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是一本随笔集,朱崇科曾在新加坡攻读文学博士,对该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书绝大多数内容是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博期间的一些副产品,主要是议论文,但是折射出“有情”的历史,呈现出作者彼时的一些思考,有些议题今天看来依旧有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崇科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是一本随笔集,朱崇科曾在新加坡攻读文学博士,对该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书绝大多数内容是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博期间的一些副产品,主要是议论文,但是折射出“有情”的历史,呈现出作者彼时的一些思考,有些议题今天看来依旧有效。 内容推荐 《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的作者朱崇科,通过多个层面缕述当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期间(2001-2005)的一些思考及其延续,补充纯粹学术理性认识的不足,从而感性触摸新加坡,同时也借自己的激情与焦虑互相映衬和反思。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板块:旧调新谈——叫华文提升太沉重;新加坡文化及认同;狮城脉搏:感觉新加坡时空;教育省思与大学精神;狮城之外:透视纠缠。 目录 那些热带的边缘的激情与焦虑(代序) 第1辑:旧调新谈——叫华文提升太沉重 “立根柢”与新加坡华文教育 谁“偷走”了我们的华文? 华文学习:超越工具理性 华文提升:人文认知、经济考量并行不悖 从华文到中华文化:良机与“不满” 功利性:文化形塑与华文学习的杀手 华文:从母语到外语 放下观念包袱,发挥多语优势 华文提升:怎样的过去与未来? “双语教华文” :在近利与远忧之间 增强班门弄斧的资本 方言限制:能否跳出工具理性,或者政治大义? 莫让多语优势化为历史 莫用“匈牙利鬼节”救华文提升的火 华文可以“酷”多久? 第2辑:新加坡文化及其认同 新加坡的惩戒与洁净 改造新加坡:以人为本 新加坡双语精英:善意或虚妄? 镜与灯:来自新加坡的直观借鉴 新加坡文化认同:历史记忆与兼容并蓄 塑造文化认同:有容乃大 文化建构:谨防表演性与物质性 超越时事冷感:个性、创造与认同 谁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歧视,其实就是帮新加坡推拒人才 不“歧视”的可笑逻辑 “怕输”的文化传递及其对策 当猴子不吃香蕉了 第3辑:狮城脉搏:感觉新加坡时空 兜售灵魂——璩美凤事件的后续省思 倾听的姿态与对应的期望 当生育成为国事 天体·个人自由与集体专制 搭中国顺风车:如何本土化? 逃逸的意义 言论空间的开创与游戏规则——顺全的意义与局限说开去 让新加坡人更快乐 老有所养:何止道德和义务? 搭中国非典型性肺炎的顺风车? 积极应对:莫让天灾变成人祸 弘扬人性:超越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 更新观念:从“政府”的新加坡到“新加坡人的新加坡” 善待女佣与陪读妈妈:在温情与法理之间 强制收费的荒诞逻辑 第4辑:教育省思与大学精神 因材施教,开拓创新 新加坡国大:以何为大? 怎样的人文教育,怎样的新加坡?! 汉学研究:定位的迷思 写在创建亚洲一流“南大”中文系之前 “南大”:再度弘扬精神文化传承,还是永远的历史暗角? 建设“南大”中文系:在特长与通才之间 言论自由的背后—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反思 失言的自反与对策 第5辑:狮城之外:透视纠缠 城门失火,莫殃及池鱼! 经济共荣与臆想中国 对日“新思维”:崭新与暧昧 谁的正义?谁来解放美国人民? 荒诞!中国为什么要报复新加坡? 旅游品牌:在软体服务与自觉爱国之间 有活力,才有创新的可能性 诚信的力量 奥运在新加坡:有时颇得人缘但多数被搁置 附录:聊发少年狂 散文:写给天堂里的慈父 小诗:鱼尾狮自述 以现实的名义解构爱情 致亡父 木棉花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加坡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多语国家,而且这一标志甚至逐渐内化为新加坡的文化精神特征。当然,作为一个东西方交汇与撞击的中点,新加坡也因此尝到了多元共存的甜头。 前些时日发生的两件事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仔细想来却呈现出同样的吊诡。一件就是南洋理工大学校方呼吁本科生们多讲英语,否则会很难吸引到更多的国际学生前来就读,丧失竞争优势,诸如此类云云;另一件就是新加坡的一个英文书店规定员工工作期间必须讲英语。 屹立于南洋大学旧址之上的南大校方的呼吁似乎因了历史的纠缠而更富吊诡,在政府口口声声提倡大家多讲华语以适应和跟上国际形势的今天,这种逆风而上的举措似乎更加耐人寻味。 自然,他们对英语学习(或地位)强调的苦心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首先疑惑的是,多语到底是为谁?到底多语是一种背负,一种炫耀,一种标志,还是真正为大众服务的优势与工具? 英语在新加坡成为一种官方通用语言的地位似乎也应该是雷打不动的,无论从客观上出于多元种族和谐共处(对内)与平等共存(对外)的需要,还是历史和现在的局势使得新加坡为了整体利益的考量而做出的主观选择使然。毋庸讳言,语言从某种程度上往往也不可避免地纠缠了政治正确性、利益、地位和身份的划分。由此可见,英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近乎不可动摇,因为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利益分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英语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续繁荣和霸主地位。 问题是,当我们的服务部门在执行相关原则的时候,是古板的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还是真正为民服务,充分发挥多语的优势?在英文书店中买书的尽管可能多数是受英文教育的读者,也可能多数都可以讲流利的英文,但如果讲华文对某些人来讲更能让他有宾至如归感或心旷神怡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板地执行这些原则?可以想见的是,即使是对于一个英文非常流利但并非母语的人来讲,他如果能享受来自母语的服务,这会不会是一个“双赢”的营销策略? 