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文化解读》脱离了过去许多作品就大连来研究大连的窠臼,拓宽视野,把大连放在中国近代史中与大连有相同经历的城市当中来分析,正确地评估了大连文化的地位。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并结合作者自己丰富的工作实践,立论公允,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无疑将会对我们的文化工作及城市发展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连文化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李振远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连文化解读》脱离了过去许多作品就大连来研究大连的窠臼,拓宽视野,把大连放在中国近代史中与大连有相同经历的城市当中来分析,正确地评估了大连文化的地位。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并结合作者自己丰富的工作实践,立论公允,有着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无疑将会对我们的文化工作及城市发展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 内容推荐 李振远,大连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文化管理工作,曾任大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大连市文化局副局长、大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曾参与编撰兼主编《大连市志·文化志》,著有《剧作艺术论》《剧作技巧赏析》等著作。《大连文化解读》于2008年12月由大连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大连地区自古以来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源流、构成、特点进行了梳理,对大连文化的现状、综合实力、优势劣势及个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大连文化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目录 引言 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从大连文化如何定位谈起 大连古代文化的形成与特点(远古至明清) 追本溯源探寻源头 ——大连古文化的萌生与形成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大连古文化的萌生 多源汇流 走向文明 ——大连古文化的形成 神秘的夷人之地 ——大连古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接轨中原 奠定根基 ——大连古代文化的奠基 燕据辽东 拉开序幕 ——大连古文化转型之始 接轨中原 由夷转汉 ——汉代大连文化格局的形成 汉学普及 文风初起 ——东汉末期儒学在大连地区的传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艰难曲折的发育期 烽火狼烟起辽东 ——与盛唐交臂而过的高句丽割据时期 游牧文化崛起草原帝国称雄 ——辽代的大连文化 万里河山有燕赵 一代风俗自辽金 ——与南宋对峙的女真 铁骑称霸 河山统一 ——元代的大连文化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大连古代文化发育期的几点认识 迟到的成熟 ——大连古代文化的成熟期 经略东北教化为先 ——一明代大连文化的复兴 生聚日集人文渐盛 ——清代大连文化格局的形成 学庠日兴 士子成林 ——清代大连地区的教育与士阶层的形成 诗文书画 蔚然成形 ——清代大连的文学艺术 慷慨悲歌壮怀激烈 ——清末大连地区的爱国反帝文化 大连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与特点(1840-1945年)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焦点 ——从《七子之歌》谈起 肆虐横行的殖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 举王道之旗行霸道之实 ——日本帝国主义对大连的统治策略 精神征服与文化同化 ——肆虐横行的殖民文化 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外来文化的强势输入 在逆境中完成转型 ——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的血脉不屈的灵魂 ——逆境中递生代长的民族文化 平地春雷狂飙突起 ——新文化运动在大连 多一分磨难 多一分成熟 ——一个历史的悖论 大连新文化的开创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1945年以后) 大连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解放初期大连革命文化的开创与奠基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大连文化 姹紫嫣红开遍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连文化 结语 大连文化期待着新的跨越 ——大连文化的定位与基本评价及未来走向 对大连文化的基本认识 对大连文化发展目标的思考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要追溯大连古代文化的起源,要从洪荒的远古说起,而洪荒的远古,留给我们的是没有记忆的空白。 地球自有人类以来,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而进入今人可知的文明社会,却只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当人类的祖先开始学会打制简单的工具,从猿人(直立人)逐渐进化到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到今人,从原始的蒙昧时期走入文明社会,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人类在茫茫之中徘徊了几百万年,几乎占去了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时间,它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但是,这一时期恰恰是人类文化的萌生时期,因为文化是随人类诞生而诞生的,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所知的远古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混沌世界。当人类刚刚走出蒙昧时期进入童年时代时,开始有了自觉意识,在朦胧中产生了许多疑问:天地从何而来?人类的祖先从何而来?于是,便凭着依稀的记忆和想象力创造出了许多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在西方就有了上帝创世、亚当夏娃造人的神话,在我国也有了关于三皇五帝、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和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这些具有原始意味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令今人也不得不佩服人类童年时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些神话传说,毕竟是想象的产物,连古人也曾对这些神话传说发出了种种疑问,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其著名的诗篇《天问》中,便向开天辟地的种种传说发出了强有力的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问天问地,问天地之由来,问原初之真相,对古代的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百多个问号。这位深受古代神话传说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天问》中却表现了另一种精神,一个学者的追本溯源的求实精神。 屈原在2000多年前发出的关于天地从何而来,古人如何相传的疑问,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确实难以回答。