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收录的作品都是《光明日报》刊发的重大典型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书稿以作品刊发的先后顺序为序,脉络清晰,体例得当。目前,中宣部、湖南省委宣传部正在掀起宣传唐湘岳的热潮,6月底又将召开唐湘岳新闻作品研讨会,书稿的出版将为新闻实务者和新闻理论研究者提供一部经典新闻作品研读的范本,也将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部生动的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唐湘岳 |
出版社 | 湘潭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收录的作品都是《光明日报》刊发的重大典型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书稿以作品刊发的先后顺序为序,脉络清晰,体例得当。目前,中宣部、湖南省委宣传部正在掀起宣传唐湘岳的热潮,6月底又将召开唐湘岳新闻作品研讨会,书稿的出版将为新闻实务者和新闻理论研究者提供一部经典新闻作品研读的范本,也将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部生动的教材。 内容推荐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集中收录了唐湘岳采写的重大典型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158篇新闻作品和8篇采写体会。收录的作品代表性强、可读性强,其中收录的作品中,有7篇获中国新闻奖。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局长的好榜样(2002年以前作品) 1. 茶山常绿颂英魂——记高级农艺师刘先和 2. 举报人的命运 3. 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 4. 湖南决定立即收审行骗者依法解决欠款问题 5. 小李振回到妈妈身边 6. 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追记湖南桂东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 7. 胡昭程事迹在湘引起强烈反响 8. 胡昭程的家庭格言 9. 爸爸教我怎样做人——访胡昭程的女儿胡婷 10. 胡昭程活在人们心中 11. 为民书记——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上) 12. “真正的教育功臣”——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中) 13.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下) 第二章 生命的质量(2002—2004年作品) 14. 刘庚生以身护校英勇负伤 15. 护校英雄处境阴转晴 16. 湘雅二医院为刘庚生成功取出砂弹 17. 关心教育的好“村官”——记湖南省祁东县护校英雄刘庚生 18. 湘雅二医院精心治疗护校英雄痊愈出院 19. “肩膀上的学校”——访张家界崇山小学教师黄章永 20. “肩膀上的学校”能支撑多久? 21. 安其心,才能乐其教——“肩膀上的学校”的呼唤 22. 他在农村创出千万元资产——浏阳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浩的奋斗故事 23. 三院士为张浩大声叫好 24. 与癌症搏斗的考生颜艳3个志愿均填农大 25. 张浩故事引起人们反思“千年的人才观念该变一变了” 26. 引导大学生开拓农村就业新天地 27. 座谈会后张浩吐心声:好秧苗也离不开阳光雨露 28. 高校大学生纷纷表示以张浩为榜样到基层到农村创业 29. 张浩给我们的启示 30. 生命的质量——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上) 31.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中) 32. 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 33. 人生最壮丽的选择——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一) 34. 当代大学生的好榜样——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二) 35. 