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浦东英烈(第2辑抗日战争时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在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情况下展开的。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复杂艰苦、英勇悲壮。由沙瑞生主编的这本《浦东英烈(第2辑抗日战争时期)》集中介绍了在此期间,浦东地区殉难或牺牲在其他地区的浦东籍三十位英烈的抗日英勇事迹。

内容推荐

浦东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许多共产党人和志士仁人,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出现了一批为革命捐躯的的烈士。本书系《浦东英烈》第2辑:抗日战争时期,介绍的就是这一时期的30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包括周大根、张应祥、翁振邦、姚镜人、瞿白等。

本书由沙瑞生主编。

目录

前言

飘扬在芦荡上空的革命旗帜——周大根(1906—1938)

身殉异国 魂系中华——张应祥(1905—1941)

矢志抗日 捐躯故土——翁振邦(1919—1941)

过早逝去的英魂——王义生(1912—1941)

胸怀抗日壮志 血洒浙东“三北”——姚镜人(1911—1941)

十九岁的县委书记——吴进元(1919—1941)

智勇双全的抗日志士——姜文光(1909—1941)

热血谱战歌——陆阳(1918—1941)

“赤石暴动”中遇难的抗日英豪——瞿白(1923—1942)

少年抗日英雄——潘金根(1927—1942)

浦东抗日武装的创建人之一——王才林(1910—1942)

坚定的志向 勇敢的心——杨定(1913—1943)

从“农抗会”会长到抗日战士——任超(1920—1943)

泥城暴动的得力鼓动者——姜文奎(1904—1943)

头悬城门犹未亡——孙瑞祺(1913—1943)

抗日救国的军事教官——沈光中(1914—1943)

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王春松(1923—1944)

曲折革命路赤诚报国心——周振庭(1904—1944)

浦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林钧(1897—1944)

从银匠家庭走出来的抗日英雄——张正贤(1923—1944)

隐蔽战线上的抗日斗士——张于道(1911—1944)

一心为民的抗日战士——卫民(1917—1944)

怒海英魂——张晓初(1912—1944)

战地春燕——顾燕(1922—1944)

下沙抗日勇士的代表——徐学文(1913—1945)

投身革命二十年 血洒浙东为中华——王三川(1911—1945)

武工队里的“野马”——奚长生(1921—1945)

智勇双全的义务情报员——陈木英(1908—1945)

抗日民兵英雄——吴新根(1891—1945)

军政俱优的好干部——徐黎(1921—1945)

附录:上海市浦东新区英烈名录(抗日战争时期)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王春松,1923年出生于南汇县惠南镇西门街146号。在他出生时,惠南镇还叫南汇城。

王春松热爱学习,成绩优异。1934年,他从南汇县立惠南小学毕业,考入了当时浦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市立中学——上海市立洋泾中学。洋泾中学于1930年草创时,条件非常艰苦,连基本的校舍都没有,只能借震修小学的房子办学,教职员工只有十余人,虽然条件艰难,师资力量却颇为强大,校长曾经访问过日本,任课教师多数由当时浦东地区知名学者兼任,或者聘请浦东工务局工程师担任。王春松就读的惠南小学,曾经的一任校长张楚云也担任了洋泾中学的教务主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王春松既能适应简陋的物质生活,又培养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1937年,王春松初中毕业,就读于上海市新陆师范学校。新陆师范学校是公立师范学校,学校规模很大,拥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百间校舍,师生达300人。可就在王春松人读的这一年,日寇入侵上海,抗战中,学校校舍遭到日军轰炸,受损严重。1937年11月,新陆师范的学生们不得不借读于康脑脱路(今康定路)私立立德小学,1938年2月又迁到南阳路138号内的私立立德中学读书,在这段动荡不定的生活中,王春松一直保持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1940年王春松毕业,顺利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此时中国的半壁山河已经沦入日寇敌手,上海除了租界,大部分沦陷。

南汇县里,党的星星之火很早就开始种下。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理论家张闻天出生于南汇祝桥乡;出生于惠南镇的朱人俊,1935年就参加革命工作,南汇的革命氛围十分浓厚。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惠南镇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如朱人俊、方晓等,专门创办了“南汇青年战时服务团”,宣扬抗日爱国。到上海沦陷之后,王春松的堂兄张大鹏(王春楦),奉命组建海防大队,开辟浦东至浙东的海上交通线,运送部队急需物资和兵员,抗击日寇。

目睹着山河沦丧,同胞受难,自己难道能独善其身,安心做一个小学教员吗?王春松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投入到抗击敌寇,拯救中华民族的正义事业当中去。1942年3月,他辞去了小学教师的职业,找寻进步势力。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1941年4月,日军在浙江发动了宁绍战役,占领了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绍兴、上虞等地,整个杭甬线以北都成为沦陷区。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根据上级指示,浦东的游击队开始向浙东进发,在浙东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其中一支对外番号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的队伍,颇为有名。这支部队由朱人俊任司令,下设七个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方晓;第一大队,大队长朱人侠;第二大队,大队长黄明;第三大队(同时使用“宗德三大”的番号),大队长姜文光;第四大队,大队长姚镜人;第五大队,大队长蔡葵。另外还有一个海上大队。海上大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张大鹏负责,往来于浦东与浙东之间,一部分由何亦达负责。王春松就参加了这支“暂三纵”,在张大鹏率领的海上大队浦东六灶港办事处工作。到1942年6月,王春松调到纵队所设的第二期干部训练班学习。

