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迄今最为流行的古文选本。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体现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意在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全书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古文观止》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的境界。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考虑到今天读者的实际需求,夏华等编译的这本《古文观止(无障碍阅读)》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作者简介、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使之更具时代感。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选定的,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选的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字宙哲理。
本书是《古文观止》的无障碍阅读版本,由夏华等编译,每篇都设原文、注释、译文等栏目。
年、月、日,叔父韩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强忍哀痛向你表达心意。打发建中从远路备办了时鲜食品,告慰于十二郎的灵前:
唉!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还不清楚父亲的样子,所依靠的只有哥哥和嫂子。哥哥中年时,在南方去世。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后来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离。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很早去世了。继承先父后嗣的,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两代都只有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一面抚摸着你一面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就只有你们了!”那时你还小,大概已记不得了;我虽能记得,但也不懂得她的话有多么悲酸。
我十九岁时,第一次到京城。此后四年,回家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扫墓,遇到你送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助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家眷。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前来。那一年,我在徐州辅助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罢职,你又没能够来。我想,即使你跟我到东边,也是异乡客地,不能久住;从长远打算,不如西归故乡,先安好家再接你来。唉!谁料到你突然去世离开了我啊!我与你都还年轻,以为虽然暂时分离,终究会长久相聚的,所以才离开你到京师谋食,企图得微薄的俸禄。若早知如此,即使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愿一天离开你而去任职啊。
去年,孟东野前往江南,我托他带信给你说:“我还未到四十岁,而两眼昏花,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到我诸位叔伯父和各兄长,都是在身体健康时便过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能长命吗?我无法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只怕我早晚死了,使你陷入无穷无尽的忧伤。”谁料想到年少的先死而年长的活着;身强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生命呢?唉!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昵?还是传言不真实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哥哥德行那么美好他的儿子却天亡?你那么纯洁聪明却不能承受他的遗泽?年少身强的反而早死,年长衰弱的反而活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这是梦,是传错了消息。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讣文,却又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呜呼!这是真的啊!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却天亡,你那么纯正贤明适合继承家业,竞不能承受他的遗泽!所谓天啊,实在测不透:神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所谓理,不可推究,所谓寿,则不可知啊!虽说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有的已经全白,松动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着你去死呢!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很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少身强的都保不住,像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长大成人呢?呜呼,悲伤啊!呜呼,悲伤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严重。”我说:“这种病,江南人是常有的。”未曾为此而担忧。唉!难道你竟然因为这种病而丧失了生命吗?还是得了别的病而无法挽救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去世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写明月日。大概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家里人问明月日:而耿兰的丧报,又不懂得应当说清月日。或是东野给我写信时询问差使,差使信口胡说罢了。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现在我派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奶妈。他们如果有粮可以守到丧期结束,那么就等到丧期完了再接他们来;如果无法守到丧期结束,现在就把他们接来,其余下人,都让他们守你的丧。如果我有能力给你迁葬,一定把你葬到祖先的墓地,如此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时我们不能互相照顾,你去世了我不能抚摸你的遗体表达我的哀痛,入殓时我不能紧靠你的棺木,下葬时我不能亲临你墓穴边。我的行为有负于神明,而使你夭折。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我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共同生活,又不能和你相互依靠一同去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时你的影子不能与我的形体靠拢,死后你的魂灵不能和我在梦里相会。这实在是我造成的,还能怨谁呢!苍茫的上天啊,我的痛苦何时才有尽头!从今以后,我无意活在人世!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旁边置几顷田地,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想做的不过如此了!唉!话有说尽之时,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无尽的,你是知道了呢?还是不知道呢?啊,悲恸啊!望你的灵魂享用祭品吧!
P183-184
经典之藏,心灵之旅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干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