英雄的价值观——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三) 36. 英雄的家风——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四) 37. 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进——音乐剧《生命礼赞》的幕前幕后 38. 导师金展鹏 39. 掌声献给金展鹏 40. 他为何离开这家医院 41. 胡卫民:“为民医生”的苦恼 42. 公众眼中的胡卫民是否“异类” 43. “为民医生”胡卫民的周末 第三章 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2005—2010年作品) 44. 知识农民袁隆平 45. 田志慧:52岁上大学的农民 46. 李春华:大学生的好榜样 47. 李春华带给大学生的思考 48. 陈远辉:农夫与蛇的新故事 49. 永恒的雕像 50. 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鱼片”刘朝华的人生轨迹(一) 51. 不上讲台的老师——“鱼片”刘朝华的人生轨迹(二) 52. 英雄的摇篮——“鱼片”刘朝华的人生轨迹(三) 53. “鱼片”们在行动 54. 一场精神的接力——株洲县退休女工陈菊婷弥留之际自愿捐献遗体 55. 她把光明留在了人间 56. 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 57. 石雪晖和她的农民弟子王先荣 58. 春晖育桃李 59. 石雪晖的路线图 60. 帮扶农民全家总动员 61. 真棒!石雪晖 62. 李黎明: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 63. 目标 64. 小屋 65. 角色 66. “抠门” 67. 永恒 68. 人质 69. 故事 70. 桃李 71. 同心 72. 语录 73. 乡村教师健康不容忽视 74. 老师啊. 您在讲台上还能支持多久? 第四章 新时代的“活雷锋”(2011—2012年作品) 75. 给贫困家庭拍张全家福 76. 拍全家福的人想家了 77. 煤窑里过春节 78. 春天快到了! 79. 让拍全家福成为时尚 80. 温暖在人间 81. 印在心中的“全家福” 82. 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两位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83. 一个春天里的爱心大团圆 84. 新时代的“活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 85. 做人要学刘真茂——老百姓眼里的护林英雄 86. 团聚 87. 刘真茂当“团长”了 88. 刘真茂——成了志愿者的共同名字 89. 学雷锋,学刘真茂,学什么? 90. 狮子口大山的春天——重访刘真茂 91. 呼唤 92. 牵挂 93. 回归 94. 感谢 95. 延续 96. 志鹏的翅膀 97. 志鹏的日记 98. 志鹏的笑容 99. 志鹏的坚强 100. 志鹏的生机 101. “不能松手,我抓住的是一条命啊!” 102. 那一刻,什么让她伸出手 103. 一块感谢匾两端体谅心何遥被授予“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104. 朴素亲情育大爱 105. 何遥勇救杨大爷背后的故事 106. 写给何遥的歌:天使的愿望 107. 将悬空的生命拽回——株洲街头出现“何遥式”救人群体 108. 何遥重返工作岗位 109. “最美护士”仁心仁术——全国部分媒体记者谈采访何遥体会 110. 徐立老师留下的谜 111. “他把爱给大家我们把爱给他” 112. 免费的“心理医生” 113. 爱情,49年从未走远——家书破译徐立胡慧侬的爱情密码 114. 笑脸墙生命墙——医生袁贤瑞的故事 115. 一杯姜汤温暖天南地北人——株洲市民韩无盐4年免费为旅客送姜汤 116. “姜汤大姐”的动机 第五章 老百姓是天(2013—2014年) 117. “肖团长”和八十多个汉剧娃娃 118. 从孤儿到团长 119. 瞧这一家子 120. 亲吻文学——“鼻尖创作”女孩黄扬的故事 121. 母爱是一片清澈的湖泊——许秀梅与女儿黄扬的故事 122. 光明给人以希望 123. 玻璃娃有颗坚强心——湖南商学院学生程双佳的故事 124. 玻璃娃生活在充满爱的校园 125. 玻璃娃姐弟的青春之歌 126. 用爱跨越心的距离——大学生樊佳文与两个养母的故事 127. 母亲节的礼物 128. “我儿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樊佳文与两个养母的故事感动校园 129. 爱涌东故村 130. 写信给妈妈 131.