浙东抗日部队中,非常缺乏干部,迫于形势,一方面向华中局要求增派军事干部增援,另一方面靠自己培养。在培养干部时,对文化教育工作也颇为重视。

1942年8月,华中局批准成立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9月,为彻底解决军事干部缺乏问题,司令部在金仙寺举办了第一期教导队,学员70余人,由蓝碧轩任队长,张浪任指导员。作为一名受过长期教育的知识分子,又是干部培养对象,王春松被转入第一期教导队学习。1943年1月,教导队结束,学员被派各地担任骨干。组织上考虑到王春松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特长,将他分配在三北游击司令部警卫大队二中队任文化教员。这支警卫大队的前身就是暂三纵的特务大队。王春松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又有做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文化教员这一职务,对他来说如鱼得水。王春松发挥出自己的浑身解数,为连队文化扫盲,发动战士开展文娱活动,既上政治课,又上文化课。他上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受到了战士们的普遍好评。在政治上王春松积极向党看齐,纵队政治部主任认为他是可造之材。

卓越的表现,使王春松通过了种种考验,1943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不久后相继担任警卫队大队二中队副政治指导员、五支队九中队政治指导员。

P98-100

序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如是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如是诗。

问昨天从哪里来,今天向何处去?无数的革命先辈赴汤蹈火,前赴后继,驱散了漫漫长夜,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无数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商贸和文化的中心,远东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浦东从近代以来,一直与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建党初期,革命火种就在浦东大地上传播,生生不息,反专制、反侵略的斗争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浦东相关的3000余名英烈,为中国革命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有史可鉴,彪炳千秋。

我们不忘昨天,就是为了建设今天、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唱响红色文化的主旋律,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上海市浦东新区烈士陵园管理所怀着时代的使命感和事业责任感,拟依据现有材料,按历史时期分四辑,编写并出版《浦东英烈》。

然而,我们面临的困难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岁月的流逝,限于种种原因,原有的资料,难免多有散佚,存在事迹不够充分详实,编写时篇幅悬殊等的缺憾。为此,我们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确定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有言则长、无话则短、实事求是,作为编写《浦东英烈》的原则。同时,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采访烈士家属,查考档案,采集口碑材料,在史实上作了大量的补充,意在力求真实、力臻完美。我们意识到,这是在做一件抢救性、保护性的工作。对此,我们有着一种历史紧迫感,深感到责任重大。

我们的编写工作,得到了浦东新区有关领导、烈士亲属的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史办、上海新四军研究会、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多次派员参与策划、商议。本书各辑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烈士家属的鼎力支持。此外,上海鲁迅纪念馆为传扬烈士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主动揽了这件“分外”的活,承担了部分的撰写工作;参加编写的浦东新区烈士陵园管理所等方面的业务人员,在策划和资料的提供上殚精竭虑,有的老同志不顾年事已高,连续数月,为之效力,令人感佩。

然而,囿于时间仓促、经验欠缺,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再者,由于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许多烈士的旧居和革命史迹已经湮没无存,不少影像资料只好暂付阙如,这自然是十分遗憾的。

历史的起始、嬗变、发展都离不开积淀。原浦东新区、原南汇区(县)的史志人员,相关烈士陵园管理所分别编撰、出版或印行的《浦东新区英烈传》、《南汇英烈传》等,不仅在宣传烈士事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原始资料收集、查考和积累上,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本书各辑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利用、借鉴了这些成果,没有此前诸多文史工作者多年的艰辛努力和奠定的基础,可以说,我们今天要编这样一部书要困难得多,甚至是不可能的。在此,对所有为收集、整理浦东(南汇)地区英烈资料作出贡献的前辈和有关人士,我们要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今浦东,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经济战略东移的主阵地,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战场。我们要唱响正气歌,我们要传递正能量,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高地。但愿《浦东英烈》能为此发挥它应有的积极社会作用。

《浦东英烈》编委会

后记

在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和区民政局的重视、关怀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并得益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指导帮助,《浦东英烈》第一辑于2013年9月顺利出版。该辑一经问世,就得到了烈士家属的好评和社会的热烈反响。

现在,《浦东英烈》(第二辑)即将出版。本辑集中介绍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在浦东地区殉难或牺牲在其他地区的浦东籍部分英烈的事迹。

走进历史,走近烈士,才能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在各种势力犬牙交错的情况下展开的。其中部分烈士,由于斗争的需要,南渡杭州湾,牺牲在浙东。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复杂艰苦、英勇悲壮。据不完全统计,数百名浦东籍的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烈士的英名永载史册,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无疑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愿《浦东英烈》(第二辑)能在彰显浦东抗日烈士的事迹、传承烈士的精神,以及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瑕疵和不足在所难免,谨请各界不吝赐正。

《浦东英烈》编写组

2015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