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荣记忆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畅大成,薛勇勤主编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晋威将军姚以价的生前身后事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行者,曾任山西太原起义司令官,并担任总指挥;他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中将,却与共产党人过从甚密,并为长子参加地下党活动提供方便,又送其奔赴抗日前线;他逝世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上将,但棺木却一直被寄存于异乡他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幸魂归故里;他青年时期就远离家乡,村人多数都与他从未谋面,但半个世纪以来,乡贤亲友却一再奔走呼吁,要求在家乡为他建立专门的纪念馆。他就是人称晋威将军,现万荣县通化镇西毋庄村人姚以价。

姚以价(1881—1947),字维藩,今万荣县通化镇西毋庄村人。因通化镇原属河津县,河津县又有龙门的别称,故姚以价自号龙门。

姚以价出身寒门,父亲姚名道一生务农,除耕种几亩旱地薄田外,农闲时间常以木匠手艺走村串巷,为人做工,养家糊口。以价七岁时父母双亡,以价从此跟随叔父姚名魁生活,并在叔父的私塾里学习文化知识。小时候,他就从村人的口中得知,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家乡就是河津。

薛任贵成为姚以价幼时十分崇敬的偶像和立身处世的楷模。因而,从学童时代起,姚以价就尚武好动、酷爱骑射、秉性耿直、豪爽不拘的性格。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弱肉强食我中华,这些在姚以价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伤痛,也更加坚定了他从军报国、浴血疆场的远大志向。

幼时的姚以价就显示出了刚正不阿、聪慧倔强的性格。还在私塾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学堂里苍蝇骚扰,搅得学生们无法安心上课学习。气愤之余的教书先生便以“讨蝇檄文”为题,命学生各作一首讨伐苍蝇的五言诗。姚以价听后口占一绝:“拔来三尺剑,逐出几群蝇,为民除大害,不负七尺躯。”虽说是实实在在的口诛笔伐,可姚以价的诗中却提出了拔剑、逐蝇、为民除害的决心和志向,因而博得了先生和学友们的赞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丽年之久的山西武备学堂于当年夏天复办,并在全省招生。血气方刚的姚以价毅然投笔从戎,与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荣炳等同期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山西巡抚张曾奏准清廷,选派50名学生赴日留学。姚以价因品学兼优,考列上等,与阎锡山、张维清等人一起官费留学日本。

旅日期间,姚以价先后结识了温寿泉、李烈钧、唐继尧等激进青年,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曾参与了李烈钧等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动。

1907年,姚以价留学毕业回国后,在山西督练公所任教,1909年升任八十六标五营管带,后转任八十五标管带,并因其学科术科俱佳、练兵有方,深受上峰器重。山西的六个新军营中,经他亲自训练、管理的就有四个营,在中下层军士中享有很高声誉。1910年,在陆军部会试中,排以价又因考列上等,被授予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军衔。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密谋响应。第八十五标二营同盟会会员杨彭龄、张煌为密谋举事的中坚骨干,负责中下层士兵的发动工作。当时,姚以价虽然还不是同盟会会员,但他一向同情革命,思想激进,在新军中又职务较高,声望卓著,因而被杨彭龄、张煌等推为义军司令,姚以价也慨然应诺。

10月29日凌晨,太原起义正式发动。参加起义的全体官兵在太原附近的狄村广场聚众誓师。姚以价神情激越地历数了清兵入关、肆虐中华、嘉定屠城的种种暴行,以及清廷腐败无能、外患日深、国事曰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势等。他在誓师大会上大声疾呼:吾辈身为军人,理当奋起救国,与清廷决一死战,为亿万同胞雪耻复仇。全场官兵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决心誓死杀敌。

姚以价随即下达了“攻占太原”、“攻打抚署”的作战命令:

一、本军拂晓攻占太原:

二、第一营由督队官苗文华率领,攻打满洲城:

三、崔正着率两队攻占军装局:

四、其余营队随本司令攻打抚署。

接着,他又宣布了四条作战纪律:

一、不服从命令者斩!

二、临阵后退者斩!

三、抢劫财物及奸淫妇女者斩!

