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中原大旱。
炙热的太阳火一样照烤着大地,葳蕤的大树病恹恹地呆站着,伴随着阵阵热风,哗啦、哗啦发出低声的呻吟,像是在哭泣又像是在叹息。只有那勇敢的蝉儿舍命地叫着,叫得人头昏脑涨。
李剑、富贵一句话也没说,耷拉着脑袋,腿里像灌了铅,每走一步都感到异常的沉重。
富贵一看自己落了榜,泪水登时就涌了出来。一上午,眼眶里就没断泪。
李剑虽然硬把持着没流下泪来,心里也是浊浪翻滚。他深知路的尽头,也是他求学之路的终点,迎接他的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是那样地期盼着、那样地梦想着:考上了大学,在城里安了家,小慧又为他生个排场的儿子。一家三口携手漫步在酒绿灯红的大街上,嬉笑玩耍在绿草如缎的公园里,那个美呀!残酷的分数彻彻底底打碎了他的城市梦!
李剑深知,他的落榜对于他乃至整个李氏家族将意味着什么。李家在月亮滩是单门独户,父亲把刮牙缝的钱都拿出来供他上学,就是期望他能考上大学,将来混个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改换门庭,彻底改变李家在村里的地位。他真不知道如何面对家人、面对望子成龙的父亲!
更令李剑忧心的还是小慧。小慧是那么热切地期盼着过城里人的生活,听到他落榜的消息后,定将黯然伤神、失望至极。小慧的父亲小算盘杨聚业,一心想要攀龙附凤,怎能甘心让小慧嫁给他这个在家务农的泥腿子?还有张成虎,对小慧垂涎已久,现在又在和小算盘合伙做生意,为的就是想法设法靠近和讨好小慧及她的家人。与之相比,无论是家族势力还是经济基础,他都相形见绌,根本和张成虎不是一个重量级。他真不知道以后的小慧是否还会深爱他,真不知道他和小慧的爱情能否开花结果?
他们默默地走着,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了那棵老槐树下。
老槐树长在东滩的当街上。树身高两丈有余,粗如磨盘。枝叶茂密的树冠如同一个巨大的伞盖,把十米多宽的街面罩得严严实实。据说,这棵槐树是村里人刚搬来时栽的,它记录着月亮滩世事变迁的百年历史。
百年来,大槐树下既是饭场和闲话摊,也一直是东滩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娱乐中心。一到饭时,大家会左手拿馍,右手端汤,从四面八方拥到这里,边吃边侃;下田归来,大家也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消遣闲聊。特别是夜幕降临,这里每天都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男人们一起谈论着时事新闻,女人们一堆儿议论着家长里短,小孩儿们你追我赶穿梭嬉闹在人群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老槐树下坐满了人。大家正议论着考大学的事。
到了树荫下,李剑和富贵止住了脚。
“现在只要有钱,考不上大学也能上。”
小算盘杨聚业的话立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众人无语,支棱着耳朵静静地等他往下讲。
“今清早,俺姑来找我借钱,说二老表差几分没考上,她找了个关系,说交五千块钱就能上,我一把就给她三千。”小算盘似乎在有意炫耀自己的财力。
小算盘说完,惹不起张孬三接上了话茬:“操!上个大学,交五千元不多。后街起顺那个妮儿,考个小中专,考上了又让人给顶了,起顺到处托人,两头牛都搭进去了,屌事也没办成。”
“供个大学生,真难!”不少人在摇头叹息。
“李剑和富贵考没考上呀?”有人插言。
见提到了自己,李剑和富贵羞得满脸通红。俩人低着头,想疾步离开闲话摊。 然而,为时已晚,有人已经发现了他们俩:“李剑和富贵在这儿,他们已经回来了!”
无聊的村民们早已把他们考大学的话题炒了上百遍,都盼着他们带来最新的信息。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了李剑和富贵。
大喷子周小江更是着急,飞奔上前紧紧抓住富贵,急切地问:“考上没有,你俩谁考上了?”
“考上没有?”众人齐问。
富贵深深地低着头,任凭怎么问也不吭声。
李剑只好答道:“俺俩都没考上!”
