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军与董明珠的赌局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是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办的一个人物评选活动,每一届都聚集了无数的商界大腕,也有许多商界的风云人物领走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奖项。似乎每一年的颁奖都是这么过的,但是在2013年的颁奖礼上,却发生了一件引起极大争议的事件。
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向格力掌门人董明珠表示:在5年之内,如果小米的销售额超过了格力,董明珠就要向自己支付1元作为奖励。而董明珠则表示,要赌就赌大的,将赌金提高到10亿元,天价赌局由此诞生。此事一出,就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如图1-1所示。
其实雷军敢提出这个赌局,也说明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信心。确实,按照小米的年收入增长额来看,大有在3年内超过格力的趋势。小米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6亿元,2013年超过310亿元,2014年达到743亿元。照此速度,小米在2015年的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根本不是问题。这快速增长的数据就是雷军的底气。
面对雷军如此赤裸裸的挑衅,董明珠当然不服气,所以在一气之下才将赌金提高到10亿元。与雷军一样,她既然敢这么做,自然有其实力。细看格力电器这三年的发展,每年的销售增长都达到了200亿元。2012年总营收为1001.1亿元,同比增长19.9%;2013年为1200.43亿元,同比增长19.91%。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难怪董明珠敢将赌金提高到10亿元。
男神与白富美的赌局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每个人都期待这场赌局的结果。是董明珠赢,还是雷军赢?其实这赌局的输赢不只代表了他们个人,也代表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比拼。每个人都想知道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以董明珠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如何守住阵地并让业绩节节高升,而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又将怎样撼动传统行业这块大石。
然而在2014年12月14日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揭晓”了赌约的最终结果。她称:“小米不是什么伟大的公司,小米不是有品质的产品,小米已与美的联手,已违背当初赌约的内容。所以拿格力和小米比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同时拿空调与手机比也是不公平的,格力单是凭专利就赢了,小米要比应该找华为。”短短几句话,掀起巨浪的天价赌约就这么草草地结束了。 高高抬起,轻轻放下,过程曲折,结果平淡。这一场赌局为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界添加了不少的看头,也几乎完美地阐释了互联网行业与传统实业之间的碰撞。无论结果如何,其背后都是对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思考。
小米公司是互联网服务型企业,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跟用户贴近,注重用户体验和口碑。同时小米公司进行了两大创新:一是利用互联网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进行销售,跳过了经销商;二是开创了预付款的生产模式。这两种创新让小米的手机价格比其他同类手机低了许多,再加上极致的服务体验,使小米手机迅速打开了市场。但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此,而是其懂得利用互联网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解决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
小米的盈利模式可以说是互联网盈利模式的代表,其关键点就是“轻资产”。第一,小米没有设立工厂,所以它可以找世界上最好的工厂进行生产。第二,小米没有设立销售渠道,所以它可以无所顾忌地采用互联网电商直销模式。这样就将传统企业中所需要的渠道成本、店面成本、销售成本节省了下来,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第三,因为没有工厂和销售渠道,所以它的重心都放在了产品研发和与用户沟通上。小米公司有4000多名员工,其中2500名员工在做与用户沟通的事情,剩下的人在做研发。
小米的种种方面都体现出互联网精神——注重极致的产品体验、注重产品的迭代更新、注重同用户的沟通互动。而这些正是传统企业所缺乏的。
格力电器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它选择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包括压缩机、电机、漆包线等核心部件的制造,也包括空调设计、品牌影响、组装制造等方面。这样的商业模式,不仅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受供应商影响,而且在最大限度上确保了企业的自主性和品牌创造力,同时还能对全产业链做到有效把控,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不单是格力的优点,也是传统企业的优点。但传统企业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层层的渠道将用户隔得越来越远;第二,渠道太长,库存全部在路上,风险较小米的预付生产模式大许多;第三,做的事情太多,无法专心一致地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企业身上所体现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之下,传统企业要想突破困境,要想赢得赌局,就要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或是与互联网企业相结合。就像是董明珠,即使对互联网颇有微词,但依然选择了触网,除了销售渠道的电商变革,也与阿里共同合作大家电的O2O项目,渐渐迈上了智能家居之路。
其实,在这场赌局中,双方都是赢家。比起许多没有醒悟的企业,董明珠与雷军的这种打赌反而是种大悟。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率先看到了传统企业的机遇和优势,通过它与美的的合作就可知。而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则率先看到了互联网的优点,所以格力才开始谋划020之路。 但无论如何,如果传统企业要想有大发展,变革是必不可少的,而往互联网方向发展,或是开拓互联网业务,则是这场变革的重中之重。(p002-005)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痛点
1.雷军与董明珠的赌局
2.用户去哪儿了
3.海尔转型的内幕
4.转型怕死,不转型等死
5.传统企业“触网”应该避免的误区
第二章 触网原则: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六大原则
1.专注:毕其功于一役,做到极致
2.无界:专业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的交汇
3.精益:迭代推进,臻于完备
4.传播:有爱就有传播
5.协作:传统组织的变形与再造
6.快速:想到就去做
第三章 运营思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六个运营思路
1.互动:注重互动,而不是单向传播
2.免费:推崇免费,而不是收费
3.平等:强调平等,而不是层级理念
4.跨界:寻求跨界,而不是单打独斗
5.开放:彼此共生,而不是墨守成规
6.整合:懂得整合,而不是分散资源
第四章 运营模式: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七种运营模式
1.产品关联:让你的产品能“说话”
2.营销组合:多种方式组合营销
3.全员互动:把用户拉到运营团队中来
4.数据决策:让数据代替你决策
5.移动互联:紧盯互联网产业的变化
6.硬件逆袭:硬件也可能华丽逆袭
7.平台支撑:大平台才能带来大发展
第五章 粉丝经济:传统企业转型需要重建的七种用户观
1.得“草根”者得天下
2.直接和用户沟通才能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
3.用超值的价值吸引客户的眼球
