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荒十年(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管寿义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往事去哪儿啦?知青聚会已经不再热衷于谈论四、五十年前下乡的往事了,而是谈养生、谈微信、谈孙辈、谈旅游、谈广场舞……然而,往事真的像轻烟般消散了吗?还是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找不回来了?

管寿义的《北大荒十年(续)》回忆的是过去,落脚点却常常是今日的现实,他引领我们回到布满历史痕迹的下乡之路,指点一草一木,一鞋一衫,一粥一饭,用文字还原当时的真情真相,挖掘出针头线脑的内涵神韵。你会发现,陈芝麻烂谷子竟然也能呈现出鲜活的姿态!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从这些凝固的岁月画面中置换出今日的感悟,出其不意的,让我们领受到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花甲之年的宠辱不惊。

内容推荐

管寿义著的《北大荒十年(续)》始终秉着“不夸张、不缩小,不粉饰、不埋汰,尽量还原到当年”的原则,以细腻的文笔客观描述广大知青在北大荒的岁月,描述连队的人和事。

目录

往事去哪儿啦?

青春的记忆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黑龙江省北安县引龙河农场

 黑龙江省北安市419信箱

 一同下乡的兄弟姊妹

 钥匙圈上的挂件

 分场的LOGO

 分场的蹦蹦车

 皮帽子上的像章

 箱子

 热水瓶

 草帽

 波棱盖儿上的“炕桌”

 背包带

 毛巾

 “毛巾被头”

 包裹

 旅行小剪刀

 电棒

 从“吃死伙”到“买饭菜票”

 吃土豆不去土豆皮儿

 土豆烧牛肉

 小卖部的罐头

 农场的作息

 抢场

 场院上的“撮子”及其他

 分场的匣子

 农田鞋

 眼镜、风镜和墨镜

 割“茆”

 “草爬子”

 分场的“月薪日计”

 “一千米一块钱!”

 搓苞米

 夜班饭

 粮票与布票

 我的劳防用品

 马年趣说马

 豆饼、麦麸子、搅料棍

 挂掌

 拴马扣

 车老板子与跟车

 马车遭遇“打误”

 两个萝卜一个坑

 《红旗》杂志与《参考消息》

 我与笔记本

 房山头的黑板报

 俺在连队讲《水浒》

 农场也有自留地

 分场的烘炉

 农场的另外两个“号”

 北大荒的雪

 上山砍柴与“森林警察”

 当年俺们真扛造

 御寒取暖有招数

 耳包、护鼻及其他

 大食堂里的“踢踏舞”

 分场的凳子

 折子戏

 通宵看电影

 “让列宁同志先走!”

 “顺善是个很不错的姑娘

 去北安挂长途电话

 去德都县城拉粮

 献血记(上)

 献血记(下)

 魔幻般的拖拉机驾驶楼

 采山参挖黄芪

 “鬼打墙”

 抓阄儿

 挑水

 “三一三十一”

 “工商界巨头”

 “谁输谁蹲着!”

 墩了红雨哥的屁股墩儿

 农场的“世界杯”

 北大荒知青都抽啥烟

 “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坍炕”

 罗圈腿与大骨节病

 那一年的九月

 “你办事,我放心!”

 我住过的知青集体宿舍

 听了一整天“二泉映月”

 不该寄回家的包裹

 红袖箍

 “集合!解散!”

 劳改犯的衣食与工作量

 “大劳改”与“农工”

往事拾趣

 趣说黑龙江之“黑”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糊弄

 “没完”

 “咱俩谁和谁啊”

 饶有兴味的不同叫法

 是“免贵”还是姓江?

 “解渴”

 “有嘛事儿你说”、“有啥事儿吱声”

 “五脊六兽”及其他

当年人物

 老闵头

 连长赵明贵

 老张头轶事

 于荣其人

 王明看场院

 韩大保子印象

 大老杨趣事儿

 “麻”俪钧

 “橡皮脸”

 马车老板子老赵头

人在旅途

 走南闯北学地理

 列车的车次

 坐长途火车挺遭罪

 列车上的餐车与盒饭

 月台上的流动售货车

 长春至哈尔滨的几个站名

 东北的站前饭店

 在天津西站“倒车”

 旅行袋、马桶包、网线袋

 采购与捎带

 走海路至大连回北大荒

东北的风土人情

 东北话拾零

 东北人的说话

 “王哥”、“李姐”及其他

 李、大李、大老李和老李头

 北大荒的“红二团”

