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黎晶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黎晶主编的这本《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主要收录了“土地的黄昏”、“菜羹香”、“血脉中的回声”、“在富锦的想象”、“女子女子你转过来”、“哲学课”、“黑白间”等十篇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受新鲜,或文字优美,或思想深沉,或见解独特,或感情真挚……所有这些,使本届获奖作品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花团锦簇的景象。

内容推荐

由《北京文学》主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合散文奖,自2000年启动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于今已整整走过了10年的岁月。10年的评奖历程,全国性的征稿范围,以及以推介文学新人、遴选精品力作为主旨的评奖追求,使老舍散文奖已成为人们嘹望新世纪散文创作胜景的一个活动窗口,散文界名家新作与新人佳作联袂竞秀的一个精彩展台。

本书为《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由黎晶主编。

第五届老舍散文奖,收到征文作品1500多篇,在《北京文学》发表作品200多篇,候选作品31篇,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10篇。这些题材丰富、写法多样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直面现实的所见所闻,超越现实的所思所感,都充满着生活的元气与艺术的生气,并且在“地气”与“人文”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作者的笔墨个性与艺术风采。

目录

上篇 获奖作品

 土地的黄昏

 血脉中的回声

 菜羹香

 女子女子你转过来

 在富锦的想象

 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

 哲学课

 德国的人

 一把转椅的诉说(外一篇)

 黑白间

 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颁奖辞

下篇 入围作品

 大地笔记

 像德兰修女那样去爱

 窈窕淑女

 父亲的酒和母亲的烟

 西边大道东边小河(外二篇)

 别样恩仇

 北洋海军断记

 这两滴眼泪,将是我们下世相认的印记

 纸上森林

 精神的水晶地牢

 谁是王石

 遥远的北大

 冯俊科散文三篇

 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

 母亲

 在一个叫米家坪的村庄

 把自己遗忘在梦里

 致敬

 一生能绽开多少朵幸福

 一只愤世嫉俗的猫

 吴先生,请开门

试读章节

我注意到的草木

马坊的草木是繁茂的。可以这样说,大凡活在北方的草木,只要用心在泥土里寻找,这里都能看得到它们的身影。而让所有眼睛发亮的,是在随意走路的时候,一种很久没有见过的草木,就在一块极不起眼的地方,突然从地面上钻出来,好像要我们带上它的种子,在大地上与植物一起旅行。

这种时候,至少要很好地看上一眼。

要在它们的叶片上,留下人的一丝尊敬。

这么多的草木,让我先写哪些呢?要说在马坊,它们都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过庄稼以外的喜悦,它们中的许多能食用的,都在我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的胃里,分泌着身体里需要的能量。当然,草木也是有欲望的,比如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在他的《植物的欲望》一书中说,苹果的欲望是甘甜,郁金香的欲望是美丽,大麻的欲望是陶醉,马铃薯的欲望是控制。我不清楚生长在马坊的这些草木,它们的具体的欲望是什么,但我知道,作为一种植物,它们的根都是有趋水性的。

可是马坊,能给它们多少水呢?

因此,我一直注意这些草木。

注意它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活着。

现在,就让我从《诗经》中的《豳风》里,看看这块土地上的哪些草木,有幸被我们的先祖歌唱过。我想,他们在那么遥远的年代里,就知道在心中用诗句歌唱的草木,一定是草木中的精华。至少,它们在远古的苍茫里,就把植物身上的一丝温暖,带给我们的先祖了。

我在《豳风·七月》里,最先读到了“四月秀荽”。

我想象的场景是这样:一群穿得花花绿绿的女子,梳着很长的辫子,左臂挽着柳条小笼,右手握着铁打的小铲子。一个在村头喊着“四月里软孜结子了”,大伙回应着“挖软孜去”,就说笑着出村了。

其实,我在小时候,经常跟着姐姐挖软孜。

这种很纤细的多年生草木,在《诗经》里叫荽,在《本草纲目》里叫远志,在我们的口语里叫软孜。那时候,正在麦收之前,我们有的是时间,在田问地头挖这种东西。一笼软孜挖回来后,还要坐在房檐下,采集软孜的根。一根白净的软体,用两根指头捏住,轻轻一捋,一节寸长的皮,就被抽了下来。一根软孜可以抽四五节这样的皮,一笼软孜能抽一大堆。谁能想到,我们挖了几十天的软孜,被母亲在太阳下晒干后,用一个小布袋只能装半袋。背到监军镇的药材铺,卖掉后再买些镰刀回来,也就是收麦的日子到了。

