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欣望和朱全涛所合著的《专利经济学(基于创新市场理论的阐释)/创新市场理论后续研究》一书提炼出十八个专利与经济的经典议题,运用“创新市场理论”对这些议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生动透彻地阐释了市场和专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摒弃了国内研究“制度”的流行思路——从一个抽象概念走向另外一个抽象概念。本书的基本思路也适合研究其他法律和规则。在应用方面,本书可以为投资、融资决策、中国科技立法、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以及企业选择研发策略等提供借鉴。
1.本书内容较受关注。这本书的视角与国内外现有的同类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将在于:完全从对市场的影响来解读专利制度的运行。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国内各界都在讲,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对专利相关人员来说,首先要弄清楚专利制度是如何影响市场运行的。这本书的问世,将能加深读者对专利制度和市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2.书的作者层次较高
由吴欣望和朱全涛所合著的《专利经济学(基于创新市场理论的阐释)/创新市场理论后续研究》一书介绍了专利市场的演变历史和运行规律,分析了专利制度对专利市场的影响。并指出:是否有助于提高创新市场的竞争性,是判断专利制度调整是否可取的一个简单直观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专利政策的理论体系,来阐释政府应该如何去调节和管理专利市场,实现该市场的有效运行,继而发挥相关政府部门对经济体系的调控作用。
本书适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产业经济学、风险投资、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也适合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各类专利中介机构人员、司法执法人员和政府决策层等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士阅读,还可被用于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
第一章 增强创新市场竞争性的专利制度
1.1 解释专利制度经济社会功能的不同理论
1.2 专利制度的诞生增强了创新市场的竞争性
1.3 专利制度的调整如何增强创新市场的竞争性
第二章 可专利性的经济学实质
2.1 可专利性——进入专利市场的条件
2.2 可专利性的早期历史
2.3 新颖性标准的经济学实质——拒绝借助公知技术来垄断市场
2.4 创造性标准的经济学实质——决定专利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替代关系
2.5 2011年美国专利法修订相关条款的解读
第三章 界定市场垄断持续期的专利保护期
3.1 对专利保护期的实证考察
3.2 对专利保护期的规范分析
3.3 名义保护期与市场实际垄断期之间的差异
第四章 界定市场竞争中可替代性的专利保护宽度
4.1 确定保护宽度的授权环节
4.2 对保护宽度重新解释的司法环节
4.3 专利制度如何界定市场竞争中的可替代性
4.4 确定**专利保护宽度的基本思路
4.5 累积性发明引发的专利保护宽度问题
第五章 专利权司法的经济学分析
5.1 专利司法体制的演变
5.2 专利诉讼为什么会发生
5.3 司法体制对专利诉讼行为的影响
5.4 专利判决如何影响产业结构
第六章 专利交易市场的运行
6.1 专利交易市场的演变
6.2 专利交易市场上的参与者
6.3 影响专利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第七章 界定国际专利市场结构的国际专利制度协调
7.1 国际专利市场的演变
7.2 早期的国际专利制度协调
7.3 TRIPs和TPP的经济学分析
7.4 专利保护强度与国际专利市场上的盈利方式
第八章 以专利保护强度为中间目标的专利政策体系
8.1 专利保护强度的历史演变
8.2 专利保护强度与经济社会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8.3 决定专利保护强度的政策工具选择
8.4 解释开放背景下专利保护强度决定的理论模型
8.5 国际专利保护的博弈
第九章 专利保护强度与宏观经济表现
9.1 专利市场与GDP核算
9.2 专利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
9.3 专利保护强度与经济周期
第十章 可作为策略性政策工具行使的专利收费
10.1 专利收费的经济影响
10.2 授权前收费的历史演变
10.3 专利维持费的历史演变
10.4 专利收费的经济学原理
10.5 专利收费原理在实际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10.6 专利维持费在测量专利权价值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政府资助科研成果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
11.1 政府资助科研成果专利权属的演变
11.2 对拜杜法案的批评
11.3 潜在的改革方案
第十二章 共同提高创新市场竞争性的反垄断政策与专利政策
12.1 专利制度和反垄断制度关系的演变史
12.2 反垄断制度对专利交易市场的规制方式
12.3 将专利制度和反垄断制度统一起来的分析框架
第十三章 职务发明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
13.1 职务发明制度的演变史
13.2 借助博弈模型解释中国职务发明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