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夕潮所著《潘文华》讲述了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活中,潘文华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级将领,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潘文华将军总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以中国的前途为重,以川康两省人民的福祉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突破重重障碍,历尽艰难险阻,投身于国家民族的洪流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融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宏伟事业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文华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潘夕潮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夕潮所著《潘文华》讲述了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活中,潘文华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级将领,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潘文华将军总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以中国的前途为重,以川康两省人民的福祉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突破重重障碍,历尽艰难险阻,投身于国家民族的洪流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融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宏伟事业中。 内容推荐 潘夕潮所著《潘文华》详细记述了潘文华将军戎马纵横的光辉一生。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客观史实,运用纪实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潘文华将军所经历的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本书对于丰富民盟在西南地区发展史和川军抗战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序一 序二永远的丰碑 第一章 二峨山下苦孩子成都药铺学徒工 第二章 军体助教“潘鹞子”陆军学堂反清斗士 第三章 远征雪域高原西藏响应辛亥武昌起义 第四章 艰难归国受助于危难之际 第五章 内江血战力挽狂澜退寄陕南投奔刘湘 第六章 “一、二军”之战百折不挠东山再起封植威将军 第七章 任讨贼联军右翼总指挥奋力驱逐黔军袁祖铭 第八章 两次下川东战役助二刘鼎立四川 第九章 重庆督办与首任重庆市长 第十章 “二刘大战”金戈铁马荣、威逐鹿决战老君台 第十一章 任四川“剿匪”预备军总指挥拒阻红军西进于通江地区 第十二章 担任南岸“剿匪”总指挥阻止中央红军北渡长江 第十三章 担任南路“剿匪”总指挥拦截红四方面军东进成都平原 第十四章 慷慨悲歌:胜则生,败则死誓师擎旗:为国干城 第十五章 指挥保卫南京前哨战打响出川抗战第一枪 第十六章 抗日前线痛失川军主帅 第十七章 悼主帅独怆然而涕下危难中受命甫系当家人 第十八章 继承“甫系”重绾军符团结刘、邓稳定川康 第十九章 策动川军七师长通电驱逐王缵绪 第二十章 创办文华中学教化家乡子弟 第二十一章 情怀家乡父老带兵修通成仁路 第二十二章 司令部里的红色电台 第二十三章 巴山警备司令携手中共地下党 第二十四章 侍从室里的中共上校参谋 第二十五章 安排进步人士主办《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 第二十六章 民主将军被迫辞去《华西日报》董事长 第二十七章 与中共领导人的亲密交往 第二十八章 拒绝助杨翦刘背上政治包袱 第二十九章 协助陈诚整军谋划重膺新命 第三十章 出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确定对外交往和内部施政策略 第三十一章 剿匪安民造福百姓巧妙周旋掩护中共 第三十二章 整军缩编甫系内讧累及旧恩苦撑危局 第三十三章 出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整编二三五师嫡系部队 第三十四章 疗疾重庆韬光养晦 第三十五章 秘密召见两儿子面授机宜交重任 第三十六章 调兵遣将掌控部队 第三十七章 中共特使捎来密信秘密酝酿起义事宜 第三十八章 摆脱蒋帮特务监视未雨绸缪潜离重庆 第三十九章 潘、刘、邓三巨头风云聚会芙蓉城 第四十章 同蒋介石斗智斗勇潘、刘、邓悄然出成都 第四十一章 伟大决策通电起义 第四十二章 有功于人民不朽千秋 附录一 潘文华将军年谱 附录二 国民革命军第28集团军战斗序列 附录三 潘文华将军起义部队团以上主官名单 附录四 刘、邓、潘三将军《告川康民众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跋 试读章节 “不然!不然!”潘文华苦着脸,摇头道,“这就好比新媳妇未过门,丈夫就死了,守的不值得的寡。我现在部队被老蒋拆散了,又多这么一顶不伦不类的乌纱帽,昨个好意思和那边见面。” “仲三,”邓锡侯从嘴上取下大雪茄,咂吧着嘴,“老蒋都做出了这个举动。