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让生命精彩绽放)》一书作者杨晓勇在殡葬系统工作,在投身工作、品味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悟,想与殡葬工作者和热爱生命的人们一起分享。全书分为直面死亡、珍爱生命、胸怀梦想、与爱相伴、孝敬老人、养育子女、睿智前行、突破传统、提升自我、传承文化、了解殡葬、投身殡改、怀念美好等章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命的正能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如夏花(让生命精彩绽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晓勇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如夏花(让生命精彩绽放)》一书作者杨晓勇在殡葬系统工作,在投身工作、品味生活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悟,想与殡葬工作者和热爱生命的人们一起分享。全书分为直面死亡、珍爱生命、胸怀梦想、与爱相伴、孝敬老人、养育子女、睿智前行、突破传统、提升自我、传承文化、了解殡葬、投身殡改、怀念美好等章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所思所想,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命的正能量。 内容推荐 生命如花,如何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生命中最美、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最值得怀念和传承的东西是什么?如何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作者杨晓勇长期供职于殡葬行业,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告别,仰望星云,思考生命,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也因而更加热爱生命。在《生如夏花(让生命精彩绽放)》一书中,作者从自身工作、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道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与读者朋友一起,礼敬生命、感恩生命、怀念生命、讴歌生命,全书传递着热爱生命的正能量。 目录 第一章 珍爱生命 第一节 生命如鲜花一样美丽 第二节 生命如瓷器一样易碎 第三节 生命伟大且坚韧 第四节 生命是条单行道 第五节 让生命最后的日子走好 第六节 珍爱生命 第二章 胸怀梦想 第一节 人生与梦想 第二节 我的人生我的梦 第三节 行走在追梦的路上 第三章 与爱相伴 第一节 爱的美好 第二节 爱的艺术 第三节 爱的思索 第四章 孝敬老人 第一节 孝的传统 第二节 孝的思考 第三节 孝的故事 第五章 养育子女 第一节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第二节 如何做个好父母 第六章 睿智前行 第一节 感悟人生 第二节 享受孤独 第三节 睿智前行 第七章 提升自我 第一节 以读书提升自我 第二节 以爱好提升自我 第三节 以玩乐提升自我 第四节 以思考提升自我 第八章 传承文化 第一节 传承人生文化 第二节 个人要负起责任 第三节 家庭要挑起担子 第四节 社会要做出努力 第九章 怀念美好 第一节 怀念美好 第二节 怀念童年 第三节 怀念母校 第四节 怀念亲友 第十章 直面死亡 第一节 死亡必然发生 第二节 直面死亡之痛 第三节 感悟死亡之美 第四节 抚慰死亡之伤 第十一章 突破传统 第一节 突破“尊严死”的误区 第二节 突破遗嘱的误区 第三节 突破“生不立传”的传统 第四节 突破传统的生死观 第十二章 了解殡葬 第一节 民生工作 第二节 生命事业 第三节 文化家园 第十三章 投身殡改 第一节 殡葬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节 殡葬改革任重道远 第三节 殡葬改革考验智慧 第四节 殡葬改革贵在坚持 第十四章 不懈奋斗 第一节 追求与奋斗 第二节 思考与行动 第三节 读书与写作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生命如鲜花一样美丽 一、生命因热爱而美丽 我热爱生命,喜欢沉思与感悟生命。生命是美丽的,在美丽的生命面前,哲思翩然而至。 生命如花,但只有用如花的心情才能感受。丰子恺有句名言:“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我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有爱有情有梦,还有七彩的阳光,尤其是生命中有那么多我爱的人。我爱妻子,钱钟书曾评价妻子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称她“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我想我的妻子不也是如此吗?她不仅好学、上进,而且勤劳、能干,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我爱儿女,读大学的儿子与读小学的女儿都很优秀,我和儿子像朋友一样,常常一起交流思想,打打乒乓球等;我喜欢逗女儿玩,和她一起学习迪士尼英语,用英语和她对话,看她撒娇,发点小脾气。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我爱父母,喜欢和他们一起聊天,几乎每一个春节,我都要与父母相聚,父亲酒量很小,母亲平时几乎不喝酒,但人逢喜事精神爽,相聚时我们都要喝点酒,有说不完的话。 生活中,我常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首先源于我快乐的心态,延参法师指出,幸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感觉。没有好的态度,如何有好人生? 有位伟人说过:“要么你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手。” 生命因热爱而美丽,这不仅体现在顺境中,更体现在逆境中,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经历逆境和困境,会有失败和挫折以及由此带来的苦与痛,在这个时候,你是否对生命依然爱得深沉?史铁生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和心态,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感到活着真好。