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越过死海(2011-2015)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承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难道你没有看见——天空中那些自由的鸟儿,它们噗噗的振翅与敛翼吗?

《越过死海(2011-2015)》作者张承志告诉你,一切经历都是前定。独木桥上,行至此处,赞叹再三。我不能不感激自己的前定,它使人知感图报,不以己悲。它鼓舞人敢于蔑视权势,更敢结义底层。它使人几番淬火,天下求学,不断地攀登一种高尚的境界。

内容推荐

《越过死海(2011-2015)》收录的是作者张承志以后的散文随笔作品。其中有记人叙事的随笔杂文,有探讨历史和严谨学术问题的思想札记,也有为若干文选撰写的序跋文字或与友人的问答记录。收在集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悲悯的人文情怀,称得上是具备文化深度、乃至哲学意味的文化散文。

目录

第1辑

 如画的理想

 芒比

 启蒙的历程

第2辑

 冥想时,可读诗

 恋阙与胡琴

 与编辑就《你的微笑》的问答

 体制外的意味

 极乐的爆竹

 歌手和游击队员一样

 抢救仙鹤方案

 马海寺兴建记

 劳动者的休憩时刻

 悼李子云

 点滴未敢忘

 心的新疆

 《今天》104期·张承志专辑

 获奖感言

 沉默与公开

 Alder-taiuro

第3辑

 越过死海

 巴勒斯坦短信

 讲演:人生一度越死海

 世界与我们的学术

 一瞬的历史与摄影史的一页

 献给你的都瓦

 “NoPasaran!”

第4辑

 安乐寺里的苏非

 “归亚”的方向

 海上的棋盘

 看那匹苍白的马

 诗与游击队的谶语

 方丈眺危楼

 尽头之前

第5辑

 被呼唤的和平,呼喊着的爱

 啊,两个中的第二个

代后记:全集却不全,杀青若汗颜

试读章节

创作画的机会很少。但董辅导员不是孙老师,他让我们“爱画什么就画什么”。这回我在心在意画的是一幅《收麦子》,一辆大车上坐了几个红领巾,一位老大爷扬鞭吆车,梦想中心爱的马,占了一半画面。辅导员把我的这幅创作装进镜框,挂在美术组的墙上。这一回我可没敢得意:满墙的画里数我这一幅最差。何况我已懂得,展示的作品未必优秀,有时是为了比较讨论,才挂到墙上的。

一天,看见董辅导员端详它,我们也围过去。辅导员转过脸问我:“你是不是见过赶车的坐在右边?”

我茫然。他却高兴地说:我一直觉得有些怪,今天终于发现,老大爷坐在车辕右边!一般赶车人是坐在左边的……

我也猛然看清了!就在那一天,一种关于生活真实与画面平衡的思路,植入了我的心里。

每个星期天,从三里屯步行走到下三条,喊上一个美术组的伙伴,出神路街,进入坛口,走过静谧的日坛,推开红墙小院的木门,削尖几支中华牌的铅笔——

唉,日坛公园里的少年之家!难忘的美术组的每一个小时!

还有好多事,反正弄不清了。比如我们小学组曾来了一个据说是张仃儿子的小孩,是我的住在白家庄美术界宿舍的小学组伙伴祝重寿(一次我在一份杂志上又见到这个名字)领来的——但后来提起此事,人们说,张仃的小孩?就是张朗朗呀。我愣了,张朗朗与我也有一面之交,怎么比那小孩壮多了?虽然无关紧要,但有了机会,我要问问。

初中组有一个苗条高挑的女生,在小学组眼中简直像一个仙女。写这篇散文我突然悟到:她一定就是我的恩师翁独健先生的三女儿翁如兰!直感不会脱靶,除她再无别人。读研究生时我和她很熟,但是从未谈过她的画,她肯定觉得念蒙古史的学究怎么会画画呢。“文革”中,她因为一幅漫画《百丑图》在美术界出名招祸,无人知道她的素描基础也相当了得。