我现在想,这是土地给就要握镰割麦的人,特意生长的一种草药。

因为农历的四月,能在大地上结实的植物,确实不多。软孜要赶着这个时候,迅速地成熟,我想它是知道割麦人需要的是力气,便用它埋在泥土里的根,为他们奉献草木的力量。《本草纲目》也写得明白,远志的地上部分称为“小草”,根部称为“远志”,自古被视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

因此,许多人在卖软孜时,总要捏一把放下,割麦时泡在水里喝。

我在《豳风·七月》里,也读到了“六月食郁及莫”。

郁及莫这两种植物,在马坊的大地上很普遍。在我们翻沟行路的工夫里,时不时会碰到一大蓬,有的从脚下的路边爬过来,有的从头顶的崖畔上垂下来。不用说,我们会伸出自己的手,摸过它丝丝蔓蔓的枝叶,采摘那些装满果酱的红豆豆。我想在古代,豳地上的人,在行远路的时候,一定会在某一处有着郁及奠的地方坐下来,吃上一阵它们的果实,再起来行路。也可能有一个人,在站起来的一刻,突然说出“六月食郁及奠”这句很生活性的话,后来被收进《七月》里。  这句食者的叹息,就这么被留了下来。

而这两种被祖先叹息过的植物,现在我们叫它野葡萄。我在翻阅《山海经》时,也发现过它的踪影,只是被叫做棺罢了。我惊叹它覆盖的原野,原来是十分广阔的。因为《山海经》的作者,足迹绝对没踩到马坊的土地上。他应该是在一个更远的地方,怀着狐疑的心情,见过它的面目的。

它在早春开花,初夏挂果。而一身的繁盛,是它的基本形象。看见它,我就想象黄土的繁育能力,在北方这么干旱的地方,竟能让一种蔓状的植物,往疯里长。我最初见到的野葡萄,是在父亲的柴捆里。按照一个斫柴人的要求,黑硬的铁秆蒿,才是最好的柴禾,像这种蔓状的东西,是会被放弃的。父亲把野葡萄斫回来,是想让我吃它红色的浆果呢。记得父亲一回来,把柴捆往院子里一摊开,一边用镰拍打,一边叫我出来。我在他的身边刚坐下来,他一翻柴草,呀,我的眼前是一地的红果。

我也像古人,在六月里食着野葡萄。

有时,我发现在我的身后,有了一些响动,回头一看,我家的鸡猪,也在旁若无人地吃着地上的野葡萄。这就是乡土上的温馨和谐:一种植物,不只温暖人的胃,在家禽的胃里,也溢着它们的温暖。这些,我能从吃着野葡萄的鸡猪的眼光里,看得出来。

我在《豳风·七月》里,还读到过“七月烹葵及菽”。

我就想马坊真好,有这么多的草木,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眼睛,还滋养着我们的胃口。七月烹葵,可见葵在古代,确实是一种常食的蔬菜。《本草纲目》说:“古者葵为五菜之主。”《农药通诀》也说:“葵为百菜之王,备四时之馔。”葵有冬葵,八九月栽种,冬末春初采集。而《诗经》里的葵,应为秋葵,五六月栽种,七月采食。遗憾的是,葵这种蔬菜,早已从马坊人的饮食习惯里退出来了。现在也不叫葵,叫冬花。在我们这么大的村子里,只有东边的沟里有一些。每年的冬末春初,我们会拿着镢头,下到沟底里去挖冬花。当时,我们还能知道它是一种草药,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恐怕连它的名字都忘了。

在《诗经》里出现的这些草木,我最为冬花心疼。

至于菽,依然和麦子一样,是一种主要的植物。我们叫它大豆,它在马坊的土地里,多被套种在玉米的旁边。我在早晨的玉米地里,见到的大豆,都是一身露水,长得蓬蓬勃勃的。用手摸它的叶子,又厚又绵,像滑过村上哪一位新媳妇的灯草绒衣服。而它结得一串一串的豆角,摸着直扎手。等到黄干了,在太阳下炸开,是一颗颗黄铜一样的豆子,看着也心疼。

