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孙飞虎的名字很响亮,大概是沾了一位电影演员的光,也算是间接地沾了蒋介石的光。要说呢,他这大半辈子的人生际遇,确实和蒋介石有所牵连。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他是福建南平人,相距并不太远。说不定,他们的祖先还都是河姆渡人。有人说他长得挺像蒋介石。他却不以为然,你们不能光看头顶,就我这个大肚子,他蒋某人有吗?我这肚子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他蒋某人行吗?当然,这里边也有许多不可告人的事情,对老婆也不能说。他看了一眼坐在身边闭目养神的李艳梅,那个问题又浮上脑海:想当年费尽心机把她搞到手,值得吗?他又看了看坐在前边的另外两个女人。其实,无论女人长相如何,下边都是一样的。说到底,男人真正想要的,不就是那么一点地方嘛。这话粗俗,但真实。他看着车里另外两个男人的后背,脸上浮现出轻蔑的笑容。
丰田牌旅行车猛烈地颠簸了几下,昏昏欲睡的乘客都直起腰身,把目光投向窗外。孙飞虎的目光随着武夷山旅游度假区的大广告牌转向车后,他的思绪也被拉到三十年前。那是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分组到偏远山区搞社会调查,他就向本组的五位同学提议去他家乡南平地区的武夷山,并得到大家的赞同。当时,武夷山是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小县。他们在考察山村农民的生活状态时,也游览了武夷山的丹山碧水和密林深洞。不过,给他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武夷山那千姿百态、变化莫测的云。他们幸运地在天游峰上同时看到了红、橙、白、灰、黑的五色云霞。去年秋天,他们在老同学聚会时约定重游武夷山,寻找失去的青春。
如今,武夷山已改县为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建起了直通省城的高等级公路和直飞北京的机场,还以风景区为中心兴建了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齐备的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有五条观光公路,分别以红云、橙云、白云、灰云和黑云命名。五云仙宾馆就建在黑云路旁的向阳山坡上,它的门前有一大片茂密的竹林。人们站在山下,只能隐约看到竹叶掩映的彩色楼顶。竹林中有一条弯曲的石阶小路和一条蛇形柏油路,从东西两个方向连接黑云路和宾馆的停车场。
旅行车停在了五云仙宾馆的门前。下车后,六人在停车场上活动着被长途颠簸弄得有些僵硬的腿脚,颇有兴致地四处观望。
这宾馆的建筑很有特色。五栋二层尖顶小楼依山势而建,颜色分别为红、橙、白、灰、黑。楼房之间由曲廊水榭连接。主楼叫红云仙楼,大门上有雕花飞檐,通向大堂的双层玻璃门自动开关。大堂的地面铺着红色地毯,两侧摆放着硬木沙发和茶几,并有楼梯通向二层。大堂正面是总服务台,后面的墙上有一幅浮雕式世界地图,下面有六个挂钟,分别指出北京、东京、纽约、温哥华、伦敦和巴黎的时间;旁边的电子挂历显示的是1998年4月30日。总服务台两边各有台阶向上与长廊连接,左边的长廊通向橙云仙楼和白云仙楼,右边的长廊通向黑云仙楼和灰云仙楼。
六人来到总服务台,办理住房手续。他们本打算像当年住宿舍那样男女分居,但这里只有标准间,而且每间只能住两人。问题有些复杂了。
孙飞虎是文化部的副局长,穿一身乳白色西服,没系领带,脸颊和头顶都闪着红色的油光。他以领导的语调说:“我可以和艳梅住一间,弛驹也可以和凤竹住一间,只是梦龙和鸣松嘛,你们看怎么安排一下啦。”
周弛驹是经常在云南边境行走的玉石商人,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留着背头,蓄着唇须,身穿牛仔裤和花衬衫,还戴着一副颜色很深的墨镜。他没等孙飞虎的话音落地便大声说:“那就让他们临时搭伙吧,这最时髦啦,哈哈!”