徒奈何?搬起石头砸天?我和自乾来时,就商量过,熊克武也是此意。只躺在床上怄气还不行,最要紧的是把你散在外边的部队抓过来,重新组建好,张表老最近捎话过来,我们三家只要控制好部队,相机配合,一旦那边往西走,大家自然就好见面了。所以……”邓锡侯将拿着雪茄的大手朝地上戳了戳,强调道:“当务之急是把剩下的部队抓到手。” 潘文华紧闭着眼,瘦削苍白的脸如一张白纸,不停摇头。 “那边怎么说?”刘文辉忍不住又问潘文华。 共产党在争取刘文辉和平起义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潘文华、邓锡侯二人的策反。对于潘文华,早在抗战时,他长驻重庆,就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交往甚多。为此,共产党还派出了一位名叫唐午园的特使和电台代表钱松甫长驻其军中。 “那边够朋友。”潘文华明白是指共产党,“唐午园说共产党历来把我当朋友看,须臾不忘我部的抗战功勋。部队虽然没了,但还是欢迎我和你们一同起义。” “这就对了嘛!”刘文辉慨叹道,“你常说对付老蒋只有过拖。现在先拖一拖,不怕老蒋在背后耍花招。那边的王若飞不是说他们有出路,不会忘了老朋友的。你忘了,在重庆。” “对!王若飞,能干人啊。可惜了……”潘文华点头叹道,忆及重庆相晤王若飞,他心中豁然开朗。 “事情到这一步,仲三不先出走是不行了,但是,”邓锡侯问道:“万一我和自乾有事,咋个和你商议呢?” “不商议了嘛!”潘文华掷地有声,“本集团的行动唯你二人马首是瞻。” 11月21日,解放军南线部队关闭了胡宗南逃跑的大小门户之后,遵照毛泽东日前电示,刘伯承、邓小平向川、康、云、贵四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了四项忠告,昭告他们停止抵抗,弃暗投明,悔过自新,立功赎罪。 四项忠告上说:国民党残余力量经我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华中、华南、西北各地给以接连不断的歼灭打击后,现已接近最后歼灭之期。贵阳已经为我军占领,国民党的所谓最后战略体系,又已被我拦腰打断。四川东南门户亦已洞开,重庆、成都、康定、昆明等地短期内亦将获解放。 蒋、李、白、阎等残余匪帮企图收招残余力量,退集康、滇、桂边之计划已为实际所不允许,其退路即将为我军截断。蒋、李、白、阎等匪首倡言所谓“美援”和“反攻”,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到来,一切有待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均为诸匪首之梦想,其目的纯系为帝国主义张目,为了欺骗尚在供其驱使部属,使其与该匪首等一同进人坟墓。你们应该明了这种形势,迅速选择自己应走的道路。本军此次奉命进军西南,负有坚决推翻国民党在西南的反动统治及解放西南七千万人民之使命,但对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一本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及毛主席、朱总司令约法八章之旨,给以改过自新、立功赎罪机会,并愿以下列四事相忠告…… P436-P438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后记 潘文华将军作为四川民国史上著名的军政首脑人物之一,他经历了清末民初时期、防区制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充满传奇的一生见证了四川民国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个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四川民国史的一个缩影。由y-历史的原因,潘文华将军诸多事迹曾鲜为人知。加之潘文华将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过早去世,又经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潘家保存的大量图文资料被查抄焚毁,所以当真正动起笔来要写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的时候,还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史料匮乏,显得捉襟见肘,一度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好在事在人为,天道酬勤。 早在2004年春节,随七爸潘清麒、六哥王宇坤(潘锡煜)、八哥潘锡仁等潘家几十人,自驾车顶风冒雪前往川北阆中,凭吊潘文华将军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司令部遗迹;走访潘文华将军战斗生活了多年的司令部旧址。又费尽周折,在嘉陵江畔华光楼下的古街老宅里访到了90高龄的张大爷,听他老人家津津有味地摆起了潘将军在这里指挥构筑大巴山防线的不少趣闻轶事,只见他无不自豪地说,是潘将军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率部来这里构筑大巴山防御设施,阻挡日军从川陕路入川,以防止日寇效仿三国时魏国大将军邓艾偷渡阳平关入蜀那样偷袭古蜀道,侵入四川腹地。听着先辈留下的故事和传说。抚今追昔,往事如烟,心中不胜感怀。 2005年春节,潘家一行几十人,又再行川北,沿石牛古道过剑门,走昭华,达广元,观川陕公路险隘老虎嘴,跨三国时的连云古栈道。真实感受到了先辈在面临亡国亡种之际,受命危难,肩负在此崇山峻岭、雄关要地构设大巴山防御设施的神圣使命,其意义何等重大! 两次川北古蜀道之行,重温先辈抗日之伟业,保川康大后方基地之艰辛,不知不觉开始萌生了动笔撰写《潘文华》的念头。