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选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大的像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小的像选择自己中午吃什么,都是选择的一种。不过,虽然每天都要做很多次或大或小的选择,但我们好像依然不具备很好的选择能力,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犹豫,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乔布斯一直是按照自己的直觉来行事的,事实上,很多跟他一样的成功人士,也都有着类似的特点,在他们的决策中,直觉也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马云是我国著名的企业家,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大学毕业后,马云选择了教职,在一家学校当英语老师。一次意外的机会,马云去美国进行了一趟考察,在那里,马云接触到了互联网。大概了解了互联网之后,马云认为,这一定会是未来世界的主流,于是,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要离职创业,进入互联网行业。
回国后,马云将这个想法跟朋友们说了,可是朋友们都不支持他的选择。大家认为,互联网或许很好,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兴起,未来发展方向不明,风险很大。而且,教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不应该冒这个险。当时,马云一共找来了二十几个朋友,结果只有一个支持他的决定。可是,马云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的看法绝对不会错。
最后,马云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根据自己的直觉做了决定,辞职创业。创业的路是艰辛的,特别是在一个大家并不熟知的新领域,可是,马云并没有畏惧,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我国的互联网精英。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乔布斯对客户需求的判断,还是马云对自己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直觉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成功。
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在投资领域命中率极高,就是因为他十分相信自己的直觉。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直觉往往是非常准确的,对于股票投资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自己的直觉是自己对即将购买的股票和企业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但是,这种感觉是很容易受到所谓的股市行情的干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股票投资不熟悉的投资者,往往受到这种干扰的影响,改变原本正确的投资决定,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因此,巴菲特曾很真诚地告诫广大投资人:“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觉。我对自己的直觉特别有信心,几乎所有的投资决定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直觉,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好事业,就必须学会自己思考。他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许多高智商的人总是倾向于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他从未在和别人的交谈中获得好的投资想法。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私底下对我说未来两年里他的货币政策将会是怎样的,即便如此,也不会改变我所要做的事情。”
一个相信直觉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断,他决断的速度非常快,没有半点犹豫。而不相信自己直觉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表现出犹豫,他们会受到很多干扰,这些干扰因素有的来自朋友的建议,有的来自周围的信息。总之,他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对比和梳理、判断。而这些信息有些是局外人不明就里的一种下意识看法,有些还会夹杂着其他干扰因素,不仅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拖延你做出决定的步伐。这样,往往就会出现下定决心时,机会已经错过的现象。这对我们做事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行事过程中,遵循自己的直觉,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直觉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它是我们最想要的,也是我们最看重的。如果对直觉没有一定的信任度,往往会浪费时间,从而错过机会。
P4-5
一听到“苹果”这个字眼,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有人回答:“一种水果,红红的,圆圆的,咬一口,又脆又甜。”
有人回答:“亚当与夏娃吃下的禁果。因为被蛇引诱吃下了禁果,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人类文明由此开始。”
有人回答:“从树上掉落、砸在了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是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人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最普遍的答案却是:“苹果手机1Phone,苹果电脑1Pad。”
是什么让苹果手机1Phone、苹果电脑1Pad如此深入人心?答案就是——乔布斯。
苹果?电脑?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边的词语,被乔布斯组合在一起后,产生了惊人的魔力。
为什么乔布斯要给公司取名“苹果电脑公司”呢?外界的传言众说纷纭:乔布斯为纪念曾经打工的俄勒冈州苹果园;乔布斯是披头士歌迷,故沿用其唱片公司名称;纯粹只是因为乔布斯爱吃苹果;纪念“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因为图灵去世时,床头上放着一个咬了一小半的苹果,这个苹果曾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过。
对于这个问题,乔布斯的回答则是:“我那段时间正在吃水果餐,我刚刚从一个苹果农场回来。这名字听上去有意思,有活力,不吓人。‘苹果’削弱了‘电脑’这个词的锐气。还有,这能让我们在电话簿上排在雅达利之前。”
确实,“苹果”这个名字释放出了十分友好而简洁的信号。“苹果”和“电脑”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制造了一种有趣的分裂感——既有一点儿标新立异,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古怪。这个名字里还带有一点点反主流文化、返璞归真的气息,又十分美国化。而苹果的标志之所以被设计成咬了一口的苹果,也很好地迎合了乔布斯的这种诉求。
那么,是什么激发乔布斯去创立苹果公司,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伟大产品的呢?
乔布斯的回答是:“我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能够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达感激。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上一笔。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TomStoppard)的戏剧。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儿什么。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儿什么,这就是乔布斯毕生的理想,他也确实做到了。在人们眼中,乔布斯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他亲手打造了苹果帝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们无法想象的商业奇迹。同时,他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的,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般精彩。
他曾放弃学业白手起家,也曾少年得志富甲天下;他在中年遇挫陷入低谷,却永不言弃;最后,乔布斯重归万众瞩目的巅峰,可就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他竟身染绝症,溘然辞世。他的经历和成绩,让他成了神,可同时,这个向来被称为异类的人,也被很多人视为谜。
乔布斯离世之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他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从惨败回归成功的?引领人们再次改变世界的下一个、‘乔布斯”在哪儿?什么时候会出现?乔布斯离开了世界,但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
如今,很多人崇拜乔布斯,更多的人在研究乔布斯,更有人想要成为乔布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乔布斯的思维,找出他成功的秘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本书,正是本着这个目的编写的。
本书精选乔布斯企业管理理念中的精粹,从产品、创新、管理、营销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苹果产品大获成功的根本原因,旨在给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企业家一个参考和指引。我们相信,如果获得乔布斯式的思维方式,那么,即使创造不出苹果,一样可以成功。
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但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好的方法,自然是研究乔布斯这样的人的经历和思维方式。如果你仔细研读本书,就会发现,乔布斯可能是不可复制的,但绝对不是不可超越的。他的经历我们无法再现,但他的成就并非不可企及。只要努力,我们一样可以成功。我们要追随自己的直觉、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只要勇敢尝试,每个人都能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传说上帝有三个苹果。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人类自此繁衍开来: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于是,人类有了Macintosh、iPod、iPhone、iPad……
史蒂夫·乔布斯这个在“苹果”史上创造神话的人,他的睿智、他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令很多人折服。究竟他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让全世界为之着迷?林画编著的《乔布斯内部讲话(关键时乔布斯说了什么)》用最生动的案例解读乔布斯的成功秘籍,透视这个传奇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卓越智慧。
乔布斯是一个神话般的男人,他亲手打造了苹果帝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们无法想象的商业奇迹。同时,他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的,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般精彩。很多人崇拜乔布斯,更多的人在研究乔布斯,更有人想要成为乔布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乔布斯的思维,找出他成功的秘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本林画编著的《乔布斯内部讲话(关键时乔布斯说了什么)》,正是本着这个目的编写的。本书精选乔布斯企业管理理念中的精粹,从产品、创新、管理、营销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苹果产品大获成功的根本原因,旨在给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企业家一个参考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