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近代史的研究者和记录者,作者王海在《上海私家记忆》一书中以“上海旧照”、“上海脸谱”、“上海记忆”为视角,选取了近代史上与上海有关的人物、事件,来讲述这座城市在过去一个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前后的种种不为人知或被忽略的历史。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记录着有关上海的记忆与梦境以及这个城市消逝而无法追溯的爪痕如何刻在一些人的内心,却又让另一些曾经身在其中的人懵然无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私家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海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上海近代史的研究者和记录者,作者王海在《上海私家记忆》一书中以“上海旧照”、“上海脸谱”、“上海记忆”为视角,选取了近代史上与上海有关的人物、事件,来讲述这座城市在过去一个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前后的种种不为人知或被忽略的历史。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记录着有关上海的记忆与梦境以及这个城市消逝而无法追溯的爪痕如何刻在一些人的内心,却又让另一些曾经身在其中的人懵然无知。 内容推荐 《上海私家记忆》是一个资深上海男人过早完成的青春回忆录,是有关上海被误读的解释性絮叨、非权威沪语教案、童年一青年艺文史记录。作者王海以自己的亲历记忆记述过去近30年岁月中关于上海的人、街、事。这里有他的邻居王安忆、陈逸飞、张瑜、潘虹等人物,有国定路、虹镇等街道往事,有饭泡粥、麻将和纳凉的习惯等上海故事。文字弥漫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味道,又充满了细节的生动。附录的沪语教案更让你在这样鲜活的语言里体会到上海市井街巷的妙处与精髓。 目录 序一 序二 记忆 国定路550弄 致青春 虹镇旧事 一桩旧案 少年气——暴热夏季的随想 我的麻将生涯 穿条纹社交服的爷叔 饭泡粥之味 纳凉伦理学 活着 安福路259号 小学时代的黄色歌曲 飘:邱岳峰往事 邱先生 我的“纵贯线” 为什么总是上海人 一个陌生男子的来信 黑白记忆 1980’s 那时候,全上海都是我家的客厅 那些年,我们一起趟过的大水 遗失的美好 粮食的故事 消失的“雨点” 国庆十点钟 菜场·影子·契约 卖大饼的姑娘 80年代大玩家 开电驴的外国人 怀念“狼” 老谢的愧疚 上海爷叔 雪在烧 影像的意义 上海孃孃 青春的证明 脸谱 我的邻居王安忆 陈逸飞:他的城 闵惠芬:落入凡间的乐仙 再见,“简·爱”! 从“追捕”到“寻找男子汉” 杨华生:两个警察 张瑜:庐山、小街及80年代的浪漫女贼 潘虹:消逝的“嘉宝” 黄永生:上海RAP 程乃珊:爱玲走后怎样了 翁双杰:“宝贝”不死 舒适:家族史·张师长·韩寒 于飞:被“错位”的人生 刘晓庆:瞧这辣妹子 我的“史秀英” 阿Q·阿混·阿叔 最噱不过周柏春 名媛与名士 一个牛人 三根头发的世界 当“娘舅”遭遇“娘舅” 廖昌永:立春 穿蕾丝花边领的女子 没有牛大姐的日子 白杨礼赞 父与子 两枚“魂淡” 教案 沪语漫谈:从“人”、“宁”说开去 说“茄门”来源 附录:上海“闲话”谐趣教案 跋:上海人会消亡吗? 试读章节 国定路,如今北起政立路,南到黄兴路,一路经过上海两所高校: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国定路的名字,源于1927年当时国府的“大上海计划”,在远离租界的地方,建立属于上海人自己的荣光。“国定”两字,无疑蕴含了最朴素的家园安定的意思。 今天,国定路550弄已经从地图上永久地消失了。它的旧址大约在今天国定路580弄的位置,601弄的对面。我第一次进入550弄,是1973年,那年我2岁半。 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混沌,还长久地印刻着那一天的镜头碎片:我被人从火车的窗口递出去,穿着中山装胸前别一支钢笔的爷爷笑吟吟地看着我,奶奶和叔叔在一旁。