 旧报纸糊内墙

 东北的菜窖

 东北菜的量

 东北的篮球

 农场的“网络”

 北大荒的“盲流”

 写在开博500天

 我的心内充满感激

 读《北大荒十年》

试读章节

●黑龙江省北安县引龙河农场

引龙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县境中部,场部距德都县城70公里。

引龙河农场建于1955年,因其地居引龙河附近而得名。原为劳改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管辖。1958年并入龙镇农场,1963年又分出重建引龙河农场。1968年下放给德都县(1996年撤县建市)管辖,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分局。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管理,1985年复归省国营农场总局,仍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

引龙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缘丘陵地带,地形起伏多变,河流、荒沟纵横交错。全场土地面积8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6万亩,牧地6.4万亩,林地面积7.4万亩。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2.93万吨。畜牧业主要饲养黄牛、马、羊等。人工造林4.5万亩。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机械、木材加工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2万人。场部所在地已成为拥有约五千人的农垦小镇。

引龙河

嫩江东岸二级支流,位于德都县中部,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东北一西南走向,流经龙门、襄河、引龙河等农场,在大连陆军学校农场东南注人讷谟尔河。全长79公里,河宽3—13米,水深约0.7米。

山溪性河流。每年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为结冰期。

流域面积1186平方公里。流域为农垦区,分布有多座大型国营农场。

●黑龙江省北安市419信箱

查《新华汉语词典》“信箱”条目——

“1.邮局设置的供人投寄信件的箱子。

2.设在邮局内供人租来收信、编有号码的箱子,叫做邮政专用信箱。有时候某号信箱只是某机构或某收信人的代号。”

“信箱”,当它“有时候某号信箱只是某机构或某收信人的代号”的时候,往往意味着秘密,意味着神秘。

引龙河农场建于1955年,原为劳改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管辖。我们下乡的头两年,劳改犯还在,分场的“大院”墙外是壕沟,墙上架着铁丝网,墙内是服刑犯人的监舍,墙角是高高的嘹望岗楼,解放军战士24小时荷枪实弹,一有风吹草动,警告无效即可立马开枪——如果有人不知“监狱”为何物,只消领他一看“大院”就明白了。出于保密的需要,农场对外称“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引龙河农场”,通信时启用“419”信箱。“419”信箱,最符合“有时候某号信箱只是某机构或某收信人的代号”这个特征。服刑犯人也可以通信,但必须遵守两条:一、地址使用劳改农场引龙河的“代号”——419;二、来往信件必须通过管教干部审查:寄信由管教干部审阅后封口寄出,来信由管教干部拆封审阅后交服刑犯人。

知青通信既可以写农场名称,也可以使用“代号”。从我保存的下乡期间收到的几百封信件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地址写法:

1.黑龙江省北安市(县)引龙河农场六分场;

2.黑龙江省德都县引龙河农场六分场(1968年引龙河农场曾下放给德都县管辖);

3.黑龙江省北安市(县)419信箱6分箱;

4.黑龙江省北安市(县)419×6信箱;

5.黑龙江省419×6信箱。

最普通的是第1类、第2类;最实用的是第3类、第4类,信息准确无误,方便邮递人员快速分拣信件;最牛的是第5类,只有省名,外加一个信箱号。

P2-3

序言

青春的记忆

陈建明

年纪大了,昨天的事情已经记不住,但几十年前一些已经模糊的往事,却在管寿义的这本书里一一清晰起来。只要你是一名北大荒知青,读书中任何一个小故事,都会引起你的共鸣。这既是文字的h量,更是故事本身的力量。

知青的故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再有个十年二十年,这一代人都将陆续告别这个世界,但是这些故事会留传下来,留给后人,留给世界。人可以灰飞烟灭,故事不会湮灭、历史不会湮灭,管寿义就是这段历史的笔述者。当然,还有很多人,也在口述、笔述着这段历史。且不说以往几十年间问世的知青小说、知青电视剧,一次次叩击着一代知青的心扉,就说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兴起,记录知青历史的博客层出不穷,有的光一个农场就有上百个知青博客。这些以民间身份记录历史的,或许会被认为是野史而不被认同,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野史共同的记录,不就是一部正史吗?我相信,这些博客上的文字,一定会成h历史档案的一部分,今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会从这些博文中寻找故事、寻找真相。尽管,这些博文并没有集结成册。