P1-2
执著地躬耕于现实主义生活的土壤,而且对现实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可能写好当代农村生活的“现在进行时”。《月亮滩》的作者带我们走到黄河边,去聆听母亲河的滚滚涛声,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去感受一个伟大民族的心理脉动。
——著名作家,海军创作室主任,《乔家大院》、《天地民心》编剧 朱秀海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想到了赵树理的《三里湾》。看腻了文艺家笔下都市的灯红酒绿、宫廷大院的奢侈豪华,一下子回到黄河岸边的滩头小村,就像当年读《三里湾》,这才是原生态的农村生活。铺展开来,就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著名文艺评论家,解放军报社文艺部原主任,全国军事题材影视审查专家 陈先义
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业,不仅是“三农”问题专家的事。也是当代作家的光荣使命。应该有更多的作家。像宋中锋那样。把笔触对准眼下沸腾的乡村生活。把情感投向生养我们的那片土地,让文学聚焦亿万农民的平凡生活。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温铁军
文学是描写人的,这部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它无疑给中国农民的艺术画廊里,又增添一批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周大新
质朴中见纯粹。平凡中见率真,对生活执著的耕耘者,才会有真的收获。读《月亮滩》,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中原自古出才俊,文学队伍自然不能例外。《月亮滩》像电视里一样的画面,像邻家大伯一样的乡亲。深深打动了我。
——中国作协资深作家,《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创始人 柳萌
《月亮滩》在八十年代末至今的广阔社会背景上。通过复杂曲折的矛盾纠葛、扣人心弦的权谋斗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还原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全面展示了河南农村的改革发展成果,着重表现了当代农民在社会转型期中思想和心理的裂变过程。
——著名文艺评论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学会名誉会长 王洪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外当兵戍边16年,我一直对河南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满怀深情,常常能为回趟老家而激动得彻夜难眠。 200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了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工作。因工作关系,三年多来,我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我都深深地感动着,各地农村火热的改革发展实践让我热血沸腾,父老乡亲强烈的发家致富愿望令我心潮澎湃。我感到有责任为全省农村的改革实践鼓与呼,有义务为父老乡亲的艰苦创业歌与颂。正是这份感动,这份沸腾,使我在时隔多年之后又重新拿起了文学之笔。
2008年6月,我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然而,面对每年要起草上百万字公文,每月要在基层巡回督查近10天的强大工作量,为了确保工作和创作两不误,我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没休息过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几乎天天晚上都要伏案写作到凌晨一二点,终于在2010年初写出了小说的初稿,其后三次修改,直到2010年10月才最终定稿。由于时间赶的紧,加之对企业家创业历程体会不深等因素,这部作品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和改进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将利用再版的机会逐一进行改正。
在我成长的历程和这部小说创作、编校的800多个日日夜夜里,众多的领导、同事和亲友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感谢省委常委、秘书长曹维新,省委常务副秘书长陈江河,省委副秘书长周春艳,省委办公厅副巡视员张建英,他们谆谆教诲,对我的写作给予了莫大的鼓励。感谢我的现任领导和同仁刘让亭、许家林、姚宝松、张晓栋、吕挺林、梁素梅、邢中国、凌云、王琳、李文兵、胡志权、鲁国利、杨亚涛,他们对我的创作提供了坚定的支持。感谢部队首长曹学德、夏桂清、徐梦成、王文杰、张晋生、姜忠玉、杨鹏、杨同海、侯建军、赵国光、程华、姜明、李日明、鲁宝德、张海生,他们多年的培养和扶持,不但丰富了我的军旅生涯,还铺就了我今日的人生之路。感谢知名企业家程道兴、王雯德、孙刚、杨培干、张爱真,他们使我看到了优秀企业家的善良和风骨,提供无尽的创作源泉。感谢同乡程德民、吴令起、郭新胜、孙宏立、庄建、王凤鸣、庄德元、逯春喜、蒋恩社、王旭、王新壮、张其芳、樊开泽、汪海涛、王超、高方伟,他们对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殷殷之情令我非常感动。感谢好友张胜利、张红卫、润文斌、赵圣先、付传生、辛永礼、耿得桉、郑文明、杨海让、卓红兵、李德亮、秦旭敏、侯景军、曲艳、丁爱华、王磊、徐振江、翟国明、王淑娟、孙立、孙世浩、李虹、吴国军、李四化,他们经常给我鼓劲加油,让我充满了创作信心。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王洪应老师,他们一直像长兄一样关注着我的成长,并仔细阅读初稿,题序写跋。感谢大家朱秀海、温铁军、周大新、柳萌老师,他们不吝赐教,欣然题写荐语。感谢大家孙广举老师,他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关注和指导。感谢著名作家曹天、知名学者张立功大哥,他们帮我对作品进行了认真修改。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王幅明社长,没有他的认可,也没有本书的早日面世。感谢责任编辑李勇军、封扉设计刘恩民、内文设计卫爱菊,他们为这部作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然,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默默支持,才使我有了不懈的创作热情。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爱的结晶,它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它汇集着众多人对我的扶持和帮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将铭记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厚爱,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一份感谢之意,去报答所有给予我关爱的人,去帮助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
直至永远!
为长篇小说写序是个犯忌的活儿,因为凡小说中的长篇,自己都会“说话”。在作品前边,塞上一个所谓的“名人”或跳出个不醒事的,在读者还没有进入阅读之前,便喋喋不休地评头品足起来,不仅影响别人的审美情绪,而且还极有可能误导,把读者的思考和判断引入歧途,费力不讨好!