而远古的大连地区连神话传说也没有留下来,到底从何而来,到底是不是没有人迹的荒漠,在古人那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 但是,沉睡的远古并不是不可知的,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开始寻找到了远古的踪迹。地质学家运用现代的勘探技术,回答了屈原发出的“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考古学家运用现代的考古技术和缜密科学的分析,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远古的时光隧道,回答了屈原发出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关于人类如何相传的疑问。 地质学家证实,在几十亿年前,今日的大连地区确实是“上下未形”的一片汪洋,经过数亿年的地壳变动,伴随着剧烈的海底火山爆发和内陆的造山运动,大连地区才褶皱而起,浮出水面,大约在2.3亿年前,才逐渐形成初步轮廓。此后,由于造山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影响,海水多次大规模的上升和下降,每次海进与海退,都使大连地区的地形和地貌发生显著的变化,大约距今7万年左右,由于海平面下降50余米,使大连所处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成为连在一起的大陆,被称作胶辽古陆。3万年前,海平面又再次下降140余米,又使胶辽古陆与日本列岛连成一片。到距今2万年左右,海平面又多次大幅上升,海水涌入黄海和渤海,才最初形成了今天被大海分隔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这就是说,处于辽东半岛的大连地区,经过了数亿万年的沧桑巨变,由海洋而为陆地、由胶辽古陆而为辽东半岛,才最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工程。 开天辟地后的大连地区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记载,但是,他们却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曾经生活过的蛛丝马迹,考古学家挖掘出他们遗留的各种遗迹和遗物,用可见的实物揭开了这块被称作荒漠的古老土地的神秘面纱,回答了屈原提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疑问。考古学家证实,早在胶辽古陆形成之前,辽东半岛和大连地区就有古人类居住。 P14-17 序言 有人说,大连的文化是建国后才开始有的; 有人说,大连近现代的文化是断层甚至空白的; 还有人说,大连就是一座漂着的移民城市,充其量就是残留一些移民文化…… 事实应该怎样?大连应该如何定位? “文化大连”丛书正是在这样的质疑与争议中精心策划编辑的。这套丛书首批推出的有《流光碎影》《大连文化解读》《大连掌故》《大连文化之旅》《大连记忆》《游遍旅顺口》等,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诠释大连的历史文化。有以散文的形式娓娓道来(《流光碎影》);有从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大连文化解读》);有以故事的形式通俗演绎(《大连掌故》);有以旅游为依托欣赏人文(《大连文化之旅》);有以沧桑的笔触述说大连曾经的点点滴滴(《大连记忆》);有从旅顺景点入手展现大连百年历史(《游遍旅顺口》)……其中,《流光碎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我们试图以“文化大连”丛书向读者还原大连历史文化原貌,让读者体味大连的文化底蕴。 翻开“文化大连”丛书,我们可以自己了解大连——这个深深插入黄渤海之间、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地方,如何从荒僻的古代走进了发达的现代,如何将苦难的遭遇化作成长的动力,如何成为洋气与土气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的国际化城市。“文化大连”丛书可以帮助读者走出对大连文化的朦胧认识状态,找到作为城市主人应有的文化感觉。 “文化大连”丛书,让我们读懂大连。 编者 2009年4月 后记 由于自己并非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专家,我对大连这座城市和城市文化的认识,至今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以前没有想过也自认为没有能力为这座城市写一本书来品评解读这座城市的文化。 促使我动笔写这本书的缘由,最初缘起于2003年在日本京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会议的议题是研讨中国东北地区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的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当时,我和时任大连现代博物馆馆长兼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宋延平同志应邀赴会。在会上我们就发现,虽然发言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东北地区的方方面面和许多城市,但很少谈及大连。为此,我和宋延平同志在会上分别作了关于大连近现代和当代文化的形成与特点的发言。我们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会议议论的一个重要焦点。这次研讨会的主持人来自北京大学的访日学者刘建辉教授,在我们发言后,当即表示研究东北地区的近现代文化,大连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在讨论中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与会的许多学者,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国内的学者,虽然对大连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及其发展历史所知甚少,我们的发言居然使他们感到意外,他们没有想到在大连曾经发生过那么多具有进步倾向和特殊价值的应该在东北地区和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文化现象,甚至不敢相信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在大连曾经发生过在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以反帝反封建为旗帜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想不到大连曾经产生过那么多具有进步倾向和革命精神的作品,似乎这里在文化上是一个空白、一个例外,仅仅是由百年前荒僻的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缺乏文化根基没有文化底蕴的年轻城市,是不能与国内其他文化城市相提并论的缺乏文化资历的城市。 作为一个大连人,我并不希望别人对大连的过分恭维,但也不希望忽视它的存在。我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与国内外学术界忽视了对大连这类地区的研究有关,但也与我们自身有关。确实,多年来学术界在城市文化研究上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占优势的城市和地区,而忽略了对近现代崛起的现代文化占优势的城市的研究,尤其忽略了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焦点的有着特殊的历史遭遇的包括大连、香港、澳门、台湾这类地区的研究,甚至对这类地区文化的性质还存有一定的误解,因而这类地区所发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至今仍然鲜为人知,这类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和特殊价值尚不被世人所了解,在国内已经出版的文化史上,这类地区几乎不占任何位置,这显然是不应有的空白。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外地人不了解大连,也与我们自己有关。