4.和用户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5.只有美好的体验,才有美好的业绩
6.关注你的用户,而不是你的账户
7.要把用户变成你的粉丝
第六章 产品为王:传统企业转型需要更新的七种产品观
1.持续创新产品才能留住粉丝
2.给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的权利
3.有“性格”的产品就有灵魂
4.别把产品核心优势藏起来
5.产品设计要做减法
6.要做就做到极致
7.小步快跑,而不是十年磨一剑
第七章 打造品牌:传统企业转型需要树立的七种品牌观
1.让用户口口相传
2.创建自己的专属标签
3.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
4.借用社会化媒体广为传播
5.卖“产品”还是卖“服务”
6.看重长尾,不追求短期效应
7.用户评价也是一种宣传
第八章 营销变革:传统企业转型需要具备的七种营销观
1.哪里有尖叫,哪里就有营销
2.解决痛点,让用户买账
3.永远在饥饿,永远在营销
4.制造爆点,引爆社会化营销
5.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
6.线上线下,组合营销
7.先有圈子,再做活动
第九章 触网案例: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十个经典案例
1.餐饮:雕爷牛腩的互联网营销
2.地产:万科从“卖住宅”转型为“卖服务”
3.旅游:发现旅行的互联网之路
4.金融:余额宝背后的互联网金融思维
5.农业:“我家农场”的鱼菜共生
6.家电:格力的坚持与改变
7.酒业:戎子酒庄,打造葡萄酒“第三极”
8.通信:互联网思维下的移动智能通信
9.零售:以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品牌零售
10.美容:蕾蕾美颜的互联网美容之路
对传统企业来说,向互联网转型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一概念提出来之后。毕竟时代变了,商业环境也变了,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以,传统企业现在的问题不是转不转型,而是如何转型。
当然,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已经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早几年有不少企业就或多或少地做过一些尝试。那么,当下的转型与之前有什么区别呢?之前传统企业触网多是以“传统企业+互联网”的形式,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营销阵地、传播平台或者销售渠道,运营思路、模式、用户、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而当下的“互联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再像以前只是两者相加,当下的互联网商业环境对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则、思路、模式、用户、产品、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变革,传统企业需要对整个互联网商业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互联网+,要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传统企业触网不仅仅要关注互联网传播与营销,更要把互联网精神和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精髓学过来,吃透触网原则。
互联网+传统企业是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进一步的渗透和改造,这就要从根本的运营思路上来改变,包括传播模式、盈利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
运营模式同样需要变革,从产品、营销、用户、决策等方面,让企业互联网化,顺应时代的潮流。
用户,不再仅仅是用户,他们应该是产品的参与者,是企业的忠实粉丝,更注重产品体验,这就要求传统企业改变过去的用户观念。
用户在变,产品也要跟着变。传统企业的产品如何才能符合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从创新到用户参与、从个性到亮点、从简约到极致,有个性的产品才有灵魂,才有用户。
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打造互联网品牌。创建企业的专属标签,打造口碑效应,以好产品+好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做好社会化媒体传播等,都是打造互联网品牌的关键点。
互联网营销,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社交化、020、饥饿营销、流量、痛点、爆点、亮点等都是传统企业应掌握的营销方式,应更注重低成本和高效益。
在如今互联网深入到每个角落的大时代,“互联网+传统企业怎么做”是传统企业突破瓶颈、持续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在餐饮、地产、旅游、金融、农业、家电、酒业、通信、零售、美容、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提升也逐渐成为现实。以餐饮行业的雕爷牛腩为例,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互联网餐饮品牌;传统行业的万科、海尔,在互联网转型上也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的转型更是媒体、投资界等各方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个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传统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新的运营思路、新的盈利模式、新的用户……本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向读者介绍了一系列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成功案例,分析这些企业能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让读者看到它们是如何将企业与互联网完美融合的,为读者指明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难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希望本书可以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多的提升和改变,让传统企业真正和互联网融合起来。
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求变企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传统企业如何转换经营思路?如何改进运营模式?如何黏住互联网上庞大的用户群?如何设计符合用户的产品?如何打造口口相传的品牌?如何变革符合时代需求的营销方式?
吴宝峰著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这样做》通过对互联网的全面解读,从触网原则、运营思路、运营模式、用户观、产品观、品牌观、营销观七个方面阐述了企业转型必须更新的理念和做法,并列举了餐饮、旅游、金融、农业、家电、酒业、零售、美容等多个行业的案例供读者参考借鉴,有理念、有方法,更务实、更落地,让传统企业在网上牛起来,制造非一般的网络影响力。
这几年,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下,营销优势渐渐丧失,产品滞销,用户越来越少。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企业唯有主动应对,才能获得生机。转型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提下,餐饮、地产、旅游、金融、农业、家电、酒业、通信、零。售、美容……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转型,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6大触网原则,6个运营思路,7种运营模式,7种用户观,7种产品观,7种营销观,10个经典案例,吴宝峰著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这样做》直击互联网+时代企业触网转型的痛点与难点,是传统行业颠覆与重构的行为指南,也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落地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