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132. 回报不图金钱 133. 油菜花的女儿 134. 及时雨 135. 春天的脚步深深浅浅 136. 油菜花开分外香——再访沈昌健 137. 地质之魂——追记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副队长、总工程师徐辉煌 138. 最美医魂 139. 戴着呼吸机给患者治病 140. 廖月娥:一个村妇的精神世界 141. 一位独臂教师的坚守一座堂屋小学的重生 142. 独臂教师和孩子们搬进新校舍 143. 爱的翅膀——记湖南株洲特教老师刘惠兰 144. 我在农村不孤独——大学生村官蒋朓辉自述 145.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标杆”——追记湖南武冈市英雄交警杨明洪 146. 我想唱歌给他听——访英雄警察杨明洪的妻子陈湘萍 147. 讲台上,梅花傲雪——记与癌症搏斗坚守教学一线的湘潭大学副教授李时华 148. 生命与爱情 149. 无声警察陈国营 150. “降龙局长”——追记湖南省醴陵市环保局局长王爱国 151. “降龙局长”的遗嘱——妻子文珍瑜心中的王爱国 152. “老百姓是天”——湖南省宜章县退休干部、共产党员袁贤光的故事 153. 袁贤光这3天 154. 老百姓为什么是天——袁贤光访谈录 155. 嘉禾有个李队长——追记湖南省嘉禾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组长李勇雄 156. 长相守湘绣情 157. 第二战场——退休副司令员李元成当村官的故事 第六章 为了神圣的誓言(采写体会) 158. 解救小人质 159. 为了神圣的誓言——采访胡卫民体会 160. 采访中的感动——在石雪晖事迹报告会上的演讲 161. 3句话形容刘真茂——在刘真茂事迹报告会上的演讲 162. 脚走基层心在基层 163. 说说我的留言本 164.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 165.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手记 试读章节 茶山常绿颂英魂 ——记高级农艺师刘先和 高级农艺师刘先和去世了!所有认识他的人都难以接受这严酷的事实。 2月2日,在岳阳县,他站在县政府奖给他的小轿车旁,谦虚地对记者说过:“我没有什么好谈的,这是党和人民的栽培。”3月18日,记者在湖南省农业厅宿舍,见到的却是他的遗像,还有那副挽联:“心注茶叶洞庭春涌四海水,名垂青史芙蓉碧透五湖山。” 刘先和是2月25日晚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去世的,终年67岁。 噩耗传开,他的同事,他的学生,他所帮助过的茶农,500多人从全省各地赶来向他的遗体告别,158个花圈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生前,刘先和被人誉为“茶师”、“茶父”、“活雷锋”,死后,人们谈起他,无不感佩。他为发展湖南省的茶叶事业苦苦追求40载,创制了“岳北大白”、“险峰一号”、“碣滩茶”等8种名茶,足迹遍布全省30多个茶场。他多次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省农业厅曾两次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称他“不愧为共产党员的典范、知识分子的楷模。” 他为茶叶操碎了心 ——妻子高级农艺师肖玲的回忆 先和走得太匆忙了。临终前几天,他带着我和茶场的干部到郴州、株洲、娄底、益阳的几个示范茶厂去取经,7天跑了1500公里。23日回长沙,准备第二天就去黄沙街做春茶。25日,就是去世那天的下午,他还在办公室翻资料,找报纸。别人告诉他:“报上登了你的事迹。”到了晚上,他突然说心里难受,我赶紧去找医生,想不到他就这样去了,连一句遗言也没来得及留下。 但他留下8种名茶,留下50万字的教材论文,留下了对茶叶的痴情。湘西沅陵县的碣滩茶,唐代就列为贡品,后来失传。先和到碣滩考察,看到那里自然条件确实好,决心让碣滩茶重焕生机。他连续11年到碣滩茶场办点,恢复了700亩茶园,研制出了一种名茶,还是取名叫碣滩茶,后来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被誉为中日友好茶,1991年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称号。沅陵县去年7月在碣滩茶场建立了一座“仙鹤亭”,把先和帮助茶场的事刻在碑上作纪念。先和对此还有看法:“修什么亭子刻什么碑哕!没必要。”他说他是“不图自己出名,只图茶叶有名。”有几种名茶上报成果时,他不署自己的名字。1985年他到斯里兰卡考察访问,一位外商出5万美金要买他的制茶技术,他拒绝说:“中国的名茶,我们自己还没喝够。” 