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仁术宏愿(盛志勇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黎润红//张大庆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润红、张大庆编著的这本《仁术宏愿(盛志勇传)》以盛志勇院士的家庭背景、学生时代、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科发展、国际交流、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较全面地记述了盛志勇一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系统地整理了盛志勇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

内容推荐

在301医院工作的这二十年的时间里,盛志勇的经历真可谓既丰富多彩又惊心动魄。而他的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也在不断的深入,尤其是在烧伤、战伤方面的研究。虽然中间一段时间全国上下都被政治运动所操控着,大部分科研单位都没有开展工作,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盛志勇还是开展了很多的工作,医疗队的实战经验对他后来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盛志勇和他的同事就在烧伤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国内最早研制出适用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浅度烧伤愈合后皮肤色素沉着或脱色素的问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根据烧伤的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不同伤因、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状态等,总结出一套不同手法的体疗按摩规律和系列功能康复疗法,如温水浴疗法、器械疗法、加压疗法、注射疗法、牵引疗法等,达到了无疤预防、有疤早治,促进功能康复的效果。

黎润红、张大庆编著的这本《仁术宏愿(盛志勇传)》主要是依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追溯盛志勇院士的学术成绩、学术贡献;通过大量详细而深入的访谈所得到的资料来完善盛志勇院士的学术成长背景,尽可能地将盛志勇院士的主要人生经历及学术生涯呈现给读者。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故乡与童年

 从莫干山到杨树浦

 家世

第二章 学生时代

 小学与中学

 大学时代

第三章 专业选择

 “选择”外科

 终身伴侣

 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到沪东医院

 良师启迪

 抗美援朝医疗队

第四章 临床研究的开启

 抗美援朝工作的延续

 相关书籍的编写

 中国第一家急症外科医院

 迁往北京

第五章 从追求卓越到服务基层

 创伤、烧伤外科的建设

 战争医疗队

 从朝鲜到农村医疗队

 抗震救灾与三线建设

第六章 新的征程

 从创伤外科中心到烧伤研究所

 医院的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七章 主要学术贡献

 烧伤休克期的治疗

 低温异体皮库的建立

 脓毒症的研究

 烧伤病人的治疗新观念

 成果与贡献

第八章 学术交流与学生培养

 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

 学生培养

 学生心目中的老师

结语

附录一 盛志勇年表

附录二 盛志勇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正气从何而来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盛志勇认为,决定当时急症外科医院急需建立的主要因素是沈克非考虑到创伤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水平,而是要与临床相结合。因此沈克非与第二军医大学的校长吴之理商议,建立一个能与实验外科相结合的医院,开展相应的临床工作,并为战伤的治疗培养医疗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的很多方面都向苏联学习。根据当时的报道来看,这种急症外科医院的建立也有可能受到苏联的影响。因为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里,有一种专门救治急症外科病人的医院,这种医院对于突发性的急症外科病人,一般都可以是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或者说是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因此,1955年10月,军事医学科学院与第二军医大学联手创办,在上海市汉口路515号购买了一个旅馆并进行改造,创建上海急症外科医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救治临床各类创伤和其他外科急症的新型医院。1956年4月28日,上海急症外科医院举行开院典礼,4月30号医院开始接收病人。这所医院专门治疗外伤(如交通事故、工业损伤)和外科急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胃穿孔、脾破裂等)。

当时急症外科医院收治各种外科急症患者,比如骨科、脊髓损伤等,这类患者主要由第二军医大学的屠开元教授负责。屠开元教授是当时急症外科医院的院长。而其他的患者比如急腹症、一般外伤包括脾、肝、肾破裂,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等则主要由盛志勇负责,盛志勇为普通外科主任。整个医院共有病床200个,盛志勇负责其中的100个床位,除了骨科以外的外科急症都要负责管理。仅在开院的第一年时间里,急症外科医院做的阑尾切除病例就有八百多例,胆囊切除六十多人。当时其他的医院开展这些急症手术一般比急症外科医院都要少。急症外科医院在医院的设置、医疗程序等方面都体现着“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原则,医院的医生除了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工作,还承担着培养专科医生的责任。虽然当时医院的工作已经十分繁重,但盛志勇还要负责给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授课,担任第二军医大学局部解剖学和手术外科学教研室主任。

