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启銮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小棣//朱小蔓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启銮曾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组织难民赴新四军;只身前往南京开辟秘密战线,为渡江战役递送军事地图。他干革命、办教育、遭排挤、被“下放”、吃苦头、受迫害,而宠辱不惊。他毕生追求的是自由、民主、正义……朱小棣、朱小蔓编写的《朱启銮画传》采用口述、回忆及老照片等资料,揭秘了江苏地区地下党的工作、战斗生活情况,以及朱启銮所经历的坎坷一生。

内容推荐

朱启銮是“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协助赵朴初开设、管理几十所难民营。1940年到南京开辟地下工作。解放前夕冒险渡江,亲手将长江军事布置图送交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司令部。建国后,任南京市军管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地政局局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秘书厅主任,担任过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领导职务,创办了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后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南京市教育局长、苏州市常务副市长、南京航空学院院长、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朱小棣、朱小蔓编写的《朱启銮画传》采用口述、回忆及老照片等资料,较完整地呈现了朱启銮革命的曲折人生。

目录

序言

楔子

一 发奋求学,声震南开

二 转学光华,游学北大

三 置身救亡运动,参与领导“一二·九”

四 奋勇抗日,深入敌后

五 投身教育,组织难民

六 智送难民,奔赴前线

七 结缘赵朴初,通家一世情

八 青浦抗日,虎穴金陵

九 长期潜伏,发展壮大

十 智送地图,冒险过江

十一 受命金陵,接管房产

十二 前仆后继,缅怀先烈

十三 能上能下,一心办学

十四 从头做起,建设南无

十五 重回机关,统管文教

十六 姑苏金陵,归去来兮

十七 重新上岗,受命南航

十八 三返机关,拨乱反正

十九 钟情古都,醉心文化

二十 楷模永在,风范长存

附录

相濡以沫忆启銮

哭爸爸

爸爸

闲读识父迹

百年祭父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朱启銮老校长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致辞

后记

试读章节

1935年,日寇魔爪已经伸进华北,进逼平津,殷汝耕冀东汉奸政府成立了,热河内蒙的伪政权成立了。蒋介石继续对日投降,对内镇压,何应钦更加公开卖国,平津的学校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整个华北危急,国家危急。北平的青年学生已经无心在课室窗内读书了,他们就要发出震天的怒吼,平津人民也不能再甘受屈辱了。“一二·九”的来潮,已在各大学和重要中学里随处可见。北大法商三院是北大最活跃的部分。而其中的中坚人物则是黄尔义和朱启銮等几个学生。有些大学同样活跃,但国民党的反动力量也不小,而北大法商三院的主导潮流,则完全在党团的指引和影响之下。它们是北平各大学中几支最强革命力量中的一支。他们组织学生队伍,公开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对时局的政见,访问进步教授,座谈磋商师生联盟,开展对校内职工以及警卫的工作。黄、朱是“一二·九”游行的带头参加者和积极的组织者,是与校外非常活跃的联系人,也是筹建地下学联的最初活动者。

我参加了“一二·九”游行,并经他介绍认识姚克广(他是地下学联的党组书记),事先参与了“一二·一六”第二次大游行的组织。在“一二·一六”前夕,姚克广在城内活动,夜间宿在我住的公寓房间里。姚为了和燕京、清华校内通话,和我一同去沙滩一个小裁缝铺里借用了电话,我站在旁边陪着他。他们互相约定游行的出发、联系、时间、地点和路线等。为了保密,在重要内容上,用了英语。通话后,他笑着和我说:“燕京青年,英语还可以,清华的还不行。”我至今还记得这个难忘的情景。说明姚克广、朱启銮之间当时彼此的信赖和对我的了解。我也赶回校内做了游行前的准备。印传单、写标语、做旗帜、组织队伍。比“一二·九”那天规模更大的更有组织的游行于第二天举行了,是那样浩浩荡荡、轰轰烈烈!

