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不仅以丰富的文学史料和文学理论识见为依托,扼要阐述了欧美女性主义诗学的理论特色与学术贡献,揭示了面对这一异域理论资源的中国学界拥有怎样的本土文化语境和文学土壤,并从学术背景、认知框架、思维习惯和批评模式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女性主义诗学的差异,并提供了对于女性主义诗学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系列极富见地的解读,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书扼要阐述了欧美女性主义诗学的理论特色与学术贡献,系统梳理了它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变异及转型,从学术背景、认知框架、思维习惯和批评模式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女性主义诗学的差异,并提供了对于女性主义诗学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系列极富见地的解读。经由回望二十余年来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命运,反顾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和女性文学写作的演变。作者考量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文论建设与文化发展中的异质因素和本土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评点中西文化碰撞所激起的纷繁文学现象,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研究思路明晰,剪裁梳理精当,文笔清丽流畅,在严谨的论述中不乏饱满的激情与盎然的诗意。
序言
第一章 欧美女性主义诗学的特色及贡献
第一节 女性主义诗学的兴起、内涵与特色
第二节 女性主义诗学对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
第二章 接纳与认同:本土文化语境与文学土壤
第一节 本土妇女运动资源及其特征
第二节 本土与异域性别研究资源的对接
第三章 双重落差:女性主义诗学初入中国的命运
第一节 双重落差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第二节 双重落差的文化学阐释
第四章 流变与整合: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投石探路的初期引介(1981)
第二节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一次浪潮的开始涌动(1986--1989)
第三节 苏醒后的狂欢:
第二次浪潮的丰硕收获(1990--1995)
第四节 高潮后的总结与反思:
女性主义诗学的纵深发展(1996--2000)
第五章 异域与本土:中西女性主义诗学的比较考察
第一节 中西学术背景的差异性
第二节 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实用功利色彩
第三节 中国女性主义诗学实践中的分歧与混乱
第四节 中国女性主义诗学对社会历史学模式的偏爱
第六章 女性主义诗学对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命名与命名的困境:女性主义诗学观照下的中国
女性文学写作界定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写作主题的转型
第三节 在同一地平线上:公共与私人角色的冲突与
抉择
第四节 寻找男子汉:在希望与失望之间
第五节 解构母性神话:拷问复杂人性
第六节 描摹姐妹情谊:审视女儿国
第七节 写在人生边上:从身体书写走向“个人化写作”
第七章 本土女性主义诗学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化与文学视域中的女性主义诗学
第二节 本土女性主义批评实践的困境与反思
第三节 内地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方女性主义诗学著作汉译本目录提要
(1982--2005)
附录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重要论著目录提要
(1987--200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