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量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世界的起源,布封曾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指控为离经叛道,要求给以宗教制裁。布封为此被迫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在其后的创作中,他经常抬出上帝的名义,但私下里却悄悄地对人说:“只要把这个名字换成自然力就成了。”
在《自然史:人类篇最神奇的生命奥秘(美图版)》这本书中,读者不难发现,充盈其笔端的,是乔治·布封对人类热情洋溢的颂歌:凭着人类的智慧,沼泽被疏通,江河被规范,森林被开发,荒原被耕作;天体运行的规律被发现;海洋被横渡,高山被跨越,一个个新大陆被发现,原本孤立的陆地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总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烙上了人的印记。
这种热烈的赞颂,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展示了布封科学的人生态度。
人类是因为偷食了禁果才有了智慧吗?最初的原始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人在高兴的时候眼睛会突然睁大吗?害怕的表情在脸上超过一秒钟就是假的?灵魂与物理学家们探索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什么关系? ……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了解周围的事物,而对于人类本身,我们真的已经完全了解了吗?请翻阅乔治·布封编著的《自然史:人类篇最神奇的生命奥秘(美图版)》!
初生的感觉
感官是指能够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也是新生儿需要学习使用的器官。在所有感官中,最重要、最美妙的感官就是眼睛,它能为新生儿带来视觉。
孩子的眼睛,总是朝向最亮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有一只眼睛能捕捉亮光,那么另一只缺乏练习的眼睛,其视力发展就会受到不艮影响。
然而视觉同时也是最不可靠、最容易引发错觉的,与之相对,触觉则可以说是最坚实的感觉,是衡量所有其他感觉是否正确的试金石。能够产生触觉的感官遍及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人体最大、可以最广泛感知外部世界的感官。通过触觉我们才能获得完整、真实的感觉,以修正其他感官的谬误。
那么这种如此重要的感觉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最初的认知是如何到达心灵的呢?可惜成人已经把懵懂无知的幼年时代发生的事全都忘记了,无法找回我们思想最初的痕迹。
他(她)能看清妈妈的脸吗?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7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在光的刺激下眨眨眼,看看所处的环境,然后闭上眼睛继续睡觉。
新生儿能看清的范围其实很小,只有20~25厘米。当他躺在妈妈怀里吃奶时,在其视线范围内能看清妈妈的脸。除了这些,他还能辨认出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大致感觉出身边人的活动。
新生儿一出生就会呻吟和哭泣,但他还不具有表达快乐的能力——他要在出生大约40天后才开始会笑。在此之前,新生儿的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也没有有关感情的必要表示,他的那些呻吟和哭泣也并没有眼泪伴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婴儿最初的那些呻吟和哭泣,只是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这与其他动物的幼崽十分相似——一生下来就用哀鸣来寻求母亲的保护和喂养。
触觉是怎样产生的?
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都会刺激动物身上的感受器,从而产生触觉。多数动物的触觉感受器遍布全身,例如人的皮肤位于人的体表,可以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温度。
触觉的产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无比重大的事件。当多细胞的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生命体表面的一些细胞便开始拥有特殊的功能。如果外界的物体触及它们,它们会立刻产生反应,由此而形成特定的反应动作。
而其他属于人类的精神上的感觉,要在他出生大约4 0天后才能表现出来,因为笑和眼泪都是内心感受的产物,取决于滋生它们的精神行为。
总之,眼泪和笑是人类所特有的表现痛苦和快乐的方式,大多数动物表示痛苦和快乐只能借助于叫喊和身体姿势的变化。 如何养护宝宝
新生儿十分的虚弱和娇嫩,他的身体仍然像是在妈妈身体里一样,习惯性地蜷曲着。他不仅无法站立,甚至没有力气伸直手臂,或用手去抓东西。如果没有人去照顾他,他只能面朝上地躺着,做一些盲目的、没有规则的动作,连转动身体的能力都没有。
法国人的普遍做法是,在新生儿刚离开母体、感受到运动和伸展四肢的自由时,就开始给他新的束缚。
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比我们法国人普遍用的方法要好得多。襁褓过分的束缚,会让婴儿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痛苦,而且把婴儿约束在不能活动的状态对他们无疑是有害的,因为如果缺少锻炼,婴儿四肢的发育就会推迟,身体的力量也会减弱。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古代秘鲁人会将孩子放在一个铺垫着衣服的土坑中。土坑的高度只到婴儿的腰间,这样婴儿的双手是自由的,而且还能运动脑袋,弯曲身体,同时又可以避免因摔倒而弄伤自己。
一些民族的哺乳姿势也给我们以启发。有些母亲会故意将乳房离孩子远点,以诱使小婴儿靠自主运动去接近它。
黑人婴儿吃奶是很费力的,他们会用膝盖和脚紧紧夹住母亲的胯部,用手扯住母亲的乳房,用嘴叼住乳头。这样即使没有母亲手臂的帮助,他们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只要嘴不离乳头,人就不会掉下来。
这些婴儿,几乎从出生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可以用膝盖和手爬行。
P4-9
破除关于人类的迷信与妄说
《自然史》是产生于18世纪启蒙运动大潮之下的一部博物学巨著,内容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共44卷。作者布封在作品中综合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 《自然史》卷帙浩繁,涉及面广,架构宏伟,为后来探究生命起源真相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框架。
本书精选了人类史篇章中观点最具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浓缩了其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在布封笔下,人类的进化并非《圣经·创世纪》所说,是因为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破除各种迷信和无知妄说,是布封对现代科学的一大贡献。在人种、物种起源方面,他指出环境、气候、营养的重要性,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物种起源》导言)。
正如19世纪的德国作家格里姆所说:“如果《自然史》的体系在不同的读者看来还不是同样稳固,我们至少要承认这部作品是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这是哲学从来不敢想象的。”作为一部博物学著作,《自然史》的一些观点或许早已过时,但布封流畅而典雅的文字、拟人化的修辞,以及描人状物的细腻与生动,使它虽然历经300多年风雨,却“风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