后来的事情我是听我奶奶在日后长久的黄昏与黑夜来临之前对我絮叨的:从火车站把我接回家里的那天,左右邻居都笑趴下了——从没见过一个孩子这么脏。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2团十连,坐3到4个白天的汽车才能到乌鲁木齐市,再坐3天3夜的火车,方抵上海。在支边的17年中,我的父母在漫长的省亲往返中耗尽了时间与金钱。 于我,比混沌来临之前更为混沌的1963年,一个火红的年代,我爸妈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来到新疆。如同传说中那般,他们中的一位是偷取了家中的户口本报名然后成行的。在上海,我爷爷家住在国定路550弄,一个乱哄哄类似虹镇老街的居民社区;我外公家住在距离差不多2公里之外的四平路平昌街的铁路新村——上海铁路系统职工住宅区,一色的黄色外墙,当年日本人留下的遗迹。从四平路国定路的平昌街一直到国定路政民路沿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人留下的这种风格鲜明的两层联排民居还比比皆是。彼时,相隔不过一箭之遥的这两名男女并不相识。 1973年,爸妈托一个回上海的同事把我捎回,随身行李中还有我好几顶缀了闪闪红星的军帽,上边的红五星,可是货真价实的军用品。一旦回到上海,该是一件多么炫目的事。我长大后看到相关文字资料,“文革”中的上海,已经出现了因哄抢军帽而入狱的案例。可惜那位捎我的张叔叔有点一根筋,每次火车行进中我要撒尿,他把我从车窗口平端出去,几乎整个放到车厢外嘘嘘时,总是忘记拿掉我的军帽。于是,我的一顶顶非常“正楷”的军帽就这样一次次飞走了。 奶奶换了好几盆洗澡水,才算洗出一个还算周正的孙子。干净是干净了,大家很快发现:此孩头大。头大到什么地步,我说不清,从小我也没觉得项上沉甸甸的。 小时候,在里弄里,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王海,你的头有几公斤? 一般视我当时的心情,答案从3公斤到5公斤不等。 个别促狭的人,会用手指轻轻捅一下我肚脐眼上方接近肋骨的部分,我就会“唉唉唉”地惊呼几声,然后摇晃着大头失去平衡,一屁股坐在地上。 国定路550弄,那时还属于宝山县,从今天的复旦大学往北大约1公里多右转,就在今天的国定路580弄的位置。里弄里大概有几百户人家,是城市居民与农民伯伯混居的典型社区。里弄朝北与江湾机场隔一条政立路相望的地方,是宝山县五角场大队的地界。一直到1980年代早期,如今国定路600弄的地方,还是大片的菜地。 当时在今天上海财经大学校门往南一点的位置,是一棵硕大的榆树,树干上垂挂着一节一米多长的铁轨。每天五角场生产大队的农民伯伯敲响这段发声清脆的铁轨,召唤下地劳作。1980年,我弟弟刚回上海那年,不知何故在国定路上埋头撒腿狂奔,甫一抬头,额头正中铁轨,顿时鲜血淋漓…… 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季,五角场大队的农民伯伯都会编制出红色的柳条筐,堆得足有几层楼高。小孩子喜欢叫它“篮头山”。篮头山内外,充满了新鲜植物的清香味道,那是如今的城市里杳无痕迹的一种气息。有很多次,我远远望着篮头山的群山山脉,感觉它们像瞬间燃烧的火把,只欠一丁点儿火星。 国定路550弄,刚解放的时候一定是棚户区。1973年往后,从我记事起,里弄里不少居民和农民伯伯们已经利用自己的勤劳双手,盖起了两层的小楼。 房梁架好的那一刻,照例要从上边往下抛红色元宝状的定胜糕和各色糖果。那是里弄里孩子们的节日。 由于头大,极易在混乱的哄抢中失去平衡,我很少参与此类无聊的游戏。里弄里上海孩子们流行的大多数乐子,我基本都不怎么感兴趣:刮片、弹珠、滚铁圈……估计成年后我把童年游戏方面的缺憾全在麻将上补偿了。 550弄不属于政府规划,而是由居住者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可以在任意时间对其拆除重建的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社区当时叫里弄。从各项环境指数看,它优于潭子湾、虹镇老街等本埠闻名遐迩的“城市贫民窟”,但又及不上曹杨新村、两万户等解放后政府新建的工人新村。从排水系统上可见一斑。我记忆中七岁之前在550弄遭遇的大水进户至少有3次以上。大到什么程度?