毛泽东在1939年对“一二·九”运动做了两点重要的历史评价:“一二·九”开始了中国革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二·九”和五四运动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同等重要的作用。朱启銮积极地投身于这一革命激流,自觉地站在运动的前列,他又被这一历史湍流所磨炼,迅速成长起来。

“一二·九”后,朱启銮主编了团的机关报《“一二·九”青年小报》,版面16开,共4页。他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朱启銮写了一篇论文,大意是:我们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和民主革命,但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反帝了,而是以反日为主要锋芒了;已经不是一般的反封建了,而是集中力量打击汉奸和地主恶霸了。他和支部的同志们已经在很好地贯彻和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理论和政策的武器。北大在罢课期间是组织得非常好。老师、学生甚至职工们照样“上课”,不是读课本,而是上抗日救亡的革命宣传课。他们讨论时事,研究学运。朱启銮还积极参加了校外宣传和南下宣传活动。  1936年春,团组织决定建立学生区委。朱启銮是区委书记,周克和李全分别任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在暑假前,政府当局为钳制学生运动,以约束学生重新回到课堂读书,实施了高三、初三学生毕业会考的措施。团区委着手宣传和发动组织反会考的斗争。他们印发了大量告毕业同学书,喝发会考的反动企图,具体组织了反会考活动。最后,虽然会考还是举行了,但考的题目很容易,评分大大放宽。几乎全部毕业班同学都顺利地拿到了文凭。

由于朱启銮的大范围活动已经遭到特务的秘密盯梢,也在学校已不能再待下去,就主动向组织建议,去开辟工人工作。他化名张松年考取了北宁铁路车僮(在列车的茶芳做服务员的工作)。他开始在扳道工、号子手、司机等人群中开展宣传工作,生活很清苦,人明显地瘦削下来。也偶尔来看周克,人虽黄瘦,但精神振奋。周克既支持他攻励他,又心疼他。在短暂的聚会时,有说不完的话。周葱虽要求他能住下,多谈谈,但都因客观环境不允许而匆习离别。临行前两双手总是握得那样紧,兄弟俩真是不愿分开。P21-23

序言

2013年国庆期间,父亲生前主持创建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校庆60周年,我应邀出席了北京校友会的一场纪念活动。校友们对老校长所怀抱的至诚爱戴与尊敬之情,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我与专程来京参加校友会活动的校领导及校史办周明老师谈起考虑用什么方式纪念我父亲的百年诞辰。我们一拍即合,都想到编一本《朱启銮画传》。此事很快得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的首肯和正式答复,并即刻派周明老师协助我和胞弟朱小棣来完成该项工作。

历时几个月编撰成形的画传文稿,系以1992年7月出版的《怀念朱启銮同志文集》为主要资料来源。1990年父亲猝然去世,哀伤中我们收到父亲生前战友、同事、老友敬挽和撰写的悼念文字,很快积累盈尺。在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怀下,有许多前辈长者和朋友热忱相助,耗费心血撰写文稿,又蒙南京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匡亚明伯伯亲笔题写书名,赶在我去莫斯科大学访学的前夕印制出来,了却了当时的一桩心愿。此次新编画传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来源,是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由我们的二叔父(父亲胞弟)周克口述、顾训中先生协助整理完成的《风雨七十年——时代大潮中的我和我的一家》。

我的胞弟、现在美国定居的朱小棣撰写了画传初稿,我对他不断拟出的文稿提出增补意见和建议。我们通过越洋电话、电子邮件无数次地讨论和修改。工作最紧张的两个月,朱小棣一度带病埋头奋笔,很是辛苦,也颇多创意。小棣自幼喜好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早年自费赴美留学,父亲去世时未得机会回国奔丧,一直视为终生憾事。之后他回国探亲时有意访谈长辈,搜寻资料,1994年回国时还曾有心对一批重要的档案拍照留存。加之这几年,我俩有心关注新发现和挖掘出的与父亲经历有关的直接与问接的新资料,值此机会将它们补充入内,使画传的思想性、史料性与可读性,均大为增强。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地说,画传呈现的是一部中国现当代不凡人物奋斗的历史画卷。它展示的不仅是传主朱启銮,还有与他同时代的一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追求民主、正义和自由的先驱们的英雄群像。我们相信,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丰满的人物、一桩桩细致人微的事件聚合,趋于真实而完整的。它需要不断有新的历史记述,包括种种细节,特别是那些被淹没甚至被压制的材料,经发掘而加以补充,抑或加以纠正。

回首中华现当代历史,文化激荡、信仰冲突、天灾人祸,错综复杂。一大批有文化、有觉悟、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自愿追随中国共产党,顽强、智慧、奇迹般地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信仰的考验,乃至于人格的考验。朱启銮较早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勇敢自觉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是一位有很高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老资格共产党员、革命前辈,也是中国共产党内部毕生信仰民主、平等与正义之价值观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奋斗做出了特殊的思想文化贡献的一类人。历史不但不能忘记他们,而且为了省察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十分有必要更认真地去研究他们。

