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君编著的《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包括七章,鉴于“儿童”这一概念在现代中国学界,理解和使用上仍然处于模糊混乱的状态,本书专列一章“导论”,从学术史、理论史与方法论上对“儿童”进行界定,接下来的六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人讨论儿童与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本书一方面会关注历史语境中由于战争所带来的“迁移”和“流动”,不同社会身份的儿童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会辨析和梳理战争所带给儿童的一些重要的和新的文化身份,例如“抗战儿童”等概念的生成过程及其背后所附着的话语系统。
如何制造出历史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核心命题之一,“儿童”可以说是其中的根本。战争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学界已经得到不少关注,而在现代中国学界,此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徐兰君编著的《儿童与战争:国族教育及大众文化》借鉴西方儿童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国难读本、战时教科书、国防游戏、儿童杂志以及战时儿童旅行团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将1937年至1945年前后的“儿童”概念历史化的同时,也重新考察发生在战时及战后的关于救国、抗战宣传和民众教育等与现代中嗣“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从而提供另一种观照和理解20世纪中后期文学、文化与历史变革的方式。
导论 儿童与战争
第一章 国难教育与战争经验日常化:国防游戏与儿童战时读本
第二章 劳动与教育:“乡村儿童”的发现和战时边区孩童的抗战宣传实践
第三章 “小先生”:儿童戏剧和抗战时期儿童旅行团的流行
第四章 “三毛”和战后的“怪诞”记忆:重读张乐平的三毛漫画
第五章 未完成的写作:黄谷柳的《虾球传》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第六章 上海—香港—东南亚:文化冷战与五六十年代亚洲华语儿童刊物中的“太空探险热”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