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玉明主编的这本《六度理论(重塑我们的生态观和生活观)》为贵州省省委常委、贵阳市市委书记组织编写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生态观和生活观,创新性总结出六度理论,即温度、高度、纬度、湿度、浓度、风度。这本书放眼全球生态文明,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我们需要重塑生态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六度理论(重塑我们的生态观和生活观)(精)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连玉明主编的这本《六度理论(重塑我们的生态观和生活观)》为贵州省省委常委、贵阳市市委书记组织编写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生态观和生活观,创新性总结出六度理论,即温度、高度、纬度、湿度、浓度、风度。这本书放眼全球生态文明,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我们需要重塑生态观。 内容推荐 地球经过46亿年的演化,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复杂的、相对稳定的相互制衡机制。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个生态系统是包括“自然-人-社会”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当这个复合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支点的时候,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就会被破坏,其结局就是人类社会的土崩瓦解。 当生态问题已上升为严峻的全球危机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强强联手,依托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共同推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六度理论”,即连玉明主编的这本《六度理论(重塑我们的生态观和生活观)》。“六度理论”将为人类社会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和范式,建立一个更加一致的标准,以此把握规律、重塑观念。 “六度”即纬度、高度、温度、湿度、浓度、风度,该理论倡导应以全新视角观察生态环境,并剖析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展示了对生态环境客观性、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六度理论”着力树立的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参照系、人类生存的坐标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目录 序言 许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导语 发现“六度”理论 第一章 纬度:北纬26°,地球最美风景带 经纬度:地球的坐标系 一球两线观世界 阳光并未普照大地 植被分布的独特印记 从美国迈阿密到中国贵阳 迈阿密:美国最干净的城市 夏威夷:火与水的浪漫 冲绳:日本人心中的香格里拉 贵阳:北纬26°的清凉之都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 世界喀斯特之父 玉帝泼洒的美酒 水滴石穿的奇迹 “中国南方喀斯特”完整申遗 地球上正在消失的风景 两年“融化”一座珠峰 冰川融化后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即将消失的美景 生态系与生态文化 一棵老松树的遗书 600年祖训成就的万木林 人类精神重构与生态价值观 第二章 高度:为什么寺庙和道观建在海拔1200米 天、地、人共生 “顺天”的智慧 对“人定胜天”的反思 一条全新的生态航道 精、气、神合一 “水谷精微”养生命基础 “天地之气”传生命能量 “心神修炼”主生命统帅 生态世界观 回归自然的浪漫 生态的复兴 用价值凝聚力量 远离喧嚣的人生修行 古人的修行 终南山的感悟 生态意识的觉醒 第三章 温度:22.5℃绿生活 22.5℃,种子萌芽的温度 温度对生命的意义 人类更需要标准的体温 别小看哪怕是气温升高1℃ 地球发烧与哭泣的北极熊 什么导致了全球变暖 正在消失的北极熊 被切走了的大蛋糕 重建地球温度史 从冰川时期到全球变暖 拯救环境的最后机会 哥本哈根的“交锋” 给地球母亲退退“烧” 致那些即将消失的岛国 穹顶之下的城市焦虑 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基本标尺 第四章 湿度:水分与美丽人生 女性为什么爱敷面膜 水润万物 欲把西湖比西子 颜如玉与面膜 让阳光照在雨露里 阿奎的游历 因水而灵动 水资源会枯竭吗 水是最好的药 生命之源 水在传递生命 病了还是渴了 谁在污染我们的水 清洁饮用水的权利 大海不再蔚蓝 地球的血液为何变成彩色 地下漏斗 是天灾,还是人祸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丽 文明是湿润的 最后的眼泪 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人生” 第五章 浓度:负氧离子PK PM2.5 我们的蓝天去哪儿了 从“氧气罐”到“毒气库” PM2.5来袭与“APEC蓝” 并不单纯的“空气污染” 雾都劫难 莫奈的油画 雾霾困扰的城市 浓雾漫漫,路在何方 一枚硬币的两面 戴着面具没有笑脸的怪物 “无法回避”的健康风险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N95口罩背后的反思 从“空气维生素”到“空气罐头” 清新空气的标准 “幸存”的空气资源 森林的使命 “空气罐头”不仅仅是商机 养生,从肺开始 深呼吸的美好愿望 “净”养生息 乐活族 “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死抉择 第六章 风度:离开灾害的日子 人间自有情,也关风与月 风从哪里来 开花结果风为媒 一帆风顺与逆风飞翔 “风车之国”的故事 披着天使外衣的魔鬼 诸葛亮真的借到东风了吗 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级的人 台风也怕“出名” 超级风暴:地球的愤怒 飓风为何让人恐惧 龙卷风能卷走什么 强沙尘暴为什么被称为“黑风” 风云突变如何使飞机折翼 《后天》里的世界末日 强风灾害因何而生 我们还有没有“后天” 从灾难片反思我们的生态观 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契约 城市风道治霾靠不靠谱 植树造林是保护自然的最好方式 学库克加入“碳中和”计划吧 结语 新生活观=生态+心态 试读章节 远离喧嚣的人生修行 大自然以她特有的色彩、线条、形状、位置和声音,以她特有的有序、和谐与统一,在人们心中唤起美的形象、美的愉悦、美的追求和美的感悟,使人怡神、悦目、清心、节欲、陶冶情操。恢复生态平衡,尊重地球的自然生态法则,与之和平相处,就是人类的一场修行。 古人的修行 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古人的修身方法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认为,少私寡欲、崇俭抑奢、适度消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通过限制人的过分膨胀的欲望,充分尊重自然的权利和地位,不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归于朴初、寡欲、和谐的自然天陛,不仅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而且不会导致自然和社会的混乱,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地损害身体。《老子想尔注》要求学道之士“于俗间都无所欲”,“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东晋葛洪认为:“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唐代道士李荣注曰:“有欲,则伤身,故云:凶害之根。