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坐在木制的脚盆里浮在家门口和邻居孩子打水仗。 记得那是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我从沉睡中醒来。入睡前刚下过暴雨,此刻,月光静静地洒在我家的水门汀地板上。忽然,我恍惚觉得不对劲,我的那双塑料泡沫拖鞋仿佛生了脚居然自己慢慢朝门口溜过去……我一个激灵,大喊:“奶奶,发大水啦!” 外国的孩子童年最盼望见到的大概是圣诞老人。那时我们上海的小孩子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老头,但是我们也有最想见的——和反特电影《黑三角》里的不一样,夏天来我们里弄卖冰棍是一个老头,而不是脸颊圆滚滚的阴险老太。应该说,那老头是一个不老的传奇,从我四五岁开始记忆,这个面孔红润的高个子老头总是在柏油马路差不多开始被太阳晒化——上海人叫“烊特”——的时候出现,骑一辆破旧的老坦克,后座是一个大大的木箱,里边用棉絮包裹着奶油棒冰和雪糕,棒冰每根四分,雪糕八分。运气好的时候,棒头断掉的棒冰老头会以三分钱惊人价格抛售。最神奇的是,从我四五岁直到10多岁离开国定路550弄,这个老头的容颜几乎没有变老过。 除了季节性的棒冰老头,还有一个老头经常出现。他不卖棒冰,担子里是黄颜色的糖稀做成的美味,学名我说不上来,拿小铲刀切下一条,十分美味。老头也不收钱,但是必须拿家里的稀有金属去换——主要是铜,铜块、铜丝都可以。老头走后,里弄里经常可以听到哪个家里传出凄厉的哭声。那多半是这家的孩子拼死吃河豚,拿家里的铜钥匙换了老头的糖吃结果被爸爸痛殴。 有一回,老头又来换糖,结果被550弄一群半大的小混混堵在了弄堂朝北出口一处较为僻静的地方。小混混们你一记我一记请老头吃着“头挞”,有人趁机去老头的担子里浑水摸鱼,担子里的铜块、铜丝散了一地。老头铁青着脸,一言不发。我和几个走路摇摇晃晃的小屁孩在旁边起哄。正胡闹,一个穿绿军装的大个子走过来对小混混们大声叱呵,浑小子们顿作鸟散。这是我们里弄的一名退伍军人。换糖老头依旧沉默,俯身慢慢捡起散落的物什,然后微微鞠躬,走人。事情过去30多年,我对这名退伍军人印象深刻倒不是他那次救了换糖老头,而是有一回两个乞丐到我们里弄讨饭,他从裤兜里随意摸出两角钱给了乞丐。两角钱啊,绝对大户。 除了以上两个老头,还有另两位手艺人老头经常性在里弄里逡巡。一位操着浓重的鼻音吆喝“啊有坏呃棕绷修啊?啊有坏呃藤绷修啊?”另一位是心灵手巧的补碗匠,善用锡钉将碎成几爿的海碗神奇般辍成完满的一只。我曾无数次坐在补碗匠的跟前,看他用一只细巧的小榔头在碗盏上边嘀嘀笃笃,碗外壁的图案上,盘踞着一只古怪的小海马。 P3-8 序言 王海是个标准的上海男人(我就是如此的意味深长),一个爱上海的男人,一个懂上海的男人。 上海这个词好像是阴性的,它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复杂的生命体,类比一个或众个复杂的结结实实的女人。女性的性别书写在中国的历史演绎中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近代开始,她们的故事才有了相当大的时代性,她们有了挣扎中的飘渺和沉沦,有了解脱后的升华和堕落,一如近百年的上海,乃至今天的上海。 所以我觉得,爱和懂是一个上海男人对上海的最高情感。在相伴而生的岁月里,他一遍遍地探索她的街道、广场和角落,一如眷恋她的身体;那样充满乐趣并小心翼翼、宽容而细腻地追溯她的曾经。他有足够的热情去发现,她有足够的魅力在吸引。 他自得于自己的所获,心醉于那历史钩沉,他的钻研好比记者、摄影师和外科医生,其实他更是一个追求者,因执着得以入怀,成就血脉相融的缘分。他爱她的时间和空间,借此爱,得以深入自己的生命。杜拉斯所写的未必在她自己身上发生,在这里却是真的,他因她备受摧残的面容更爱她了。 这就是他和她的故事,王海的书名起得好,因爱成私。 王海喜欢把各种所指都比喻成男女关系,比如说多年前让我惊艳的那篇杂文《我要上春晚》。但这毕竟属于王五四型的偏向低级趣味的男性意识。我不是学他,我是结合城市空间地理学和城市设计理论有感而发。 王海说我赞而不赏,纯耍流氓,要求以实质点击下单来把这美好的邂逅做实了。几年前初次见面我就不吝赞美,耍了流氓,不过好像饭局还是我埋的单。所以各位家有余粮的不妨就地儿兑本缤纷可餐的书,何况涉嫌得窥“他她的故事”。文化人就是喜欢被消费的感觉,比如说我。 