四、烧毁教堂及骚扰外国侨民者斩。

P27-29

后记

《万荣记忆》这本书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编校,至今终于成稿刊印了!面对厚厚的书稿,作为编者,我们感慨万千。

编辑这部书的思路,来源于2010年万荣县志办和《万荣人》报联合开展的“黄腾杯”万荣文史资料征集大赛。2010年初,从搜集整理万荣文史资料,充实《万荣人》报“文史版”的内容,我们决定启动这一活动。为了保证大赛的进展,我们舍议后采取了有奖征集的办法。面对资金的缺口,又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黄腾化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孙克俭,同时,孙总又是八龙文化传媒公司的董事长,是个对文化很尊崇的大企业家,也有实力。没想到,事情果真出奇的顺利。当我们在找到孙总谈明事情原委后,爽快得到了孙总的大力支持。后来,正是由于有了孙总这个强大的后盾力量,才保障了该项工作的开展。再后来,一年多后,我们还召集了马天文、陈振民、解放、张启序等一批老文化人对征集的所有稿件进行了评奖。这是后话。

文史版的刊出当时在社会上引来了一片叫好声,都说这个活动搞得有特色,有看头。一些朋友或读者还打来了电话提供线索,或者商榷建议,都极大地支持和鼓舞了我们,坚定了我们把征集工作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这以后,在《万荣人》报社“文史版”编辑尉培荣同志的具体负责下,我们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好多社会上的稿件,尉培荣同志经过自己的努力,也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而就在这每一期的审稿中,每每读起这些东西来,都常常使我们感慨颇多,觉得这些东西不仅可读性极强,而且实在来之不易。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到了2011年底,看着这些虽然有些凌乱却又难得可贵的东西,我们便决定将这些资料编辑成书,并很快就着手开始了整理。

但及至将这些东西真的要从报纸上移到书稿上时,才发觉还有大量的工作在等着我们。因为即使原来曾在《万荣人》报上发表过的东西.如今要重新编辑入书,也还要再次进行详细的打磨。毕竟报纸是个快捷读物,而书籍就不同了。一些稿件过去在报纸上刊登时可能还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只要不出原则性的错误就罢了,而要入书,就还需要更为仔细地把关了。一些不确定的人物事迹需要重新走访,特别是比较大的历史事件要继续严格澄清,一些文字语言也要再进行润色。比如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文中,就反复对杨鹏鲲烈士的女儿杨妙莺当年的年龄、转移的路线进又行了多方询问推敲。在《薛克忠将军:战斗在稷王山下的峥嵘岁月》一文中,更是对当年错综复杂的稷王山工委、稷王山县委、教导第三总队、政卫一支队等之间的关系再三进行了梳理。在《三县合并为稷山县始末》一文中,也重新对其批准日期和实际合并日期查了资料。期间的繁杂实在不能一一枚举。

起初的书稿大约有20多万字,后来在编辑修改的过程中,觉得又有了好稿子,比如《荣河县解放纪实》、《万荣“一贯道”的兴起与覆灭》、《记忆中的万荣人民大学》、《难以忘怀的县水利凿井队》等.就忍不住又都收录了进去。对于修改的部分,我们最后也没有再请原作者同意,这一点还请各位谅解。当然也有一些稿子原来虽然已经在《万荣人》报上刊登了,但再次细看,仍觉得事情有些难以理清,或者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只好又给割舍了,这些也请原作者予以理解。

该书的分章也让我们是一波三折。由于这些史料事先并没有按照什么时间或者主题来做搜集整理,而是零散的长时间陆续搜集整理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各方社会人士投递过来的,所以在写作水平上、语言风格上、文章体裁上、事件挖掘的深度上都不一致。具体到分章时,也就难以按照编年体什么的最后经过再三权衡,我们只好大体先根据时间分成了《红色记忆》部分和后面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部分,又把后面的部分选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事件作为《岁月回眸》,一些带有个人回忆或不具有全县性质的内容就笼统归到了《轶事钩沉》,一些长篇连载根据文章体裁划入到了《纪实连载》,一些带有图片说明性质的内容算作《光影之音》,而把一些有关当地风土民情等虽不算文史却又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收录到了《黄河涛声》中,这样就凑成了六大章。同时,由于稿件搜集整理的多少不同,也就形成了各部分内容的轻重不同。正如都振省先生在前言里所说的,有些章节内容丰满而充实,而有些就显得骨感而单薄。但不管什么样的原因,对于该书的不足之处,诸如章节划分的合理与否、史料的详实程度等,都还请读者再次见谅。