无欲,则会道,故云:天地之原。”《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因而他们都主张“清静无为,抱德养身”。 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认为过分偏爱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损耗;过多聚敛天下钱财,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庄子认为,如果不知足不知止,就会搅乱日月的光明,熔耗山川的精灵,破坏四时的运行,使飞虫小草等通通失去常性,导致生态紊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冥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发现“夫弓弩、毕戈、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并得出结论说:凡是过分过度的,都必然带来灾祸,“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终南山的感悟 古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让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健康的生态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远离城市喧嚣和污染,实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协调共生,追求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心灵静谧。 清代刘鹗撰写的《老残游记》提到,“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21世纪初,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几千年前的人类一样的生活。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都希望在修行中找到一丝宁静。在终南山,有一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成为真正的隐士,一生只为修行。 隐士生活在终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隐士中有功成名就后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身养性的,也有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困境而躲避到山间以获得暂时清净的,还有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追求放归山野的人生境界。他们在山上自己做饭,水好饭香,一天只吃一顿,或面条或米饭。作息时间是根据太阳的情况而定,太阳出来就起床,活动一下筋骨,然后泡茶看书,然后诵经,叩拜。天气好时,去山里其他地方走走;晚上一般九十点钟就打坐,睡觉前艾灸后就寝。这些人在深山中居住,并非是对现实社会不满或逃避,而是为了修行,或选择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而已。 寂寞的修行,可以使人们从喧嚣浮躁中回归自然宁静的状态中,使疲惫的身心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正如秋蝉以高枝的独鸣哀唱为娱,幽兰以深谷的孤芳自赏为乐,它们都是寂寞的,但同时也享受到了最纯粹的幸福。古代诗人也有同样的寂寞情怀,像陶渊明东篱采菊,李清照自赏黄花,李白月下独舞,柳宗元孤舟钓寒,都是如此。 人们始终在波浪上喧哗跳跃,最后只不过是沉浮一场。若能静下心来,默默地吸收天地精华,一定能够沉淀出人生的光华,最终达到喧嚣热闹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而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的人生最高境界。真可谓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一切都告诉人们,只有保持这样的心境,才能更加轻松地生活下去。 P64-67 序言 许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这个小小星球承载了70亿人口的生命和生活。但现在,她似乎已经不堪重负,尤其是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到1994年3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等就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气候不仅是气候问题,还有一个“气候领导力”问题。2014年12月利马气候大会通过的最终决议为2015年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制订了基本框架,也更让中国认识到气候外交的重要性。 气候问题,以及由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四大界限被突破,已经使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2001年早些时候,根据IPCC发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编写的《六度的变化》,对从升温1℃到3℃的临界点,直到升温6℃导致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灭绝进行了令人恐惧的推演并对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多个承受底线。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生物多样性,都已经到了极限值,但更糟糕的是,土地使用以及从氮到磷的人为代谢已冲破了地球的容纳能力。人类的重大经济变化直接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1950年以来,交通运输的距离、能源和水的消耗大幅增加——与之相应,大气污染、海洋酸化、原始的多姿多彩的地形风貌也逐渐减少。 不同时代都有哲人喜欢仰望苍穹。但面对这个岌岌可危的星球,我们都需要做生态文明的促进派。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为什么表现得这么迫切和主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及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关于这一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里的一段文字引发了世界的关注:“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如果说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列国竞逐是国际秩序的“1.0版”,西方取得优胜、世界分为南北是国际秩序的“2.0版”,那么,现在正是孕育“3.0版”国际新秩序的阶段,而这个新秩序的最重要标尺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规则和秩序,凝聚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最强大的生态合力,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共享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本《六度理论》从一个独特视角,构建了一个观察生态文明的秩序框架,诠释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普遍真理。