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通过记录曾经长期工作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工作人员、亲随、左右的所见所为,客观再现宋美龄的日常生活、社交喜好、参与政事的风风雨雨的一生。披露一直以来的不实传闻真相,包括宋美龄与宋家其他两姐妹的关系、与蒋介石的关系、与蒋经国的关系、与孔二的关系、与张学良的关系等,还原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作者王丰多年潜心研究蒋氏家族的历史,颇有心得。史料翔实充分,客观真实,加上媒体人的纯熟写作技巧,另本书更具可信度、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丰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通过记录曾经长期工作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工作人员、亲随、左右的所见所为,客观再现宋美龄的日常生活、社交喜好、参与政事的风风雨雨的一生。披露一直以来的不实传闻真相,包括宋美龄与宋家其他两姐妹的关系、与蒋介石的关系、与蒋经国的关系、与孔二的关系、与张学良的关系等,还原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作者王丰多年潜心研究蒋氏家族的历史,颇有心得。史料翔实充分,客观真实,加上媒体人的纯熟写作技巧,另本书更具可信度、可读性。 内容推荐 她的才貌和家世,她的个性和婚姻,使她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最有权力的女人,并穿梭于国际政治舞台,被世人瞩目。然而,随着蒋家王朝大厦的倾塌,她孑然一身,客居他乡,孤独地承受着晚年的凄凉与寂寞…… 王丰编著的《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通过记录宋美龄的亲随、左右、故交的亲历亲闻,再现宋美龄风风雨雨的传奇一生,她的家庭,她的教育,她的信仰,她的情感,她的婚姻,以及她与蒋氏家族、与她的姐妹之间的恩恩怨怨。 目录 上篇 我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 第一章 纵论宋美龄 第二章 我所服务的宋美龄 第三章 宋美龄生活片断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 第一章 买办家庭天之骄女 第二章 初恋情人是刘纪文? 第三章 世纪婚姻轰动寰宇 第四章 参与政事 下篇I 我将再起 第一章 失望归来,黯然相伴 第二章 桥牌集资,“中华振兴” 第三章 赴美求援,夫妻和战 第四章 “外交”战场,落花流水 第五章 八方“朝贡”,金碧辉煌 第六章 官邸脸谱,大内乾坤 下篇II 草山落日 第一章 丈夫其萎,妻子神伤 第二章 两岸相隔,双龄对话 第三章 老干新枝,如何再起 第四章 士林垂暮,挥别蓬岛 试读章节 宋美龄卧房的第一印象 宋美龄的肺炎好得很快,在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在她的房间见到她,并且更清楚地打量她起居的卧房和书房。 我去宋美龄房间的目的是帮助医生,为她做一次简单的检查,那天她显得很有精神,大概也和平常一样,是十一点左右起床的。 宋美龄穿着家常的旗袍,很悠闲地斜坐在卧榻上,脸上展露出一种和霭的容颜,用上海话和我客套着。对她的话语,我有些不自在,因为我刚开始完全不懂上海话,起初,我总是必须不断请她把适才讲的话,再用国语重讲一遍,才可以勉强听得懂她话的意思,开始的那几天里,和宋美龄的沟通上确实是有些困扰的。 和宋美龄谈话的空档里,我留心观察着宋美龄房间的格局与摆设,她的床铺上铺着杭州纺绸的床单,被子的纺绸被面明显是用手工缝制的,宋美龄交代下面的人,每天要为她更换一次被面,久而久之,这也成了官邸习惯的一部分。 穿过一道帘子,就是宋美龄的书房。 她的书房有两幅画,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幅是国画,一幅是西画,国画画的是全副戎装的“香妃”图;西画是“少女读书”图,后来,我几经玩味,才想出其中的道理。 我觉得,宋美龄挂的这两幅画是寓意良深的,“少女读书”图,象征着她的好学,“香妃”其实是清朝的画作,描写一位西域女武人,宋美龄挂这两幅画,充分反映了她的自我期许,宋美龄真切地希望自己是一个允文允武、德业兼修、有时代使命感的妇女,从她过去的功业看来,她的确不负自己的期望。 宋美龄的房间有个长条形的西式壁炉,冬天特别是圣诞节前后,都要把壁炉烧得暧烘烘。 书房有几张很雅致的法式桌椅,其实,官邸绝大多数的桌椅都是法式的,还有不少中式古董家具,宋美龄那张办公桌也是古董。 宋美龄躺在卧榻上的时候,专门照料她私生活的女副官郭副官,早已在卧房清洗工作了好一阵子,她在宋美龄真正苏醒之后,就走到宋美龄跟前,在宋美龄身上盖上一层薄薄的被单,然后为宋美龄做全身按摩。