——猜错了也可能。那就是说,在那个时代,美术音乐各界,都是“五陵年少”和窈窕才女的出没之地。

而在当时,如我的一个少年,对周围人际是迟钝的和不观察的。我的视线和感触,牢牢地聚焦于另一些地方——

那次董辅导员在画那幅油画苏三。他手持调色板,目光平视,胸有成竹。在小学组叽叽喳喳围观之间,他手点色到,一支油画笔宛如魔棒。

画面上那个浓妆的画中人,一笔一笔地活了。难以言传,无可话语。浓烈的、闪亮的、透明的、魅人的油画啊,你把一个小孩的心掠夺了!

我对那幅油画肖像不能释怀。

多少年了,我依然用童心中残留的那幅画的印象,去衡量见到的流水一般的画作。人们嫌我评论的苛刻,却不知我心里的贮藏。在我心中,那幅油画是完美的。它干净凝重,潇洒如梦,肖像比模特更加无瑕。它给我留下了油画高贵、不可侵犯的教训,而我一生都把它用在了别处。

P6-P7

序言

近年逐渐有出版社提出为我编辑多卷本文集的意向。

虽然称之为“文集”,其实意指“全集”。不过因人尚苟活,所以避讳一个“全”字而已。

而对于我是一样的。世间事,古难全,首先严峻的环境不允许“全”。比如我的代表作《心灵史》,就难寻自家的全集门而人。

其次,一种自律也阻碍着“全”。我蔑视盗得微名便纵欲欺世的文人行径,所以不仅全集,即便两三年一本的流水集子,也不仅不收什么初中作文小学日记,更不编日常的油盐账草稿纸,去冒充鲁迅的轶文李白的手迹。

既已阙,更求简,此部文集将不会收入全部笔记、书信、外文、书画等内容。

出于上述思想,此次受惠于出版社的朋友,10卷本《张承志作品系列》和12卷本《张承志文集》,步履蹒跚,逐一印成,终于面世了。这是一个合适的时刻,或许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该对自己的读者说些什么呢?

编辑自己,如被落潮的大浪推回过去。潮水席卷推拥,催我翻开了久违的早期、尘封的旧作。

没想到,一行行与其说幼稚不如说儿科的文字、一篇篇与其说单薄不如说愚蠢的小说,首先吓了我一大跳!

无法尽数。还没交代《三叉戈壁》里对意识流的低劣摹仿呢,又发觉《终旅》对农民暴动认识的不准确。尤其那篇“阿依努尔”,我对面临题材的巨大缺乏感觉,居然把那么干枯的稿子交了卷……删除那图解口号的《雁阵在前方》吧,它又物证一般确实有过。噢,我无法这么概括地大笔横批,我一字字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最初我曾打算接续曾写过的《文责初检》,逐一对写得不好的小说作准确的自我批评,但紧接着散文中的问题也次第涌出。比如《黄土与金子》中有多处严重的漏洞但却口气蛮大,再如《起辇谷祭》里的推论断语也出言不慎……况且事有两面:对失误与肤浅的自省,并不意味着对初衷一股脑地滥作否定。自我批评也一样,失去了分寸就会失去意义。就全部旧作尤其短篇小说逐篇反省,并不是易事。

检索旧作编成文集,如五味杂陈的反省。

由于那么一个特殊的年代,不知文学的我阑人了文坛。我惊异有人竞把小学作业都藏宝一般地结集,而我恨不得删光所有白纸黑字的败笔!也许真该禁止“全集”,因为无论谁都只有少数作品像样。而我呢,开个玩笑吧:最好的作品,是没写的腹稿。

书稿已经杀青,恰似我正满头大汗。然而谦虚与自我剖析,绝不是表演虚伪。我沉吟着。自己的轨迹不能“删除”,哪怕不编人,它们已经存在。

多卷本文集的编辑,使我被迫地把自己的个人轨迹重走了一趟,把自己亲笔的白纸黑字过目一遍。这是一场晚了些时候的判断。不仅汗颜,在对自家小说的重读中,我真切地认识到:我不适合当一名小说家。

