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控力(掌控情绪提高效率的31条法则)》中,作者张为娜从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知识中精选出31个与自控力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控力。同时,在分析了致使人们出现失控言行的原因后,也相应地给读者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控力的建议。因此,实用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用故事、案例的形式讲解心理学知识,这就避免了把读者带入晦涩、枯燥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当中。本书选择的故事、案例都源自日常生活,给读者以一种亲切感。每一节内容都以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案例开始,再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有关自控力心理学的知识。
人们常常会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而苦恼。与“自控力”最密切相关的学科当数心理学。张为娜的《自控力(掌控情绪提高效率的31条法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让人们明白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什么是最有成效的方法。本书从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知识中筛选出与自控力密切相关的31个法则,用故事、案例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解答“如何才能增强自控力”。
控制最合适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离得越近,伤害越大。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小刺猬快要冻僵了,于是他们就相互依偎着取暖。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离得很近,可是身上的刺把对方扎得鲜血淋淋。随后,他们拉开了距离,却又无法感受到对方的盈暖,不停地发抖。后来,两只小刺猬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个距离既让他们保护了对方,同时也可以相互间取暖。
这则寓言反映的是心理学中的“刺猬效应”。即:在关系互动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既不能过远,也不能过近。
心理学家发现,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座位时一般遵循这样的法则:既不会紧紧地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也不会坐得离那个陌生人太远。如果我们紧挨着陌生人坐下,对方可能会变得十分不自在,把身体移向另一边,甚至很有可能索性换一个座位坐。
反过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离陌生人很远的座位坐下来,这样一方面有可能会无声地伤害了对方——给人造成怀疑自己遭到嫌弃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对方感觉这个人有问题。所以,我们通常选择既能给人留有一定的空间、又不会对对方造成无声伤害的座位。
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需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定了“领域”,不容他人侵犯。
一位心理学家在大学里选择了一间刚刚开门的大教室,当教室里只有一名同学时,心理学家走进去,并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重复进行了整整80次。最终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空旷的教室里,没有一个被试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着。尽管心理学家尝试着变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别坐在被试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但是被试人更多地选择了立即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提出:“你想干什么?”
由此得知,人们对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很强,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因此恼怒而有所行动。
那么,这个心理上的个人空间,究竟多大合适呢?如果一个人喜欢别人了解自己,那么他可能让对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反,如果一个人本身倾向于比较谨慎,那么他人应做的是给予尊重,满足对方对个人空间的要求。
通用公司前总裁斯通在位期间,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对待员工上,他从不亏待员工,也从不吝啬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但是有一条,他从来不像其他老板那样邀请员工到自己家里做客,也从不轻易接受员工的邀请。
他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自己与员工的交际距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既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让员工产生混淆他们之间身份的错觉。正是由于斯通的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才使得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
斯通不吝啬对员工的关怀,与员工接近,使员工感受到了温暖;同时,他又不与员工过分亲近,保持一定的距离,维护了双方的自我空间。正如“凡事过犹不及”一样,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把握好与别人的距离,既不能过分疏远,也不能因为走得太近而侵犯到他人的自我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密空间,一旦别人进入到这个空间,就会引起内心的警觉,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这个亲密空间的大小与文化、个体本身都有关系。像阿拉伯人,谈话的两个人习惯走得非常近,你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但欧洲人,谈话的两个陌生人要保持1米多的……
P105-106
“拖延症”的根源在哪?只是打翻了一杯牛奶,为什么会让我们火冒三丈?多数人都说难看的一部电影,即使我们觉得好看,为什么也会跟着他人说难看?在路上开车时,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对违规的司机发怒?为什么你的减肥计划很难实行?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学根源——自控力差。
如果一个人有着很好的自控力,那么就能表现出自己想要拥有的好脾气,就会言行得体,能使自己更好地实现目标。
人们通常会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而苦恼。控制不住想要拥有更多的权力,控制不住购物,控制不住急脾气,控制不住体重,控制不住贪欲,控制不住懒惰……如果人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减少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
心理学是与“自控力”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本书从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知识中筛选出与自控力密切相关的31个知识点,用故事、案例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解答“如何才能增强自控力”。
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的所思、所为的学科,心理学知识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会自控。本书立足于心理学角度,为广大读者提供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我国大众对心理学的看法,是在最近几年才稍有改观的。在过去,心理学一直是作为一门类似于“神秘的玄学”性质的学科存在于大众的头脑中的。今天,这个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即使是对心理学所知不多的普通人,也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是,除非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否则要说我们了解多少心理学知识,知道多少心理学方法,那是不太现实的,更别提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经过100多年的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各个方面,而且各领域的细分程度也越来越高。例如沟通、婚恋、情绪控制、决策等等。这些都属于较具体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可以说,这每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足以撰写一本图书。
自控力与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情绪反应模式、行为方式、成长环境、所处的人际氛围都密切相关。不同的失控问题除了与个人内在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相关外,还与外在的客观环境、人际氛围相关。正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致使人们出现失控的言行。在本书中,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知识中精选出31个与自控力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控力。同时,在分析了致使人们出现失控言行的原因后,也相应地给读者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控力的建议。因此,实用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用故事、案例的形式讲解心理学知识,这就避免了把读者带入晦涩、枯燥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当中。本书选择的故事、案例都源自日常生活,给读者以一种亲切感。每一节内容都以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案例开始,再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有关自控力心理学的知识。
在此特别说明,鉴于心理学研究是一种基础知识,也是应用性很广泛的“根本性知识”,所以有可能在这本书中出现的某个知识点,会同时出现在另一本之中。例如:“习得性无助”既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又被广泛地应用于执行管理当中。
书无法尽善尽美,而且瑕疵难免。我们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并期盼读者朋友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曼汀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