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正在从“求生存”向“求生态”、从“盼温饱”向“盼环保”转变,人们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条件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中国才能乘势而上,在发展中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许人类一个美好未来,为人类生态共同体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没有谁可以成为“不受累及者”,也没有谁可以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不以“利他”作为出发点,毁坏了环境,那么自身终将受到惩罚。因此,“六度”的核心要义就是凝聚我们这个星球走向持续繁荣的共识,展现我们对气候外交重要性的重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意味着整个环境之下,所有生命都是命运攸关的共同体。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能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用“绿色化”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才能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有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绿色谱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正待突破,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生态共识进一步凝聚,“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已经形成了转型升级最深厚的“绿色土壤”。 15年前,让一国做出减排承诺还非常困难,但现在,多数国家都在全力推进这一进程。“我们没有备选计划,人类必须协同合作,共同面对。”2015年11月底,联合国第21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黎举行,这将是一次决定人类未来的会议。“民众意识的觉醒”是本届气候大会成功的基础,《六度理论》一书正值这一重要时刻出版,是很合时宜的。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健 2015年5月23日 后记 新生活观=生态+心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频频爆发的极端自然灾害、经济和社会危机无不表明人类文明体系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未如此紧迫地摆在面前。要克服这场危机,选择发展的道路,就需要生存意识的集体觉醒,需要生态观念的代际传承,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要树立一种新的生活观。 什么是生态?在古希腊文中,生态的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中国人理解为“家”。家,是传承、是归宿、是牵挂、是血脉的延续;家,是温馨、是安定、是放松、是避风的港湾。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栖息之所,也是精神家园。什么是心态?是态度、是观念,是对自我的认知。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心态本质上是一种快乐的能力。在面对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的时候,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新生活观”解决的就是自然、人、心灵三个层次的问题。 首要的是重新认识自然、认识环境、认识生态。5000字的《道德经》,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环境问题,重塑新生活观提供了启示。“自然”出自《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意思是:人在大地上生活劳作、繁衍生息,这里的大地就是环境;大地依据上天规律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这里的“上天”就是生态体系,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整个生态体系;上天依据“大道”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就是自然规律,生态体系有其内在的运行制衡规律;“大道”则是自然之性,这种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自然。当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打破生态体系的平衡,环境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将因此失去生存的空间和共有的家园。“对于家园,爱与责任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仰仗自然、依赖环境,更需要平等对待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承担起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形成并遵循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而这一切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维持“平衡”,包括生态体系内部的平衡、生态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平衡。 树立新生活观,关键在于剖析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近300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成果,同时也严重削弱了自然生态界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付出巨大代价换取的物质享受和富裕生活并未自动开启幸福的大门,反而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精神的空虚和思想的迷茫。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改变从自我开始,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逃脱出来,坚持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在满足当代人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的生态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侵害。由此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有限”的发展哲学,将彻底颠覆旧有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开创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新方式。 要想改变世界,首先改变自己。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就要把支点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上。人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以“适度”为核心的“心灵转变”,适度控制人口、适度开发资源、适度消费,让一切不疾不徐,恰到好处,让喧嚣归于平静,让拥挤归于有序,让脏乱归于清新。这种心灵的共识是人类处理发展和生态问题的新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来推动生产、装点生活,我们的家园必将更加生机盎然。 新生活观是平衡的、有限的、适度的。当自然、人、心灵实现了整体的平衡与和谐,生态化、绿色化的生活也就离我们不再遥远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