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是“企鹅经典”系列之一,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梦的故事》、《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死者无语》等著名作品都收集在此书中。作品中,作者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
本书是精装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精)/企鹅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施尼茨勒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是“企鹅经典”系列之一,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梦的故事》、《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死者无语》等著名作品都收集在此书中。作品中,作者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 本书是精装本。 内容推荐 《施尼茨勒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施尼茨勒著名的中、短篇小说《梦的故事》、《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死者无语》、《鳏夫》、《另一个男人》六篇。 其中,《梦的故事》为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奇的电影《大开眼戒》提供了素材。《古斯特少尉》无疑是施尼茨勒影响最深远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没有脉络清晰、冲突跌宕的故事情节,施尼茨勒刻意记录的是主人公在其荣誉观念受到伤害后转瞬即止、稍纵即逝、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心理活动,外在的情节自始至终融化于少尉神经过敏的内心独自中。晚期的小说《埃尔瑟小姐》把作者在《古斯特少尉》中运用的内心独白手法发展到了极致,把社会批判意图融贯到这个别有风格的心理案例中,在主人公瞬间感知的联想中,始终反射着那个值得令人反思的外在世界。 目录 梦的故事 古斯特少尉 埃尔瑟小姐 死者无语 鳏夫 另—个男人 导读 试读章节 他把她拉到身旁。“难道你不知道吗?”他问;但他的声音仍一直还是生硬。 她拿起他的双手,抚摩它们。用有如蒙上一层薄纱的眼睛望着他。他能据此读出她的思想。现在她在想他的另外的,实有其人的,想的是他年轻时的经历的往事,其中有一些曾向她透露过,因为他乐于屈服她心怀嫉妒的好奇之心,在婚后最初年代把某些东西吐露出来,他经常觉得,原本不如此做更好。在这样的时刻,他知道这会逼使她不得不去回忆起某些东西,当她,如出之梦中一样,说出他青年时代一个情人的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时,他几乎毫不感到奇怪。可这像是一种责备,这名字听起来对他像是一种轻微的威胁。 他把她的双手靠近他的嘴唇。 “请相信我,每一个女人,即使这听起来也许是套话了,每一个女人,我认为我爱上时,我寻找的只是你。我知道得很清楚,远比你所能懂得的,阿尔伯丁娜。” 她忧郁地微然一笑。“如果我也乐于首先是去寻找呢?”她说,他的目光变化了,变得冷静和不可探究。他让她的双手从他手中滑落,好像他捕捉住她的一种谎言,一种背叛似的谎言;但是她说:“啊,如果她们知道就好了。”她又沉默不语。 “如果我们知道——?你这要说明什么?” 她以少有的生硬口气回答:“差不多是你所想的,我亲爱的。” “阿尔伯丁娜—那一定有什么你没有告诉我的了?” 她点了点头,面带一种异样的微笑,目视前方。一种不可理解的荒唐的怀疑在他的心中活跃起来。 “我不太懂,”他说。“当我们订婚时,你还不到十七岁。” “刚过十六岁,是的,弗里多林。可是——”她明亮的眼睛望着他的双眼——“我成为你的妻子时还是处女,那不是因为我自己的缘故。” “阿尔伯丁娜!”她讲述下去: “那是在沃特湖畔,就是我们订婚前不久,弗里多林,在一个美好的夏天傍晚,一个非常可爱的年轻人靠在我的窗旁,从那里可以望向一片广阔的草地,我们聊天,在交谈期间我在想,是啊我只是在听,我所想的: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迷人的年轻人——他现在只要说一句话,当然啦,这必须是一句恰当的话,那我就会跟他出去到草地上,与他一道散步,随他的意到任何地方——或者到林中去;——或者最美好的是我们一道乘小舟到湖中去一在这一夜,只要他提出要求,那他就能从我这里得到一切。