对于大豆,我想古人是作为主要蔬菜食用的。你想古代的肉用牲畜有限,除祭祀外,人们很少吃肉。就是现在的马坊,过年要宰杀一些猪羊,平时基本不杀生。但对于豆子,一年四时都会把它磨成豆腐,泡成豆芽菜。我在村上时,三队在碾子坡上的一块坑地里,办了一个豆腐房。在一铁锅豆腐做熟时,打一碗豆花出来,那是一年里最好的吃食。我也跟着大队书记天存吃过几次。每次去豆腐房里,都会见队长浩德也在那里。

土地上最喜悦的事,就是秋天在收割净尽的地里拾玉米或捡豆子。那时豆子很少,要是能从倒地的玉米秆里,发现一株遗露的豆子,脸上是会突然灿烂的。金黄的太阳下,看着金黄的豆子,心里也是金黄的。

现在每走进一家超市里,我都想在放黄豆的地方站一会儿。

我会不会对这些豆子说:我在《诗经》里读过你,我在马坊捡拾过你。

我不知道。但我一定会伸手摸一下。P6-8

序言

由《北京文学》主办的两年一届的老合散文奖,自2000年启动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于今已整整走过了10年的岁月。10年的评奖历程,全国性的征稿范围,以及以推介文学新人、遴选精品力作为主旨的评奖追求,使老舍散文奖已成为人们嘹望新世纪散文创作胜景的一个活动窗口,散文界名家新作与新人佳作联袂竞秀的一个精彩展台。

10年五届的老舍散文奖,在连续的选优拔萃和奖掖作者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整体追求与基本特色。作为一个连续参加五届评奖的评委,我对这种追求与特色的体味,可以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这就是“地气”与“人文”。接地气,有底气,也即一篇作品有无真情、底情,这是作品的立身之命,感人之本。我们在几届评奖中推出的获奖作品,在这一点上,都站得住,留得下,因而是经得起阅读,耐得起解读的。“人文”,也即文化意味,人情温度,人性深度。最初的老舍散文奖,还有一个考虑是要体现北京的地域民俗与人文,但后来北京的作者与作品并不占多数,这里的人文因素便扩展为地方的风土人情与民俗风情。在这一方面,老舍散文奖推出的作品,更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也是这个奖项越来越在文坛广有影响,越来越被人们看重的原因。

第五届老舍散文奖,收到征文作品1500多篇,在《北京文学》发表作品200多篇,候选作品31篇,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10篇。这些题材丰富、写法多样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直面现实的所见所闻,超越现实的所思所感,都充满着生活的元气与艺术的生气,并且在“地气”与“人文”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作者的笔墨个性与艺术风采。

耿翔是一个乡间土地的执著歌者,马坊是他精描细画的一张“邮票”。在他的《土地的黄昏》中,土地不只有记性,还有神性;庄稼不只有物性,还有药性;牲口不只有兽性,还通人性。在他那饱带深情又如数家珍的文字里,人们读到一种对于乡土的热恋与激情,因而得到一种感动与洗涤。底气十足,地气丰沛,是耿翔借以赢人的最大优势,他也因此成为新乡土散文写作的最为重要的代表。阎连科的《在富锦的想象》,写的是一个游客在黑龙江富锦湿地的观感与见闻,但在那被浩瀚湿地震慑的臆想中,在那与风车比翼翻飞的瓢虫情似集会的假象中,在那收割后的黑土地因果实遗落而继续展示其“成熟与美”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于缘情体物的农人的感受,又是一个用身心拥吻大地的文人的情怀。如数家珍的农人与情思飞扬的文人的合二为一,使阎连科的文字焕发出一种奇异的光彩。赵大年的《菜羹香》,写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大萝卜、大白菜,从夏到秋,从种到收,从一到多,又从主到次,太萝卜、大白菜的历史发展与地位演变,又折射出了北京城乡的日新月异与百姓生活的悄然变异。而那饱带感念与激情的文字,也分明半是挽歌,半是颂歌,让人怀恋,引人遐想。