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二、生命因创造而美丽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因创造而美丽,正是创造,使生命超脱平庸,具有了崇高的品格。 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李彦宏创办了百度,龚海燕创办了世纪佳缘,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他(她)们都是美丽的,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造福了社会。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常想,百度搜索真好,能够快速方便地找到我想要的文献,想起读研究生时,常常带着面包、水壶到上海图书馆查资料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 每次看到或想到秦怡,都感觉她好美,她的美在于她的创造,作为电影演员,她创造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角色,使她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银幕上和热爱她的观众心里,不仅如此,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还有梦想还在创造,还在自编自导《青海湖畔》,准备在有生之年将作品搬上银幕。 尹建莉在自己16年教子手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受到了千万个妈妈的好评,妻子在读了这本书后,称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深受启发的她更加坚定地和女儿做朋友,在和女儿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对女儿进行教育、引导,正日益成为女儿信任的好妈妈和成长的引路人。(P3-4) 序言 序 晓勇博士是我的安徽老乡,我与他相识于2004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得知他的家乡在安徽省颍上县,在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工作。2007年3月他到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后,我们曾就共同关心的殡葬文化进行过交流。我们对殡葬业要有文化,要警惕文化的淡薄,倡导形式多样的文化墓碑,警惕无字碑在公墓中普遍存在的状况等问题都有共识、共鸣。他曾告诉我准备写一本关于殡葬文化的书,我鼓励他视野还可以更开阔些,殡葬关乎生命,他在人生后花园工作,站在死中去看生,他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写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他有比别人更丰富的养料,况且他又是博士,有从事社会工作的经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并且这样做也更有价值。今年初,我收到他的来信,说采纳了我的建议,书稿已经完成,书名为《生如夏花——让生命精彩绽放》,并希望我能为他的书做序,我欣然答应。 阅读书稿,我感到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作者仰望星云,思考殡葬、思考人生,有很多真知灼见;这是一本有内容的书,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写作,内容饱满、充实;这是一本有感情的书,作者饱含情感创作,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而“真”最能打动人心。 作为一名殡葬工作者,作者对殡葬工作和殡葬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现代殡葬要讴歌生命,要从高处看,即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从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的趋势看,这样才能看清整体和全局;要往远处看,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远处有风景和未来;要向深处看,因为人心复杂而又柔弱,本质和灵魂藏在心的深处。未来的殡葬,一定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作者还基于对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变革的认识,提出殡葬改革要从生命教育人手突破传统的生死观,要从延续人的精神生命人手变革传统殡葬,要用文化的力量影响人改变人。这些不仅值得殡葬从业者思考,相信对大家都会有所启迪,因为殡葬工作事关民生,殡葬改革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作者对死亡和传统的生死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剖析越逃避死亡就越会恐惧死亡的社会现象,并进一步提出要像直面骄阳一样直面死亡,要从死亡中汲取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更精彩地生、更灿烂地活。他对如何进行悲伤辅导,如何进行临终关怀,如何激活人的梦想和创造潜力都有独到的思考。这对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护人员,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乃至我们大家都会有所启迪,因为死亡同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作者对“尊严死”、遗嘱、“生不立传”等方面存在的误区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生死观密切相连,要从加强生死观研究丰富死亡教育的内容,加强人才培养丰富死亡教育的人力资源,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死亡教育的场所和舞台等方面进行突破。 作者提出,开展生命教育,把价值观教育与生命教育结合,更有利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弘扬。对此,我也非常认同。价值观是人生之舵,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人生。而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是与生死观相通的。