我在一旁好奇地静静观看宋美龄,她安详地斜倚在卧榻上,好像天塌下来都不在乎的模样。 郭副官是一位很能吃苦的女人,她的丈夫是以前蒋介石夫妇在大陆时代的轿夫,丈夫过世以后,她就被宋美龄安排到官邸做服侍她的工作。郭副官来宋美龄身边的时候,宋美龄原先的老用人蔡妈,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郭副官刚好可以填补蔡妈的空档。 宋美龄优游自在地斜倚在床铺上,任由郭副官为她按摩。宋美龄是一个典型的夜猫子,如果身体健康的时候,她可以熬夜熬到深夜两三点都依然是神采奕奕,所以,早上照例她也是在床上度过的,她很少起来和蒋介石共进早餐,和蒋介石的早睡早起的作息是迥然不同的。 宋美龄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有官太太的那种威严,她的旁边永远跟着一大群副官和随从人员,只要她说了一句什么话,随从人员没有不连声说是的。宋美龄永远是那么和善亲切,下面人很少见到她大发雷霆,和她初见面的人,会觉得她威严不容侵犯、深不可测,可是日子久了,大家的感觉都有改观,她其实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我在士林官邸只待了几天工夫,夫人的肺病,就在医生的悉心照料下痊愈,我为时不过一个礼拜的临时任务暂告结束,再度回到原服务单位待命。 车祸受伤 大家都不会料到,几年后,也就是1969年的夏天,蒋介石夫妇在阳明山上,发生了一次车祸意外,宋美龄受到严重的伤害。 我依稀记得,当天下午大概四五点光景,医院突然接到指令,要所有医护人员立刻准备病床和相关的外科医疗设备,“总统”家里有人发生了车祸。我们那时根本不晓得是谁受伤了,我们也都养成了工作上的习惯,从来不问是谁要来住院,更不追问进一步的内情,只是专心做我们分内的专业工作,我觉得只要把这些分内的事做好,我就是尽了职。 那天的晚上晚餐后一会儿工夫,蒋介石侍卫人员已经布满病房,气氛显得空前凝肃,过几分钟之后,蒋介石夫妇在随从人员扶持下来到病房,我们老远就听见宋美龄号叫喊痛的声音,等她走近才发现她的确伤势不轻。 宋美龄大概是长期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她对疼痛的忍受度似乎远较常人弱,那天从她走进病房,她就一直叫痛,事实上,她的伤势和蒋介石比起来,确实比较严重些。 据说车祸发生的瞬间,宋美龄正在假寐休息,而蒋介石始终是清醒着正在观看窗外的风景,所以,当他们的座车为了闪避一辆军用吉普车,紧急刹车不及,撞及前面开道车的那一刹那,宋美龄的身体重重地往前冲撞,而他们的座车为了求其宽敞舒适,本来是七人座的凯迪拉克大轿车,后座和司机的位子问,特意把空位拉得很大,让蒋介石夫妇可以伸腿自如,可是,没想到发生车祸时,这个宽敞的空间,反而造成更大的冲击力,宋美龄在无意识状态下,一家伙就撞上司机后面隔离的塑胶玻璃,连手都还来不及撑住,整个人就撞在那面隔离玻璃上,造成颈部脊椎的严重挫伤,右腿也严重撞伤,所幸没有骨折现象;而蒋介石虽然在车祸发生的那一刹那,做了本能的紧急反应,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反应不是太灵敏,在撞车的那一瞬间,身体猛然向前撞,整张脸贴撞在那面隔离玻璃上,鼻子当场受了外伤,血流不止,套在口中的假牙,也整个冲口而出,掉落车上。 随从人员说,宋美龄就是这样一路叫疼到她被火速送到医院,宋美龄被扶上病床之后,还是一直喊疼不已,所有的医护人员除了一旁安慰她,没有一个人敢走近她身旁去碰她,因为,那天哪怕是护士轻轻碰了她一下身体,她都会喊叫半天。 宋美龄“唉哟、唉哟”地喊了一整个晚上,整个晚上她似乎都没有睡好,也把值班的我们折腾了一夜。 宋美龄因伤势陆续住了好一阵子医院,才出院回官邸,可是,她自从车祸之后,便留下一些后遗症,例如走路的时候,右脚会突然觉得没有力气,而无力失足,所以,自从出院以后,身旁一定要有一位护士作陪随时扶持她。在整个病房里面,那时,只有我有服侍宋美龄的经验,所以,上面就要我直接去士林官邸,向宋美龄报到。 我接到这个任务,心头又是七上八下,不知该是高兴还是难过,但是,宋美龄和官邸的命令,在那个年代是无上权威的,我们这种军人家庭出身的子女,自小受了绝对服从的教育,除了服从之外,根本没有想过别的,终于,我成为宋美龄的专职护士,这个职务的工作内容,有些事情,恐怕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P19-22 后记 要说二十世纪谁是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人,无疑,宋美龄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和宋美龄本身的客观遭遇,却把她塑造成独具“美丽与哀愁”的人物,而长寿,却延长了这种“美丽与哀愁”的过程。试观,二次大战前后浮现的世界伟人,富兰克林·罗斯福、邱吉尔、戴高乐、史达林、墨索里尼、希特勒……都早已过世,他们的妻子,也都不在人世,唯独宋美龄,出生于十九世纪,纵横于二十世纪,眼看她的生命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她成为世所罕见的跨世纪人物。 