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的同时,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我们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及其发展历史、对城市文化的源流与构成、基础与现状、优势与劣势,以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个性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都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在看法上也多有分歧、褒贬不一。同时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往往根据片面的事实,轻易地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结论。这就使整个城市的文化缺乏科学的准确的定位,导致了文脉不清、基础不明、优势不显、个性模糊、定位不准、走向不明的状况,以至于我们在向国内外介绍自己的城市时,也常常忽略或回避文化,似乎还有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这也就难怪外地人不了解大连的文化了。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生命延续本源之所在,是城市持续发展创造力的源泉,它作为历史的积淀和结晶,是城市千百年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城市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大连人,长期生于斯,长于斯,沐浴其内,滋润其中,得其哺育,受其熏陶,对于这样一个攸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老是停留在朦胧之中而找不到作为城市主人应有的文化感,总不能等待上级领导和学术界给自己的城市下结论。多年来许多人对自己城市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形成了一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的文化心态,常常是任人评说,褒贬由之,在听到赞扬时就盲目自傲,听到批评则妄自菲薄。产生这种茫然心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及其发展历史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科学准确的分析,因而心里没底,缺乏主见。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城市文化历史及其基础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对城市发展具有核心意义的课题。因此,开展城市文化研究就成为不可忽视的而且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大连是国内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类型,在文化上有着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个性,由于我们对大连文化的独特性缺乏认识,定位不准,在文化发展上走过许多弯路,使历史形成的个性和优势在减退,甚至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这也就是我要写这本书的初衷,当然,我写这本书并不是要证明大连文化在历史上如何辉煌、在当代又如何发达,因为我深知大连文化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还存在相当的不足。这本书更不是对大连文化的全面总结,所谈所论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见解,目的仅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但是,我选择了一个凭个人能力很难完成的课题。刚要动笔,我就发现凭个人的水平要读懂一个城市,并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做出全面系统的解读,确实存在很难逾越的难点,因为自己还缺乏多方面的准备。虽然自己在这座城市已经工作生活了几十年,钟情于这里的山山水水,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身入其内,融入其中,也算是一个有一定资历的大连人了,但我对大连的认识还仅是一知半解。所谓“一知”,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所谓“半解”,就是对许多事情只知道个大概情形,许多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的阶段。就像一个粗心大意的茶客一样,只知道茶有绿茶、红茶、花茶之分,而不懂茶文化的奥秘。我开始意识到作为“老大连”,我对大连的认识还是很浮浅的,还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 回顾自己对大连的认识,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初识时,确实有一种新鲜感,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沈阳读书时,大连来的同学就给人以与外地同学不同的感觉,他们是同学中十分活跃的一群,男同学穿西服,足球踢得好,女同学穿布拉吉,华尔兹跳得好,和来自外地的有点土气的同学相比,大连来的同学显得格外洋气,当时我就感到,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至六十年代初由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大连工作,刚来时,一切都觉得新鲜,觉得这座美丽的城市确实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文化气息,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钟灵毓秀,现代洋气,清新秀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像一个端庄秀丽的淑女挺立在大海之滨。可是,久而久之,一切都习以为常了,感觉也麻木迟钝了,虽然我越来越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但有知无识、囿于常见,对熟悉的东西反而有一种越来越说不清楚的感觉,我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大连文化确实存在着很难说清楚的土洋并存的两极现象,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朦胧感,但凭当时的认识水平,很难破解这个难题,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特别是在“左”的理论盛行的年代,一切“以土为荣”,大连的“洋气”似乎形成了一种忌讳,属于“洋、名、古”之列,虽然不“古”,但“洋”而有“名”,有受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影响之嫌,自然属于被批判被限制之列。在经历了几次全省范围内的“土洋之争”和对“洋、名、古”的批判之后,大连文化被“规范”到被允许的“共性”之内,洋气逐渐消退了,历史形成的个性特点被磨平了,优势变成了劣势。我对大连文化的认识也逐渐由肯定到疑惑,由朦胧到茫然,至今在头脑中还残存着在当时被认为“十分正确”的观点。因而,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评说大连的文化,首先就要清理头脑中那些残存的认识,要有勇气去改造自己多年形成的陈旧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观念。 对一本书最起码的要求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是一本书的基础,因此首先必须从基础做起。这就要求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不仅要学习借鉴此前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大连地区历史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中吸取营养,更重要的还是要亲自动手从浩瀚的历史典籍和考古发现中搜寻关于大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掌握与大连相关相近的关于东北地区乃至国内的有关材料。资料的积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古人留下的关于大连地区的记载很少很少,而且支离破碎,如泥牛入海难寻踪迹,但只要肯下笨功夫,就能从沙里淘金,有所发现。