吴凤竹推了丈夫一把,嗔怪道:“你别瞎闹。”这位美学教师中等身材,慈眉善目,穿一身蓝底白花的套裙,戴着近视眼镜,长发盘在头顶。
钱鸣松站在一旁,满不在乎地说:“我倒不怕什么临时搭伙,只是一个人住惯了,跟别人在一个房间里怕睡不着。所以嘛,还是我自己开个房间算了。”这位诗人身材娇小,五官清秀,说话时面部表情相当丰富。她穿一身宽松的浅紫色衣裤,戴一副很大的红边太阳镜,头发梳成与年龄不太相称的马尾状。
赵梦龙见别人都把目光投向自己,便慢条斯理地说:“我有打呼噜的毛病,还是一个人住为好,以免影响别人休息。”这位法学教授身材细长,面皮白净,穿一身浅灰色西服,系一条蓝白相间的窄领带,戴一副黑边眼镜,头上的黑发虽然不密,但梳理得非常整齐。总之,他很有学者风度。
李艳梅摇摇头说:“不好,不好,那不合适。我们都合住,就你们单住,太不公平。不行,不行。”这位研究佛教的学者面颊红润,五官端庄,颇有佛家面相。那一双细眉大眼,足以显示她年轻时的魅力。由于坚持锻炼,她虽然年近半百,但是身材依然健美,穿一身合体的红白两色运动服,留着运动员式短发。从后面看,人们还以为她是个姑娘。
周弛驹忙问:“对谁不公平?他们,还是我们?”P1-3
何家弘,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曾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在法国艾斯一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我国台湾地区地区东吴大学法学院讲授“刑事证据法”,并在优选人民检察院(挂职)担任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1999年入选北京市“很好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很好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五部,其中四部被译成法文、一部被译成意大利文出版,靠前部英文版小说也即将问世,并有一部小说于2007年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推理)小说”;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主编《法学家茶座》,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靠前2频道)担任“周末论法”节目的“嘉宾主持人”;代表著作为《何家弘作品集·法学文萃系列》五种:《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何家弘作品集?犯罪悬疑小说系列》五种:《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人生狭路一黑蝙蝠·白蝙蝠》。
读何教授的犯罪悬疑小说,感觉妙趣横生,觉得又像当年小学时代那样,体验到了阅读的快感与乐趣。
——作家莫言
我欣赏何先生小说中包含的现实人生经验和历史沧桑记忆。作者很少虚张声势,一惊一乍,他是一步步把读者诱进他的迷阵。
——文学评论家雷达
我觉得何家弘的文学创作不仅修正了犯罪侦破小说必然是“低层次”创作的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也打破了习惯上把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立起来的这样一种思维误区。这正是他创作的独到贡献。
——文学评论家吴秉杰
何教授在不同种类的侦探小说技巧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小说既是谜语小说,又是黑色小说,还是悬疑小说。
——法国翻译家玛丽·克劳德
读者能从其小说中看到一幅生动的当代中国全景图画——农民、工人、小贩、学生、城市专业人士、冒险的私人企业家,当然还有官员,共同组成了何家弘先生的现代化中国的“人生喜剧”。
——法国编辑兼记者艾里克·苏鼎德
何家弘小说中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美丽描述。
——英国作家凯瑟琳·萨姆森
何家弘笔下的主人公“洪律师”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小说既秉承了学者的严谨之风,又不失舒畅优美的文笔和扣人心弦的悬念。
——意大利汉学家巴尔巴拉
何家弘的生活就像一本小说,他的创作灵感介于写实与虚构之间。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了以洪律师为主人公的小说。这位洪律师颇有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风范。他的武器是智慧,他坚持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西班牙《先锋报》
何家弘选择的是一种新式生活:他既是法学教授,又是犯罪作家,他要从两个方面为司法公正而战斗。他的小说涉及错案和腐败等社会问题。他出生于北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到黑龙江的农场工作8年,因此他的小说中有农场的故事,而且带有田园诗的情调。
——西班牙《新闻报》
在简单的侦查活动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栩栩如生的人物与他们的人生观相互交织,让我们惊讶,也让我们着迷。看中国的另一个视角:诗意且现实。——法国《处女地》杂志克里斯蒂·费尔特峰回路转。
何家弘将洪律师及其欢快的助手宋佳刻画得栩栩如生。面临着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及各种磨难,他们二人解决了跨越时空的谜团。展现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面与乡土气息的另一面。”
——法国《她》杂志米歇尔·菲图西
一位中国的麦雷特探长,推理更为严谨。栩栩如生的行文,令人着迷的历史:一杯得一品的香茗。——法国《西部法国》杂志这是一本创作精巧的悬疑小说,强调推理和演绎法——如福尔摩斯一般。并且,宋佳比华生更为有趣。
