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
分类
作者 齐大辉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齐大辉教授的观点非常具有逻辑,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基础、公民素质源头、学校教育支点、社会教育抓手。《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对家长教育研究有深度、有广度,既高屋建瓴,又深入细微,生动活泼;该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效的实用性。书中的原理不仅仅适用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同事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同样适用。

内容推荐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

孩子问题的本质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叛逆的不是家长,而是错误的管教方式

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是齐大辉十几年一线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书中所授方法经过几十万户家庭验证,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

齐大辉将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炼成朗朗上口的对偶句、通俗生动的比喻句,让家长读起来轻松,记起来容易,用起来方便。

齐大辉亲述多年一线教育研究工作中的50个典型案例,正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理论的体现。

目录

从学生教育到家长教育

第一章 家长也需持证上岗

 “三无”家长

 人生的五大台阶

 教育孩子不能想当然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不是司机和汽车的关系

第二章 做有效的家长

 “成功”是“失败”之母

 家长是炮手,孩子是炮弹

 让孩子学会“看脸色、知货色、扮角色”

 家长越施压,孩子越反抗

 为孩子改变l%

第三章 孩子问题的本质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先有认真的家长,后有认真的孩子

 孩子问题的本质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教育重在习惯养成

 好孩子的标准

第四章 沟通不等于说话

 沟通的五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错误的沟通方法,你中了几个?

 避免冲突的口诀:闭上嘴,迈开腿

 “主动倾听”更能解决孩子问题

 有效沟通的原理——发报原理

第五章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

 孩子真的不听话吗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

 口头禅才是真正的念力

 “三借”智慧:借外脑、借外力、借外景

第六章 孩子叛逆的不是家长

 孩子叛逆的是家长错误的管教方式

 “打了,骂了,就不欠了”

 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理之一——钟表原理

 认为±行为=作为

第七章 生活质量决定学习质量

 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家长素质决定孩子作为——浮桶原理

 生活是孩子的第一学习

 让孩子与学习“结亲”

第八章 爱是需要学习的

 溺爱是最坏的礼物

 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爱是为了理性地分离

 少说教,多关照

附录:关于《家庭公约》

试读章节

“三无”家长

大部分家长属于“三无”人员:没有知识准备,无知;没有科学方法,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到高中就变得“无奈”了。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走上为人父母的“家长”岗位,步入漫长的教子成才之路,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一个个婴儿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负责、能与人和谐相处并有生存能力的人。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情比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父母更艰巨、更任重道远的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工匠。如果用一个打趣的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家长,大部分家长则属于“三无”人员:没有知识准备,无知;没有科学方法,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到高中就变得“无奈”了。

如果问今天中午吃什么,我们马上就能说出很多饭馆以及拿手菜的名字。但如果问我们有关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却鲜有人知。

有一次,我去朋友老张家做客。正和老张聊天时,他12岁的孩子峰峰从屋里走出来,说:“爸,我跟刘小刚去玩啦!”

老张着急地问:“刘小刚是谁呀?”

孩子说:“告诉你也不知道!”

老张立刻就火了:“你这孩子,怎么跟家长说话呢……”

孩子跟他争执了几句,夺门而出。

老张接着对我说:“你看看这孩子,真是拿他没办法。我们现在一说话就争吵,我都管不了他了。老齐,你赶紧帮帮我!”

我安慰了老张几句后,告诉他:“孩子的教育要注重‘3个10年’。第一个10年,孩子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需要家长指导,孩子的生活需要家长全程监护,此时的孩子对家长是无条件服从。第二个10年,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处于转型期、青春期。教育此时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是飞不上天的。绳子必须长度合适,风筝才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飘动,风筝才能放得又高又远。当孩子成长到第三个10年时,我们多数家长对待大孩子还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呵护,让孩子按父母设计的路线来走——孩子想当设计师,家长坚持让孩子做公务员;孩子想做工程师,家长偏让孩子当医生……此时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成长。

“峰峰正处于成长的第二个10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你应该适当放手,不能再用第一个10年的方法来管孩子。”

之后我又出去找到峰峰。

我俩坐在操场的看台上,我问:“峰峰,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生气吗?”