从微观的角度看,宋美龄对她的丈夫蒋中正先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蒋介石是留日的,这位影响近代中国至深至巨的历史人物,最喜爱中国的阳明理学,然而,留日时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却在他的心中扬起巨大的波涛,中国的阳明哲学以及曾国藩的思想、日本武士道精神,让蒋介石成为一个道貌岸然、沉稳内敛的东方绅士。 和宋美龄女士的婚姻,其实是蒋介石生命的另一个转折点。 宋美龄的父亲,是美国南方美以美教会基本教义派一位著名的中国牧师,美国南方教会原本就是美国比较保守的一个支派,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世界上只有光明与黑暗两个极端,没有中间地带的存在。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之前,宋美龄母亲有个条件,就是希望蒋介石日后能够成为基督徒。蒋介石答应了这个条件,从此,蒋介石受到宋母和宋美龄的影响,在北伐以后,亦成为一位虔诚的美以美教派的基督徒。 儒家阳明哲学、武士道加上美以美教派的基督徒,糅杂成蒋介石北伐以后,一直到他晚年的意识形态主流,至此,宋美龄正式“参加”了蒋介石的生命。 许多人认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结合,是一种政治婚姻,其实,这只武断地看到了蒋宋的一个面向,而忽略了其他的面向。稍微对宋美龄有点了解的人都明了,宋美龄早年是一个强烈的英雄崇拜者,在众多追求者当中,她会挑选蒋介石作为她终身伴侣,是有她主观上的因素的,而对蒋介石能够统兵以势如破竹之势,北伐到上海、南京,宋美龄在心中自是有一份仰慕之情。然而,议者和当时的舆论所以批评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主要亦是由于蒋介石多次的婚姻记录的关系;再者,认为蒋介石是想觊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党内的领袖地位,所以,才娶孙中山妻子宋庆龄的妹妹宋美龄为夫人,而非基于男女感情。 但是,尽管诸如此类的批评接踵而至,蒋宋之问的婚姻,还是经得起外界质疑的考验的。而且,尔后的事实证明,蒋宋联姻,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意想之外的正面意义。 无疑,蒋介石除了略读中国古书,对国际事务的了解是极其欠缺的,这一点,就当时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加强接触的客观环境来讲,蒋介石若是没有宋美龄及时的辅佐,他是很难在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有所作为的。 宋美龄丰富的国际知识,特别是早年在美国成长求学的渊源,使得蒋介石自从1928年以后,明显地拉近了与美国的关系。 当然,从好的一方面来说,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加强,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可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讲,中国和美国的逐步接近,却激怒了少数对中国有野心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和宋美龄结婚以后,日本深知蒋介石领导的政府有明显迹象显示,正和美国拉近彼此的关系,而他的夫人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证。1928年的“五三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蒋介石领导的军队一次试探性的攻击,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则是日本畏惧中国和美国进一步加强关系,唯恐美国影响日本在中国利益,因而做出的一次军事冒险。 在当年日本军阀的眼中,宋美龄背后的家族与其说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不如说是亲美华人一个最典型的代表。 抗战,把宋美龄带进一个新的生命巅峰。1943年,当她以治病为由到美国访问时,她接受了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演讲邀请,宋美龄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殿堂演讲的外国“第一夫人”,当这个全世界传播媒体最发达的国家,把宋美龄在国会演说的影像,传到每一位美国人民眼中时,美国人看呆了,她是如此丽质出众、言谈这般文雅,美国民众发现,这位中国“第一夫人”脱口而出的英文使用的词藻,甚至比他们还要典雅生动,而且举止落落大方,十足大国风范。