丹心昭日月。刚正泣山河 ——湖南省农业厅纪检组长潘胜春的回忆 要不是有人告状告到我这里,我也不会这样了解刘先和。刘老就住在我们院子里,但我们难得见他的面,他总在基层。前些年有人写信到厅里告他的状,我们经过调查,他不仅没有问题,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勇于改革、敢斗歪风的典型。 黄沙街茶场是省里的示范茶场,但建场后管理混乱,技术落后,人心浮动,连续换了七届场长、书记,都没搞好,累计亏损40多万元。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刘先和竟提出要去承包,搞出湘北的名茶。1985年,他和肖玲到场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推出新技术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撤换了一些不称职的干部,启用有技术的年轻人。有人在采购基建木材时,偷梁换柱,假公济私,他及时制止,挽回了损失。有人把平价买的化肥高价卖给附近的农民,他很生气,制止了这一坑农行为,罚了那伙人的款。有的采购员来茶场购茶叶,提出要回扣,他坚持原则,不给回扣。有的人占用茶场建私房,连基脚都下了,也被他及时制止。这些事触犯了一些人的私利,有的人在墙上写“刘老头,你还能搞几年,还不快走!”有人以全体职工的名义写告状信,但他却没有打退堂鼓。刘老的心血没有白费,黄沙街茶场从1986年扭亏为盈,茶叶产量由1985年的2500担上升到去年的5000担,产值由38万元上升到240万元。职工年纯收入由不足400元增加到1200多元。就连反对过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他。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 ——岳阳县委书记罗典苏的回忆 刘先和是个伟人。伟人这词不能乱用,但我觉得可以用在他身上。 他在黄沙街茶场办点8年。这期间,我当了县长又当了书记,一共到茶场去过8次,8次都是在车间或者茶园里见到他,他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茶叶沫子。我说:“您老是技术顾问,用不着成天在第一线干。”他说:“不在一线不放心,不在一线没有发言权。”他这样高年龄的高级知识分子,放着舒适的日子不过,在艰苦的茶场一千就是8年,使2500亩茶园实现了良种化、规范化、机械化。他研制的“洞庭春”获得省优、部优直到国优,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这是岳阳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国优产品。洞庭春芽、洞庭春茉莉花茶,卖到1000多元一公斤,远销到世界各地,他对我们岳阳的贡献是巨大的!按承包合同,8年来他累计应提取64万元奖金,但他一分钱也没有拿。我们过意不去,经研究要重奖他,为此我找过他4次。第一次,打算为他在长沙建一栋别墅。他说:“房子我不要。我有房子住。我不是为房子到岳阳来的。”第二次找到他,我说:“房子您不要,我们就奖给您一辆车子。”他说:“车子我也不要。”第三次我们提出:您有亲戚在农村,县里帮您解决点实际困难,给5个农转非指标,安排两个招工,你听他怎么说:“他们在农村比到城里还好些。”又谢绝了。第四次找到他,我说:“刘老,您要让我们80万岳阳人民有一个表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会。重奖您也是为了鼓励其他的科技人员,吸引外地的人才。车子已经买来了,您非得收不可。”他这才说一句:“也好,那就放在茶场用吧!”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这就是刘老的风格。 P3-5 序言 你是光明人的代表 ——《听油菜花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序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 这是湘岳的第2本作品集。由湘岳母校的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湘岳的第一本作品集2000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我的老领导、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徐光春同志作序《播送光明》。作为光明日报现任总编辑,我忐忑而荣幸地写这篇序。 同为光明人,我们有太多共同语言。 认识湘岳是在1987年。那时我在光明日报总编室当主任助理,湘岳在湖南记者站做驻地记者。 