就写人情、人性而言,这届获奖作品中,江子的《血脉中的回声》,周振华的《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安然的《哲学课》,因为由亲人说起,又颇有意味,让人读时感佩不已,读后难以忘怀。《血脉中的回声》从祖父的爱读《三国演义》说起,而这种阅读爱好,既寄寓着他未能从戎行武的念想,又慰藉着在动荡年代难以安宁的心灵,他的忍让,他的坚韧,他的焦躁,他的暴烈,无不与《三国演义》有着神秘的勾连。由祖父与《三国》的关联,底层农人与传统文化,个人命运与时代悲情,祖辈血脉与后辈血性,都熔铸一炉,汇为一流,引人深思,耐人咀嚼。《我和父亲的那段岁月》忆说父亲,是从父子之间的过节开始的,因为父亲的富农成分,使得“我”这个富农崽子在过去的政治生活中抬不起头,频频打入另册,因而对父亲心生怨f艮,甚至好几年都不叫他爸爸。但父亲并不横眉怒目,更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挚恳为人,直到赢得“我”的敬爱,乡亲的敬重。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在政治与亲情的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与顽强抗争,沉默寡言的父亲,实际上是用他的无言的坚实行动,释放着本色人性的熠熠光辉。《哲学课》是由弟弟、父亲、母亲的先后病倒,让“我”猝不及防,迫使“我”一次次感悟人的生老病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以及对“平安是福”的新认识,对“生命底牌”的先预知。“疾病是一场哲学课”,而安然的这场哲学课,让人格外地珍惜亲情,加倍地珍重自己,很值得向更多的人们进行普及。

这届获奖作品中的秦锦屏的《女子女子你转过来》,张成起的《一把转椅的诉说》,林渊液的《黑白间》,韩小蕙的《德国的人》,虽然所表现的对象,所表达的主题,各有所本,并不相同,但在赋予独特的人文意蕴这一点上,却自见其.妙,各具千秋。

《女子女子你转过来》,由原汁原味的方言口语,描写了陕西农家生了女娃之后,婆婆、媳妇、女婴的各自的心态与神态。“弄瓦之喜”虽为一喜,但怎么也比不上“弄石之喜”得意,因而,重男轻女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但作品在最后一节,却以一些“走出村子”的“志气大”的女娃发狠成才的事例,使作品别具一种张力。那就是压力变动力,自卑变自尊,“弄瓦之喜”终成家里与村里的大喜。这种描述及其透出的深意,在女性作者为女性声扬的意向里,也不无为女权张目的意味。《一把转椅的诉说》,说的是当年的刘青山或张子善留下的一把转椅的故事,作者没有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上做什么文章,而把笔墨的重心放在刘青山的一步步蜕变上,当年干革命“提着脑袋”,后来搞贪腐“丢了脑袋”,都是地位变异、欲望膨胀的必然结果。作品由刘青山的教训,引申出了“治国先治吏”“管好自己”的诸多教益,有自觉的自省意识,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由琉璃厂说起的《黑白间》,与其他作品比起来,更有可能写出京味来,但这篇作品的要义,却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诸多况味。由酷爱书法艺术的全身心投入,到书界硝烟弥漫无奈退隐,纸上的黑白,世上的是非,相互纠结,彼此映衬,习艺与做人,守黑与知白,都化为一种且行且思的人生境界,令人不无感喟,引人思忖。《德国的人》抒发的是作者接触德国人之后的种种观感与疑问,作者惊异于德国人的“不可思议”,这既在于他们创造了太多的历史的神话,又在于他们面对中国的“自我中心主义”:总是以他们自己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看待变化中的中国。德国人的这种“傲慢与偏见”的确是典型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大致上也是当下欧洲人与西方人的中国观的一种反映。这篇作品给人的刺激很大,这就是中国的变化与崛起,总要忍受别人的冷眼旁观与另眼质疑。这是作者的切身感受,更是我们的真实处境与现实难题。

10篇获奖作品,春兰秋菊,各有其美,未能获奖的作品,也各有其长,可圈可点。如王充闾的描写蒋介石与张学良特殊历史恩怨与情感纠葛的《别样恩仇》,朱鸿的描写初恋冲动与少男真情的(《窈窕淑女》,李雪峰以别致的角度、调皮的口吻描写乡土情愫的《在一个叫米家坪的村庄》,郭文斌以诗性文笔、哲理意趣传达独特人生价值观念的。《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等。可以说,31篇候选作品中,有许多篇什都是饶有新意的精品力作,他们与获奖作品一样,都是近年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收获。

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奖固然很好,候选依然荣光,而写作着则更为重要。因为散文写作本身,就是散文家借以立身的人生方式。

是为序。

2010年9月20日于北京朝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