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清)张英//张廷玉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家僮仆管庄务,每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良佃则家必殷实有体面,而不肯谄媚人,且性必耿直朴野,饮食必节俭,又不听僮仆之指使。劣佃则必惰而且穷,谄媚僮仆,听其指使,以任其饕餮。种种情状不同,此所以性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至主人之田畴美恶,彼皆不顾。且又甚乐于水旱,则租不能足额,而可以任其高下。此积弊陋习,安可不知?且良佃所居,则屋宇整齐,场圃茂盛,树木葱郁,此皆主人僮仆力之所不能及,而良佃自为之,劣佃则件件反是。此择庄佃为第一要务也。禾在田中,以水为命,谚云:“肥田不敌瘦水。”虽有膏腴,若水泽不足,则亦等石田矣。江南有塘有堰,古人开一亩之田,则必有一亩之水以济之。后人狃于多雨之年,塘堰都不修治,堰则破坏不蓄水,塘则浅且漏不容水。每岁方春时,必有洪水数次,任其横流而不收。人夏亢旱,束手无策,仰天长叹而已。人家僮仆管理庄事,以兴塘几石,修屋几石,为开帐时浮图合尖之具而已,何尝有寸土一锸及于塘堰乎?夫塘宜深且坚固。余曾过江宁南乡,其田最号沃壤,其塘甚小,不及半亩。询之土人,知其深且陡,有及二丈者,故可以溉数十亩之田而不匮。吾乡塘最多,且大有数亩者、有十数亩者,然浅且漏,大雨后亦不满,稍旱则露底。田待此为命,其何益之有哉!向后兴塘筑堰,必躬自阅视,若有雨之年,塘犹不满,其为渗漏可知,急加培筑。大抵劣农之性惰而见识浅陋,每侥幸于岁多雨而不为预备。僮仆既以此开入花帐,又不便向主人再说。一遇亢旱,田禾立槁,日积月累,田瘠庄敝,租入日少,势必鬻变,此兴水利为第一要务也。若不知务此,而止云保守前业,势岂能由己哉!

予置田千余亩,皆苦瘠。非予好瘠田也,不能多办价值,故宁就瘠田。其膏腴沃壤,则大有力者为之,余不能也。然细思:膏腴之价数倍于瘠田,遇水旱之时,膏腴亦未尝不减。若丰稔之年,瘠土亦收,而租倍于膏腴矣!膏腴之所以胜者,鬻时可以得善价,平时度日同此稻谷一石耳,无大差别。且腴田不善经理,不数年变而为中田,又数年变而为下田矣。瘠田若善经理,则下田可使之为中田,中田可使之为上田,虽不能大变,能高一等。故但视后人之能保与不能保,不在田之瘠与不瘠。况名庄胜业,易为势力家所垂涎,子弟鬻田必先鬻善者。予家祖居田甚瘠,在当时兴作尽善,故称沃壤,四世祖东川公卒时,嘱后人葬于宅之左,曰:“恐为势家所夺。”由此观之,当时何尝非善地,今始成瘠壤耳!惟视人之经理不经理也。尝见荒瘠之地,见一二土著老农之家,则田畴开辟,陂池修治,禾稼茂郁,庐舍完好,竹木周布,居然一佳产。其仕宦之田,则荒败不可观而已,汝侪试留心察之。

人家子弟每年春秋,当自往庄细看,平时无事亦可策型一往,然徒往无益也。第一,当知田界。田界不易识也,令老农指视,一次不能记而再三,大约五六次便熟。有疑处便问之,勿以曾经问过而嫌于再问,恐被人讥笑,则终身不知矣。第二,当察农夫用力之勤惰,耕种之早晚,畜积之厚薄,人畜之多寡,用度之奢俭,善治田以为优劣。第三,当细看塘堰之坚窳浅深,以为兴作。第四,察山林树木之耗长。第五,访稻谷时值之高下,期于真知确见。若听僮仆之言,深入茅檐,一坐、一饭、一宿,目不见田畴,足不履阡陌。僮仆纠诸佃人环绕喧哗,或借种稻,或借食租,或称塘漏,或称屋倾,以此恫喝主人。主人为其所窘,去之惟恐不速,问其疆界则不知,问其孰勤孰惰则不知,问其林木则不知,问其价值则不知。及人城遇朋友,则彼揖之曰:“履亩归矣!”此笑之曰:“循行阡陌回矣。”主人方自谓:“吾从村庄来,劳苦劳苦!”呜呼,何益之有哉!此予少年所身历者,至今悔之。大约人家子弟,最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鄙事而避此名,亦不当以为故事而袭此名。细思此等事,较之持钵求人,奔走嗫嚅,孰得孰失,孰贵孰贱哉?