高蓓 2014年12月25日 后记 上海人会消亡吗? “赞赏”创始人陈序对谈费里尼 两个老男人日前就永恒的上海话题展开一次迷你对谈。陈序,资深媒体人、财经专栏作家,相貌“极似法属阿尔及利亚人”的“赞赏”创始人,费里尼就是我。 陈序撺掇我用赞赏的方式做了本书。以下是笔谈实录。 赏:你是谁? 王:学名王海,笔名费里尼,网名大头费里尼,坚定的文科男,上海城市游荡者,码字匠,黑白影像控,观影狂人,吃货,散漫而宽容的咖啡爱好者,生于一九七一,目前正与90后一同成长。 赏:为什么叫费里尼?有意大利血统? 王:文艺的说法是我喜欢意大利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先生,尤爱老费的《甜蜜的生活》;粗俗的说法……很多电脑的输入法第一次打“费里尼”出来的其实是“非礼你”,对不谙世界电影史的姑娘,我常用后一种说法。真有姑娘信,娇嗔日:触气。 血统方面没有亚平宁什么事,是山东海阳和江苏江阴的混血儿,生在新疆,长在上海,埋哪儿我也不知道,懒得操心。 赏:你头很大吗?请给观众展示一下。小时候吃什么牌子的奶粉? 王:至于脑袋尺寸,四五岁时别人最喜欢问我的问题是“王海你的头几公斤?”那时候经常有坏人在我肋骨处轻轻一搡,我会瞬间失去平衡“哎哎哎”地一屁股暾在地上。 这几年最愤怒的是在使用ipad和iphone6 Plus时经常被人问到“咦你用的是mini pad嘛”、“你用的是iphone6嘛”以至于谈话再也无法友好进行下去。 小时候吃“三号鲜奶”。我妈在他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2团某连微胖界女兵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号”。 赏:你怎样看上海这个城市?如果与世界其他城市比较,像哪个?如果与中国其他城市比较,像哪个? 王:众所周知,上海的历史在战国的春申君黄歇之前就存在,这里是他的封地,黄浦江的“黄”就来自这哥们的姓氏,上海也并非开埠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但是,上海作为现代城市意义上的种种,却是横空出世的。 从这个角度,上海不像世界上的任何城市。而且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概念,它的东西南北也充满了各种矛盾、抵牾与和谐统一。上海更像整个欧洲。它内里的很多区域互相揶揄(上海话里谓之“搓”、“钝”)、较劲乃至鄙视,然而自有精神上的维系让他们很容易一致对外。在“攘外先安内”的理解和执行上,上海人心领神会。自然,上海也不和这个国家任何其他城市比较相像。只能说,上海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同天津、青岛、武汉的某一部分比较相像……你懂的。 补充一句,和城市建筑风貌更相像的是,上边这些城市的某些区域在软件上的呼应。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秩序,以及对现代“契约精神”的理解。 赏:你觉得上海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上?上海人会消亡吗? 王:上海的历史位置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搞不定,我只知道上海一直处在埋单的位置上。上海人怎么会消亡呢,上海话没了上海人还会存在的。看看人家意大利,爱泡澡的罗马人消亡了,爱泡妞的罗马人满街都是。 赏:你以前写过关于上海的书吗? 王:以前只在报纸上写过不少上海题材的专栏文章,集成纸质书这是第一次。 赏:第一次尝试让别人给你埋单,赞赏成书,感觉如何? 王:感觉很新鲜,文字从线上跑到了线下,从“实际不存在”变成可触摸可吹弹,至于赞赏的方式,有点不好意思,但后来好玩的感觉盖过了不好意思,也希望喜欢我的人和我一起尝试一种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方式,一起玩一把。 赏:我发现你的小伙伴中有很多资深女性,其中还有一个在朋友圈发表长篇进行“我是如此的意味深长”的赞赏。她们和你什么关系?组织希望听听你的说法。 王:永恒的男女关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