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味的初相(平装2015年新版)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李曙韵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茶味的初相是作者茶事美学首部曲,以茶人的第三只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茶香浓郁、宁静祥和的世界。

《茶味的初相(平装2015年新版)》作者李曙韵首次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

诗意的语言,精美的配图,让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种宁静的喜悦,虽不灼烫,但持久恒温;虽不浓艳,但清爽宜人……

内容推荐

《茶味的初相(平装2015年新版)》是作者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首次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手把手教诲读者如何选茶具、选茶叶,如何营造优美的泡茶、品茶、读茶环境,如何让泡茶的过程体现出艺术美感,引导读者从普通的日常饮品,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

精美茶道摄影作品,配上精辟简洁的文字解说,完整呈现茶道之美学,解开茶人之迷惑,并将“茶席”带入生活设计之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茶香浓郁、宁静祥和的世界。让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种宁静的喜悦,虽不灼烫,但持久恒温;虽不浓艳,但清爽宜人……

目录

推荐文—

曾昭旭 你最好不要想了解曙韵

詹勋华自然禅事禪靜 

茶人的第三只眼

茶人的素养

茶席的元素

 烧水壶和炉爐

 壶

 壶承

 盖碗

 茶碗

 茶盅

 饮杯与闻香杯

 杯笼

 杯托

 水方

 茶巾

 茶席巾

 茶则与茶匙

 茶仓

 茶帖

 茶布包

 茶棚

茶汤之序

茶汤

茶之花

茶烟

给十六席同学

我的陶艺家朋友们們

一甲子的风华

山居茶事

水解身体之需,茶治心灵之渴

人澹如菊茶事记事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茶之花

属于茶人对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

台湾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来茶席只用一枝人造的姬百合,概因老人家悲天悯人,不忍为每一次的茶事而折腾花草。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多处反对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铁丝矫正花枝形态,或用烛油滴点牡丹花心,或用热水蹂躏花枝,罔顾花的尊严。

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

对茶人来说,技术只为辅佐花型,更严格来说,掌握技法后应学习放下,重新将眼光放回自然界的秩序上。传统插花为固定花型而用的剑山,在茶席上应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与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创造层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将折枝花自然投入,很符合茶花情趣。

日本茶室结构中有床龛一角,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挂轴、香合陈设之用。平日茶人多亲执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语,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请客人代为发挥。唯客人离去前需将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纸中置于床龛的一角。也就是茶花仅属茶席间的花,茶事毕了,花亦非花了。

茶花所追求的是将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间把握,很像禅宗活在当下的生命观。故茶席的花只要在茶事进行时三两小时间,维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状态即可。是以像春日盛开的山茶、夏日的莲、秋日的枫、冬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表。

近年来台湾茶人为响应环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摆在茶席上,成了案头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春之芳兰,夏之夜合黄香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美人蕉,佑以灵芝,盛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块,架以珠几,清标雅质,疏朗不繁,玉立亭亭,俨若隐人君子,清素逼人”

盆栽的意趣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的盆器中,借景入室,寓情于天地山川之间。民初文人周瘦鹃热爱梅花,园有梅屋、梅丘,也培育了不少盆梅,尤其偏爱古干虯枝的绿梅。而文人审美趣味最奇的当属《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辟疆,他主张隔着屏障点着翠烛欣赏花影,为我日后进入剧场为茶会做造景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

我习花多年也曾从事教学数载,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创新。我以为花器与花本应视为创作的一体,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应与茶器具同调。多年前尝选用烧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将花插入兰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缝,以炭作为茶花器。出国布置茶席时,最常携带自然造型的枯木块,可随时随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

我平日选用的花类不多,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为主调。曾在夏天的剧场茶会用了五十盆白荷,冬日的茶会用了七株老白梅,春日茶会在剧场里植了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最后以一树八米高的枯木为华山茶会划下句点。

这两年来因考量水资源的匮乏,鲜少从事大型花木布场活动,愈发能体会小盆山水的灵性。茶书院的小植栽多来自于黄淑女和余舜德两位绿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书院的同学也开始尝试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养些花草,像对待无声的宠物,得定时定量给予修剪照顾,很符合茶人的修行。

偶尔途经茶区在郊野中得到灵感,回到茶室不妨找只古拙的容器,用几枝草花来个写意插,添增茶室的季节感。

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P115-118

后记

频繁往返北京一台北,是这半年的事。观察北京,驻足北京,认识了一些茶界以外的东北人,开始改变对这城市的印象。从喝花茶的张一元时代到票戏喝盖碗茶的老舍茶馆,从农夫山泉到更适合岩茶的五台山之水,从马连道茶城到一抹西山的金山寺泉水,北京的宽大,台北的巧小,是极有趣的对照。

十月初刚参加完第二届亚太乌龙茶论坛,顺势在议会上向台湾茶界汇报了来京发展的决心。二十二年在台湾茶界的投入已阶段性结束,把位置让出,好让年轻的一代有更宽阔的舞台。我认为直接移植台湾茶文化经验到这里并不公平,这个城市的土壤,自然能孕育出独特的茶事精神,无关两岸,而是个人四十三年的生命将归零重启的一个新地标。

常常借由一席茶,聆听他人茶汤的声音,北京,是一个令人不敢轻忽的对手。这本小书的简体版,首先得感谢台北商务印书馆的方鹏程老师不吝推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王水博士的不弃,及赵明洲先生的协助校稿。当然,摄影家蔡永和先生的影像是支撑本书最重要的灵魂角色。

二O一二即将结束,十一月在国家大剧院将与钧天坊合作“无痕一王鹏·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的系列雅集。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未来跨界跨地域整合才是文化传承的生机。从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到北京国子监街的晚香茶室,生命中的这朵黄华,始终坚毅,未曾改变姿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