那时,日本已经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美国人对日本恨之入骨,当他们从宋美龄在美国各地讲述的内容中,得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无不兴起对中国人民惨烈牺牲的强烈同情,从而更对宋美龄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宋美龄的美国之行,赢得了个人形象,也赢得了美国对中国这个苦难国家的实质援助。 当年的美国《时代》杂志,把她选为那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且几度成为该杂志的封面故事人物。 1927年以来,到蒋介石撤退台湾初期,蒋介石领导的政府,应该有许多施政方针,都是经过蒋介石和宋美龄密切协商得来的结果,尤其是在“外交”工作上,宋美龄更是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谓是药中甘草。 但是,人毕竟不是神,宋美龄还是有她的局限性,还是有她偏颇的一面。例如,在蒋经国死后,国民党党内核心骨干,在为谁应继承“主席”大统争论不休之时,她在党内元老建议下,连夜写了一封密函,要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李焕,以集体领导的方式,暂时过渡国民党的权力整合期。(也有人质疑,宋美龄的那封信,是她的外甥孔令侃建议她写的。) 当然,宋美龄是党的元老,她有充分的权力去写这封信,可是,这封信却演变成轩然大波,并且造成时人对她的争议根源之一。 据说,当时的“行政院长”俞国华,本来受命在中常会中,提案支持推举李登辉,不料在那次中常会前一天晚上,俞院长接到一通来自官邸的电话,要他暂缓提案,这件事情深深困扰着俞国华,并且造成第二天中常会上,宋楚瑜当众发言冲撞并且拂袖而去的不快情况。 据表示,俞国华会后,有一次向“行政院”高层幕僚诉苦时说,夫人从我年轻时代就培植我,教我怎能拂逆她的意思,我并不是不愿提案,而有那么多位中常委,为什么偏偏一定要我来提案呢? 就宋美龄而言,台湾已经不是她的战场,台湾也不再是值得她留恋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她没有审度时势,她周围的孔家家族,也没有充分掌握台湾的客观环境,一念之间,竟陷宋美龄于窘境,加之在野势力对蒋家的深度误解,更加速逼使宋美龄必须离开台湾,远走美国。宋美龄曾经是国人美丽的偶像,可是,时间是残酷的,政治是丑陋的,蒋家如今是一门四寡(除了宋美龄,还有蒋经国、蒋孝文、蒋孝武三位的太太都是寡妇),昔日蒋家辛苦经营的官场派系,如今大部分成了非主流派,否则就是远离权力和是非核心,而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也不再以蒋家马首是瞻。岁月剥夺了对宋美龄美丽容颜的加冕,亲人如蓬草飘零,膝下空虚给宋美龄留下浓浓的哀愁。终其一生,宋美龄真可说是集“美丽与哀愁”于一身。 作者写作全书的内容选材,除了依据目前可见的两岸书刊和国外论著,主要是依据宋美龄昔日的随从(包括:秘书、医疗人员、副官,等等)口述讲述内容,尽量以不添加作者个人的主观批判为原则。 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是希望借着揭露宋美龄日常生活和毕生主要经历,让所有的读者朋友,增加一种对宋美龄作客观认识的资料。所以,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为宋美龄表功,更不在为她显过,褒贬完全在乎读者看了本书之后个人的感受。 在本书相关人物的名称称谓方面,一方面是以口述者本身的习惯称呼为原则,另方面,基于目前两岸文化资讯的大通,这本书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全球华人或是懂得华文的国际友人,所以,在书内相关人物的称谓上,便采多个面向的称谓法,例如,在书中,蒋中正有时被称呼为“老先生”、有时被叫作“蒋先生”,有时称作“蒋介石”,有时则叫他“蒋公”,可是,这无关对蒋中正的价值判断或是善恶褒贬,叫他蒋公,也不是对蒋的阿谀,称他“蒋介石”也不是贬损他,本来,蒋介石就是他的名字,蒋也确是一个“其介如石”的人,这和褒贬无关。 台湾有句俗语说得好,鸡蛋壳密密,但还是有气孔。这本书原先设定的目标,并不是朝学术著作的方向写作,所以,必定有很多疏误之处,以作者有限的才学,台湾闭锁的资料搜集环境,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尚祈先进前辈和旧友新知,多多提示指教,作为再版时之参考。 本书写作期间,承蒙友人的鼎力协助,谨此一并致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