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学堂,督察教育》、《衍圣公走进了中华民国》、《信忽悠差点拆了后花园》、《屡败屡战,求子风波》、《空前绝后,孔府葬礼》……王谦编写的《大孔府》为文化散文,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历史,用有趣生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了孔氏家族史,可加深读者对孔府的荣衰和悲欢的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孔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谦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兴办学堂,督察教育》、《衍圣公走进了中华民国》、《信忽悠差点拆了后花园》、《屡败屡战,求子风波》、《空前绝后,孔府葬礼》……王谦编写的《大孔府》为文化散文,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历史,用有趣生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了孔氏家族史,可加深读者对孔府的荣衰和悲欢的理解。 内容推荐 在中国,孔府素有“天下第一家”之誉,影响之大不难想像。王谦编写的《大孔府》为文化散文,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历史,用有趣生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了孔氏家族史,可加深读者对孔府的荣衰和悲欢的理解。 目录 前言 大哉,千年孔府 第一章 先祖 01 孔府的祖先不姓孔 02 孔子的父亲和母亲 03 孔子的名字与相貌 04 孔子一生N件大事 第二章 嫡裔(一):二代到七十五代 01 二代孔鲤 三代孔假 02 四代至八代 03 九代孔鲋 04 九代孔腾到七十五代 05 真实的传奇:孔末乱孔 06 内孔·外孔·六十户 07 悠悠八百载“衍圣公” 08 孔府的古物和传说 第三章 嫡裔(二):七十六代孔令贻 01 衍圣公爷,五岁受封 02 府内戏班,常养精用 03 兴办学堂,督察教育 04 倡言息讼,撰《忍讼歌》 05 衍圣公走进了中华民国 06 信忽悠差点拆了后花园 07 屡败屡战,求子风波 08 空前绝后,孔府葬礼 第四章 嫡裔(三):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01 重围之中,隆重诞生 02 末代圣母,悲惨末日 03 圣府家学,肯堂肯构 04 年方五龄,执掌中学 05 孔府经济,每况愈下 06 《子见南子》,影响全国 07 最大族谱,八岁主修 08 军阀混战,殃及孔府 09 被脸谱化的太夫人陶氏 10 日记、诗章里的少年 11 衍圣公改任“奉祀官” 12 孔府最后一场大型婚礼 13 一九三七,仓促而行 14 重庆岁月,随遇而安 15 孔子圣裔,膺国大代表 16 迟迟吾行,去父母之邦 17 晚居台湾,优游学术 18 学者书法,信今传后 19 睽违册载,姊弟情深 20 斯人已去,宝岛风清 试读章节 这里就需要考量一下孔父嘉这个名字。一般学者认为,孔父为字,嘉为名。西晋学者杜预认为孔父为名,嘉为字。对“孔父”、 “嘉”孰为名、孰为字虽有争论,他姓己姓这一点却是共识。在“别为公族”之际,孔父嘉从自己的字(或名) “孔父”中拈出一个“孔”,来当作新的姓氏,从此确立了传于后世,直至今日的孔姓。 由此可以说,孔子的祖先……当然是姓孔。 梳理至此,有了答案:孔子的祖先并不全都姓孔。另一方面,在孔子之前姓孔的人也未必全是他的祖先,在孔家人自己写的((祖庭广记》中就说: 春秋时有三孔,郑有孔张,卫有孔达,盖姓同而族异也。独子 姓孔氏始于宋,迁于鲁,遂世为鲁人。 专家考证,上面说到的孔张、孔达的姓氏也很有渊源:孔张为姬姓,孔达为姑姓,也是黄帝在世时就存在于世了,但这两家孔姓至今是否还有孑遗都是个问题。 还是回到孔父嘉身上多说两句。孔父嘉在孔姓的历史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正是在他之后,由他确立的孔氏家族从国都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的宋国迁往国都位于今天山东曲阜的鲁国。鲁国为当时天下公认的礼仪之邦、周天子治下的文化重镇,但孔氏族人迁鲁并非出于对优势文化的选择,而是绎历了流向牺牛串乡后的无奈方举.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隐公九年(前714)的宋国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大司马孔父嘉之妻相貌美丽,有一次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了太宰华督。华督为她的美貌而着迷,人都走远了,他还在后面盯着美人屁股瞧个没完。回府之后,一条毒计在华督心里产生了,随后的一段时间,他派人放出风声:殇公即位才十年,却发生了十一次战争,弄得国运疲敝,民不聊生,而孔父嘉,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还直接放出狠话:我将要杀了孔父嘉,来保百姓安宁!第二年,华督找了个借口,公然攻打孔家的府第,杀掉孔父嘉,夺占了他的貌美之妻。 由孔父嘉拥立的宋殇公一看大司马被杀,表现得很生气。可是,如果国君较衰,连生气的资格都没人给你,接下来的一幕,是华督又举刀杀死了殇公,另从郑国迎回新的国君人选即宋庄公来继位。 孔父嘉死后,他的曾孙由宋国奔逃到鲁国安家。不幸的是,史籍在这里的记录有些掉链子,没有记下这位鲁国第一位孔姓祖先的名字,后世倒是做了一番补救措施,因他曾担任鲁国的防邑大夫一职,便称为孔防叔。孔防叔的儿子叫伯夏。伯夏的儿子叔梁纥,以勇力闻名于诸侯之间,以军功取得陬邑大夫的职位。