但是,哪个读者都不需要作者的忏悔。所谓对读者负责,内含着深奥的哲理。应该逐篇指出缺点,更要勇于强调正确。不仅要对写得不好的自省,还要讲明哪些写得好、哪些要坚持而且鼓励他们参与进来。我只能出着汗说,以后我会用某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一位信任的评论家讲解原意,或留下某种自述。

多卷本的出版,毕竟是作家的毕生大事。它的评判权,也只在历史与良知。即便作者,其实也不能滥加褒贬。我想勾勒的,只是珍贵的此刻,包括歉意和热情、包括志向和心境,把它写给你们——我的隐身的读者们。

三十年职业作家,当得我毫无奢望。

多卷本或全集,不单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普通人、甚至对思想长河中殉道的先行者,都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思想被错爱、人被娇宠的运气。因为懂得了这些,人不至于一旦得意就猖狂忘形。至于我,我早就习惯了事与愿违,两眼也练得可以凝视厄运。作为体制豢养之外的思想者的一名追随者,从最初编辑来访、热烈地谈起构思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幻想过“全”。

因此,不求全或不能如愿,乃是我早就坚决选择了的前定。它不仅不会使我满腔悲愤,反而使我感到稀罕,甚至给我难得的快感。真的,有哪个作家能获得如此特殊的编辑体验呢?无须说,我的独特遭遇,正是我的价值所在。谁都明白——有目无书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因为不全,一套全集才浑如天成。

不仅如此。正因“全集却不全,杀青若汗颜”,它还催我振作,再次投身斗争。

自从2010年出版《你的微笑》以后,几年里我了结了此生所有重要的大事,此外积攒了一本新的散文集——此刻,我把这篇本该放在全集末尾的小文,用作新集的题记。

瞧,一大步又走了出去。阴沉的死海,输给了不屈的生命。

一切经历都是前定。独木桥上,行至此处,赞叹再三。我不能不感激自己的前定,它使人知感图报,不以己悲。它鼓舞人敢于蔑视权势,更敢结义底层。它使人几番淬火,天下求学,不断地攀登一种高尚的境界。

又一锅馍馍已进了蒸锅,书迟早要摆放书肆。丰饶的收获,令人心醉。有谁能知我满心的感动?虽有一腔想对读者倾诉的话,但已无法说清。

墨尚不浓,屡惊无语,三次运笔,言不达意。涂改一篇小文,再缀新集之末。

后记

近年逐渐有出版社提出为我编辑多卷本文集的意向。

虽然称之为“文集”,其实意指“全集”。不过因人尚苟活,所以避讳一个“全”字而已。

而对于我是一样的。世间事,古难全,首先严峻的环境不允许“全”。比如我的代表作《心灵史》,就难寻自家的全集门而入。

其次,一种自律也阻碍着“全”。我蔑视盗得微名便纵欲欺世的文人行径,所以不仅全集,即便两三年一本的流水集子,也不仅不收什么初中作文小学日记,更不编日常的油盐账草稿纸,去冒充鲁迅的轶文李白的手迹。

既已阙,更求简,此部文集将不会收入全部笔记、书信、外文、书画等内容。

出于上述思想,此次受惠于出版社的朋友,10卷本《张承志作品系列》和12卷本《张承志文集》,步履蹒跚,逐一印成,终于面世了。这是一个合适的时刻,或许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该对自己的读者说些什么呢?

编辑自己,如被落潮的大浪推回过去。潮水席卷推拥,催我翻开了久违的早期、尘封的旧作。

没想到,一行行与其说幼稚不如说儿科的文字、一篇篇与其说单薄不如说愚蠢的小说,首先吓了我一大跳!

