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为了不被滞留在社会信息的末端,我们选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知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尽了全力,可最后的结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为大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都知道,掌握了适当学习方法的人,会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与高度的思维性。但方法从何而来,又有哪些方法适合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的行为发生相应的积极改变,这些都成为我们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人们之所以没有,或者说是无法学以致用,第一个原因就是信息超载。
我们从书本、广播、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与生活中的“学以致用”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鸿沟。当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松地接触到大量各类繁杂的知识时,大家的潜意识里认识到了知识的广袤,于是便一味地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毕竟,得到新鲜的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而这样往往忽略了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长此以往,看似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你却在不知不觉中背负了过多杂乱无章且无地释放的条文明码,随着知识的越积越多,这条原有的鸿沟也变得更为巨大。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得很好: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八十层上,住着一对兄弟。这天,哥儿俩深夜回家后,发现电梯停了。这时候的两个人即使背着沉重的书包却也不得不选择爬楼回家。
当满头大汗的他们爬到第二十层的时候,便决定把背包先放在这里,明天上班的时候再来取。于是,卸下了背包的他们倍感轻松,就这样兴高采烈地继续往上爬。
大家肯定会说,这俩人早干吗去了,一开始就不该背那么重的包,既然选择了背包就不该半途而废。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人在一开始就不加选择地把一切自认为是有用的东西装在脑子里,而当承载不了且无法施展身手的时候又开始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装那么多的东西。
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通常都是过多过杂的,这其实就成为了一个很容易掉进去的陷阱,知识来得非常容易,但却并没有在实际中改变我们的行为。于是人们又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当你在某一天或者某个时刻发现自己曾经掌握的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时,心灵的某一处似乎就会变得有些无力,甚至今后的行为也会渐渐变得毫无积极性。
也许之后的你,便会对读书和参加研讨班没了兴趣,并加以排斥,其实,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我们需要它们。但万事都讲求物极必反,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却没有停下来用心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付诸实践,反而是继续如同从前那般不停地接触新知识,长此以往,问题来了—接受新内容的大脑开始堵塞。 简单来说,我们首先要很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事半功倍地利用时间去学这些东西。
韦伯斯特词典的发明人诺亚·韦伯斯特(NoahWebster)曾经说过,他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前辈所说的术业有专攻。
有位名叫大卫·贝尔的法国人,曾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亲眼目睹了一起绑匪枪击事件。当看到两名绑匪开枪打死了一名被绑架者后,他心中难过的同时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当人们遭遇绑架和勒索,而且没有外援时,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有效的脱逃方式,那么脱离虎口、劫后余生的几率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从小就受到军人父亲的影响,好动不好静的他,总喜欢在屋顶上蹿来蹦去,从思考的那一刻起,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专门研究脱逃术,然后推广和传播,让人们可以在受到攻击时,无论任何环境和条件都能自由奔跑,而且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为此,他专门去了父亲的军队,向法国陆战队的士官们请教野战的各种奔跑术。
为了演练,上学和放学他都不坐校车,独自一人穿街绕巷,像风一般一路奔跑回家,尽管摔伤过多次,他依然没有放弃,反而越发痴迷。通过反复的研究、学习和训练,他终于得出想要的结论—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能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自由奔跑。
在他看来,人们在逃跑时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奔跑和落地的方法,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20米的高处奔跑落下,触地时会产生近800斤的力,这个力足以造成重度残疾甚至死亡,但如果选择正确的落地方式—斜起身体,在落地时翻一个跟头,同时弯曲膝盖,这样便能将整个身体变成一个有弹性的减震器,让人安然无恙。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