画传的编撰还不断掀动我们的情感波澜。我们既为父亲的觉悟、英勇、奉献,睿智、多才、仁爱而自豪,也为这么一位老资格、有魅力的前辈因复杂的历史际遇未能充分发挥才华而惋惜不已,为他没能多享几年清福而痛心疾首,更为未能在他生前更多地尽孝而万分追悔。

我们也曾反复地问过自己,今天再来做这件事究竟还有何意义?作为子女,整理家族中优秀人物的历史对传承家风、激励后辈当然会有精神文化价值,我们也就自然会被理解为伦理上的尽孝。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公民与知识分子,我们此番劳作的价值,更在于省察、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历史,补充、丰富某些历史遗存。因而可以说,我们是在满足自己作为现代公民与作为家族后人的双重良知。这种满足感,对于我们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是一种高度的精神愉悦。

心安的同时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是资料匮乏,图片更加不足。主要原因是传主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及自己,而当年不懂事的我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学业,很少主动与父亲交流、访谈历史。如今,知情前辈健在者稀,难获新的第一手资料。我和小棣目前也都还在工作岗位,不能专事其中。幸有女儿吴姗帮忙收集和复印图片,有老友提供照片和咨询,特别是周明老师协助处理了许多烦琐事务。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记作品没有终点。虽有遗憾,但工作的过程使我们重新进入过去,体验以往。它使记忆的边缘被扩展,经验之水与新鲜空气渗透进来,导致记忆之池变大、变深,并有可能引发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回忆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更为看重和期待的。只有无边的水滴不断汇集凝聚,历史才源远流长、饶有蕴意。

如今,画传出版在即,我们谨向所有为此付出辛劳的人们致谢,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参与工作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激,并向出版此书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表达谢忱。当然,还要再次向当年为《怀念朱启銮同志文集》撰稿和做出各种贡献的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后记

从出版社编辑手里拿到排版后的样稿,我心里充满兴奋、宽慰和感激。兴奋的是,一年多以前开始筹划写作的书稿终于成形,有了它自己的模样。宽慰的是,这份辛劳的结果,不仅可以告慰父母在天的亡灵,也是对今世后人有所交代,把我所了解的历史如实传承给下一代。感激的是,有那么多历史的见证人、当事人,及时留下文字记录,让我得以从中了解人们心目中我的父亲。

为了客观记录我父亲的生平经历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我在初稿中具体保留了每一位留下文字记录者的真实姓名和身份。可以说,在原始书稿中,我真正做到了许多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所谓“无一字无来历”。这样的读本,虽然真实,但读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哕唆乏味,甚至反而会因援引第三者的话而显得不够亲切。所以出版社编辑建议我拿掉许多“第三者”的人名,直接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了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我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必须在这里向所有提供了原始文字记录的前辈和朋友们,表示最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我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使我可以几乎一字不改地援引他们的回忆,重塑我父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行为道德、处世为人、精神追求以及在现实中经历各种磨难曲折、身心摧残的形象。

在此成书之际,我谨以恭敬的心情,一一抄录各位在《怀念朱启銮同志文集》中留下回忆纪念性文字并被我转化成为本书内容的作者。他们是:柴书林、赵琪、王明远、刘鉴农、王嘉谟、姚禹谟、张一之、程克文、夏万年、夏祖灼、费旭、俞家琦、刘锡汉、隆远赋、张忠仁、范炳昌、王士英、吕少英、李秋阳、罗小平、董昌达、吕世杰、瞿若烨、马家和、陈延祚、李子磐、张友聚、金惟、曹汶、王可权、缪祖义、阎崇年、史念海、姚鸣凤、钱瑛、朱谊民、汪平、薛国愿、许荏华,当然还有我的叔叔周克(原名朱启统)、诸敏(原名朱启聪)以及婶婶丁瑜。

最后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曾辉,以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周明老师。没有他们的参与、建议、编辑、整理图片,这本画传是不可能以此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衷心感谢上述各位之后,还要感谢每一位读者。希望这本书给您带去历史讯息、独立思考、精神鼓舞、良心安慰以及处事立身的正能量。至少希望阅读此书不是枉费您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只要有一位读者告诉我,阅读此书对其有益,我就心满意足,抚首欣慰矣。

2015年5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