这里还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它只是由众多的人士以回忆手法记叙整理出来的手稿集本,是由大家的碎片记忆来试图勾勒万荣过去影像的一种尝试,故名《万荣记忆》,所以内容皆为发散式的,文体也为多样性的,这可能会使你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各位皆不可以严格的史志性质来看待该书。二是本书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猎到,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东西等等。有些是由于史料一时难以搜集到,有些则是因为过于敏感吧,因此不免给该书带来一些遗憾。至于该书到底怎么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各位看了后觉得若有所思,触动了你记忆中的某根弦,那就算我们大家在一起聊过了,就算这本书还是起了点作用。

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很悲哀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来说,对个体的人来说都是如此。的确,当我们行走在世间,有时候是很需要回过头来看看的,去回忆一下我们曾经走过的历程,让那些难忘的记忆在脑海重新回放。因为只有记忆才会唤醒我们内心世界的历史使命感,才会增强我们后人肩上的社会责任感,也才会使我们在时空上有了一种生命存在感。《万荣记忆》,记忆里的万荣。陈酿才会更浓香。相信很多人们对书中记忆里的万荣都定会从内心深处生出许多怀念和感慨来,都会手捧该书透过岁月浮华咀嚼出那记忆深处的某种滋味来!

啰里啰嗦,权当补充说明。

是为后记。

编者

二〇一五年八月

目录

红色记忆

 万荣县的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党员

 万荣县早期入党的部分共产党员

 谢村早期的共产党员

 朱德同志在万荣

 抗战期间的中共稷王山县委

 稷王山根据地的“红色医院”

 贾子厚和他的导师杜任之

 晋威将军姚以价的生前身后事

 辛亥革命先驱者中的两位万荣人

 惩恶扬善的吴哲之

 年轻的中心县委书记——贾全明

 我的表兄——贾全明烈士二三事

 刻骨铭心的记忆

 追忆母亲王林清

 秦中科烈士一家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董警吾

 从隐蔽战线到公安厅长

 抗日英雄丁志轩轶事

 探寻张希安烈士的足迹

 周旅长率部攻克荣河城

 周希汉“走亲戚”

 周璇,从万荣走出的巾帼英杰

 薛克忠:战斗在稷王山的峥嵘岁月

 曾昭煌:稷王山下的抗日女杰

 彪炳史册的父子英雄

 一次胜利的反阎请愿活动

 大年三十除霸记

 孙定国旅长教我学书法

 拜访王斌烈士故居

 寻找抗日部队的记忆

 1942年,我参加了革命工作

 杨浩林在四望村纪事

 参加闻喜后宫整党记

 我给日本鬼子当劳工

 日本鬼子在万荣县的又一暴行

 铭记心间的历史见证

 播撒火种的“民四高”

 抗战时期的南文学校

 旧学堂里的红色记忆

 记忆里的志复两级学校

 童年记忆二三事

 装在心里七十多年的一件事

 土改时期的万泉宣传队

 王徐有:受到贺龙嘉奖的机枪手

 抗战时期我加入了党组织

 国民党炮楼前,我火线入党

 我在朝鲜战场人了党

 1956年,我光荣加入党组织

 永难忘怀的革命老区——东坡村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光辉历程

岁月回眸

 万泉县城搬迁记

 创建县大礼堂的片断记忆

 三县合并为稷山县始末

 万荣“一贯道”的兴起与覆灭

 记忆中的万荣人民大学

 五十二年前的历史见证——“为教育改革而奋斗”

 我在万荣上大学

 万荣电报业务史略

 从《万荣小报》到《万荣人》报

 万荣幻灯的辉煌岁月

 文革期间的万荣中学宣传队

 万荣大黄牛的辉煌

 万荣县大牲畜繁养的空前繁荣

 三十多年的“饲养员”经历

 当年家养黄牛的回忆

 县城曾经的寄卖所

 全县最早的国营企业——荣河棉加厂

 卫叵省长在荣河棉花加工厂

 在荣河花厂当季节工的回忆

 1989年,万荣建成国药厂

 蒲剧《彩楼记》撂红的前前后后

 《彩楼记》当年赴省汇演的点点滴滴

 毛主席批示万荣注音扫盲经验

 毛主席接见过裴庄“海鸥”

 60年代末的县人武部对调

 四十余年前的1971

 回忆当年的全民义务修路

 难以忘怀的县水利凿井队

 我在“井队”的三十年

轶事钩沉

 传承文明生活的爱心使者

 全县最早的公办学校

 汾南中学纪事

 万泉“四高”的记忆

 担任荆淮学区中心校长纪事

 参加全省农业先进代表会记

 林山公路“三号桥”