——法国《读书周刊》在20世纪中国风情的装点下,这本由演绎法构成的侦探小说的行文衔接给我们带来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极具潜力的系列小说。
——法国《世界报》杰拉德·姆达尔
何家弘是杰出的法学教授。他的主人公洪钧把西方的法治理念与中国的善良正直观融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地理和历史内涵,这部小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民族的寓言,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寓意深远的故事。理性、专业和现代的洪钧在这里赢得了今天的斗争,而作者大概也在暗示中国的未来属于洪钧和他的同道,属于应比掌权者利益更为重要的法治理想。
——香港《南华早报》道拉斯·科尔
来自北京的作家、法学家何家弘在留学美国期间对福尔摩斯情有独钟。应该说,他笔下的主人公洪钧身上就有何家弘自己的影子,仿佛是他个性的另一面。洪钧是私人律师,这种身份在当今中国法制体系中是比较前卫的。通过洪钧,何家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文学景象。
——意大利《新闻报》
福尔摩斯对何家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小说风也与其他犯罪文学作家——如达希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和J.M.采恩——的作品有可比之处,都是经典而且欢快的现代风,再加上中国式的情节曲折。何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比较刑事司法制度、犯罪侦查和刑事诉讼程序。他的专业知识使他的小说更加可信,也更加发人深省。
——《亚洲文学评论》凯丽·法考尔
何家弘的作品在我们所不熟悉却又关心的法律与法律所定义的犯罪领域的探索,恰恰是非常贴近社会生活的。说他的犯罪小说是一次深度创作,不仅因为其中包含着犯罪、谋杀、惊悚、悬疑、推理等艺术要素,背后有着专业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还体现了社会深度,人性深度,历史人生,社会背景,利益关系,罪与罚,情感与欲望。有关知识分子自省与精神层面上的课题,与犯罪问题相联系的伦理问题,以及对社会历史合法性和道德合理性的深层思考,都进入了何家弘的小说视野。我觉得何家弘的文学创作不仅修正了侦探推理小说必然是“低层次,,创作的这样一个认识误区,也打破了习惯上把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立起来的这样一种思维误区。这正是他作品的独到贡献。
《黑蝙蝠之谜》更多地体现了何家弘不断扩大的追求。时间是人生的标志,他的作品可上溯推演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空间则由国内的武夷山风景区扩大到了国外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实际上这部小说是设置了两个“现场”:犯罪的现场和某种精神溯源、探求的现场。两条叙事线索并置又交叉相互推进。从形式上看,把小说写作过程写入作品是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方式,《黑蝙蝠之谜》敏锐地吸收了现代叙述成果;但这还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小说的具体内容则可视为是两个互相套叠的故事,具有内在的互相阐明、互相深化的联系。悬疑及其破解正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何家弘先生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叙述风格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低调叙述,出入自如,含蓄着心理的力量。其中也有变化,譬如当视角转移到法国埃克斯小城写何人与杨教授交往时,便如同抒情散文,不仅叙事描写细致传神,更有一种静态动势,让人感受到其背后蕴涵的内心冲突,这显示了作家适应不同艺术要求、目标的叙述掌控能力。可是从根本上说,小说的文学性仍然要从其故事性中寻找,从其人物形象塑造中获取。何家弘的侦探推理小说把各种知识性的高雅文化的成分和有关政治、历史、法律、道德、宗教的内容融入紧张、曲折的破案过程之中,丰富了它的故事性;又从心理分析开始,进而达到了人性的开掘,完成了不同人物的创造。我认为他的创作,对于回答什么是小说性、文学性、审美普遍性和达到有深度的畅销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文学评论家吴秉杰
何家弘著的《黑蝙蝠之谜》讲述:武夷山区风光迤逦,河谷幽深。昔日的六位同窗专程相聚,故地重游。神秘的黑蝙蝠频频现身,一位老友意外身亡。刹那间,大群的白蝙蝠从头上掠过。
《黑蝙蝠之谜》更多地体现了何家弘不断扩大的追求。时间是人生的标志,他的作品可上溯推演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空间则由国内的武夷山风景区扩大到了国外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实际上这部小说是设置了两个“现场”:犯罪的现场和某种精神溯源、探求的现场。两条叙事线索并置又交叉相互推进。从形式上看,把小说写作过程写入作品是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方式,《黑蝙蝠之谜》敏锐地吸收了现代叙述成果;但这还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小说的具体内容则可视为是两个互相套叠的故事,具有内在的互相阐明、互相深化的联系。悬疑及其破解正是它们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