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使社会伦理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困惑。这些现状不仅影响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鲁学军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以经典集粹为线索,采取夹叙夹议、讲解和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目的是使读者扩大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试图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具体化、故事化,贴近生活实践。
鲁学军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挑选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十三个重要概念:孝悌、诚信、慎独、知耻、博学、笃志、持敬、守静、正气、大勇、忠恕、仁义、礼乐,围绕这十三个重要概念,全书以经典集粹为线索,采取夹叙夹议、讲解和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目的是使读者扩大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试图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具体化、故事化,贴近生活实践。
诚,信也,真实、真心、实在的意思。信,诚也,真实、不欺骗。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讲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守信用、履行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格言联璧》日:“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国古人把“诚”提高到了“道”的地位,说“诚者天之道也”,“不诚无物”。至诚会感动天地,所以说“能化”。做事情要心诚,待人接物也要心诚。既然天地以诚为道,所以做人就应该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守信用,就算不上是人。“主忠信”就是说君子对朋友要忠诚,要讲信用。几千年来,诚信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其实,人生最重要的资本,不是别的,而是诚信。尽管它无体无形,但却比任何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和约束力。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要想跻身成功者的行列,是不可能的,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那些流芳百世、闻名世界的成功者,都是以自己的信用赢得了尊重的人,因为,诚信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民无信不立”。
诚信不但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道德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诚信的故事和传说,激励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曾子杀猪家喻户晓。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怎么可以当真?”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真的把猪给杀了。
曾子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宋代思想家认为是孔学的真正传人,《大学》这篇文章据说就是曾子写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人非常重要的品格,而且要教育孩童,父母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现在我们有些家长不但自己不守信用,而且还常常教孩子说‘‘要学会编瞎话”,还以为是教孩子聪明,实际上这是害了孩子。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但刻薄的嫂嫂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给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很支持他读书,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十分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于是他终于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家里,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她,为她养老送终。
外国也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在自家花园里玩,不慎砍倒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父亲盛怒之下查问是谁干的,华盛顿没有因惧怕父亲生气而说谎,反而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父亲虽然生气,但看到自己孩子的诚实和勇敢,不但没有打骂,反而谅解和表扬了他。后来华盛顿成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伟大的政治家。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当诚信成为安身立命的尺度之后,就可以改变成败,创造奇迹。诚信具有普世的价值。
时至今天,诚信依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明礼诚信”被列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P13-15
在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使社会伦理生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困惑。这些现状不仅影响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排除各种不健康思想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编写一本传统文化入门读本,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生活实践智慧和个人修养,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个人修养不仅包含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也包含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道德问题不仅是个思想立场问题,也关系到每个人的荣辱和安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富润屋,德润身”。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同志们在领受编写任务后,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这本教学补充读物。它的特点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和阐释了我国古代一些优良的道德观念,观点新颖正确、内容基本完整、文字表述也较严谨,具有独到见解,同时也能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衔接。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创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本书在原来的《传统道德修养十二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丰富,对青年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谨序。
黄唏建
2015年9月6日
本书是拓展德育教学内容、继承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有益尝试,其中有理论的阐析、通俗的叙述,有故事的启发,也采纳了少许外国故事来说明某些道德品质的普世性。本书有许多内容参阅了网上资源,尤其是百度文库,然而,书中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中心议论和主旨思想都凝聚了编者的辛勤汗水。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领导的重视和精心指导,尤其是学院思政部主任何明宝教授自始至终对本书的形成和总体内容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和耐心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要感谢思政部的胡克文老师和倪芳老师、中国香港的吴文娃女士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帮助和启发。
编者
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