然而,管寿义这200多篇博文已经集结成册付梓出版,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与管寿义虽然都是上海知青,都在黑龙江下乡,但以前素不相识从无交往,是通过博客才相互认识逐渐熟悉。与他交往缘于以下几点:其一,他所下乡的弓I龙河农场与我下乡的北安农场,同属黑河地区,同在一条铁路线上,我在二井,他在龙镇(龙镇是当时中国铁路线北方的终点),在地理上有亲近感;其二,引龙河农场与北安农场有很多上海虹口区下乡的知青,其中很多相互间是同学、邻居,亲近感又添一层;其三,也是最主要的,是他的博文吸引了我。很多人关注、浏览他的博客,也是基于这一点。

读过管寿义博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轻松、诙谐,笑中带泪、令人回味。这些年,看过很多知青回忆文章,大多都有一个特点,都想展示时代的背景,写出历史的沉重、诉说人生的沧桑。当然,有能力这样写出来不是坏事,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能自如驾驭这样的题材,管寿义当然也不能。但管寿义独辟蹊径,以北大荒十年的经历,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件件一桩桩娓娓道来。所有短文长则千余字短则数百字,以寥寥数语写一事一景。所记之事并非惊天动地,用他本人的话,都是些“犄角旮旯针头线脑”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是每个知青都会遇到的,大家与之产生共鸣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最能反映这些短文特色的,还不是所记录的这些事情,而是管寿义所用的语言文字,他是用纯粹的东北方言来写这些故事,这使得他的文字别具风格。可以这么说,即便是纯正东北人,也未必能用这么多的东北方言来写作,何况他还是个纯正的上海人。作为在北大荒十年的知青,曾经与这些方言朝夕相伴,回城三十多年,渐渐淡出生活,如果不是在管寿义的文章中重温这些“词儿”,还真把它忘了。这些“词儿”,在他的文章里信手拈来、平淡流出,很多北方荒友都惊叹,一个上海知青怎么会对这些语言如此娴熟?我认为,首先,当然是十年的北大荒岁月刻骨铭心,管寿义有一本专门记录东北方言的小册子,据说从下乡那时就开始留意收集了;其次,是他的写作态度。这些方言毕竟是口头语言,要转换成书面语言并不能胡编乱造。管寿义曾对我说,为了保证准确性,有很多“词儿”他都打电话到农场找当地老乡证实。

这些年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到处都有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知青聚会活动,是什么动力让这些花甲之年的知青乐此不疲?管寿义在其一篇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或许可以表达许多知青的心情:一别农场,倏忽三十载有余。当年知青,两鬓染霜,发落齿摇,花甲老人矣!或在位,或返聘,或退休,然对关外之大荒,魂牵梦萦,一往情深,年代愈久,思之愈烈。肥沃黑土,有我汗水泪水;那山那水,常入梦中。

一代知青,用他们的青春写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一段历史,当他们渐渐老去,心中所念仍是那段岁月、那片土地,这是多么纯洁的感情!感谢管寿义先生,为百余万上海知青留下了值得回味的文字。

2012年10月20日

陈建明,上海知青,原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夜间新闻主编。

后记

我的心内充满感激

真心感谢鼓励、支持我写北大荒知青岁月的所有荒友、博友!

我要感谢的荒友博友很多,既有我们_农场的,也有兄弟农场、兵团、插队的;既有上海的,也有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我实在无法一一列举。

但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我们分场的荒友柴三胜。

《北大荒十年》中的绝大多数老照片,都是柴三胜提供的。正是这么多极其珍贵的老照片,为《北大荒十年》增了光添了彩!

如果说《北大荒十年》的文字还凑合着可以随便翻翻看看,那是因为在这么多老照片的映照下!

我的不少小文都是受这些老照片的启发、触动灵感而写成的;一些受到读者欢迎的知青岁月小故事如《手表》《荒友老甫二三事》等等,都是柴三胜的·t金点子”。我们在一起唠嗑的时候,唠着唠着就觉得这个可以写一篇,那个也可以整一篇——知青岁月的故事是永远也写不完的,我只不过是动动笔而已。

其实还有不少题目没有写。

在《北大荒十年》付梓出版的时候,请允许我用几十年不变的称呼说一声:真心感谢你——柴!

真心感谢天南地北、国内海外的所有荒友博友1

2012年10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