是啊,我是在这样想。——但是他没有说出这句话,这个迷人的年轻人;他仅是温柔地吻了我的手,在翌日清晨他问我,我愿不愿意成为他的妻子。我说愿意。” 弗里多林悻悻地放开她的手。“如果在那晚上,”她说道,“有另外一个人偶然站在你的窗前并想到了那句恰在此时要说的话,比如——”他在考虑,他该叫出谁的名字时,她像抗拒似地伸出了双臂。 “另一个人,不管他是谁,他都能说出他要说的——可这对他很少有什么帮助。如果站在窗前的那个人不是你的话,”她朝他莞尔一笑,“那这个夏日傍晚也就不那么美好了。” 他嘲弄地努了努嘴。“你在这个时刻这样说,你在这个时刻也许这样想。但是一” 有人敲门。女仆进来并通报,施拉依弗格尔巷的女管家已来这里接医生,去宫廷参议处,他的病情又变得厉害了。弗里多林起身进入前厅,他从女管家那里得知,宫廷参议员中风情况十分危险;他答应立即前往。 “你要走?”他准备停当正欲动身外出,阿尔伯丁娜问道,声音悻悻然,好像他这是有意跟她怄气似的。 弗里多林几乎感觉到奇怪,他回答说:“我必须去。” 她轻轻地叹了口气。 P6-7 序言 企鹅经典丛书出版说明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Allen Lane)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士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入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二○一四年一月 后记 一八六二年,当阿图尔·施尼茨勒在维也纳出生时,弗兰茨·约瑟夫已在奥匈帝国皇帝的宝座上在位十个年头了。这位皇帝一直活到一九一六年。他逝世后仅仅两年,根据《凡尔赛条约》,这个二元帝国就被迫解体了。尽管阿图尔·施尼茨勒死于一九三一年,比皇帝晚死十五年,但是他的整个创作生涯都笼罩在那个在他四岁时就已失去霸权、霸气,却迟迟不肯消退的帝国那沉沉暮霭之中。 一八六六年,俾斯麦的普鲁士在萨多瓦击溃了军容壮观却缺乏战斗力的奥匈帝国军队。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于维也纳人的心理影响是无法准确估量的。尽管奥地利早已因败于路易·拿破仑而蒙受过耻辱,但是,萨多瓦一役的失败,更确定了这一事实:从此以后,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游戏中,奥地利再也不是一名参赛选手了。然而,奥地利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光鲜亮丽阻碍了人们清醒地接受奥地利霸权已经消失的事实。在这个瞬间衰亡、人们遭到精神创伤的社会里,对于阿德勒“发现”了自卑情结和使病人重建信心的代偿疗法这一成就,谁会感到意外呢?这个诞生了阿图尔·施尼茨勒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城市,似乎不敢从乐声悠扬的睡梦中苏醒,清醒地直面这个平淡乏味的现实世界。德文的Traum(梦)和Trauma(创伤)是两个美丽而难译的关联词,这两个词在这两个人都熟悉的维也纳,似乎不易分辨。 阿图尔·施尼茨勒的父亲(他祖上姓齐默曼)在导致奥匈帝国最终解体的种种危机发生之前,从匈牙利来到维也纳。后来危机发生,这个迅速解体的帝国中,由于政治原因或民族原因而烦躁不安的人们,很多患上神经官能症,需要心理治疗。于是维也纳迅速成为一系列诊断法和推定疗法的催生地。然而,从表面看来,城里生意照做,娱乐业兴旺,与过去没有什么两样。 施尼茨勒的父亲靠行医赢得稳定的收入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后来他成为咽喉科疾病专家,生活更加富裕和舒适。多年来,犹太裔知识精英要融入基督教社会似乎是一条走得通的路。阿图尔·施尼茨勒出生后的二十年间,在维也纳专业人士的社会生活中,还很少出现过引人注目的排犹迹象。直到十九世纪末,排犹行为也还没有在政治上得到鼓励。只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那个表面伪装成一副和蔼可亲样子的卡尔·鲁埃格尔公开发表排犹政见后,竟当选为维也纳市市长,尽管他最好的私交中有几位是犹太人。 施尼茨勒家族没有像许多犹太裔成功人士(维特根斯坦家族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家庭那样,放弃犹太教信仰。然而,他们家庭遵奉犹太人的节假日,仅仅是出于遵守礼仪习俗而已。小孩做出遵奉宗教的姿态,只是为了让长辈高兴。年轻时施尼茨勒之所以乐意实行斋戒的部分原因是,禁食的结果使他对美食更能胃口大开。他的遵守规矩,几乎没有虚伪做作的成分在内。 