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的形象,有一个是通俗的。许多人认识秦少游,是从《苏小妹三难新郎》开始的。一篇小说,让秦少游风流才子的形象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专家考证,苏小妹并非实有其人,于是小说中的秦少游及其所作所为,就带上了明显虚构的成分。认识这个秦少游,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朦胧感。
本书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你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让你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悲情歌手秦少游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伟忠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少游的形象,有一个是通俗的。许多人认识秦少游,是从《苏小妹三难新郎》开始的。一篇小说,让秦少游风流才子的形象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专家考证,苏小妹并非实有其人,于是小说中的秦少游及其所作所为,就带上了明显虚构的成分。认识这个秦少游,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朦胧感。 本书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你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让你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小说,它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它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它力图把严谨的史料、深奥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篇篇通俗的文字,让读者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虽然是传,但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全书十二章十二个侧面,相对成篇又互为联系,还原一个完整的秦少游形象。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少游其人 第二章 秦氏家族 第三章 婚恋情缘 第四章 一代词宗 第五章 绝世才情 第六章 闲情雅趣 第七章 冶游芳踪 第八章 苏门俊杰 第九章 科场打拼 第十章 党争奇祸 第十一章 一生佛缘 第十二章 巨星陨落 附录:秦少游年谱简编 后记 试读章节 金爵觚棱转夕晖,翩翩宫叶堕秋衣。 出门尘障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来。 诗写京城的繁华夜景,仿佛天上人间,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自然有了一种天上来客的惬意心情。王直方一针见血地说,少游尝因出左掖门作此一绝,识者以为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能远到也。刚刚做了一个小官,便如此炫耀,在仕途上必定不会有大的成功。在秦少游,性格率真如此,要扭捏作态、故意遮掩也难;在王直方,并非出于偏见,而是看到少游政治上如此缺少城府、单纯幼稚,今后必难适应混浊、复杂的官场,也很难在仕途上走得更远。后来少游被贬出京,在仕途上每况愈下,便印证了王直方的先见之明。 多愁善感之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少游存世不多的近百首词作中,有31个“愁”字出现在其30首词中,也就是说秦少游大约三分之一的词作中出现过“愁”字。这些“愁”字,对于形成其作品凄婉的风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这样说,少游是千古伤心之人,写出了千古伤心之词。反观少游年少之时并非如此,“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那个时候的秦少游,“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的只是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31个“愁”字,比较集中地出现在中后期,即元丰二年(1079)至元符三年(1100)这22年的词作中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少游早期由于人生经历的限制,对人生的艰难、世事的复杂、官场的险恶缺乏认识,显得过于单纯、自信、乐观。当科场失意、仕途波折、爱情挫折、屡遭贬谪等打击接踵而至的时候,少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他性格中多愁善感的一面便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少游词中,直接写“愁”的词以《千秋岁》为代表,其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凄厉悲凉,哀怨之极。有人将其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还有人甚至从中读出了少游“殆不久于世”的潜台词。除了直接出现“愁”字的词,还有一些虽然没有出现“愁”字,却把愁情表现得分外强烈的词作,比如《阮郎归》,据传是描写与长沙义倡饯别场面的,其结句为“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断肠”本来就是形容愁苦、悲伤到极点的意思,然而少游觉得还远远不够。“那堪肠已无”,别人只是断肠,而我的肠早已断光了,想再断肠已经无肠可断,可见其愁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难怪有人读词至此,感慨说:“此等情绪,煞甚伤心。秦七太深刻矣!”