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发言权,才能做到言之有物、立论有据、事有来源、史有出处。 言之有理,是一本书的精髓,也是自己写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难点之一是面对着十分分散凌乱而又残缺不全的历史断片,必须进行认真的梳理,追本溯源,考察流变,从历史的密码中寻找其遗传基因,从片断的记载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弄清来龙去脉,从而获得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认识。难点之二是面对着多年来关于大连文化的种种不同的评价,必须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与现状并在与外地文化作出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应有的判断。尤其是对几个重要焦点问题的认识,如对大连古代文化的评价,对大连古代文化的根基、源流、演变、性质、特点的认识;对大连近现代文化的评价,对大连近现代文化的性质、格局、个性特点以及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所形成的文化特殊性的认识;对大连当代文化的评价,对大连当代文化的发展、综合实力、优势劣势的认识。对于这些焦点问题和历史上形成的大连文化上的两极现象,多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而且在某些问题上还形成了固定的成见。特别是由于受曾经盛行一时的“左”的理论的影响,人们对待历史和文化常常从批判入手,轻易地否定历史、否定传统、否定文化,甚至在思想上、理论上形成了一种定势,因而对这些焦点问题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错误的理论导致了对历史的误判,使人们的认识陷入误区,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妨碍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因此,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评价大连文化,就必须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凝固的成见,克服错误的理论造成的影响。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我国的史学研究、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新阶段,最突出的变化是摆脱了批判史学和机械论的束缚,克服了长期形成的片面性、绝对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大连历史文化的研究,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长期形成的陈旧的乃至错误的理论观念,在理论上要有一个自省反思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新的突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而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必须要有一个重新学习、重新提高、改造自己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年统治我们头脑的批判史学、机械论和以片面性绝对化为特征的方法论,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但恰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首先是唯物的、实事求是的,是尊重历史的、尊重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而不是否定历史、批判历史;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全面的、辩证的,而不是片面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事先设定某种观点,用一种现成的政治公式去剪裁历史、改造历史。而批判史学和机械论恰恰在这两个基本点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首先它不是唯物的,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观念出发,从固有的结论出发,因而是先验的、唯心的;其次它不是全面的、辩证的,而是片面的、绝对的,习惯于在肯定或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同时,否定或排斥另一个方面,把结论建立在片面的事实上。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们对大连历史文化的认识,尤其影响了戢们对大连文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认识,结果导致出简单化、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大连文化,首先必须清除这些影响,学习和吸收国内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重新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理论是常青的,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实际上是我们重新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活的灵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仍然是我们认识历史、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我们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才能对历史做出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论述、关于任何社会都有两种文化的论述、关于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论述、关于殖民地文化的论述,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是我们重新认识大连文化的特殊性,辩证地破解大连文化的两极现象,重新评价大连文化的一把钥匙。 当我刚刚完成初稿时,正值党的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经典地阐述了文化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伟大号召。中共大连市委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全会上提出了把大连建成现代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预示着大连文化的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都给我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使我更进一步地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方向,促使我认真深入地学习十七大的精神,并以此为指导把这本书写好、改好。 这本书已经完成,但我心里仍有一种不够踏实的感觉,因为自己毕竟是一个初学者,所言所论仅仅是个人重新学习的心得,仅是一管之见,肯定会有纰漏不当之处。出版之际,我还要感谢许多专家学者和考古学家,因为他们在大连文化研究上做了许多工作,我是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写成此书的。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曾给予我鼓励、指导和帮助的余献朝、方军、张玉珠、宋延平、汤兰升、卢奕、刘广堂、吴青云、郭富纯、王若、刘俊勇、王守煜、张锡坤等各位朋友,感谢旅顺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大连文化局文物处及许多朋友为本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和图片,感谢大连出版社社长刘明辉、副社长卢相泰、综合编辑室主任张波的支持和帮助。 2008年9月于绿波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