配套的自然风光、音乐欣赏、中外绘画欣赏、摄影审美指导等课件,可供教师受课时选择使用。
第一章 什么是美
第一节 美的本质
歌德曾经讲过:“美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虽然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直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家探讨的一个理论难题。
一、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对美的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家曾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们的思考概括起来是这样三种途径:
第一种: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这一派美学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从客观精神中去找美的本质,如柏拉图和黑格尔。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理念论哲学思想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个别事物的美是相对的、变幻无常的,只有美的理领含或“美本身”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本身”可以独立存在,而美的事物却不能离开“美本身”而存在。一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中或者为它所“分有”。因此,“美本身”先于美的事物,是个别事物的美的创造者。对美的理念的认识只能是凭借思想,而不能凭借感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回忆”过程。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的形象来显现自已,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般的理念是抽象的、概念性的、美的理念却必须具有确定的形式,与现实的具体特征结合在一起,只有具体的理念,才能显现为感性的形象。而他所认为的感性的形象,是理念自身显现出来的,并不具有自然的物质存在,而是心灵化的东西经过感性形式来表现的。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显示理念不充分,不完善,不是真正的美。只有艺术美,才是心灵的产物,因此,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二人共同之处都把客观精神看成是美的根源,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把他的“理式”看作是永恒不变的,黑格尔却把他的“理念”看作是发展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