(杨慎批《草堂诗余》) 秦少游的许多诗作同样表现出凄婉的风格。仅以其《自作挽词》为例。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五日,少游与东坡相会于海康,以《自作挽词》呈东坡。挽词细致描写了死后丧葬过程的凄凉、寂寞,简直就是其丧礼的提前预演。而“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的诗句,字字含泪,令人不忍卒读。人尚在世,便为自己撰写挽词,虽有鲍照、陶潜等人前例可援,而少游挽词哀怨程度远远超过前人。不仅少游自己这么认为,宋代著名诗评家胡仔也做过细致比较,认为“渊明之辞了达,太虚之辞哀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秦少游从早年的慷慨豪隽,到后来的抑郁伤感,这固然与其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关,但更多地还是由他的性格和心理所决定。面对差不多同样的命运,甚至更为沉重的打击,苏东坡生性旷达,坦然相对,随遇而安,林语堂称之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相比之下,少游缺少的正是这一份旷达和洒脱,面对命运的浮沉起落,心境大喜大悲,情绪大起大落。顺境之时,便觉一片光明;逆境之时,便觉漆黑一片,前程无望,写出“飞红万点愁如海”、“那堪肠已无”等泣血之语,甚至自作挽词。其自作挽词,东坡以为少游“齐生死,了物我”,看破了生死,胡仔则认为以少游的性格其实做不到,“若太虚者,情钟世味,意恋生理,一经迁谪,不能自释,遂挟忿而作此辞”。当然,正是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丰富了他作品的精神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就了他婉约派一代至尊的地位。P17-18 序言 秦观(1049—1100年),北宋杰出词人,扬州高邮人,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处士、淮海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说到秦少游,人们脑海里会十分自然地跳出“风流才子”四个字。少游博学多才,其创作涉及诗、词、赋以及策论等诸多方面,而以词的成就最高。传世作品虽不多,却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尊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足当“才子”称号。而在“才子”前面冠以“风流”二字,称其为“风流才子秦少游”,则是指其有才华而不拘礼法。他的词风诗韵,以及民间流传的秦少游秦学士故事,无不流芳千古。 秦少游自己生前也曾经十分自豪地以风流自诩。宋哲宗元韦占七年,公元1092年的初春,他对即将赴任仁和主簿的弟弟秦少章说:“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然此风流不是彼风流,乃有功绩而文采好之谓也。秦氏家族的流风遗韵泽被后世,从宋神宗熙宁三年少游叔父秦定中进士至宋哲宗元韦占七年,仅仅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秦氏家族已经有三人蟾宫折桂。秦氏家族配称“风流”二字! 秦少游辞世后三十年,宋高宗建炎四年,他被追封为“直龙图阁”。诏书称秦少游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这是少游身后,朝廷以高规格对其文采风流给予的充分褒奖。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约五百年之后,一个阴雨霏霏、寒气逼人的傍晚,当年诗坛领军人物、时任扬州推事的王士祯泊舟高邮,即景抒情,写下了一首七绝《高邮雨泊》,他无限感叹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没有了风流倜傥的秦淮海,文坛怎不令人备感寂寞? 大约又过去了三百年,秦少游的同乡、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满怀深情地吟唱:“我的家乡在高邮,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不是人物长得秀,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然而,“风流”一词内涵丰富且颇多歧义,才子冠以“风流”,其意思似乎变得有点含混甚至暖昧了。特别是当人们将其与“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以及少游“我曾从事风流府”的自我标榜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风流的内涵似乎仅剩下了男女情爱之事,而秦少游则成了一个得意于情场的“情郎”。 这实实在在是误读了秦少游。解读秦少游的一生,给我强烈震撼的主题词不是“风流”,而是“悲情”! 悲情的起点是他的性格。天生英才,秦少游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和特殊禀赋的人。他慷慨豪隽,博闻强记,多愁善感而又非常的阳光、非常的透明,这些无疑是成就一个天才词人的必要条件。但是天妒英才,秦少游偏偏误入了官场。与那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追求的是一条科举仕进之路,希望一展才华抱负,治国安邦,报效朝廷。尽管科场一再失利,仍不改初衷,终得进士及第。总以为从此阳光载途,孰料他的悲情人生从此揭开序幕。秦少游的性格与封建官场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善良的人们总希望风流倜傥的秦少游应该有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于是一厢情愿地虚构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才子佳人,琴瑟和谐,可是现实中的秦少游却无福消受。徐文美堪称贤妻良母,然而以她的质朴善良,以秦少游情感世界的丰富和不甘平淡的天性,徐文美始终不能成为秦少游情诗、情词中的女主角。纳贤惠美貌的边朝华为妾,少游有若梦若仙的感觉,“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四绝其三》)。