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已经运用到现代管理中,许多管理学大师对自我管理做过阐述,彼得·德鲁克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提出了自我管理的步骤,史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讨论了自我管理的7个习惯。而《个人管理的逻辑》的作者冯小平提到将自我管理系统化运用到个人管理是他写作《个人管理的逻辑》的动机,他希望能够全面地阐述个人管理,系统化地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个人管理的逻辑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冯小平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已经运用到现代管理中,许多管理学大师对自我管理做过阐述,彼得·德鲁克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提出了自我管理的步骤,史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讨论了自我管理的7个习惯。而《个人管理的逻辑》的作者冯小平提到将自我管理系统化运用到个人管理是他写作《个人管理的逻辑》的动机,他希望能够全面地阐述个人管理,系统化地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内容推荐 冯小平编著的《个人管理的逻辑》在写作上主要以“系统思维”和“管理职能论”为铺垫,从一种管理哲学到管理内容,从现代的组织管理职能升华到个人管理职能的层面,主要强调在个人管理方面,我们需要从自我领导、自我沟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四个角度全面认识自我管理,并且在各章节中展开了“道”与“术”的讨论。“道源太极,术无定式”,正如Dropbox的创始人德鲁休斯顿所言,“看管理类书籍不会使你成为优秀经理,但能推动思考最重要理念”。笔者的写作更多地倾向于抛砖引玉,以启发读者对于个人管理的思考,希望读者在横向上能够多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现实问题,在纵向上能够以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人的成长。 目录 1 人人都是管理者 疑惑与选择 你至少领导着你自己 认识比选择更重要 从思考走向“研究” 何谓管理 走向自我管理 尝试系统思维 远离疯狂,杜绝迷恋 2 学会自我领导 领导从此告别“高大上” 领导自己 意识与行为的辩论 自我领导所必备的四种思维 我们为什么需要选择 寻找“黑天鹅” 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3 重视自己 沟通是这样的 被曲解的泰勒 沟通有何不同 “难”与“不难” 灵魂真的能够出窍吗? 重要的不是方法 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人 4 控制的“点”与“面” 控制的本质 控制的关键点 控制的维度;成为一个拥有健康的人 5 成为那个可能的自己 自我激励的逻辑 激励最基本的问题 需求分析 个人期望的实践 目标激励 切记:别轻易自我暗示 做你自己 自我激励力的产生 成为一个拥有梦想的人 结束语 试读章节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于管理学的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重视技术性的学习。最初的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对将要倒闭或者获得成功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因为这类企业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比较明显,很容易发现它的问题,能够快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阶段,我们需要去寻找企业的问题,在不明显的情景或者环境中去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洞察力,这样的洞察力来源于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这个时候需要全面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制订解决方案时需要对企业环境和管理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对个人的复合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 第三个阶段,我们对管理有了哲学上的认识,发现管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当一个企业的运营理念出现问题的时候,任何看之有效的方法均是无效的。管理技术的运用需要特定的环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管理理论中权变理论的普遍性、适用性,在这个阶段当你去找工作被问到管理是什么的时候,你只能选择说:“我只能回答管理学是什么。”如果你采取哲学的回答,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说“权变理论”,不懂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会认为你没有主见或思想。 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将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结合运用。在现实中存在着部分这样的现象——对管理具有哲学认识的人在管理科学方面却存在着技术短板。日本禅修大师铃木俊隆曾这样说:“初学者眼中凡事皆有可能,行家心中可行之途无多。”一个正确的管理理念真正运用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理念运用环境的了解程度,在复杂环境下真正能够实施的管理理论的可行之途无多。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对于一个本科或者专科就直接选择管理学科的学生,最高的境界并非“悟道”而是“归原”。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的社会性学科,它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哲学、数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复杂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从事管理学实践和学习的人认为管理学是一门杂而不精的学科的原因,管理学的社会性质就决定了它无法像数学那样精准和唯一。管理学科班与非科班学生的成长路径是不一样的,科班学生一般都是把管理学放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进行研究,对于他们来讲,跨出管理学的领域才是真正研究的开始,因为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从基础性的学科中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立足点。非科班(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生如果跨界学习管理,他们的成效和最终成果远远大于科班出身的学生。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开始关注管理的未来、管理的创新等问题,常常思考管理的下一个趋势是什么,如何能够把管理推向新的高度,这需要创新。不同的学者对于创新的定义有所不同,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我个人比较认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创新所做出的分类。它将创新归纳为三类: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对于如何进行管理理论创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趋势:一是对已知领域的精细化,二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发现了管理的下一个趋势,如同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和史蒂芬·柯维给出的共同答案——“自我管理”。 我认为这是他们对于管理精细化认知和探索之后所得出的结论。“精细化”和“复合化”是管理学发展的两大趋势,根本问题在于管理学向内发展还是向外发展。 管理最初的运用完全依附于组织及机构,如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科学管理正式诞生,大凡从事管理学研究的工作者都是以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这样的研究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报酬和社会效益,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忽视了对人个体的研究,个人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直到霍桑实验社会人观点的发现,人作为研究主体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作为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人可以通过激励和学习来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到团队和组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人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随着个人能力越来越强,个人意识的独立性也越强。这样的管理情境下,传统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经阻碍了组织的发展。对于组织来讲,最重要的不是管理的形式而是管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时代,管理的形式必将有所改变。作为知识工作者集散地的科技公司开始大力推行自我管理模式,因为这样有助于营造整个企业的创新环境,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盈利型成果。 “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已经被运用到现代管理中,许多管理研究者把自我管理的研究对象放在了企业管理方式和领导者,忽视了自我管理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同时,能够把自我管理引入到个人管理中的学者大多从某一方面谈论自我管理,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正如解决管理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全面地理解问题,那么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使自我管理系统化地运用到个人的管理之中,成为了我写作《个人管理的逻辑》的主要动机,我希望能够全面地阐述个人管理,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P6-8 序言 在今年年中接到冯君的邀约为此书做序时,我内心感到诚惶诚恐,总认为帮一本书作序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加上许久生疏于中文的文章写作,曾一度想打退堂鼓。后被冯君多次邀请的诚意所打动,且自己内心一直有一份对年轻研究者的关爱与寄望,也期待作者能在管理学的领域继续研究与发展,特作此序,以兹鼓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管理学科从几乎为零到大量引进西方的管理学思想。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管理思想的发展几乎是西方现代管理学近百年来的缩影。在借鉴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同时,近些年开始有学者针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总结,并运用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范式与西方学者对话,慢慢凸显出中国古人管理智慧的重要性。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理论直接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并且直接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只有能够用于指导实践的管理学才有生命力;管理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已经运用到现代管理中,许多管理学大师对自我管理做过阐述,彼得·德鲁克的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提出了自我管理的步骤,史蒂芬·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讨论了自我管理的7个习惯。而本书的作者冯君提到将自我管理系统化运用到个人管理是他写作《个人管理的逻辑》的动机,他希望能够全面地阐述个人管理,系统化地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笔者回祖国大陆十余年,曾自己创过业,也在大学任教,感受到大多数的年轻人有很崇高的理想,但缺乏自省和自我管理与沟通的能力。在拜读了本书后,理解到作者从管理学最基本的管理职能理论,升华到个人管理职能的层面,从自我领导、自我沟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系统地理性地论述个人管理,并从古今中外历史与多位学者思想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感受到作者博览群书与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此书除了可以让读者对于管理本质有所认识外,更能够进一步启发读者对于个人管理的思考,实为此领域的一本佳作。 人总是对自己无法做到或是想做却还没做到的事情产生敬佩之心,至少我是如此。对冯君能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创作管理学的书籍,我感到敬畏,也特别为他以兴趣当做老师的坚持感到骄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思想的人,需要有勇气去领受前所未有经历的年轻人。 陈志杰 2014年6月于四川成都 后记 我们现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梦”的时代,我们且不去讨论其政治意义,至少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商业思维已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成功逆袭,我们看到了机会与公平,甚至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还能够为他人创造机会。 “颠覆”一词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我很反感颠覆这个词汇的意义,因为在我看来,时代的进步是进化而不是颠覆。疯狂的颠覆常能使人变得疯狂与迷失,人们在疯狂的时候常常忘记事物本质的东西,这也是反对颠覆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确带给了我们生活很多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技术也不是电子商务,而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谈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为了追求时髦,而是我们真正地需要沉下心来去重新思考人生。互联网真正改变的是使过去的那种“层级式”的链接结构演变为“网状式”链接结构,在这里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中的一点,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人性得到了深度挖掘,社会环境变得开放,组织变得透明,人的需求有了更多满足的空间。 特别是在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绝大多数人不会再为吃不饱、穿不暖等问题而感到担忧,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里人充分获得了自由,我们可以选择成为那个想象中的自己,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已经变得没有之前那么迫切,我们开始思考和寻找人生的意义。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个人比组织更需要管理。自我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组织管理从追求绩效到社会责任,而个人管理由追求人生意义到成功,我们这代人是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兴趣变为一种专长,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具意义的时候顺带着成功。个人的力量将在这个时代变得凸显,大多数人将在这个时代脱离大组织去寻找自己,相对于1992年的“下海潮”,现在的我们变得更理性,我们相信常识,我们相信科学。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我国将出现另一拨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个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是在这个时期人们更需要了解如何有效自我管理,自我管理除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之外,还能够带给人们一些管理的常识。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我们需要更多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但在成为这些人之前请成为一个善于管理自我的人,这个时代永远不缺少机会,却缺少把握机会、走得更远的人,善于自我管理将使我们走得更远。 同时,我想提醒大家,阅读任何关于个人管理的书籍,不会让你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唤醒大家主动去思考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并付诸行动。 在这次出版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杨丰瑞、敬欢、陈琳、傅妤、霍敏、成丽、刘璐、胡峥、张宁、刘婷、郭婷、杨会蓉、郑武、孙瑗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由于本人受学识和经历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欢迎您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在此先行表示感谢!期待与您交流!我的电子邮箱:xiaoping7390@126.com。 冯小平 2015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从自我领导、自我沟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系统地理性地论述个人管理,并从古今中外历史与多位学者思想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感受到笔者博览群书与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此书除了可以让读者对于管理本质有所认识,更能够进一步启发读者对于个人管理的思考,实为此领域的一本佳作。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副院长、博导 陈志杰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管理学关注的核心是人。传统的管理将人视为工具,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难以解释在同样的管理制度下各个人之间工作效率的差异,难以解释为何有些人偷懒而有些人勤快。《个人管理的逻辑》从管理的本质出发探讨个人管理很有意义。 经济学家 刘正山 每一个人都天生具有管理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他人还是管理自己。不然我们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容得一席之位。“你至少领导着你自己”,这句话恰如其分地突出了“管理天成”所表达的意思。希望作者的作品能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到个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提高自己在企业中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湖畔大学四川唯一创始学员、Camera360创始人兼CEO 徐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