这位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如果孔父嘉没有将此后子孙们的姓氏确定为“孔”,如果孔父嘉没有发生杀身失妻的惨剧导致后人举家迁往鲁国,孔子这位在中国乃至东方最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先秦时期出现的必然现实,都会由于某一个偶然因素而发生完全的改变。那么,为后人所美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的历史,绝对会改写。P5-6 序言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说到某位大名人,往往捎带着对他的出生地也致意一番。说到孔子,必然联想到孔子的老家,也就是山东曲阜。而说到曲阜,第一时间浮上脑海、闯到口头的,一定是“三孔”。本书中的“孔府”,就是“三孔”中的一孔。 说起孔府,应有狭义与广义之区别。 狭义的“孔府”,不过是举世闻名的“曲阜三孔”减去孔庙、孔林这两个孔之后剩下的孔府,大体是指其物质形态的建筑规制与文物遗存。这座在孔子身后渐渐扩大规模、历代朝廷恩渥以加的家族大宅院,门口挂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如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客人观光游览或做学术性考察。 这本书里的孔府概念,是取其广义,从历史的线索来看由孔子所肇始的孔氏家族这一社会文化遗存,以及孔家世代的荣衰与悲欢,在一代代家族的花开花落中去嗅取曾经的文化遗响,摭拾从孔子开始,两干五百多年经历“天下第一家”盛衰的历代脉络和嫡裔故事。 在古代中国,孔府素有“天下第一家”之誉,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大孔府”之大,首先在于它在中国地位之显赫,这地位,既包含它在历代政权结构中所被置于的位置,也包含它在民间百姓眼里的形象。 本书作者在孔子故里出生和长大,在后来的求学经历中又浸润江南人文气息,近三十年从事文化工作,并于二十年前出版过一本专述孔族历史的((大家族传》。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孔子和孔府的理解其实是经历了一些变化的,但并不同于专事文史研究者的情愫和观点。这样一路写下来,能体会到如今写孔府与二十年前写孔府,已多了几个差别大小不等的向度,这样几个向度综合起来,可能与孔府所确有的真实更加接近一些吧。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孔府,去发现它的一些“大”处。 孔府是这样一个家族—— 先说它的历史之悠久。如果丈量它的存续时间跨度,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家族历史就有多长。它的延续贯穿了中国社会的整个封建时代,它的地位不会因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风暴而摇撼,也不随王朝的兴替而沉浮——不论中央王朝发生什么情形、多大强度的更迭和变化,不论皇帝老儿姓什么或发迹于汉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这一家族的存续并不发生任何危机,家族的血脉总是那样清晰、分明而又有条不紊,古代的家族和国史的档案中都有这一家族历史传承的记载。 不过,说它的历史发展贯穿整个中国的封建时代其实有失严谨。事实上,以中国封建社会的长度来丈量孔家的历史,远远不够,因为在封建社会开始之前,这一家族的先祖已经出现于史册;而在封建社会结束之后,经历了民国的政局变幻及抗战的血与火的淬激,它的后代依然活力未减,影响未减,不时引起时代政治和传统文化维护者的注目。在媒体相当发达的今天,其当代后裔的生活、事业形态的每一个变化更是得到了及时而广泛的传播。 大成殿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较早、规模最大者。大成殿为孔庙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以《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语,喻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后毁于火。今存大成殿建于清代雍正年间,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有以孔庙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合称“东方三大殿”者。衣生活。但在去世之后,他却被许多代帝王上赶着追封为“圣人”,封号甚至到了叠床架屋的繁复地步: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看,又是“大成”、“至圣”,又是“先师”又是“王”,可惜“大成”、“至圣”都来得相当虚饰(作为修饰语,也只好这样了), “王”而具体为“文宣王”,说到底还是个虚的辞藻,世间但见有周文王、鲁衰公、唐太宗,那么想做皇帝的曹操好歹也被追认了个“魏武帝”,将两三千年中全中国的帝号和皇帝名头历数一遍,却从没有过“文宣王”这一号。“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这一串名称逐一筛过,只有“先师”真正靠谱。 这个非凡人物,姓孔名丘,世人习惯称为孔子,就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孔老师”、 “孔先生”的称谓“孔夫子”也一直由他独享专利,如二十世纪的世界级伟人毛泽东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即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可见,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起始点都是由孔子开头的。 