无法尽数。还没交代《三叉戈壁》里对意识流的低劣摹仿呢,又发觉《终旅》对农民暴动认识的不准确。尤其那篇“阿依努尔”,我对面临题材的巨大缺乏感觉,居然把那么干枯的稿子交了卷……删除那图解口号的《雁阵在前方》吧,它又物证一般确实有过。噢,我无法这么概括地大笔横批,我一字字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最初我曾打算接续曾写过的《文责初检》,逐一对写得不好的小说作准确的自我批评,但紧接着散文中的问题也次第涌出。比如《黄土与金子》中有多处严重的漏洞但却口气蛮大,再如《起辇谷祭》里的推论断语也出言不慎……况且事有两面:对失误与肤浅的自省,并不意味着对初衷一股脑地滥作否定。自我批评也一样,失去了分寸就会失去意义。就全部旧作尤其短篇小说逐篇反省,并不是易事。

检索旧作编成文集,如五味杂陈的反省。

由于那么一个特殊的年代,不知文学的我阑人了文坛。我惊异有人竞把小学作业都藏宝一般地结集,而我恨不得删光所有白纸黑字的败笔!也许真该禁止“全集”,因为无论谁都只有少数作品像样。而我呢,开个玩笑吧:最好的作品,是没写的腹稿。

书稿已经杀青,恰似我正满头大汗。然而谦虚与自我剖析,绝不是表演虚伪。我沉吟着。自己的轨迹不能“删除”,哪怕不编人,它们已经存在。

多卷本文集的编辑,使我被迫地把自己的个人轨迹重走了一趟,把自己亲笔的白纸黑字过目一遍。这是一场晚了些时候的判断。不仅汗颜,在对自家小说的重读中,我真切地认识到:我不适合当一名小说家。

但是,哪个读者都不需要作者的忏悔。所谓对读者负责,内含着深奥的哲理。应该逐篇指出缺点,更要勇于强调正确。不仅要对写得不好的自省,还要讲明哪些写得好、哪些要坚持而且鼓励他们参与进来。我只能出着汗说,以后我会用某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一位信任的评论家讲解原意,或留下某种自述。

多卷本的出版,毕竟是作家的毕生大事。它的评判权,也只在历史与良知。即便作者,其实也不能滥加褒贬。我想勾勒的,只是珍贵的此刻,包括歉意和热情、包括志向和心境,把它写给你们——我的隐身的读者们。

三十年职业作家,当得我毫无奢望。

多卷本或全集,不单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普通人、甚至对思想长河中殉道的先行者,都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思想被错爱、人被娇宠的运气。因为懂得了这些,人不至于一旦得意就猖狂忘形。至于我,我早就习惯了事与愿违,两眼也练得可以凝视厄运。作为体制豢养之外的思想者的一名追随者,从最初编辑来访、热烈地谈起构思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幻想过“全”。

因此,不求全或不能如愿,乃是我早就坚决选择了的前定。它不仅不会使我满腔悲愤,反而使我感到稀罕,甚至给我难得的快感。真的,有哪个作家能获得如此特殊的编辑体验呢?无须说,我的独特遭遇,正是我的价值所在。谁都明白——有目无书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因为不全,一套全集才浑如天成。

不仅如此。正因“全集却不全,杀青若汗颜”,它还催我振作,再次投身斗争。

自从2010年出版《你的微笑》以后,几年里我了结了此生所有重要的大事,此外积攒了一本新的散文集——此刻,我把这篇本该放在全集末尾的小文,用作新集的题记。

瞧,一大步又走了出去。阴沉的死海,输给了不屈的生命。

一切经历都是前定。独木桥上,行至此处,赞叹再三。我不能不感激自己的前定,它使人知感图报,不以己悲。它鼓舞人敢于蔑视权势,更敢结义底层。它使人几番淬火,天下求学,不断地攀登一种高尚的境界。

又一锅馍馍已进了蒸锅,书迟早要摆放书肆。丰饶的收获,令人心醉。有谁能知我满心的感动?虽有一腔想对读者倾诉的话,但已无法说清。

墨尚不浓,屡惊无语,三次运笔,言不达意。涂改一篇小文,再缀新集之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3: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