急症外科医院的医生们正在积极紧张地抢救着病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不过医院的发展并非医生们努力就能很好地运转,总是有很多外界的影响因素。1957年后,随着反右运动的不断扩大,尤其是1957年春夏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急症外科医院的很多医生也未能幸免。有一天,盛志勇接到一个通知,军事医学科学院叫他立即回院里参加会议和学习,他当时还以为是有什么突发战事需要回去执行任务。在部队单位,上级的指示一般都要执行,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而且这种突然“袭击”,作为从地方到部队的人员需要慢慢适应。盛志勇回去之后一看,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而是叫他回去参加反右斗争学习班,由于军事医科学院并非一线的生产企业,他们可以停止工作来开展运动,而且被点名人员必须参加。因此,盛志勇不得不从医院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参加院里举行的一些运动。当时的盛志勇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感到很疑惑,亲眼看到自己身边的一些科研人员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被当作“右派言论”受到打击和批判。据盛志勇自己叙述:“像我这种人,很容易打成右派。一个不是工农出身,一个是知识分子,小专家嘛,那一下子就是右派嘛。每天还要上班去,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看没人,哪里去了也不知道。他们叫开会就开会,叫学习就学习。有些会议像我这种人参加不了,因为我这种相当于右派之列的。但是由于我也没讲过什么特别的言论,所以至少没被打成右派。”

1958年,盛志勇随军事医学科学院一同迁往北京。而在那场反右运动中,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兼急症外科医院院长的吴之理教授成为被批判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校长职务也被撤销,换成了一位老红军。由于对医学发展方向以及前景的看法不同,这位老红军认为急症外科医院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因此,1958年9月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联合通知,第二军医大学急症外科医院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此,医院由专科医院扩建为综合性教学医院。1959年9月,医院迁至黄浦区凤阳路415号,对外院名改为上海同济医院。1966年9月,对外院名改为上海长征医院,后来又经过一些变迁。P58-60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在2010年6月以前,我对盛志勇教授并不太了解,只是曾经在学习相关医学课程中有所耳闻。直到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我们小组有幸得到中国科协的批准,开展了盛志勇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我才得以近距离地了解盛志勇教授。

第一次见到盛志勇院士之前,我做了不少的“功课”:从网络上查找了很多关于盛先生的介绍,虽然那些介绍并不太系统,但是汇集起来之后,仍能感觉到盛老是一位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的医学家。2010年9月23日,我第一次见到了盛先生,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位极其亲切的老人。虽然当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盛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多小时,将自己人生过程中的主要的事件脉络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也是在那天我才知道,盛先生的经历有很多特别之处。随着后来多次的访谈,我才对盛老的人生阅历的特别之处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访谈是采集工程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实物资料的采集以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对更全面地开展访谈工作是十分有益的。盛老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对文献资料十分珍惜,虽然搬家数次,有不少东西可能已经丢失,但是有几个箱子的材料他无论到哪个单位、哪个办公室,始终保存着。那几箱材料就是他多年来所阅读过的大量的中英文文献和自己写的部分书籍手稿以及自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通信。这几箱资料,盛老都很放心地交给我们进行整理,因此,我们小组几位成员拿到这几箱资料时真是如获至宝,虽然整理文稿资料目录十分“繁琐”,但是在看见具有很高史料价值而且十分难得的资料之时,大家都是十分兴奋的。除了整理出来的有效资料得到盛老同意捐赠之后,我们将与采集项目不甚相关的资料也分类整理并送还盛老之时,他十分亲切的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的工作做得真细致!”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真的十分感动,盛老对我们给他造成的多次打扰不仅一点不在意,却反过来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如此的肯定。也许这也是盛老的特别之处,自己年过九十,每天准时8:30上班,5:30下班,如此辛苦浑不在意,对别人的辛苦却记在心中,不忘对别人的肯定。

研究报告的撰写真的是一段比较“痛苦”的事情,尤其是撰写报告的同时还有很多材料要整理,也有很多访谈工作需要进行,当大大小小数件事情汇集在一起需要完成时,就难免会让人有些焦虑。好在有几个师弟师妹过来帮忙,当时很多实物资料的整理编排工作都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一一完成。后来我们又对研究报告进行很大幅度的修改,然后经过不断的加工修理,内容渐渐地完善,终于感觉越来越有点像样子了,甚感欣慰。由于笔者水平所限,对盛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够全面,还望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能够顺利地完成,与多位老师的帮助密切相关。其中,盛老的秘书解葵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当然,她也是在这个采集过程中一直与我们密切联系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帮助的人,借此机会,我们小组对解老师的工作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在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盛老外甥女徐瑾的大量帮助。另外,采集工程办公室的领导与老师们,请了各方专业的专家对我们进行精心培训,结题验收过程中又为我们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使我们能够不断地完善。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藜老师、王传超先生,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的樊洪业老师等都对传记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整个采集工作中,盛老的学生、家人以及所有的采集小组成员都付出了很多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