这涌动的念头使自己脑海中时常浮现潘将军留下的那些传奇、那些悲壮、那些豪迈和那些荣光!这种冲动和激情长久难以释怀。 倘若摒弃个人的情愫,以一个地方史志学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位曾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历史人物,确实可评可说、可歌可颂之处多矣。于是自2005年春天起,便开始谋篇布局,规划写作框架,安排写作进度。同时,确定写作基点和原则,即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以白描的手法,努力让史实成为全书的基本元素,让历史告诉人们,逼真地再现一个北京政府植威将军和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的风采。 写作指导思想确定后,便着手从浩瀚的文献史料中广泛搜集、挖掘、整理有关潘文华将军的历史资料。自己工作之余,先后查阅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军区以及成都市的党史、军史、地方史资料文献100余种,综合归纳、分类整理各种图文资料80余万字。还多次前往省、市方志馆和省档案馆查览史料,甚至还查阅了没有完全对外开放的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档案材料,获得了诸多原始珍贵材料。与此同时,还想方设法采集到了曾追随潘文华将军的原部属留下的许多口碑及文字史料,诸如原二十三军一四四师参谋长林华钧、原五十六军参谋长杨续云、原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参谋长郭造勋、原郭勋祺旅参谋长胡秉璋、原成都市市长乔诚、原潘将军侍从室中共上校参谋田一平、原少将副官处长夏骑风、原警卫副官秦绍成、原侍从室秘书赵星洲等,他们留下的不少“三亲”材料,丰富了传记所需的内容。在编采资料的过程中,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八哥潘锡仁还鼎力相助,提供了自己多年收集保存的文献资料。 到8月中旬,传记初稿即将完成时,迎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伟大日子,党和政府再次高度评价潘文华将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卓越功勋。2005年8月15日,《成都日报》也在头版刊登了潘文华将军当年指挥保卫南京前哨战——广德、泗安战役的战地老照片。六哥王宇坤(潘锡煜)又于9月3日光荣地出席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大会”,并获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9月初,潘文华将军的家乡仁寿县委、县政府决定修缮位于文宫场蒋家湾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潘文华将军故居,准备在这座始建于民国五年的潘家老宅里设立抗日爱国名将潘文华将军事迹陈列室。同时仁寿县委、县政府还邀请潘家后人回仁寿老家座谈、交换维修故居意见,并决定将正式出版发行《潘文华》,还将《潘文华》列为仁寿县2006年的文化建设工程。潘文华将军家乡的父母与中共仁寿县委书记和仁寿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又欣然拨冗作序。接着彭州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龙兴寺设立刘、邓、潘三将军起义陈列室,彭州市委统战部领导专程在成都与潘文华将军后人商讨相关事宜,并征集图文资料。这些令人鼓舞的活动和举措,激励和鞭策着自己不得不挑灯夜战,秉笔勤耕,加快写作进程。 到11月底,《潘文华》三稿终于杀青,自己又赶回成都,先后与五爸潘凌宇(潘清洋)、五婶金萃良、七爸潘清麒、六哥王宇坤(潘锡煜)、八哥潘锡仁、幺姐潘锡晓以及大表哥史正林等潘家几十人座谈、交流、研讨,听取意见,最后补充核实有关史实。 又经修改完善,12月中旬《潘文华》第四稿文字稿和电子稿初步完成。全书除序言、前言、附录和后记外,共由四十二章内容有机构成,各章又可相对独立成篇,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全书30余万字,收录多幅珍贵老照片,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潘文华将军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在默默笔耕的一年多时光中,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热情鼓励。家中夫人王彬、长子潘帅又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关爱,这些都增强了自己写作的信心和力量。 在写作过程中,还借鉴和参考了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军区以及成都市的党史、军史、文史、地方志等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又得到了潘文华将军家乡仁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仁寿县文体局局长吴秉成的具体帮助,在此,特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由于工作条件之局限,史料搜集之困难,时间之仓促,加之水平有限,难免尚存疏漏之处,恳请读者见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