然好梦不长,他不得不一遣、再遣朝华,遣归的理由是“妨碍修真”。世人都讥刺他的理由苍白,难以自圆其说,可谁又能理解他难以诉说的悲情?贬谪途中偶遇长沙义倡,如同在沙漠之中看见一汪清泉。然而最终留下的只是肝肠寸断般的思念,以及义倡殉情的感天动地的悲剧结局。 “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秦少游一生崇拜、追随苏东坡,并有幸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正是这种与苏东坡既是师生又是挚友的特殊关系,让他深深陷入了残酷的党争漩涡之中,备尝宦海的浮沉荣辱,终被贬逐出京。秦少游七年之中先后被贬官五次,以戴罪之身置身瘴疠荒蛮之地,最后竟致客死他乡,走完了他悲情的人生历程。然而,死亡并不能成为他的最后归宿,他的悲情死后仍在延续。作为一个“罪臣”,他的灵柩不能获准返乡,滞留途中达五年之久。真个是生也漂泊,死也漂?自,何其悲苦! 秦少游对佛老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当他陷入人生悲情境地而难以解脱之时,曾经把佛老当成最后的精神避难所。可是,佛老似乎也无能为力。贬谪途中,他曾经因抄写佛书获罪,使得其悲情人生雪上加霜。 秦少游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这是他个人的不幸。“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愁”字成为他后期词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他生命的后期,差不多都是伴着“愁”字度过的,以至于在辞世之前,他在极度失望之中,写出了哀怨至极的《自作挽词》。而对于词坛,这似乎又是一件幸事。西哲有句名言,叫做“愤怒出诗人”。拿来套用于秦少游,似可说成“悲情出词人”。中国词坛历来有“千古伤心淮海词”之说,“情”是少游词一以贯之的主题,感伤是少游词的主旋律,词成为承载和表现他悲情的最佳载体。词评家们总结说:恰恰是秦少游的悲情人生,与他特殊个性禀赋的结合,孕育出了他不朽的词篇。秦少游为情而生,为情而歌,以一曲曲心灵的悲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纯情的悲情歌手的形象。悲情,奠定了秦少游婉约派一代词宗的至尊地位。如果把这个至尊地位比作一座山峰,那么悲情就是垒就这座山峰的基石之一。 信者斯言。 作者 2009年10月 后记 秦少游的形象,有一个是通俗的。许多人认识秦少游,是从《苏小妹三难新郎》开始的。一篇小说,让秦少游风流才子的形象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专家考证,苏小妹并非实有其人,于是小说中的秦少游及其所作所为,就带上了明显虚构的成分。认识这个秦少游,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朦胧感。 秦少游另一个形象是高雅的。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他存在于历代专家、学者们的著作之中。专家们剥茧抽丝、鞭辟人里的分析、论证,奠定了秦少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是认识这样一个秦少游,平常人似乎又有一种曲高和寡、难以企及的距离感。 秦少游还有一个形象是有歧义的。说到秦少游,人们会十分自然地想到“风流才子”四个字。“风流”,可能是秦少游一生得到的最多的评语。但是“风流”一词内涵丰富且颇多歧义,常常导致人们对秦少游解读的含混。秦少游短暂而曲折的一生,又岂是一词“风流”所能概括!作为高邮人,作为秦少游的乡党,我希望读者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秦少游,一个清晰的秦少游,一个能感觉到他呼吸和心跳的秦少游。因而我以为,以“悲情歌手”修饰,比起“风流才子”来,更为贴近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秦少游。 本书不是小说,它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它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它力图把严谨的史料、深奥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篇篇通俗的文字,让读者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虽然是传,但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全书十二章十二个侧面,相对成篇又互为联系,还原一个完整的秦少游形象。 为秦少游写评传,对我的信心和毅力是一个挑战。我深知自己于做学问、搞研究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时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书稿最后得以完成,首先得感谢少游的后裔们,他们对自己杰出先祖的那份世代相沿的景仰之情,他们留下来的丰实的家族史料和研究成果,如《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等,让我的情感和知识都得到了充分的沃灌。我还要深深感谢全国秦学研究的前辈专家和学者们,特别是徐培均先生,他的《淮海集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等重要著作令我受益匪浅。从2006年至今,我历时三年有余,披览各种文献资料逾三百万字。阅读前辈专家们精湛而丰富的著作,常常让我有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之快感。书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史料力求翔实准确,标明出处。虽然,作为传记,为阅读的流畅、行文的简洁,加之个人水平所限,对引文、尤其是间接引文,难免有缺失之虞,愿以此就教大方之家,并祈盼赐教与鉴谅。 书稿创作与修改过程中,得到徐培均先生以及锡山秦氏宗亲联谊会、上海辞书出版社各位领导、专家的热情关心和悉心指点,徐培均先生还亲笔题写了书名,在此谨表谢忱和敬意。 作者 2010年4月于高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