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子弟有二三千金之产,方能城居。何则?二三千金之产,丰年有百余金之入,自薪炭、蔬菜、鸡豚、鱼虾、醯酣之属,亲戚人情应酬宴会之事,种种皆取办于钱。丰年则谷贱,歉年谷亦不昂,仅可支吾,或能不致狼狈。若千金以下之业,则断不宜城居矣。何则?居乡则可以课耕数亩,其租倍人,可以供八口。鸡豚畜之于栅,蔬菜畜之于圃,鱼虾畜之于泽,薪炭取之于山,可以经旬屡月,不用数钱。且乡居则亲戚应酬寡,即偶有客至,亦不过具鸡黍。女子力作,可以治纺绩,衣布衣,策蹇驴,不必鲜华。凡此皆城居之所不能。且耕且读,延师训,亦甚简静。囊无余畜,何致为盗贼所窥?吾家湖上翁子弟,甚得此趣。其所贻不厚,其所度日皆较之城中数千金之产者,更为丰腴。且山水间,优游俯仰,复有自得之乐而无窘迫之忧,人苦不深察耳。果其读书有成,策名仕宦,可以城居,则再入城居。一二世而后宜于乡居,则再往乡居。乡城耕读,相为循环,可久可大,岂非吉祥善事哉!况且世家之产,在城不过取额租,其山林湖泊之利,所遗甚多,此亦不能兼。若贫而乡居,尚有遗利可收,不止田租而已,此又不可不知也。

P206-211

书评(媒体评论)

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圳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其言如布帛菽粟,朴实切要,于持家涉世之道,修己接物之方,尤为周详恳挚。

——清代藏书家张师亮评《澄怀园语》

读之而叹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张廷玉)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腴,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

——清代藏书家葛元煦评《澄怀园语》

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清代学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

目录

聪训斋语

 卷一

 卷二

澄怀园语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恒产琐言

张英小传

张廷玉小传

序言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传诵广远,“让他三尺又何妨”几乎成为劝架的口头禅。诗的后面藏着一则故事。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

诗的作者张文端公,即本书《聪训斋语》的作者张英。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才学出众,慎密恪勤,被康熙倚为重臣。如此位高权重,面对纷争却宽容大度,礼让为先,体现了一代儒臣的气度风范,堪为后世楷模。

张英辞官归隐后,即撰写《聪训斋语》,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成熟的处世智慧,从修身、存养、节用、读书、交友等诸多层面,对家中子孙谆谆教导,细细叮咛。如:在存养和修身层面,要勤奋读书,以求养其心志;在生活层面,睡眠和食物是养护身体的重中之重,不可暴饮暴食,要按时休息;在节用方面,持家应采用宋代陆九韶的量入为出之法;在修养层面,不可骄奢淫逸,应培养习字、看山、听古乐等高雅情趣;在社交层面,他认为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应该慎重交友。

有其父必有其子。次子张廷玉最为时人所知。他居官五十多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去世后配享太庙,谥号文和。整个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的,仅有张廷玉一人。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深知荣誉和地位得来不易,他始终清正廉洁,谨小慎微,因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官场中得以久安。

张廷玉受益于《聪训斋语》,自云:“先公诗文之外,杂著内有《聪训斋语》二卷以示子孙,廷玉终身诵之。”像他父亲一样,他又将数十年日积月累的人生心得编为《澄怀园语》,“俾子孙辈读之,知我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云尔。”该书分为四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书中多次引用父亲张英的训诫,可见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和维系。

张英张廷玉父子为官清廉沉静,为人谦和豁达,生活淡泊名利,处世圆润得体。他们如此处世,也以身作则,教育家人。因而其家族能够形成优良的家风,后辈人才辈出,成为清代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张英有六子,其中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先后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张廷玉有四子,为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淑、张若渟,四人先后进入仕途为官;长子和次子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张氏家族从张英开始,相继为官者数十百人,十二人位列翰林。“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养吉斋丛录》)这种情况在清代实属罕见。中纪委网站刊登的一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说得好:“父子宰相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称典范,应说是得益于张英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益于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得益于‘六尺巷’。”

家训,是中国人对父母谆谆教诲的敬称。《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清代名臣曾国藩叹为“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至少五次向子女推荐:

颜黄门之推《颜氏家训》作于乱离之世,张文端公《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各觅一册,常常阅习,则日进矣。(《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所著《聪训斋语》,皆教子之言。其中言养身、择友、观玩山水花竹,纯是一片太和生机,尔宜常常省览。鸿儿体亦单弱,亦宜常看此书。吾教尔兄弟不在多书,但以圣祖之《庭训格言》、张公之《聪训斋语》二种为教,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张文端公《聪训斋语》兹付去二本,尔兄弟细心省览,不特于德业有益,实于养生有益。(《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

张文端家训一本,寄交纪渠侄省览。渠侄恭敬谦和,德性大进,朱金权亦盛赞之。将来后辈八人,每人各给一本。(《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澄弟沅弟》)

《聪训斋语》,余以为可祛病延年。尔兄弟与松生、慕徐常常体验否?(《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纪鸿》)

至于《澄怀园语》,光绪年间藏书家葛元煦在重刻时指出,“读之而叹世德相承,后先媲美之,不可及也。文和(张廷玉)以宰相之子,生长华腴,乃能一秉庭训,百行修举,尤为古今来难能可贵。”清代学者沈树德说:“《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又,张师亮在同治七年刻本跋文中称:“其言如布帛菽粟,朴实切要,于持家涉世之道,修己接物之方,尤为周详恳挚。”

可见在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以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端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为底本,力求将古人经典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进而为读者进行多样化的解读留出空间。由于本书注者功力有限,在注释过程中仍会存在问题,还望广大读者海涵并予以指正。在此,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内容推荐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

编辑推荐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二人撰写的家训。他们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本书以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端集》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为底本,力求将古人经典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进而为读者进行多样化的解读留出空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6: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