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人们去亲近核心价值观、去领悟核心价值观、去实践核心价值观,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了对美好爱情的理解、夫妻相处的艺术,以及如何孝敬老人、养育子女等,既有理性的思考,如夫妻相爱的艺术,包括理解伴侣、陪伴伴侣、感恩伴侣、赞美伴侣,以及要提升爱的能力等;又有很多温情的细节描述,如帮助父亲实现游北京的心愿,陪母亲买鞋和打家庭麻将,以及和儿女在一起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感到亲切、暖人,想不到一位男同志,还有这么丰富、细腻的情感。 作者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如人生有取舍,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有沉浮,要宠辱不惊;人生有芬芳,要像品味茶香一样品味人生的芳香;以及生命如花,需要用如花的心情去感受等,都富有哲理。作者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很多感恩的人、难忘的事和美好的怀念,而这一切是他富有、快乐和力量的泉源。 作者对传承人生文化有全面系统的思考,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厚葬,提出要变厚葬为厚传,把人生文化作为“珍宝”厚传。对于如何厚传,提出让文字传“珍”,让影像传“珍”,让墓碑传“珍”。并指出在人生文化传承中个人要担负起创造的责任、宣传的责任、嘱咐的责任;家庭要挑起发现的担子、整理的担子、创造的担子;社会也要做出努力,宣传引导,宣传的媒介既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是互联网、微信等现代媒介。这在全社会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的背景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梦想成为殡葬文化的开拓者,成为死亡教育的传播者,成为生命教育的推动者。他的梦想远大,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殡葬文化沃土;他的梦想有根,他把个人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他的梦想有魂,他坚定地行走在追梦的路上,从中国梦中汲取力量,从日常工作中汲取营养,梦想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心路,使他产生出持久、深厚的力量。 作者是一个能够直面并且享受宁静的人,他习惯于在宁静中读书,在宁静中思考,在宁静中享受,在宁静中创造,一首好诗,一首经典老歌都能够愉悦他的心情,使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利用双休日到单位加班写书并以此为享受,这使我想到一个人若确信宁静是美丽的,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拥有足够的、让他坚持宁静的丰富。 作者拥有一颗阳光的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生命的意义,能有更多的人正视死亡,了解殡葬文化,能让告别也变得美丽,这是他的美好心愿。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殡葬工作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些年来,虽然作者数易工作岗位,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与奋斗,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与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与写作,这种精神状态也是难能可贵的。 晓勇博士集从事殡葬工作八年的深厚感悟,呕心沥血写出此书,值得一读。 后记 后记 在《生如夏花》一书完稿之际,回顾这两年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这半年多以奔跑的速度所进行的拼搏,心中有很多感谢。首先,我感谢亲爱的妻子,她用各种方式把我内在的热情与潜力激发出来,她主动陪伴女儿,承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使我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人创作。她还是我作品的忠实读者,给我提了一些有质量的修改意见,也愿意为本书的出版承担经济责任。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这本书能这么快地面世,是不可能的。其次,我要感谢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是上海市民政局给了我从事殡葬工作的机会,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给了我创作的土壤和条件,这本书是以我手写我心,是我对工作、生活的体味、思考,很多素材来源于工作,很多灵感来源于工作,单位给了我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经历,没有这些,也没有这本书的诞生!三要感谢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和我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张善余教授,邓教授是我景仰的前辈,在社会工作和殡葬领域多有建树,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他还亲自为拙作做序,令我感动;张老师在得知我写作此书的设想后,一方面给我热情的指导和鼓励,另一方面还嘱咐我妻子要支持我追梦,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当他们得知我在写书时,一方面很期盼,另一方面又怕我累坏了身体,经常通过电话等形式表示关心;感谢我侄女杨雪燕和妻妹陈之锐,杨雪燕作为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陈之锐作为殡葬工作的从业者,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帮我收集资料,提供素材;感谢我的师弟高向东、朋友王子美、罗瑞华等,他们经常给予我关心和鼓励;还有不少朋友,我实在难以一一列举,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表达关心,为我点赞,这些都成为我创作的动力。在这里一并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