然而,读了中锋同志的这部《月亮滩》,还是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示我国当代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部长篇小说。无疑,题材是主旋律的,主题立意也积极向上。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翘首期待的长篇小说。
时至今日。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关心社会文明进步并且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在反映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上多做些文章。在此之前,国内不同媒体也曾发表或展示了一些这类题材的作品,其中有小说,有电视剧,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电影。这些作品中,个别成绩突出的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有些作品也得到了受众的基本认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可是,我认为这些还很不够。新时期以来,我们曾把农村题材小说当成是我们关注中国新文学的主要窗口,很遗憾,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以后,事实上我们逐渐不再把中国农村的描写当成整体上观察中国文学的一个角度,更不要说当成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角度。这是因为,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中的大部分,不是流于肤浅,便是过于俗套,甚至有为明哲保身不去写农村甚至把农村改革淡化的现象。要我说,这是文学的一种失职。“时代在前进,人间要好诗”,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刻而且有艺术力量的农村题材文学作品,艺术地表现这段民族的特殊历史,歌吟中国农民如何走出了一条奔向光明的康庄大道。身为作家,不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吗?
河南地处中国之中,历史积淀深厚,在当代文明建设中,也出了不少典型。我们的先人,曾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中原文化”。河南人不用妄自尊大,也犯不上妄自菲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就代表了民族文化,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定义。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月亮滩》描写的也就是这个地方农民的事,可见典型环境选得是何等恰当!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生动地讲述当代河南农民生活和精神变迁的故事,讲他们的迷茫与困惑、痛苦与彷徨、苦难与抗争,也讲他们的挫折与追求、理想与向往、幸福与欢乐,表现当代农民在社会转型期中思想和心理的裂变过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暗流和阻力。这是直面现实、也是我们都想听想看的鲜活故事。小说描写的事件起伏跌宕,情节一波三折,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并且写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史。更应称道的是,小说里有些情节细节很是感人,形成了催人泪下的力量。当然,这个河南农民的故事,主要的还是讲出了给人鼓舞的力量,写出了当代农民的希望和前途。
矛盾和线索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到现代所表现出的较高艺术形态。这部作品在矛盾架构的设置上,安排了三副纵横交错的矛盾支架:一是以李剑的事业发展和感情纠葛为矛盾支架。在事业发展线上,作品主要写了李剑落榜回乡,弄菜棚、搞养殖,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由于村中黑恶势力的破坏,创业失败、身心俱疲的他参军去了部队。眼看军官梦即将实现,命运又发生了转折。在外事业有成的李剑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穷困依旧,决心回乡二次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终于彻底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在感情纠葛线上,李剑与杨小慧青梅竹马,却被村长儿子张成虎横刀夺爱。为了家族利益,他不得已与赵小云订婚。参军后,他遇到了杨楠。面对杨楠的爱情攻势,他一直在躲避和退缩,可当他真正爱上杨楠后,杨楠却又深深地伤害了他。小慧和杨楠双双离婚后,李剑再次卷进了与三个女人的感情旋涡。二是以李剑和张成虎的事业竞争和恋人争夺为矛盾支架。作品中李剑和张成虎的斗争一直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始,李剑和张成虎为了争夺小慧,明争暗斗。十多年后,双双成为企业家的李剑和张成虎,为了争夺月亮滩村长,俩人又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殊死搏斗。三是以月亮滩六大家族之间的斗争与合作为矛盾支架。作品中张家与李家的斗争是小说的主线。穿插其间又写了张家与王家、张家与黄家、李家与王家、王家与黄家、周家与张家等几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小半仙、疹人毛、三只眼、王老五,他们人人都有把持月亮滩、在“独立王国”当“皇帝”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家天下”的意愿,他们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内斗上。作者深入揭示了当前农村各个阶层、家族、家庭、邻里间的种种矛盾冲突。
河南地处中国之中,历史积淀深厚,在当代文明建设中,也出了不少典型。我们的先人,曾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中原文化”。河南人不用妄自尊大,也犯不上妄自菲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原文化就代表了民族文化,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定义。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宋中锋编著的《月亮滩》描写的也就是这个地方农民的事,可见典型环境选得是何等恰当!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生动地讲述当代河南农民生活和精神变迁的故事,讲他们的迷茫与困惑、痛苦与彷徨、苦难与抗争,也讲他们的挫折与追求、理想与向往、幸福与欢乐,表现当代农民在社会转型期中思想和心理的裂变过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暗流和阻力。这是直面现实、也是我们都想听想看的鲜活故事。小说描写的事件起伏跌宕,情节一波三折,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并且写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史。更应称道的是,小说里有些情节细节很是感人,形成了催人泪下的力量。当然,这个河南农民的故事,主要的还是讲出了给人鼓舞的力量,写出了当代农民的希望和前途。
宋中锋编著的《月亮滩》是一部全景式展示我国当代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部长篇小说。无疑,题材是主旋律的,主题立意也积极向上。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翘首期待的长篇小说。应该在反映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上多做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