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中国人一个接一个地列队经过某个特定的点,那么这个有趣的队列永远不会有尽头。因为在最后一个在世的人经过这个点之前,新生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绵延不绝。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语言、文学、宗教、历史,以及风俗习惯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中国和中国事务的认真关注只是近年来的事情。25年前,在整个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只有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而且这位仅有的教授也只是致力于研究学问,并没花时间向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传授知识。现在,在这一领域总共有5位教授或多或少地活跃在研究机构和学校。但是我们仍没有像哥伦比亚大学那样获得充足资金的支持。在此,请允许我向哥伦比亚大学表示衷心的祝贺,恭喜你们克服了资金上的难题。我预言,这些慷慨的捐助者的先见之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证明。
常常有人问我,汉语是不是一种难学的语言。这个问题不能简单作答,因为汉语可以分成两种语言:一种是口语;另一种是书面语。从任何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都不尽相同。
相对而言,口语要简单一些。实际上,汉语的口语比法语和德语的口语更容易掌握。学生一开始就能开口说,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汉语口语中没有阴阳变化和动词时态的问题,相应地,也就不存在词形变化和不规则动词。
几天之内,学生就能够说一些简单的词句。3个月后,基本上就能应付日常应用;6个月后,应该能比较准确地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了。当然,具体程度要看该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
书面语则不同。基本上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倒不是因为中文的独特写法,因为这种独特的写法应该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来掌握。书面语难学的真正原因是其风格如此简洁,以至于意义常常会模糊,而有的时候又华丽异常,如果不是博览群书,很难理解其中俯仰皆是的历史背景和典故来历。
现在,有很多外国人可以流利地、甚至优雅地用汉语交谈。不仔细听,有些人甚至和中国人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只有极少的人,我可以冒昧地说,更少的女士可做到轻松地读写中文。
说到学中文的女士,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位真正做到出类拔萃。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位女士都是美国人。我非常荣幸能够在中国结识她们。
在我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其中的一位女士——丽迪亚·费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后来,我从另外一位女士——著名作家阿黛尔·费尔德的学术和文学造诣中受益匪浅。
在学生开始学习中文口语之前,应该考虑他将来要到中国的哪一部分去实践他的所学。如果他打算在北京住下来,那么学习上海方言对他来说纯粹是浪费时间。中国的领土超过590万平方英里,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的25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应该只有一种语言。然而实际上,中国大约有8大方言,这些方言显然都是同一种语言的分支,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别一样大,足以让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独立成为一种语言。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