他摇摇头:“齐叔叔,我爸爸简直不可理喻。刘小刚就是刘小刚嘛,我怎么解释?!”  我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爸爸这样问你是关心你。你可以这样回答爸爸:第一,刘小刚是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告诉家长你的玩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我们一起打篮球。这是告诉家长你去干什么。第三,我保证7点回来。这是跟家长做好约定,按时回家,让家长放心。”

峰峰听后会心地笑了:“齐叔叔,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孩子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家长帮助的手段和方法通常没有经过训练,家长的“无法”导致很多事情“好心不得好报”。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受害者。其实,家长也是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慢慢定型。家长的无知、无法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节,家长就会进入到“无奈”的状态。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傍老族”“啃老族”屡见不鲜。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缺点,例如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差、勤俭意识淡漠等。加之父母溺爱、就业压力大,导致从整体趋势看,年轻人的“离巢期”有延长的趋向。此时我们再想改变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家长从无知、无法到无奈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时,多数家长也将放弃教育,而“收拾残局”将是社会的事了!可你知道收拾这个“残局”的“社会成本”有多高吗?目前在我国还查不出相关的数据统计。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资料显示:如果一个家庭走出一个犯罪青少年,其一生要耗费纳税人的社会成本为200万至250万美元。

我们病了可以去医院,缺东西了可以去超市,但遇到家庭问题时我们能去哪?能找谁?能学什么?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既没有地方去,也没有人能问,更没有系统的教育可以接受学习。更何况我们成人也未必能放下现在的功名利禄真正地去学习。P2-5

序言

从学生教育到家长教育

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每个合格公民都是从一个具体的家庭中走出来的。今天的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明天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与民族将收获什么样的未来。

生活中一提到“教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教育的对象——孩子。然而,要想教育出一个合格的孩子,首先需要家长合格。

我从1999年开始进入教育行业。那时我从美国回来后,和一起回来的几个朋友筹办了“金桥工商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经贸大学华侨学院,我担任学院的副院长。

我们学院的学生比较特殊,大部分想出国留学,这其中又有许多学生想去美国。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是不太好,当然家境都比较富裕。

一心想出国的这些学生,一进学校就出现很多问题:在学校不愿接受管理,学习不努力,学习习惯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冲突。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冲突不断。这些冲突常常反馈到我这里,需要我来解决。

2003年之前,我经常出面解决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这些问题。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是不成熟的,而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这里面存在很多矛盾,但只讲道理是没有效果的。教育不是讲道理,教育是需要解决问题的。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协调到一起,最后达成一致。比如:有的学生要不要出国,要不要退学,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要怎么去化解等等。

后来,我发现孩子的问题本质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学校的事情就很难解决。请家长、孩子和教师一起来沟通,有的有效果,但大部分效果不好,而且大家都特别累。我在和家长、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感到他们特别情绪化,而且有的观点特别偏执。还有一个问题——校方和家长之间沟通也很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够既省时间,又能够解决家长、学生的情绪化问题呢?

处理这些问题,有时我动用一些有社会地位的朋友出面来解决,有时让这些朋友的孩子进行互动来解决。只要能想到的办法,我都用过。我发现就教育搞教育,死水一潭,只有跳出教育搞教育才有出路。

经过总结,我发现采用非口语方式和老师、家长、学生沟通效果最好。

我先制定一个表格,然后同一个问题问不同的三方,即老师、家长和学生。这种非口语的方式就相当于刑侦学中的取证。再将三方的意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这叫作对质。一个问题,三方说法往往都不一样。尤其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差异特别大。有时只是观点不同的问题,有时则是某些人在撒谎。

我把这些问题整理完以后进行批注,再制作一个统计表格,找出其中的共性规律。这时,我发现家长之间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学生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老师之间同样如此。发现规律之后,我便和大家进行沟通。先在熟悉的家长、同学之间沟通,做实验,慢慢地找出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共性规律。

有的时候,我把与所有参与者的交流都录音,有时还进行录像。这样不但可以完整地记录沟通的过程,还可以反思自己在沟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是不是我把自己的喜好、观点强加给了家长和学生。我将这些信息都整理一遍后发现,如果用沟通去解决问题、冲突,需要将“空间分割、时间滞后”,这是很重要的沟通原则。

有些家长和同学前后的说法不一致,我就拿出这些家长、同学之前的想法和意见,马上回放录音、录像。之前是怎么说的,现在是怎么说的,中间产生的误差又是怎么回事,需要他们给我一个解释。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特别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大家的神经系统都紧张起来,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

