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孝伦(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以一种崭新的视角,通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宏观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思潮的发展历史,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审美思潮的主流。此著并非空泛、抽象地就美学理论谈美学思想的发展,而是与特定的时代审美场、审美创造联系起来综合思考。因此,使此著所选的美学思想史具有立体、丰富、生动的特征。此外,此著还把20世纪中国美学主要看成崇高的崛起与衰落的历史过程,而崇高美思想的历史和逻辑展现又分为悲剧美时期和英雄美时期。此前有一个从古典和谐美向崇高美转型的时期,此后有一个从崇高美向自由美转型的时期。这样,它就把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分为“转型”、“悲剧”、“英雄”和“自由”四个阶段。这样的阶段划分,比较符合中国审美思潮发展的实际。值得提及的是,此著首次提出了“审美场”的思想,认为审美创造取决于审美场,而审美创造同时也制约审美理论。此著对20世纪文学艺术史和文艺批评史的逻辑构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学习和研究近现代美学思想史的朋友们来说,尤其值得一读。
绪论
第一章 凄风苦雨寻求——世纪初·审差理塑转型(1900-1919)
第一节 渴望巨变——国势衰颓中的审美场
一 历史的悲音
二 救亡图存,渴望强大,求变心切
三 自然的崇高和社会的崇高
四世纪初审美场的四大特点
第二节 诅咒与呐喊——衰微国势中的审美创造
一 揭开她的盖头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 呐喊:《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
三 文学革命:白话、白话
四 空荡荡的紫禁城:一个世纪审美变迁的象征
第三节 从和谐走向崇高——国势衰微中的审美理论
一 梁启超:新的审美理想的助产士
二 王国维:总结古典美学,开启崇高之光
三 蔡元培:在美育中温和地告别过去
四 鲁迅:呼唤魔鬼
五 陈独秀、李大钊:走向崇高
小结
第二章 金戈铁马悲风吼——悲剧美学期(1919-1949)
第一节 血与火的洗礼——战云纷飞审美场
一 共和、共和
二 糟得很,好得很
三 抗日烽火
四 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凤凰涅槃——穿越黑暗的审美创造
一 火中的凤凰飞起来:《女神》
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三 雄狮、奔马:徐悲鸿
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节 悲高于美
——美学的沉思
一 吕澄、朱光潜:现代美学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 郭沫若、茅盾: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和对抗
三 胡适、冰心、鲁迅、宗白华、艾青:文学的选择:悲高于美
四 蔡仪:历史的选择:认识论美学崛起
小结
第三章 遍地英雄唱凯歌
——英雄美学期(1949—1979)
第一节 从胜利走向胜利
——英雄期审美场
一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二 三面红旗高高飘扬
三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四 真理的标准:实践,还是“凡是”
第二节 英雄的颂歌与战歌
——英雄期审美创造
一 《放声歌唱》、《日出》
二 《红旗谱》、《红岩》、《艳阳天》
三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
四 “样板戏”
第三节 要英雄,不要中间人物
——英雄期美学理论
一 毛泽东:最美的是共产主义
二 周扬、蔡仪:从“工农兵”到“无产阶级英雄”
三 李泽厚、蒋孔阳:实践,英雄主义的理论落点
四 突出、突出、再突出:英雄的神化
和异化
小结
第四章 平民百姓自在吟——自由期美学(1979一世纪末)
第一节 从理想返回现实
——“人”声鼎沸审美场
一 可恶的极左
二 做人,做平凡人
三 跳下去:“海里”有黄金
四 漫步舞厅,邀游山水
第二节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英雄失落的审美创造
一 莫言的《红高粱》和张艺谋的《红高粱》
二 从罗中立到王朔
三 铺天盖地流行曲
四 人体艺术和美人头
第三节 自由、和谐
——“人化”的美学理论
一 李泽厚、高尔太:对自由的眷顾
二 孙绍振、王蒙:躲避崇高
三 周来祥:世纪回眸,“和谐”的否定
之 否定
四 中华美学学会:寻找通向实践的桥
小结
尾声 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
一 西方20世纪美学的生命之风
二 中国美学关注“生命”
三 翘望21世纪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