我渐渐熟悉湘岳。 他有了好题材常常给我打电话,或者是采写完了,兴奋地告诉我采访过程。我乐意做他的第一个读者,与他说说我的建议。 我们的电话交流仅限于稿子,从无家长里短。这个习惯保持了20多年。 1993年春天,我由总编室调记者部当副主任。为了尽快熟悉所有驻地记者站记者,我把办公桌安放在有公共电话的值班室,铃声一响我先接。很快,我将驻站记者联络、鼓动了一遍,包括对湘岳。每次召开驻地记者站记者工作会议,他都要带来重磅题材。他采访舆论监督题材《举报人的命运》、《不许用人质手段处理经济纠纷》,既与我面谈又与我保持通话。我谈采写建议,又提醒他注意安全。他说,不要紧。 参加抗洪、抗冻凝报道,常常是夜以继日采访、写作。我提醒他注意休息。他说,我不累。 得知总编辑或者我帮他修改了见报题目,加上了短评、编者按,他总是说谢谢。 他为人很简洁,很淡薄,不太讲世故,但我乐见这样的性格。 我欣赏他“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境界,“用作品说话”的工作态度,“不到自己满意不出手”的工作热情。 我欣赏他的作品。每次看到他的好作品,我总是先睹为快。作为一名编辑,看到记者的好作品写出来,比看到自己的作品还高兴。每每湘岳的好文章来了,我们夜班编辑总要热议一番。我们愿意用最好的版面、最精致的编排来刊登记者的好作品。我们有一种责任,要是没有处理好这些记者在基层用脚板、用心血写出来的好文章,就会留下遗憾,就是失职。 记得湘岳在做解救小人质的连续报道时,我们这些编辑曾经24小时轮流值守办公室,等待着最新报道,关注着最新进展。 湘岳总是在基层。每次给我打电话,他总是说,他在宜章,在衡山,在炎陵…… 有时候,湘岳一年里有七八个月时间在省会长沙以外的基层。 写袁贤光的通讯《老百姓是天》,湘岳跟踪了3年6个月。写《李黎明: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湘岳在宜章县连续待了3个月。 他告诉我,很多人物,他是流着泪采访,流着泪写出来的。 2012年,我担任总编辑,对全社宣布:冷漠和无趣是我们的敌人!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用湘岳等一批名记者的名篇论证冷漠和无趣的反面——热忱和生动。 《教育局长的好榜样》、《听油菜花开的声音》、《降龙局长》、《新时代的活雷锋》……读湘岳的通讯,就是读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 写大山卫士刘真茂,湘岳稿子里面那段刘真茂与他的狗“三脚虎”的故事细节,让我久久回味“以人的伴侣衬托人”的道理—— “大黄狗五天没进食,被捕兽夹的铁锈感染,又没有及时打针,赤脚医生和兽医都说,这狗没救了……刘真茂不愿相信。他坚持把狗抱回狮子口。 大黄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刘真茂把它平时最喜欢吃的红薯饭摆在嘴旁,它也没张口。 刘真茂又上山采药,掰开它的嘴,用勺子喂草药,喂米汤。 一个星期过去,被夹断的腿血淋淋地掉了下来,骨头露在外面。刘真茂瞧着,心都碎了。 每天独自巡山回来,刘真茂就精心照料着它,陪伴着它。刘真茂对着它说:‘好兄弟,坚持住,你一定要活过来!’ 第十二天,断腿开始愈合,肚子上出现一个流脓的伤口,可黄狗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第十六天,它尝试着用三条腿站立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到自己的饭钵前吃东西。刘真茂的眼泪嗖地一下蹿出来,抱着它死命地亲:‘你活了,你活了!”’ 他跟我说他的采写理念:用最快的速度,持续地讲述有意义的故事。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职责。用心讲好故事,是值得每一个记者一辈子求索的事情。 湘岳是一个获奖大户,他曾经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很巧,我约有4次作为评委见证了他获奖的过程。我也为有这样一位同事而自豪。 湘岳说,他写稿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是的,获奖不是目的,但获奖应当是对一个敬业记者的公正评价和认可啊! 光明日报社在2001年和2014年开了2次湘岳的作品研讨会。他的作品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 湘岳积累了7个留言本,留言者主要是他的采访对象。有一回,他让我也写一句留言。我的留言是:“湘岳:你是光明人的代表。光明人都要向你学习。” 这是我与湘岳认识、交往、合作27年得出的感言。 2014年9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