人是很容易自己骗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为”。这个“认为”到底客观不客观;前边的认为和后边的认为、刚说的认为和现在的认为,可能已经变成两回事了。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解决,而不能用自己的“认为”去说话。我们都可以表达,但一定要真实,有了不同意见,要不争对错,只找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我们找有效的方法,不找情绪化的途径。

对学生的问题我采用倾听的方法,对家长和老师我采取对质的方法。这一整套的方法,实际上不是教育学的方法,而是刑侦学的方法。在经过“侦查”、“取证”、“对质”之后,大家意见容易达成一致。后来无数次证明,这是一套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我喜欢采用工学、刑侦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较理性,也非常有规律性。我边实验边查阅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的记录。最后总结发现,家长最根本的是缺乏常识、缺乏工具,不能为孩子提供一次管一生的精确教育;另外,家长总在嘴上说重要,但自己做起来并不紧要。许多事只放在嘴上,不放在腿上。

“非典”时期,我被困在国内,哪里也去不了。我利用这难得的清闲静下心来研究家长教育及家长问题。我经常就这些问题请教学院教育系的一些教授,通过吉米·葛兰特教授我才知道什么叫家长教育。

“非典”过后,我痴迷于家长教育的研究。为此,我专程去国外一些大学做访问。我发现,家长教育在国外一些大学中是一个独立学科,当时在国外搜集了很多的相关资料。回到国内,我想找一些专门研究家长教育的老师来学院授课,但发现很难找到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也分不清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数人认为是一回事。后来,终于找来了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家,但发现专家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讲观念,可操作的方法非常少。于是我就自己看书、上网搜集国内的相关资料,但令人惊讶的是国内在这方面几乎为空白。

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或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图书,发现国外的图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国内图书的可操作性非常差。多数图书都是案例形式的多、讲故事的多、发感悟的多,但缺乏理性的原理和可操作的方法。自此之后,我把其他项目都停了下来,真正开始潜心研究家长教育,成了这方面的“专业户”。

为了做研究,开始我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后来更多的是中小学生,还有幼儿园的学生和家长。起初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和家长一起编剧本、演戏,给孩子设计“圈套”,让孩子往里“跳”。看孩子能不能往里跳、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再进行调整。我绞尽脑汁想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一一进行实验,发现一些方法还真能解决问题,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它一直吸引我来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期间,我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很多人邀请我去做讲座,也有许多朋友来找我交流。

2004年,我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我们共同承担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十五”课题——家长教育和谐社区。我们在辽宁鞍山市和当地妇联、教育局共同启动了“辽宁省百万家长教育工程”。鞍山市缘此在全国“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中成为示范地区。鞍山市排前50名的家庭教育顾问都是我们培养的,大连市同样也是如此。

我是学工科的,做事喜欢先设计说明书,然后做实验,做完实验再写实验报告。我自己开始一点点实验,后来越搞越深入。虽然经济一度拮据,但我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研究家长教育需要实验数据的积累,于是就咬牙继续往前走。

我们在全国选了很多试验区,南到海南岛,北至黑龙江齐齐哈尔,西达海拔4000多米的新疆喀什。要搞科研,就不能一心二用。北京朝阳、辽宁大连、河南商丘等都是我们的实验区,我们一做就是7年,宁夏银川做了5年。我们还在孩子的学校教育系统、成人的工作单位系统和生活社区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应用,并对推广平台、系列教材、操作工具不断进行试验和科研总结,至今已走过了11年历程。

书评(媒体评论)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是一部展示齐大辉教授家长教育观点和理论方法的通俗读物,其由浅人深的哲学几何图表说理、过目不忘的典型案例分享、工学原理的教育思维逻辑、直指人心的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独辟蹊径的家庭公约教育工具、大量真实有效的家庭案例经验,可称之为“我国教育史中首次出现的科学性创新的家长教育理论重大变革”。——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决定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因素,不是学历,也不是收入,而是教育素养,即家长的教育理念、科学方式和教育能力。这是我读齐大辉教授专著《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最深的启示,也是给父母朋友最重要的忠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院,孙云晓

大辉教授的《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很有特点,他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图像化、逻辑化;善用科学语言。工学原理、,公约工具来解决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操作问题,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大辉常被朋友们称为“中国家长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建翔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家庭和学校需要协同教育才能获得真实成效,但前提是作为成人的家长需要成熟的生活常识与技能。齐教授十多年的教育实验成果,值得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学习与实践。——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志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