来自帝王的追封式肯定,孔子本人没得到实惠,而在儒学成为官方主导意识形态之后,孔子作为精神偶像,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这种肯定在抽象与具体两条战线上同时进行,抽象的方面,是对儒学代有揄扬,大有将孔子思想融入社会与百姓血液的意思;具体的方面,便是在全国各地大兴祭祀孔子的庙宇。 唐朝玄宗时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便称作文宣王庙。明朝之后简称为文庙,但百姓喜欢称作孔庙。自唐之后的干余年中,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如下一些: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5),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和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直到民国五年(1916)才完工,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又称先师庙。后作为首都博物馆。 天津文庙,在天津旧城东门里,是天津市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后经各朝代不断修缮而形成现存规模。 山东乐陵文庙,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现存正殿5间,绿瓦飞檐,斗拱承托,巍峨壮观。院内数株古槐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至今仍枝繁叶茂,秀拔苍劲。 山西平遥文庙,在平遥城内云路街北侧,由三级建筑组合而成,中轴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 山西闻喜文庙,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明朝时重修,庙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宏伟壮丽。 苏州文庙,北宋景祜元年(1034)所建,现在建筑除大成殿为原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清朝时重建。后作为苏州碑刻博物馆。 河南襄城文庙,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葺。现存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整个建筑端庄大方,气势宏伟壮丽。 江西萍乡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南宋后曾八次重建,1941年全部翻修,系按我国传统宫殿结构建成,分前后两殿和左右长廊。 福建安溪文庙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米,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整座庙宇的石雕、木刻和彩绘相当精彩,艺术造诣很高,有“安溪文庙冠八闽”之美称。 湖南宁远文庙,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物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所建,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后殿、戟门、棂星门等,面积七千多平方米。 四川资中文庙,清道光九年(1829)建,占地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左右对称,内外呼应。 传说中往往并没有多少客观真实的成分。其实只要查找一下古代碑帖,就不难发现孔府对联中“富”、 “章”二字的写法,在在皆是,前者既找不到梦授写法的根据,后者也非为纪晓岚先生独创。往远上说,将汉字的个别部首移位、笔画增减,向来是部分书法家的偏嗜,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所谓富贵无头、文章通天,不过是民间出于圣人崇拜情结所做的演绎而已。 平心而论, “安富尊荣”是历代朝廷的物质赐予,而“文章道德”则源自孔府先祖孔子的精神遗传,是孔府家族的显性DNA。前者几乎全由外力予取予夺,后者则全由自家修养、努力而取得。当代曲阜民间春联中写得最多的内容,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其字面扣合照应的,也正是“文章道德”的意思。其间未必有“向孔府看齐”的意思,但一定包涵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后裔在今天已经散居全国各地,人数较多的省份除了作为孔姓大本营的山东(特别是孔子的老家曲阜,孔姓居民逾十万人之众,素有“无孔不成村”之说),还有河北、四川、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数省。海外较有影响的孔姓人物也大多是源出曲阜孔府,如韩国的孔姓始祖是在元代至正年间由孔子第五十六代孙随使前往高丽,留居未返,血脉延至当代,已繁衍到六万人左右,还组织了“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常在孔子诞辰日组团回曲阜祭祖,立碑纪念。 这样一个根深、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它的主根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时期,“百家姓”里的很多姓氏还没有出现,那时孔子的祖先又是姓什么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