就某种意义而言,医学科学可说是一门全基督教的学问。犹太人把普通的人体解剖学看做是“非犹太”的。但是,有什么理由自卑呢?正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场中)夏洛克所指出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在同样的情况下都会流血的。施尼茨勒回忆道,在解剖室里,学生们面对的是同一具供解剖用的人的尸体: ……和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有夸张的倾向……我对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然变为一具尸体故意表现冷漠……但我的犬儒主义从来没有达到我的一些同事的地步,他们认为这件事很值得骄傲,竞在解剖尸体的床上放了炒栗子大嚼起来。即使你并不认识那个刚刚断气的人,你也觉得在尸体脑袋的那一头,死神那伟岸的身躯,那幢幢怪影似乎仍在那里站立着……死神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就像学生们想挖苦嘲笑的那位好卖弄学问的教师。偶然,尸体会显出他还是活人时的样子,一副奇形怪状……让那些镇定自若的,或是轻浮无聊的人都感觉困恼或恐惧。 在《梦的故事》里,弗里多林在参观停尸房以后也产生了类似的反应,他觉得停尸房里那具女尸的那副死相,并不能阻止她似乎要伸出手臂来拥抱活人的冲动。 …… 施尼茨勒始终意识到,无论是奥地利社会,还是它作为个体的公民,都处在分裂状态,他的这一想法最清晰地表现在《梦的故事》里。小说中,一桩幸福的婚姻最终瓦解了,夫妻反目成仇,把爱情化为杀气腾腾的狂怒,以及不顾一切的淫荡。他俩相互之间充满性欲又充满憎恶,既富于柔情又充斥暴力。故事中,似乎是在故意破坏一桩婚姻,那难道反而会使它变得牢固吗?还是命中注定这桩婚姻的结果必然是解体呢?施尼茨勒的反讽与他的悲观主义对于夫妻爱所持的模糊、多义性的看法是如此灵巧地相互协调起来,当你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这个故事时,似乎并不排除乐观主义的阅读享受。他曾说过:“情感和理智可以睡在同一个屋顶下,但是在人类的心灵里,它们会各自跑进完全分开的房间。” 他叙事的调子平静得几乎达到冷峻的地步,这使他做到了维特根斯坦力图在哲学领域里所要做的事:用老话说新事。《梦的故事》是一篇性爱小说,但不能称之为色情小说。它既使你不安,又使你兴奋,就像是一个梦。它一再预示着刺激性的高潮即将来临,然而高潮却机灵地从主人公和读者的身边躲闪开了。它既清晰,适宜,坦率,又有保留,既诚实可信,又难以置信。阿尔伯丁娜的梦就像可能做的梦那样,只是比平常的梦更加艺术化,更加清晰而已。 施尼茨勒没有以文学实验来划破他的文本的表皮,他似乎只是跟踪弗里多林走进了一个梦幻与现实都不再清晰可辨的艺术世界。难道那些促使弗里多林如此仓皇失措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或者,阿尔伯丁娜描述得如此详细,连残酷的细节都没漏掉的梦只是整篇小说这个无所不包的大梦的一部分?由于小说叙事采用从容镇定、自然平淡的语言,从而使它得以避免不真实和荒谬可笑之弊。真实的细节使弗里多林的冒险看起来像是在梦醒时分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但是,真是这样吗?这必须由读者来作出判断,尽管运用“丹麦”一词(作为弗里多林想走进那座从中可以找到许多美女的神秘屋时能够打开大门的密码),这表明阿尔伯丁娜的梦中情人是个丹麦人,这当然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也许维也纳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梦幻般的性质,正如施尼茨勒的《帕拉策尔苏斯》中的主人公所说: ……只有想寻找(人生)意义的人才会找到它。梦与醒,真理与谎言是混在一起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安全。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我们对自己也一无所知。我们永远游戏人间。懂得意义的人才是聪明人。 居于施尼茨勒的艺术和生活的中心位置的,是他认真严肃地游戏人间的态度,懂得(人生)意义的智慧就在那里。 (薛鸿时 译)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弥足珍贵的时代灵魂,无与伦比的维也纳心声。他的城市如此造就了他的世纪。他如此成为大师。 ——德国著名作家 亨利希·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