 回忆当年的“招飞”体检

 回忆当年的“除四害”

 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当年“三线”民兵团的春节

 学雷锋活动的榜样

 张尚平:牢记周总理的嘱托

 我所见到的《万学杂志》

 卫景安先生家书述录

 林山村通电话记忆

 执行特殊任务的民兵排

 当年的“三县四校田径夺杯赛”

 一个影响深远的第一名

 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记忆

 解店镇下义村民赵克恭——他曾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

 吴建章:毛主席亲自为他授过枪

 海南育种记

 想起荆村“闹家戏”

 我的高考经历

 那年暑假打工记

 五十多年前的两则日记

 建国以来的万荣县之“最”

纪实连载

 荣河县解放纪实

 引水下山纪实录

 北京知青在万荣

光影之音

 王希亮和他的气流清选机

 晋南棉花八仙——历史的见证

 首次同降我县河滩的两架载人直升飞机

 1959年,李德全来万荣视察工作

 山西省注音扫盲工作现场会记忆

 吴玉章在南仁小学视察工作

 老照片的记忆

 新发现的日军侵华“铁”证

 甩恩来逝世一周年悼念活动

 珍贵的纪念

 省五届人代会万荣代表团的合影

 万泉县工商联的记忆

 丁秦生与志愿军战士的友谊

 王秀兰和王引娥的师徒情

 《海鸥在飞翔》来万荣拍摄

 边区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

 南牛池村的贾氏家谱

 珍藏近百年的大学毕业证书

 周佐卿珍藏的淮海战役纪念证

 南景村惊现清代诏书

 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

 生番村的“寿碑”

黄河涛声

 湮没在红尘中的私邸——寻家大院

 黄河岸边的神秘民俗一扎马角

 戏里戏外的进士赵廉

 进士王炳与青谷村村名

 我国最早的神庙舞台在万荣

 絮说“河汾门下”

 渐次淡出公众视野的“盒”式礼具

 远去的“提盒饭”

 谢帖的由来

 万荣春节里的年俗文化

 河东两则乡村民俗风情

 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

后记

序言

不能忘却的记忆——序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万荣县。离开家乡到京都上学、就业、工作已经有37个年头了,老家的朋友——万荣县委宣传部长李鹏凯捎来了一本《万荣记忆》的书稿,让我给写个序,现在就摆放在我的面前,这让我感到了一种亲切和亲近。

《万荣记忆》用了六个板块来追溯万荣县历史演变的轨迹,不是那种编年史的体例或地方志的方式,这使得文稿的征集是发散的,而非收敛的,可以尽可能地得到撰稿人的响应与配合,而不会让人变得望而却步,不敢问津。

依笔者看:这六个板块从文字数量上讲,“红色记忆”最充分、最丰满,时间上也最久远;“岁月回眸”与“轶事钩沉”次充分、次丰满,时间上也属中程距离。“纪实连载”与“光影之音”及“黄河涛声”略显得弱了一些。

就“红色记忆”而言,实际上主要写的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原万泉县、荣河县后合并为万荣县的这块大地上的可圈可点的事件,可亲可近的人物。1937年8月,朱老总、彭老总并叶剑英、左权、任弼时、邓小平等率115师、120师从陕西芝川镇东渡黄河来到荣河县庙前村,当时由中共荣河直属支部书记关复东和支委丁皖义负责接待工作,他们安排当地船工千余人和400余条木船,摆渡过来八路军大部队,然后分赴抗日前线。这等荣耀在长时期未被发掘出来,对故乡的人们显然是不公平的。“红色记忆”告诉我们:荣河县的党和群众不仅对中国革命总体战略有间接的作为,而且有直接的贡献。

中共“高干”知识分子万荣(时为荣河县)杜村人士杜任之教授与阎锡山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博弈,更让人捏把汗,又让人难以平静。阎老西奉行“二的哲学”,即骑墙政治,所谓“需要就是合法,存在就是真理”。只要他需要,就挂抗日招牌,就行剿共之实;只要能存在,就可以勾结日本鬼子,这使人想起他“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口头禅,而我们的杜先生面对暗箭难防的迫害每每处变不惊、化险为夷,显示了共产党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争艺术及政治睿智。