同样,反过来讲,如果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只可以讲贫血又可怜的华文,在他们课余或工余的时间又没有充分的自由练习、提升华文的话,新加坡怎样真正延续它所谓的多语优势既为民服务,又怎样保持新加坡在国际上左右逢源(应该是东西逢源)的有利位置?更深一层看,我们怎样来通过实现多元共存的文化融合从而逐步建立与塑造新加坡的文化认同? 西谚说,“行动比言语更响亮”,如果真的如此,我们怎样以实际行动来实践和响应学习华文的号召,真正为新加坡的未来负责?人常言,“物物而非物于物”。如果新加坡的多语优势在死板执行体制原则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摆设,成为英文至上理念下的无谓牺牲,那新加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多语实际上更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势必阻挡了新加坡经济、文化等阔步前进的步伐。 多语,实在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优势的。 (本文原刊于《联合早报》双语版2002年12月7日)P33-34 序言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forest)是指分布于赤道及两侧的潮湿地域中,四季常绿、湿生性、高逾30米的乔木,富有粗茎的藤本以及有木本、草本附生植物共生的雨林。其间动物种类繁多,往往珍奇活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马逊盆地,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一些岛屿,中国的西双版纳、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南部等地。它在调节生态平衡中功不可没。 科学家指出,单纯依赖热带以外森林的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经典或传统的生物学规律和概念无疑是残缺的,将之生搬硬套热带雨林,更平添许多不可思议。因此,他们预测,如果深入探勘热带雨林,或许会完全改变原有的生物学观念,甚至借此造福人类。 热带雨林论丛(Rainforest Books)则立足这种丰富可能性,或重新捡拾散落各地的离散中国性,或记录大陆与区域华文文学的互动与对视,或呈现文学本土的嬗变与游离,或想象历史另类的美好与丑恶,无论如何,算是以强有力的边缘消解中心,同时也建构可选择的话语。 我们着力考古,我们大力推介,我们强力想象。让热带雨林论丛成为一种盲目自大的反拨,宏大叙事的反动,更成为华文文学无限美好可能性探寻的一种图腾。 后记 将自己的杂文集命名为《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这个貌似有些“鱼尾狮”特色的题目其实有意彰显了自己心中的些许寄托和理想。首先我得承认,正如我在自己的那篇小文中所言的,除了献身学术,我同时也要履行自己所奉行的“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的责任。当然不敢自视为某类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但是,能够发出一种本土的异质的声音也是一种必需和可贵之处。自然,自己首先是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发挥自己介入本土事件时相对客观的优点,所以我是在小心翼翼地触摸新加坡——鱼尾狮自身的激情与焦虑。同时,我在书写的过程中同时也包含了本土化的过程,而我自己在抒写新加坡的同时,其实又是在书写自我,所以我们又可理解为触摸狮城所导致和伴随的激情与焦虑。 本书的相关主题可谓林林总总,我这个正宗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中文人,关注的首先是中华语言、文学与文化。所以华文提升不仅成为本地华校生所密切关注的、息息相关的话题,在我的潜意识中也被视为自己的责任:无论捍卫也罢,诠释也罢,论辩也罢,我总想能够提供一种一个华文学习者20几年来的敏感又真切的体会,同时希望提供一点借鉴,给摸索的人们一点个案分析的凭借。 同样,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我还想保留一点必需的理想主义,而不致让许多只关心物质生计的人们轻易堕入“猪栏的理想”和物质异化了的牺牲品。新加坡在物质上虽然可算得上是第一世界国家,而在物质文化追求与创造上,仍然没有摆脱第三世界的阴影,而实际上,似乎无论上下都有越来越功利与物质的倾向。这便构成了本书第二辑的主题。 实现本土关怀的方式有很多种,我选择和新加坡时空一起脉动。不是像本土人,而是要做本土人,介入到鲜活的现实中去。所以,此书第三辑就是有关狮城脉搏的独特思考。当然,关注自己身在的领域,教育与大学精神等(第四辑)其实是我一直所瞩目和反思的对象。因为只有省思吾身,才能纠错改善,知道继续前进的新方向。 本书的第五辑指向了与新加坡密切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所以我称之为“新加坡之外”。而在附录中,我还不揣浅陋地附上了自己的散文和小诗以求教于大方之家,毫无疑问,这些涂抹的水准离我心目中的作家水平颇有距离,但同时更关键的是,用来记载历史和缅怀逝去的岁月,姑且称之为“聊发少年狂”吧。 这些文章的能够面世同时还必须感谢联合早报的蔡深江先生(他驾驭中文的能力在我看来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而且他还拥有锐利的思维和犀利的思想),我们从未谋面,却能以激扬文字来抒发集体感慨、开辟公共空间以及延续君子之交的友谊。同时如下的许多朋友也是我连续前进的动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何自力博士,马来西亚《人文杂志》执行编辑潘永强先生,本地关瑞发先生、唐正明小姐、英培安先生、骆明先生、魏维贤博士(已殁)、许维贤先生等。 很多时候:在别人问我的时候,在自己沉思的时候,我一直考虑自己何以如此快速地本土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我才慢慢懂得这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热爱。很多人只是以为爱的方式只有温柔体贴、无微不至,其实,能够一针见血指出其问题所在也是一种别致的爱,只是它少为人识和理解罢了。 我在热带的新加坡书写本土,当然,也不会掩藏自己的激情与焦虑。文字嘛,本来就是一种宣泄,一剂疗伤的慰藉,一种让人坚强的力量。因此,也可以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积极主动地热爱华文,推广华文,热爱中华文化,也热爱和批判它们一息尚存所依附的新加坡。 2004年于狮城,彼时刚完成博士论文初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