特别是关于周希汉(解放后任我海军副司令员)旅长1947年4月上旬率领队伍解放荣河县城的战役更是惊心动魄,激烈异常,攻城部队连续两天失败,最后在压倒一切敌人决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及缜密严谨的运筹帷幄下,终于获得了胜利,有力地牵制了和分散了胡宗南匪军对延安我西北人民解放军的压力。当然,胜利中也浸透着众多烈士的鲜血与生命。想起自己曾经先后求学五年的荣河老县城,还有如此这般的悲壮而又光荣的历史,不禁对烈士和我人民军队、我人民群众的浴血奋斗的历史肃然起敬,心存感恩。

就“岁月回眸”和“轶事钩沉”而言,包括“纪实连载”的若干内容,实际上主要写的是我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万荣县地方党组织在建设时期领导当时群众艰苦奋斗的史实纪载。最初是万泉县、荣河县的分设,到合并为万荣县,再到大合并为稷山县,后又到一分为三,恢复成为万荣县、稷山县、河津县,包括晋南专区分设为两个专区行署及县际之间的调整划分,反映了地方党组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的曲折与进步。大黄牛基地的促成与最早国营企业——荣河棉花加工厂的建成,反映了我党工作重心由革命向建设、由政治向经济的转型;县级工业体系的规划及万荣人民大礼堂从设计到落成,反映了我们县级基本建设由手工业方式向现代建筑技术的提升。高潮池的初建与引水工程的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包括省上凿井队的引进,都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利益与共,体现了党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切与无微不至的努力,也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当时我党干部,例如李明、王国英等深深的崇敬与长久的歌颂。汉语拼音及普通话的推广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批示及万荣人民大学的创立,显示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万荣的党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和积极性。

在这两个大的时代阶段之外,对文革时期的情况也有所反映,包括万荣中学宣传队的活动。1971年的岁月印记:包括北京知青在万荣的先进事迹、王希亮和他的气流清选机及文革后首次省人代会万荣代表团的合影等等,标志着即使在整体动乱的年代,万荣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仍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四人帮”做斗争,尽可能地维护着一个地方的稳定与发展。

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大事件及突出人物.这也许是离今天的人们越近,越不好记载的缘故,抑或是把“记忆”定格在遥远的岁月,暂时还没有能涉及。其实,改革开放也三十多年、接近四十年了,很有必要给它足够的笔墨。否则,我们就会有所亏欠了。但愿在下次修订时,能有所补充。至少,后土祠的修建、地中海的构思、西滩湿地公园的落成以孤峰山上国际滑雪场地的开辟,应该有所反映吧!

笔者在家乡上小学、上中学,回乡务农,担任民办老师,后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准备接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有幸被录取到京城求学,是地道的万荣学子,始终有着深厚的万荣情结。读着这部书稿,不仅使我象过电影一样回顾了自己在家乡父老的养育下成长的历程,回顾了乡情、亲情给我的看得见的关怀与看不见但都确实存在着的滋养,而且使我更深遂地了解,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悠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各种人物,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记得住乡愁”大概也包含着这诸多元素在其中吧!由此引发笔者思考:我们从这块土地走出来,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够对得起这块土地吗?能够对得起家乡父老乡亲吗?能够对得起家乡的志士仁人吗?不能说没有做什么事情,但对家乡的眷恋和馈报显然很不够,很不够……一种有愧欠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万荣记忆》应该成为在这块热土上祖祖辈辈生活、生存人们的思念、记载与永恒的乡土乡情教材,应该成为在这块土地上为官一任、为人一生的有否作为的标志和评价平台。我愿意成为被记忆的元素,也愿意为记忆贡献一点文字。

此为序。

郝振省

2015年2月23日

内容推荐

畅大成、薛勇勤主编的《万荣记忆》是历史记忆中的山西省万荣县,由众多人士以回忆手法记述整理出的文集,分红色记忆、岁月回眸、轶事钩沉、纪实连载、光影之音、黄河涛声等六大板块。全书史料丰富,读来令人倍加思念故土,是一本万荣人对万荣历史的深刻记载。

编辑推荐

畅大成、薛勇勤主编的《万荣记忆》用了“红色记忆”、“岁月回眸”、“轶事钩沉”、“纪实连载”等六个板块来追溯万荣县历史演变的轨迹。本书能成为在这块热土上祖祖辈辈生活、生存人们的思念、记载与永恒的乡土乡情教材,应该成为在这块土地上为官一任、为人一生的有否作为的标志和评价平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